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环碧佩带当风——梅溪镇今昔

文化   2024-10-21 09:00   福建  

悠悠闽江,如身姿曼妙的神女,倚卧青绿闽地。她头枕武夷山麓,手挽戴云山与鹫峰山,赤足探于东海,裙裾曳于江口,腰身靠在闽清腹地,又于中下游收纳了梅溪水,哺育出溪江风韵兼得、山水特色汇聚的集镇——梅溪镇。

梅溪镇,地处闽清东部,全镇 135 平方公里,环绕城关,跨越闽江两岸。从空中俯瞰,整个镇区外围山脉围合,核心区为低丘平地,宛如一只精致灵动的碧玉环缀于梅溪缎带端头,佩挂在母亲河闽江的腰间。一江中流,“玉环”左为梅埔片区,右为上埔、渡口一带,绿野与江水、山村与城镇、高峰与平原、陆路与航线、老宅与新区、村寨与楼林、农业与商贸,镶嵌呼应,交织出精彩的山水城乡画卷,引人投入、沉浸、迷恋、缱绻。

梅溪有溪,史诗流淌。梅溪镇西起梅溪入江口,因溪而得名,伴溪而生发。随溪流而来的,既是一方水土的滋养,更有一方人文的沉淀。她扼守在闽清城关水陆的入口,自古便是对外沟通的门户,宋时称奉政乡宣政里,应是上级政令最先送达的地方。镇之南陲的南泉村有古驿道,北宋状元许将题写《碧岩亭》诗的碧岩亭遗址便在此间。《闽清县志》“亭台”篇载:碧岩亭,在一都(今闽清城区一带)。宋邑状元许将诗:“旧室曾传古岸边,新亭同赏碧岩前。日生狮子峰头树,烟伴榴花洞口泉。黄叶入秋山出地,白云临晓海垂天。飘然踪迹今何定,别去江湖又一年。”



许将,北宋闽清人,福州第一位状元,文武之名盛于当朝。传其年轻时路过此处,饮泉休憩之余,在亭壁上题诗赞叹家乡山水并慨叹时光流年,其乡情乡愁交织,情怀满溢。近年,镇里在遗址处修建南扶山亭,并引山泉至此,成为群众赏景纳凉与汲取“状元泉”的胜地。南宋名哲朱熹,晚年亦流连闽清山水,曾在此地停留过一段时光,得见梅溪与闽江交汇处梅花缤纷,欣然在溪边石壁题留“梅溪”二字,此乃圣人赐名,自此溪曰梅溪,镇曰梅溪镇。他的点睛妙笔,更加激活了一方山水的毓秀功能。朱熹收了一个来自梅溪镇石郑村的郑姓学生,名性之、字自诚,初见面就赞称:好大名大字!后来郑性之高中状元,再后来郑性之为朱熹学说的正名不遗余力,并最终将朱熹理学推到南宋官方哲学的高度。他更是不忘家乡源流,题写的“万松岭”“白岩”至今仍分别留存在樟洋村和三溪乡的古驿道石壁上,落款均为“清溪郑性之书”(清溪,梅溪旧称)。时光惊鸿一瞥,走过多少贤人雅士,仅梅溪一个镇,就荟萃了如此丰富的名人逸事,他们共同构筑着闽都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高地,更为当地打造出了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

梅溪有江,画卷长铺。闽江干流 541 公里,在闽清境内 29.5 公里,梅溪镇河段 15.3 公里,成就了她的揽江入怀和通江达海,倾其江景之美、江流之利。自梅溪入江口往上,6 公里处是水口坝下航运枢纽工程及库湖,9 公里处是华东最大的水电站水口大坝及库区,长途奔袭而来的汤汤江水,在此被驯服成静波深流,并反复澄清为一川清流,再下泻到梅溪镇,成就一片温柔静谧。十多公里的江面,充盈平缓,有如镜湖蓝幕,其天光水影,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更是四时不同,让人轻松阅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奇幻变化。溪口之处则汇入经千余米落差、数百里流徙的梅溪水,与闽江对冲交融,形成两三公里“泾渭分明”的图景。至于渔舟唱晚,白鹭翔舞,牛群溯江,更是日常动态美景。而作为历时千年的黄金航道,它的通航作用正在复苏,常有深深吃水的千吨级轮船溯流而上,与轻灵漂浮的渔舟擦肩而过,掠起的水波彼此推击又交融成一江荡漾。沿江的公园,栾树、菩提榕、三角梅、蓝花楹成排,开阔处碧桃、 茉莉花、红梅、蜡梅成片,沿着春夏秋冬,次 第打扮季节,妩媚时光。夜幕下,河岸灯光与水中倒影交相辉映,大大小小的场地歌舞飞扬,步道间行人徜徉,和谐着群众的娱乐生活。“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果真处处可见。



江村是一组长歌。每一段江岸,都分布着不同的村落,它们各有独特的地理与文化魅力。最上游的樟洋村,海拔 300 多米,田畴成片,阡陌相连,是一个耕读双馨的传统村落,在其 900 多年的历程中,留下了十分丰厚的文化底蕴。单体上千平方米的明清时期古建筑就有十多处,其中宝英厝、林氏祖厝、炉边厝、上爿厝、上下寨等都已修复并活化利用,予你置身古意村庄,遐思旧时风情的优美环境。文昌宫一直都是老村的塾学圣地,由此出发,考取秀才、举人、进士的人数众多,而且文魁、武魁俱全,不少古厝都高悬着各式功名牌匾。近现代依然不减浓郁的书风文气,人才辈出。

