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源 | “教-学-评一致”的实践——一个教学案例的启示

教育   2024-08-14 17:01   江苏  


“教-学-评一致”的实践——

一个教学案例的启示


徐思源


记得半年前在“凤凰大语文”平台发的《教学评一致:教学目标是关键》《教学评一致:评价是要先行设计的》两文中,我说过:对于一线教师来讲,“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和实践,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教学目标在三者一致性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对评价的认知与操作。但是我很清楚,“教-学-评一致”要真正在实践中落实,还是很困难的。今天,我向老师们推荐一个课例,是南通凌宗伟老师的《曹刿论战》,我感觉这一课例能很好地回答如何实践的问题。


篇幅有限,这里只能展示这堂课的几个大环节:


(一) 开课两问,定位学情:1.有知道“齐鲁长勺之战”吗?2.有人说《曹刿论战》是围绕“论”来写的,同学们觉得是不是?通观全文同学们觉得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二) 依据学情,确定目标:1.通读课文中仔细咀嚼文中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对话,理解曹刿的谋略和智慧。2.联系课文内容,与曹刿对比分析庄公、乡人的态度和特点。3.阅读课文圈点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联系以往的学习的进行归纳整理。


(三) 问题细化,完成任务一。在开篇第二个问题的基础上,继续追问,问题1:何以见得是这个字?(用课文中的话回答)问题2:曹刿的“谋”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问题3:除了“谋”曹刿身上还有哪些特点?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实施学习活动,讨论辨析,得到比较深入的理解。


(四) 共定标准,自主学习。师生共同制定另外两个“成功标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第二第三个学习任务,达成另两个学习目标。


(五) 巩固拓展,布置作业。作业1:回顾课文内容,分析一下,为什么不用《齐鲁长勺之战》做标题,而用《曹刿论战》?作业2: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以弱胜强的战例?晋楚城濮之战、围魏救赵之战、韩信破赵之战、楚汉成皋之战、吴魏赤壁之战……找一找,查一查,在此基础上写一写:《以弱胜强战列研究》。



在这一课例里面能得到什么启示呢?我们对这五个环节一一解析,看一看这些教学动作背后的理念以及“教-学-评一致”的实践意义。


环节(一),两个问题是对学情的调查研判。第一问,关于事件背景。这是解读课文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师是有准备的,但如果学生有了解,自然就不必大费周章去重复学生已知。第二问,关于文本的核心内容。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初读体验得出结论,找出自己认为的核心的词语。通过此问,可以了解学生文本解读的基础,以便根据学情来设定目标,确定内容,实施教学。


环节(二),根据学情,凌老师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前两项针对文本内容,一是关于主人公曹刿的谋略与智慧,二是曹刿与周边人物的关系。后一项,是关于文言之“言”,关涉诗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三条目标,照顾了“文”与“言”两方面,突出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凌老师是特别注重“定标”的,只有教学目标明确,师生心中有目标,那么这堂课要做什么,走向哪里才是明明白白的,内容与评价也才会有依据。


环节(三),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在第一环节第二问基础上,老师通过三个子问题,将第一个学习任务具体化,并在问题引领下,将学生对“曹刿”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向深入。问题1:何以见得是这个字?(用课文中的话回答)问题2:曹刿的“谋”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问题3:除了“谋”曹刿身上还有哪些特点?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讨论,各人摆出论据,对曹刿的谋略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在问题探究完成后,老师出示了评价量表(见表一),用“成功标准”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用“成功”这个字眼,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获得感,这一设计和操作是成功的。运用这一量表衡量自己的学习,学生得到了自己关于这一任务的“成功位次”,也了解了学习中的不足和发展提升的空间。



环节(四),根据学习目标,师生共同制定另外两个成功标准(见表二、表三)。老师带领学生思考“学习目标的达成”这一问题,老师提问:“同学们能不能参照这个表格,试着思考一下另外两个学习目标的成功标准?”于是师生一起制定“成功标准”,确定“要做什么事”,“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这是一个让人“惊艳”的设计,是整堂课的亮点。之所以这么说,有两点理由。其一,这两个成功标准其实就是评价量表,但不是在完成学习后出现,而是在学习之前确定,这就有点“逆向设计”的味道,实际是帮助学生明确并细化学习目标,明白下面两个学习任务要学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程度,也就是要去向哪里。同时,也称为推动学习进程的驱动力、引导力。在这里,“教-学-评”是高度一致的。其二,两个目标并非老师提出,而是师生共同讨论,将学习目标细化并分别列出达成的程度。试问,当学生有了“做什么”的目标,有了“做到什么程度”的欲望,老师还用担心他们不去做,做不好吗?这就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真正发生就是可期待的了。


下面两个学习任务的活动过程,就不再是学生被动思考,而是主动探究了。老师针对第二个学习目标提问:文中不止曹刿一个人物,从文中看,庄公有怎样的特点?如何看乡人的态度?学生依据“成功标准”自主探究,理解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达成学习目标。针对第三个学习目标,老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词语与句子必须引起注意?学生依据“成功标准”自主探究,扒梳整理文本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进行文言语法句法积累,达成了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在学程中就有了习得感,让课堂真正成了学生自主的课堂,对文本的解读真正成了学生的自主的思考与探究。




环节(五),作业布置。作业1:回顾课文内容,分析一下,为什么不用《齐鲁长勺之战》做标题,而用《曹刿论战》?作业2: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以弱胜强的战例?晋楚城濮之战、围魏救赵之战、韩信破赵之战、楚汉成皋之战、吴魏赤壁之战……找一找,查一查,在此基础上写一写:《以弱胜强战例研究》。作业一,应该是回顾第一个学习任务,在回顾反思中巩固所得,加深印象。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学习效果的反馈。第二个作业则是拓展,将此一战例放到古代诸多战例中去认识。两个作业,既能反馈学习情况,也有思维含量,并且有层次梯度。



综上,这堂课的五大环节步步推进,每一个动作都体现了凌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教-学-评一致”的角度来看,两个方面是非常成功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头,整堂课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完成、评价标准的制定和操作等等,都围绕目标进行。而评价量表,则为学习任务的完成确定了具体的标准和操作路径,明确而实用。这两方面配合,就使得“教-学-评一致”得到了落实,学生对这堂课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如何去学都了然于心,落实于行。如此,才成就了教学的有效。


这堂课最打动我的,是第四环节师生共同制定“成功标准”。这一步设计与操作可谓精彩,直接将学生的积极性焕发出来,更为主动地投入下一步的学习,也使得“教-学-评”融为一体,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而凌老师之所以能有这样精彩的设计、有效的教学,我们还需要关注到这些设计与操作的动作背后的课程与教学理念。最为关键的,凌老师始终有非常强烈的意识,教师的责任,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所以我想,我们想要在教学现场实现“教-学-评一致”,首先要具备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要理解、要秉持这样的理念,才能有“教-学-评一致”的认知和积极实践的意识,也就能有精彩的设计与实实在在的操作。





徐思源

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往期推荐


徐思源 | 为何不是“听说读写”?——再谈“语文实践活动”


徐思源 | “梳理”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徐思源 | 也说“情境”


▐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凤凰大语文

微信号|fenghuanggzyw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凤凰大语文
中国的语文,大家的语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