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是实施教学的关键。
凤凰大语文推出的“灯下语文”备课音频课程,邀请一线语文名师,就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某一篇文章或者某一篇文章中的某个知识点的新感悟、新见解,与大家分享交流!
备课人:袁菊华
【来源: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山水小品整体教学
江苏省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部 袁菊华
“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
——谢灵运
“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不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节选
“散怀山水,萧然忘羁。”
——王徽之
魏晋时期,将目光投向自然山水又有着高度文学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出门旅行时喜好将所见到的优美的山水自然风光,在书信中描摹下来,告诉远方的亲友。这样以山水自然之美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序文、书信等形式的山水小品文应运而生。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收入郦道元的《三峡》、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篇目。
山水的自然美,是由山水景物的形态、声色等要素,通过人的感知作用而产生的,这是“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国山水审美的步履在经历了自远古至秦汉的漫长历程以后,摆脱了功利的桎梏,迎来了“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宗白华《美学散步》)。曹操的《观沧海》表明山水自然作为纯粹审美对象的审美时代的到来,山水自然第一次作为纯粹的美的客体成为人们的观赏对象。魏晋士人十分强调自然山水超越政治事功和道德理想的散怀、适性、畅神作用。嵇康说:“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水景观作为审美活动的课题逐渐被认可、推崇,也就成了人们效法的对象,成为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源泉。
一、模山范水,各美其美
我们把三篇文章描绘自然山水的文字单列出来看: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无外乎写山与水,以及山水相依而形成的特有景象。从山的审美特质来看,有“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高大雄壮,有“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生机勃勃;从水的审美特质来看,有“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灵动,也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清澈,还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湍急迅猛。从山水相依的审美特质看,有“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涌涨凶险,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的和谐与乐感,也有“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错落变化。从单一的景到组合的景,从一种感官到多种感官的叠加,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作者们的视野极为开阔,同时多样化的视角,使景物呈现多元形态。时间介入空间,时空交错,更添一番光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瑰丽奇幻的色彩,交相辉映,使得原本单一的石壁,仿佛自然天光的舞台,天然上演光的舞剧;“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在静谧而深密的山林,产生了时间的错觉,仿佛一切都已外在于这片山林,山林隔绝了时间的变化,也就意味着时间停止在这永恒的山林,也许偶有天日再现,那也遥远地仿佛另一个世界。就这样,作家们给自己造出一个艺术世界,仿佛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然而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但这样的山水已经是经过了作者筛选重组,乃至于夸张变形,艺术化处理的山水。
二、裁山剪水,空间呈现
截取这些模山范水的片段,我们发现作家们很善于裁山剪水,他们仿佛架着现代照相机在给景物摄影,远景近景的结合,长焦点和近焦点的结合,动态静态,正面侧面,仰视俯视,二维三维,场景聚焦,每篇课文的山水画面都有着高超的空间呈现。 借助摄影上的长焦和广角镜头术语,从语言表达上看,在用长焦镜头或广角镜头描述时,其主要语义差别如下图:
以此为观照,我们截取以下两个长焦镜头表达为例:
4.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这两个镜头都在特定背景下,凸显“猿”这一生命体的动态性,但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画风。引入下面这个句子,提问三个用来修饰猿鸣的用词“长”“乱”“百”是否可以交换使用。
10.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可能有学生会认为猿鸟“长”鸣更好,有一种清越长存的愉悦感,突出“高处”这一空间概念;或认为“百”好,“百”说明猿鸟之多,叫声也多样,很有一种变化之感。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陶弘景单单用了一个“乱”字?
