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岭,三山外廓的文化支柱——读《百年鼓岭》
郭志杰
近期,闽都文化研究会、鼓岭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策编的《百年鼓岭》一书,已由海峡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书的内容分为六个单元,归结起来不外乎人与物的关系,物分自然物与使用物,如清风、薄雾、柳杉、古厝、老街、邮局、万国公益社、水井等:人以外国人为主体,如加德纳、穆蔼仁、福益华、蒲天寿、力玛莉、哈娜、阿曼达等。两者实则已融为一体。人离不开与自然的关系,黑格尔说:“把自然当作现实的神”,伟大的自然从不设介蒂,拥有搂抱万物的肚量。鼓岭敞开的就是这一胸廓,带来让世界驻扎的契机。它的存在己不是个简单的容积或区域概念,它的历史也不框限于自身一偶,我们自然在这一乡土气息的吐纳中加上一个天大的字眼。因为它曾经是世界的户口、不同肤色的居住地、小型的联合国。这里空气、水、以及植物都沾上了四海的元素,而有着史无前例的拓展,并以其和善平等的氛围成为人际交往的标杆,成为人类共同的家园,为人类在更广大的异域生活提供了可借鉴的生活样板。书中客观化艺术化地呈现了这一历史场景,体现着对人与自然的尊重。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或许,还得加上一句,站得高,看得见历史。历史需要有个制高点,方能看清真相;世界需要一个制高点,让自身一览无余。在这里,历史已不仅仅是固有的传统形态的沿袭,而是在敝开的格局中焕然一新,有着新的交接与填充。鼓岭自身所形成的精神海拔,远远超越立足的高度,因为有了一个与世界沟通的制高点与联络点。在这里,高度与宽度实则已融为一体,旨在腾出一片宁静与清凉,让世界融入其中,融入不同肤色的生命,造就东西方互通的文化环境,黑格尔说“人是处在各种生活必需的事情包围之中,特别是处在文化环境之中,谁也不能自给自足,不假外求,他必须设法与别人联系起来活动。近代世界就是这样一种基本的联系力量”。当地域的有限性与世界精神的无限性交接,自然产生渐渐放大的价值。福州又名三山,山上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让人叹为观止。或许,文化也需物理构成的稳定性,仿佛三足鼎立的架构方能将闽文化稳固支撑。鼓岭虽未列入这一半径,但并不影响它的异峰突起与个性彰显。它是三山外廓的另一文化支柱,共同撑起闽文化的巍峨身躯。假如三山撑起的是闽文化的古老性、传统性,鼓岭则撑起闽文化的近代性、开放性与包容性。
这是人类的共同意识与共同情感的开垦地。这些外国人因避暑来鼓岭居住,与当地人共同生活在这块峡小的区域。在这里,有他们亲手种植的“番菜”,让生命之根与植物之根逶迤于同一空间,并得以相互的印证。生活是他们的必修课,这一课上得云淡风轻,凉爽怡人,烟火气十足,但却令人流连忘返,难分难舍。或许日子平淡得如同日常,这样方显人生的真实。鼓岭载负的正是这一真实,包含着一座山体的情感、一座山体的愽大与一个世界份量的真实。本书让人感受到这近百年历史的沉甸甸的赋予。
人类拥抱地球有许多方式,鼓岭是其中之一。同样是外国人较为集中的居住地,为什么鼓岭比起烟台山,却让更多的外国人产生情感上的维系与依傍,或许是不同的生活状态导致的必然结果。烟台山大多为使馆,相对独立封闭,与平民的接确有限,而鼓岭的外国人大多为避暑而来,呈现的是轻松的休闲状态,生活上需要更多相互的扶持与平等的相待,客观上形成了与当地人打成一片的氛围,自然产生情感上的呼应与融入,以至让他们将鼓岭当作人生的第二故乡来追忆。这一真实的情愫在书中触目皆是,并得以客观的再现,充分体现人类共同情感的珍贵价值。
天安门城墙上有一侧口号: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这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鮮明标志,并注入了他的永恒性。他代表的是国家的声音,国家的意志、国家的理想。这一振聋发聩的声音,在近百年前的福州郊外这座仅有24平方公里的小山岭上却有着让人刻骨铭心的回应。并以其所昭示的现实性与未来性,注定了这是个划时代的历久弥新的预演。
今日,我们的国家向世界发出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唤,这是将人类的生存命运捆挷在一起的伟大决策。从某种角度讲,这是世界人民大团结的现代版演绎。近百年前,发生在鼓岭山头上的那一不分国界、不分肤色的生命与情感的共同体验,由此获得历久弥新的理念,或许,将给这一神圣目标的践行带来生动的例证与深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