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是实施教学的关键。
凤凰大语文推出的“灯下语文”备课音频课程,邀请一线语文名师,就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某一篇文章或者某一篇文章中的某个知识点的新感悟、新见解,与大家分享交流!
备课人:胡锦珠
【来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赤壁赋》】
从比较中鉴别“渔”
江苏省曲塘高级中学 胡锦珠
对《赤壁赋》里“渔樵于江渚之上”这句,教材注释为:“在江边捕鱼砍柴。渔樵,捕鱼砍柴。”很多配合教材的教学资料认为,这个句子里不仅“樵”字活用,而且“渔”字也活用,都是名词作动词。但“渔”字真的活用吗?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能让我们看清差距,更好地辨明正误。愚以为,鉴别“渔”字究竟是否活用,最好的比较对象就是“鱼”字。
对于“鱼”,《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这样解释:“①脊椎动物的一大类,生活在水中,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鳃呼吸。种类极多,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大部分可供食用。②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凡鱼之属皆从鱼。”可以看出,“鱼”是象形字,名词,表示一种生物,还可表示与之相关、相似的物体,如鱼粉、鱼目、鱼雷(因其外形似鱼,故称)。
比如:
(1)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把鱼和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意思是和鱼与虾做伴侣,与麋鹿交朋友。
(2)武陵人捕鱼为业(陶渊明《桃花源记》)——武陵郡有一个人把打鱼作为职业、把捕鱼作为谋生的手段。
(3)溪深而鱼肥(欧阳修《醉翁亭记》)——溪水深并且鱼肥大。
(4)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鱼儿出没只能使水面泛出波纹。鱼龙,指鱼。
(5)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整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
(6)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7)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这7个例句中的“鱼”都是名词,意义为一种水生生物,都没有活用。但也有活用的,比如:
(8)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胶鬲从在海边捕鱼晒盐(一说,贩鱼卖盐)中被起用。《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鱼、盐,都是名词作动词,本是指一种动作,后代指一种职业,和“裁缝”一样。
(9)成语“鱼肉百姓”——鱼、肉,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鱼,把……当作肉。整体意思是,把百姓当作鱼肉,任意宰割、残害。
至于“渔”,会意字;从水,从魚(鱼;双鱼,上下叠置)。《说文解字》解释:“捕鱼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认为:一个义项是“捕鱼”,如《吕氏春秋•义赏》里“竭泽而渔,岂不获得”;另一个义项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这样解释:“①捕鱼:渔船、渔翁、渔业|竭泽而渔。②谋取(不应得的东西):渔利。”可以发现,“渔”,是动词,表示捕鱼,或者与捕鱼相关、相似的动作、行为。这样的词还有渔猎、渔采(捕捞采集)、渔泽(可供垂钓的水泽)、渔矶(可供垂钓的水边岩石)、渔村、渔网、渔火等等。
课文中的相关语句也不少,比如:
(1)临溪而渔(欧阳修《醉翁亭记》)——到溪边钓鱼(捕鱼)。
(2)故渔者歌曰(郦道元《三峡》)——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
(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王勃《滕王阁序》)——傍晚时分,渔夫在渔船上歌唱,那歌声响彻鄱阳湖的岸边。
(4)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荷叶晃动,打鱼的小船穿过荷丛,顺水而下。
(5)渔歌互答(范仲淹《岳阳楼记》)——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
(6)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
这些例句中的“渔”字,本身就是动词,“捕鱼、打鱼、钓鱼”的意思,毋需活用。
“鱼”或者“渔”,作为古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既能反映闲适美好的田园生活,又隐含着归隐的思想,在古文、古诗中出现频率很高。不少文章都是两字出现,比如前面《醉翁亭记》“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桃花源记》“武陵人捕鱼为业……渔人甚异之”,以及《赤壁赋》里“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鱼”与“渔”虽然是同文出现,但却是区别使用的,一为名词,一为动词,非常明显。
“渔”也有活用,比如我们现在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子》),意思说送给别人鱼,不如教会别人捕鱼的技术。这里的“渔”字活用,动词作名词,因为它本来就是动词,而引出对象的介词“以”后面带宾语,需要名词充当。
如此一比较,我们应该可以发现,“渔樵于江渚之上”的“渔”,本就不是名词,不能说它“名词”活用;它本就是动词,不能说它“活用作”动词。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偏要说它名词活用作动词,那么它的名词意义是什么呢?是“鱼”吗?
至于有观点认为“鱼”和“渔”两个字可以换用,可能是把“鱼”当作“渔”的古字,是动词,打鱼,捕鱼,属于通假。比如:
①《易·系辞下》:“以佃以鱼。”——《经典释文》说:“佃,音田,本亦作田。渔,音鱼,本亦作鱼。……‘以取兽曰佃,取鱼曰渔’。”《公羊传》桓公四年注引作“田鱼”。
②《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隐公五年春季,鲁隐公打算到棠邑去观赏捕鱼。如:到、往。棠:也写作唐,邑名,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北。鱼:通“渔”。
这两例恰恰更加证明了“渔”的动词性,“渔”不可能名词作动词,但就这两字是否可换用来看,愚以为这毕竟是旧时理解,汉语发展到现在经过了多次规范,还是区分使用为好。
文末互动
关于《赤壁赋》
您有什么新的见解与感悟
欢迎留言分享
留言点赞第一名的读者
将获得凤凰精美图书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10月17日17:00
胡锦珠
江苏省曲塘高级中学教师,中小学高级职称,南通市“学陶”先进个人。
往期推荐
灯下语文 | 卢奕辰:老赖入刑,一切归零——谈谈维多利亚时代的债务人监狱
灯下语文 | 袁菊华:“流”——不同的释义,不同的爱情
灯下语文 | 《秦腔》:一处语病的分析
▐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凤凰大语文
微信号|fenghuanggzyw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