灯下语文 | 复关:名“两可”,实不“两可”

教育   2024-09-03 17:03   中国  


编者按: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是实施教学的关键。


凤凰大语文推出的“灯下语文”备课音频课程,邀请一线语文名师,就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某一篇文章或者某一篇文章中的某个知识点的新感悟、新见解,与大家分享交流!




备课人:胡锦珠


来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之《氓》】


复关:名“两可”,实不“两可”

江苏省曲塘高级中学 胡锦珠


《诗经》的《氓》里有句:“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教材对“复关”这样注释:“卫国地名,氓所住的地方。一说,诗中借所居之地代指氓。”


“一说”是训诂学术语,亦称“一曰”“或曰”“或云”“或以为”等,表示被训释的对象有另一种解释或意思,即另外一种说法;说,说法或解释。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义传疑而并存例》:“凡著书者,博采异文,附之简策。如《管子·法法篇》之‘一曰’,《大匡篇》之‘或曰’,皆为管氏学者传闻不同而竝记之也。”


这个注释里的“一说”表明用的是“两可法”。所谓“两可法”就是认为两种解释都有合理性,任何一种解释都是正确的、可选择的。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一些有争议的地方,多采用这种注释方式,这拓展了师生的视野,促进了师生的思考,但在“有争议处不考”这一惯例下,尽管“教考结合”日趋紧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自动排除了入选文言11题实词、虚词辨析的资格,除非像今年新课标Ⅰ卷里“恢复疲劳”那样的小探究。


两可法的“两可”,一是“两”——不关联,一是“可”——合理,就是列出的两种说法,彼此之间是截然不相干的,且各自独立能适应语境,让语境通达。课文对“隰则有泮”的“隰”注释:“低湿的地方。一说指濕(tà)水,即漯水。”这两种说法就是不关联的,前是泛指,后是专指;且都通顺。而“复关”的两可说法,是名“两可”,实不“两可”。



首先,“复关”的第一种说法“卫国地名,氓所住的地方”,明显“不可”。


“复关”如果是地方,或者说是地名的话,在“以望复关”里搭配是合理的,意义是通顺的,但“不见复关”就“泣涕涟涟”地哭,见到“复关”就有说有笑,这很不合情理。——女主人公见到“复关”这个地方,怎么就有说有笑呢?一个人自言自语,多么反常!不会像祥林嫂念叨阿毛那样精神失常吧?难道真的是爱情让人头脑简单,智商为零了!退一步讲,看不见“复关”这个地方就哭,还好理解,比如思乡难归、思亲难见,像高适《燕歌行》里“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描写的那样;但看见了这个地方就“载笑载言”,就让人惊讶:和谁言呢?和“地方”言吗?“地方”能回应,能交流?既然它不能回应,不能交流,那为什么非要“既见”呢?“不见”不也可以自言自语、“载笑载言”吗?女主人公难道只为看一眼“复关”这个地点?难道不是和“氓”这个人谈恋爱,而是和“复关”这个地方谈恋爱!!是不是太“无的放矢”了!


虽然,古代诗词里有一种描写极至感情的方式,叫“无理而妙”,就是在看似有悖情理、无关彼此事理的表达中,却蕴含着深刻意义,饱含着浓烈、深厚的感情,就像《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的“无端”,《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卷”与“拂”。但“复关”的第一种说法,似乎是只见“无理”不见“妙”。



另外,女主人公登上城墙来望“复关”这地方,为什么还时而能见、时而不能见?似乎像《醉翁亭记》“晦明变化”了,像《岳阳楼记》“朝晖夕阴” 了,像《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云霞明灭或可睹”了,让人感觉复关不是固定的地点,而是活动的“人”:能见,是人出现了;不见,是人远离了。比较两种说法,把“复关”解释为“人”才是合理的。如果复关是地点的话,痴情的女主人公登上破城墙还望不见时,在爱情的动力下,按常理不会此路不通而就此止步,而是会去寻找、去接近的,不会像《庄子·盗跖》里抱柱的尾生一样画地为牢,死守,傻等,呆望的。


其次,“两种”说法非但第一种不合情理、不通顺,不可,而且彼此有明显的关联,算不上“两”。如果是两可,那么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包含不交叉,删去前一说法,只保留后一说法,也应该是通顺的,但这里不行,若只注释“诗中借所居之地代指氓”,会让人感觉突兀,怀疑这是对哪儿作注?怎么和解释的对象“复关”毫无关联呢?而前一说法正点明了这一关联,揭示了以地名代人这一借代修辞的由来。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引申、拓展而成的语境义;若没有了前者,后者就不是“浅显易懂”,为什么借代、怎样借代就让人费解。显然,第一种说法是字面,是表象,第二种说法才是核心,是本质。这样,“泣涕涟涟”和“载笑载言”就好理解了:女主人公能望到“复关”这个地方,但氓这个“人”时而在、时而不在,从而产生了情绪上的悲喜变化。



如果第二种说法直接是“一说,指男主人公氓”,可与不可暂不论,但一是地名一是人名,就明确地撇清了二者之间的关联,肯定是“两”。教材注释的“借所居之地代指”揭示了两种说法的关联,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非并列关系,不是真的“两”。比如本册教材对《离骚》里“恐美人之迟暮”的“美人”注释:“代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一说是屈原自指,一说指楚怀王。”这里指屈原或是指楚怀王,是不关联的两种说法,实为“两可”。


再看《氓》后的课文《离骚(节选)》,把“汩”注释为“水流很快的样子。这里用以比喻时间过得飞快”,把“绳墨”注释为“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喻指准绳、准则”,能仿照“复关”的两可法形式,注释为“水流很快的样子。一说,用以比喻时间过得飞快”“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一说,喻指准绳、准则”吗?把本义与比喻义各自独立理解吗?肯定有一种说法解释不通,不都“可”,也不能算“两”。


同样是以地名代人,本册李密《陈情表》里“当侍东宫”的“东宫”教材注释为“指太子,太子居东宫”,而不是“太子所居之地。一说指太子”的两可法。选择性必修中册里《过秦论》的“山东”注释为“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而不是“崤山以东。一说东方诸国”。


“复关”的注释不宜两可,不妨把注释里的两说整合一下:“卫国地名,氓所住的地方。这里是借所居之地代指氓。”


文末互动

关于《氓》

您有什么新的见解与感悟

欢迎留言分享


留言点赞第一名的读者

将获得凤凰精美图书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9月10日17:00




胡锦珠


江苏省曲塘高级中学教师,中小学高级职称,南通市“学陶”先进个人。


往期推荐


灯下语文 | 倪玉菁:《变形记》的教学价值再挖掘


灯下语文 | 胡锦珠:“日落余音”,用引号吗?


灯下语文 | 胡锦珠:改换释义,让“四无”变“四有”


▐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凤凰大语文

微信号|fenghuanggzyw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凤凰大语文
中国的语文,大家的语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