江北南坡的白河江自然村则有另一番生机。当地传承橄榄种植,近年更是育化出独一份的甜榄品种,聪慧的村民通过高位嫁接实现老橄榄树“树上换种”,短期内就繁育成漫山的摇钱树。88户人家,1500 亩橄榄林,年产值均在 5000 万元以上,单项户均年收入 60 万元,人均 13 万元。更是带动、盘活了整个梅埔村的农业,形成数万亩的鲜食甜榄基地,单项年产值达十亿多元,造就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橄榄第一村”。而梅埔村的“中间地带”紧临“闽江第一湾”,弧形的江流紧紧拥抱探向水域的山地,峰福铁路与站点就在畔上,客运站已然停用,货场依然吞吐着大量的集装箱货柜,成为南来北往的“大件”物流集散地。一列列绿皮火车或货列穿梭来去,不懈地用汽笛召唤着一方时空。这伴江而行的“慢线”,也必是过往客人们心中的静好风光吧?

寨子是一角历史。梅埔村最尾端有一座雄峰,如巨鳌出江,当地称之为鳌峰,峰顶座坐落着一栋迄今 200 多年的古寨——鳌峰寨。寨子为梅埔邓氏所建,主体建筑由两埕两进两角楼组成,占地约 7000 平方米,依山势布局,大门垒以数米高的石基石墙,形成雄踞一方的庞然大物。邓氏崇尚文武传家,长年聘文武教师教导子孙。凝固在建筑里的则是主座,雕梁画栋,窗棂鹤影,处处文采粲然。露天“武埕”开阔,似仍回荡着子弟习武的呐喊。在科举考试中有多人获“解元”“举人”“贡生”及“廷监武庠生”“廷恩武庠生”等功名,至今寨子外门与迎宾门上仍高悬“武魁”“文魁”等牌匾,证明着此寨不失为一座文武皆全的大宅院。

与鳌峰寨隔江“对峙”的是桥东村谢家庄寨。寨子坐落在千米高峰大湖仙主峰的山腰,是东晋名流谢安后裔的宅居地。1700 年,26 岁的闽侯人谢尔显在附近烧木炭,望见对面巨石坡面处,晴天常雾气缭绕,而大雪天里却了无雪迹,便在这风水宝地搭盖茅房居住,自此兴家。谢氏后人据谢安“东山再起”的故事,将此处取名小东山,后讹为桥东山。数代后,谢家富于闾间,便大兴土木,先后建起了可扬公前厝、可扬公后厝、道典公厝等三座大院落。庭院总占地近 5000 平方米,建筑分布于多级台地之上,层层叠叠,连成一片庄寨,围以外墙,有如宫殿。



城是一阕词。梅溪镇现为闽清县“大城关”的新城组团,经十年开拓与沉淀,往昔的郊镇一改边缘、质朴状态,闽清城关得以从梅溪时代迈入闽江时代,梅溪镇得以从乡村时代迈入城镇时代。走入其间,尘世风情瞬间就将你包围。地摊上一半河鲜一半果蔬的占比告诉你,这里是山水相融的地带。网兜里的青壳蟹拥挤并不懈地相互推搡,吱吱的吐水声和沙沙的摩擦声交混,宣示着横行一族的桀骜不驯;数斤重的河鲤在一盆盆浅水中噏合着腮帮子,大指甲般厚实的金黄鳞片展示着年岁与分量。

桥最是风景。横卧江面的新旧两条大桥同样让人瞩目。旧桥建于 20 世纪 70 年代,自上埔村与上梅埔相连,长 700 多米,双向两车道,为花岗岩砌筑桥墩与拱跨,混凝土桥面,一身的古朴之风,人行道与主路之间的护栏特别厚实。夏日夜晚,好多人到桥上纳凉或抛竿垂钓,每当有人拎起一条满身水汽的战利品,都会引来惊呼与围观。新桥自下游的新民村通石湖村,与 316 国道及 308 省道横向对接,长 1 公里余,凌空高架,犹如巨虹卧波,头尾没于橄榄林间,又似龙入绿海。如此双岸双桥,形成了一个绕江的回环,把“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兑现成最灵动的人景合一。

一江福水,磅礴而来,滋及斯土,给当地人民造就了琅嬛福地。当地人也承大江之运,世代勤勉,休养生息,成就一方蔚然风华。

“小城故事真不错,请你的朋友一起来”,一个梅溪镇,万米闽江水,“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如此一方山水,终究要来一趟吧?值得呢!

刊于《闽都文化》2024年第二期

微信编辑:林瑶佳



闽都文化研究会
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是以整合闽都文化研究资源,挖掘、传承和弘扬闽都文化为己任的社团组织。本会成立以来,积极从事闽都文化研究与交流活动,着力扩大闽都文化影响,打造闽都文化品牌,服务福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