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瑶佳/摄
大根路并不长,连接东街与津泰路,毗邻仙塔街与五一北路,牵系着老福州人的记忆。巷子某段有蓝花楹树,在福州“文艺圈”中颇有名气,有人说树龄已有 30 多年。该路段粉墙某处,三角梅等花卉密布,姹紫嫣红开遍。它地处福州城市中心地段,周围车水马龙,华灯初上时更是一派繁忙景象,但大根路里,却并不喧闹,特别是夏天午后,更是异常安静。
大根路原名“大墙根”,位于福州城区“旗界段”内。今路边一堵白色大墙,有人说那是清朝的遗存。清朝年间,旗汛口一带方圆几里皆为旗人聚集地,比如位于大根路对面的省立医院门诊部大楼门那边,当时是福州将军署,署中主官为福建八旗驻防兵之最高长官。
清顺治十四年(1657),清兵驻防福州,屯城中东门、汤门、井楼、水部四关,自井楼门街东边一派,至法海寺止,民居概令搬移住兵,谓之“匡屋”,为满洲营,此即福州“满城”之始,时许多街巷均为清兵驻地,在大根路周围还有副都统署、佐领署、防御署等设置。旗人为巩固政权,实施了许多防护。为了避免汉人随意进入这块区域,便高搭围墙。人们俗称此地为“长墙弄”,也称“大墙根”。旧日里,老人提及这个地方,都会说一句极有意思的话:“只能去‘大墙根’,不可能去‘大墙里’。”武昌起义后,福州革命军随之响应,义军从于山炮轰“将军衙门”。旗兵终于败北,福州将军朴寿遁逃。
从清顺治十八年(1661)旗兵驻守福州城至此的曾经的那段岁月,画上了句号。
当年,这里的多家机关宿舍及大根路教堂等建筑还没出现,大墙内清兵披坚执锐,大墙外百姓步履蹒跚。到清兵离去后这条小巷才逐渐扩大,变成了寻常路。再后来人们把“墙”字省去,改为今名——大根路。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大根路的名字来源于白居易的《早春》诗:
雪消冰又释,景和风复暄。
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
官舍悄无事,日西斜掩门。
不开庄老卷,欲与何人言。
“荠叶生墙根”早已成为过往,如今取而代之的是一排长条形绿植和花圃。沿着此路往前,尽头是大根路“袖珍公园”。边有一亭,可供行人休憩、闲聊。亭边杂植竹树,有花点缀其间。公园中一面照壁上还有蔡襄浮雕,底下小字记录着蔡襄《荔枝谱》中描写福州郊区种荔枝的盛况:“暑雨初霁,晚日照耀,绛囊翠叶,鲜明蔽映,数里之间,焜如星火,非名画之可得。而精思之可述,观览之胜,无与为比。”
辛弃疾云“千年田换八百主”,曾经繁华之地,后来也可能“兔走荒台”,沦为另一番面目。就说大根路,谁又曾想过这个地方还有个远近闻名的荔枝园?今天已找不到任何遗迹可为它作“脚注”,只能在一些文献史料上寻点“蛛丝马迹”,从而得到一条佐证。如郑祖庚《闽县乡土志》云:“大墙根、荔支园、彩云里以东各街巷,南支路也。”林枫《榕城考古略》云:“荔枝园,将军署之南,俗名长墙弄,南口接大黄府东口,及武安桥、青都观 ( 城守前 ) 等处。”林家溱《福州坊巷志》中说大墙根:“其地亦名荔枝园,中有支巷二,曰升平里、纸房里,皆无通路。今废。”还有《民国福建省会邮图》《福州城台地图》等都将这一段区域标注为“荔枝园”;在同治年间绘制的《福建省会城市全图》中标记有“荔枝园土名大墙根”一语。福州市在城内分设鼓楼、大根区,是 1949 年前的事,1956 年 4 月,鼓楼、大根两区合并为鼓楼区,大根区名从此消失。
顺着大根路南行再右拐,就是城守前路。
