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是实施教学的关键。
凤凰大语文推出的“灯下语文”备课音频课程,邀请一线语文名师,就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某一篇文章或者某一篇文章中的某个知识点的新感悟、新见解,与大家分享交流!
备课人:刘亚男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复活(节选)》】
《复活》开端中的不寻常处
——带着问题深入小说阅读
刘亚男
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小说的开端部分似乎无关紧要,大家急着略过开头进入他所期待的部分。美国文学批评家爱德华·W.萨义德在《开端:意图与方法》一书中却赋予了“开端”以特殊的重要性:“开端就是意义产生意图的第一步。”小说开端的语调、情境、人物形象等等直接决定小说的全部走向。
以课本中的《复活》节选为例,同学们匆匆一瞥,概括出“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两人隔栏相见”便结束了这部分的阅读与学习,白白浪费了作者留下的大量深思空间。《复活》选文的开端看似寻常,实则蕴藏着很多不寻常之处,只有挖掘出这些不寻常,带着问题、思考深入小说的阅读,才能真正理解“复活”的内涵。
人物形象的不寻常
“温顺”的犯人——正常的犯人,如果是真正有罪的,那么可能是“穷凶极恶”“面露凶光”;如果无罪,也许是“委屈”“忧愁”,但用“温顺”这样一个奇怪的形容词除了显示出玛丝洛娃的被陷害的无辜,联系前面“熟悉的”一词,不由地让读者想象曾经的玛丝洛娃是怎样的美好少女,与后文当下的玛丝洛娃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地感受到玛丝洛娃的“死亡”。
先于认出情人的“惊讶”——反常之处在于,如果是认出了曾经抛弃她的情人,那么她的惊讶是正常的。这里的“惊讶”显示出玛丝洛娃的处境是社会的底层,所以对于居然有人来看望她这件事很惊讶,无关乎这个人是谁。
“斜睨”笑姿背后的不同心理——托尔斯泰在描写玛丝洛娃眼睛姿态时,多次运用“斜睨”这个词,这应当是作者的刻意为之,用以表现出玛丝洛娃这一习惯性、常态化的眼神。当然,这里的“斜睨”背后又有两种不同的心理角度:自下而上的斜睨可以理解为一种献媚式的勾引、卖弄风情,以从男性身上获得好处利益维持生存;自上而下的斜睨可以理解为一种轻蔑、看轻,她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请求报以鄙夷和不屑。因为玛丝洛娃被聂赫留朵夫抛弃之后沦为风尘妓女,这种长时间的来自男人的压迫使得她的精神和道德走向死灭,所以她已经失去了正眼看待男人的能力,完全失去了对于男人的信任,余下的只是维持生存的“献媚”和发自心底的“厌恶”。
人物称呼的不寻常
身为贵族的聂赫留朵夫何以对一个阶下囚要纠结是否用敬称。这正是聂赫留朵夫内心矛盾的不自觉流露。此时的聂赫留朵夫深知玛丝洛娃堕落的源头是自己,她的苦难由自己造成,因此感到羞耻;但作为一名公爵,他长期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还不能完全和自己的贵族身份割裂,所以一开始,他选择用“您”来表示一种疏远、关系的隔阂、敬而远之。但后来聂赫留朵夫在玛丝洛娃认出了他之后便改称‘你’了”,这是得到身份确认后,真实情感的流露,是对于两人亲近的私人关系的一丝幻想。
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到另外一组人称的反差。作者作为客观叙述者一直称女主人公为“玛丝洛娃”,这是她作为妓女的名字;而聂赫留朵夫在“你”无法拉近关系的情况下,激动地称呼她为“卡秋莎”。如果放眼整部作品,我们会发现,在沦为妓女以前,叙述者其实也是称年轻美貌少女为卡秋莎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卡秋莎和玛丝洛娃在性质上是绝对相反的两个人,曾经单纯温顺热情的“卡秋莎”如今只是妓女和囚犯,“卡秋莎”已死,才会有“玛丝洛娃”的复活。
人物所处情境背景的不寻常
同学们初读这篇选文,在开头部分其实是带着一种混乱的,其根源就在于开端的大量对话,并且这些对话并非独属于两个人,其中混杂着嘈杂的监狱背景音。那么,托尔斯泰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呢?为什么不能直接让男女主人公进行长凳问旧呢?
首先,这是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分别后的第一次正式会面,聂赫留朵夫的内心是十分忐忑的,说话声音很低且断断续续、吞吞吐吐:“我想见见……”“我想见见您……我……”。同样,此时的聂赫留朵夫是充满纠结的,他是经历了一番思想挣扎的,“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
而玛丝洛娃认出聂赫留朵夫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两人相认的过程被嘈杂的背景音不断打断,一方面增强了小说的情节波折性,将两人的相认过程刻画的艰难,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刻画出人物的复杂心理,作者将内心纠结的聂赫留朵夫和意外震惊的玛丝洛娃置于一个嘈杂喧哗的场景中,在混乱中将人物的局促与不安放大,呈现出他们内心深处隐微的情状,留给读者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同时,正是监狱里其他人的不断打断,给聂赫留朵夫留下时间来进行纠结与挣扎,才更加凸显出“对,我在认罪”的决心。
其次,两人在嘈杂环境中无法完成的对话推动了长凳安静交谈的情节发展,这里值得玩味的一点是副典狱长对聂赫留朵夫发生了兴趣,并进行了询问。那么为什么副典狱长会独独对聂赫留朵夫产生好奇呢?其实文章开头就写了“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这里还有个隐秘的对比,“他旁边那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叫道”,可想而知,来探监的人应该大多衣着寒酸,那么打扮尊贵、情绪激动的聂赫留朵夫一下子就被副典狱长关注到了便不足为奇。一边是吵闹喧哗,一边是安静交谈,两幅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出社会贫富的巨大差异。
在描绘监狱的嘈杂背景音时,作者用“叫、嚷、喝、大声说”等词语描述其他人说话的方式,这是因为沙皇统治下的监狱管理较为严格,探监者和犯人相隔较远,人们必须拼命叫嚷才能让对方听见。前文已经提及了来探监的人大多衣着寒酸,可以想象被关押在这里的女性都是社会的最底层。“老天爷在上,我连知道也不知道”“你到底拿过没有”,细数书中提及的被关押的女犯,有因丈夫没有及时举旗接车,导致火车出了事故的铁路看守人妻子,有用斧子砍死了纠缠自己女儿的丈夫的可怜女人,也有本没有罪却因陪审员少写了一句话而被判刑无法更改的玛丝洛娃......在这里, 法律丝毫不顾柔弱女性和百姓大众所面临的多灾多难的生存困境和最基本的生活发展需要, 虽然玛丝洛娃“我没罪”“这是冤枉人”的叫喊声响得整个法庭的大厅都听得见, 但是法庭的法官们却冷漠地毫不理会。俄国沙皇以及官吏贵族们就是凭借着法律的工具, 把百姓大众尤其是女性变成了他们能够随意奴役的玩物。
文末互动
关于《复活(节选)》
您有什么新的见解与感悟
欢迎留言分享
留言点赞第一名的读者
将获得凤凰精美图书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10月21日17:00
刘亚男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22届硕士毕业生,现执教于江苏省泰州中学。
往期推荐
灯下语文 | 胡锦珠:从比较中鉴别“渔”
灯下语文 | 宋永强:同为桃源牧歌,却有相异之美 ——《边城》《潮骚》对比阅读
灯下语文 | 卢奕辰:老赖入刑,一切归零——谈谈维多利亚时代的债务人监狱
▐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凤凰大语文
微信号|fenghuanggzyw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