“乱”,是在雾将散而未散的朦胧状态下,产生一种无序感,显得很热闹。自然而然,争先恐后,虽然无序,但却是自然本来的样子,在无序中彰显无限生机。写猿鸟突出一个“乱”字,仿佛是一种打破,要让我们换一种思维来看待稳定的秩序背后的真实世界。这种无序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自由。这是40岁起始就隐居茅山的陶弘景长期生活于自然山川才会有的独特感受。
自然原本就不是人为可定,它自成一体,无谓四时。所谓时间,是人的设定,自然并没有这样的规定。所谓鸟儿鸣啭、歌唱,那是人的主观附会,就动物本身而言,它们感时而发,顺应自然天道。自然,字面理解就是“自己如此”,道家用以指客观事物的未受外力干扰的原始本来状态,进而指作为道家理想的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描写空间的同时也用了时间,用时间来表达空间。按照认知来说,空间是具体的,时间比空间更抽象,但我们看到作家们很善于具身化时间表达,让读者能切身感受时间流逝下的景物变化。
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采用时间铺陈的方式,产生具身效应,于是时间就变得可感知。“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仿佛时间是不存在的,没有春夏秋冬的时序变化,时间在这里是静止的,没有流逝,也没有荣枯,这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生机之意,而是一种生命恒在。“晓雾将歇;夕日欲颓”,则让人有一种现实参与的生命真实。“将”和“欲”,都是特定时刻,都有一个短暂的时间持续,让人形成一种期待感,猿鸟和鱼儿不仅是山林的主人,而且深谙自然之道,唯有它们才能勘破这时间的奥秘。
三、绘山绣水,美美与共
山水审美,从道家层面来讲,是“人的自然化”的过程。李泽厚先生把这一过程分成三个层次:
(一)把自然作为自己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美好环境;
(二)把自然景物和景象作为欣赏、欢娱的对象,游山玩水,似成一体。
(三)通过吐纳呼吸,使身心节律和自然节律吻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不难看出,郦道元和吴均是第二个层次,其中郦道元是借助想象,在大量材料的辅助下,完成对《水经》的注解;陶弘景则经由第二个层次到达第三个层次。三位作家从不同的人生层面将山水之美奏出一曲交响乐。结合三位作家的身世背景来看文末的议论:
郦道元:终身仕于北魏,为官期间严猛以治,不避权贵:罢官期间,郦道元开始着手为《水经》注疏事宜。
吴均: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私撰《齐春秋》,武帝不悦,下令焚之,并免其职。
陶弘景:曾两度因至亲去世回乡丁忧而错过晋升。后致力寻仙访道。
每位作者都在现实缺失下,有着各自的山水打开方式,从中提炼出的思考各有千秋。郦道元以治政严苛出名,他对底层渔民生存状态的同情,自然投射到“猿鸣”上,“属引凄异,哀转久绝”,也就成为三峡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吴均早年是积极入世者,然而他的主动却并没有赢得帝王好感,这种打击让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对名利场的否决,从此平息一份躁动之心。陶弘景从小就有修仙愿景,或许过程当中无论官场失利与否,他最后都会走到退隐山林的一步,开启他欲界仙都的逍遥之旅。
“以艺术美去消融现实丑,让人们从中观照到自身的本质力量,激发起人们超越生命悲哀的自觉意识。”(李泽厚语)我们在阅读时,也要遵循作家进入山水的心理规律,在时空穿梭中,充分想象,心游万仞,精骛八级,方能更好领略山川大美。
文末互动
关于这篇文章
您有什么新的见解与感悟
欢迎留言分享
留言点赞第一名的读者
将获得凤凰精美图书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11月11日17:00
袁菊华
江苏省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部管理办副主任,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姑苏教育拔尖人才,高级教师,苏州市教师发展学院第三届名师导航学员,苏州市名师共同体成员,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特聘导师,苏州大学文学院校外硕导,《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D刊封面人物。
往期推荐
灯下语文 | 袁菊华:为何是松鹿图而不是孔子像
灯下语文 | 刘少青:极简的文字,化不开的浓情——品悟《项脊轩志》里的伉俪情深
灯下语文 | 李燕:撬动外国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 ——以《老人与海(节选)》为例
▐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凤凰大语文
微信号|fenghuanggzyw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