城守前商铺栉比,原有的老建筑与时代一起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越来越模糊的历史记忆,只能借助一沓故纸或老者口述才能得以追忆。《福州市地名志·部分地名摭谈·鼓楼区》载:“城守前——在仙塔街东,大王府南,以清代城守营副将署设在此地,今仍沿用旧名。”顾名思义,这里曾是守城部队衙门驻节地。城守前旧称“柏衙前”,因元代行省郎中柏粘穆尔居此,故名。明成化年间,黄镐(尚书)、黄尧复(侍郎)也居住此处,时称大、小黄府。清初,靖南王耿继茂、耿精忠父子分别迁居两座府宅中,其地遂改称大王府、小王府,相传大王府系耿继茂所居,小王府系耿精忠所居。后耿藩兵败,其地被旗营占据,一说左翼副都统署曾设在大王府中,负责镇守福州城,同时协理军事及主管旗民户籍和民事等,城守前因此得名。
论及城守前,有两处不得不提,一处关于文教,一处关于信俗,前者是名城文化内涵之核心,后者为历史生动的生活画卷。
但这两处却鲜为人知。
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端老先生出示几张老地图给我看,说这里曾有一座庙宇,名为珠妈庙,因地处满城,旗人对它进行了两次重建,供奉的据说有保佑儿童的神明。旧时天花(水痘)流行,且该病属疑难之症,旗人只得将“难题”托付神明,只可惜相关遗存没有保存下来。另一处是平冶楼,该楼系林宗泽宅,曾经是鼓楼区中的一处藏书楼,这是我翻阅林家溱《福州坊巷志》时知晓的。
林宗泽,字雪洲,侯官人,著有《平冶楼诗本》等书,平冶楼是他藏书之所。当年这处“琅嬛福地”所藏图书多为“珍罕之本”,乡邦文献亦有不少。林宗泽喜藏书,他“日流连于南后街书肆中”,因家境不佳,花钱买到书籍后生怕其妻责骂,所以总是挟卷从边门进入,或先藏在某处隐蔽的地方,而后择机去取。民国后,林宗泽充福建通志局分纂,随即往江浙采访,流连于文渊、文澜、天一诸阁,传抄秘籍归闽,于是藏书日益增多。平冶楼曾收藏有施鸿保《闽杂记》钞本十巨册,“较申报馆铅印本内容多数倍,祖牟曾出赀请其雇人传钞”,林宗泽视为奇货,仅出示部分敷衍了事。林宗泽确实是嗜书如命之人,其重病时有人欲购其书,他说:“吾气犹属,书不可外出也!”可惜林氏身后萧条,其后人不能守此“财富”,所藏之书终于散出。后来他的部分藏书被林家溱、沈祖牟、郭白阳、郑丽生等人收藏。
福州陈宝华老人曾经手绘《民国前城守前风貌图》记述往事,历历如绘。2015年02月6日,《东南快报》曾对此事作了报道。据载:城守前路北面为城守衙门,衙门四周是风火墙,门左右立石狮,两旁空地上古榕遮蔽,一派庄严气象。附近不远处为衙门马厩,俗称“马房里”,还有大士殿和张家大宅院。民国后,城守衙门改为福州警察训练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解放军驻军于此,其后改为省物资厅办公所。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后,这里曾建起一些西式建筑,今皆不存。再说那张家大宅院,曾是闽剧“赛天然”戏班发祥地。闽剧艺人在此排演过一出又一出精彩戏剧,闽剧名家郑奕奏也曾在这里出演。抗战胜利后,房屋归为省财政厅所有;改革开放后作为福建省财政干部学校,继又开办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卢美松曾任该院副院长,这里是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工作的“第四站”,他的住所就在大根路7号。
论大根路与城守前的过往,可以用简短的文字叙述其历史沿革,但看似轻描淡写,却是经历了漫长时光。如今,整个大根社区中许多老地名尚存,如升平里、大王府巷、小王府巷、花园里等,这里的社区布局也延续着传统街巷的特征,这是值得庆幸的。
刊于《闽都文化》2024年第三期
微信编辑:林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