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介自持 明于政治——屏南知县沈钟

文化   2024-08-19 09:05   福建  



沈钟,号鹿坪,字毗陵,江苏武进县人,生卒不详。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由清流县调任屏南知县。任职三年,勤政为民,兴土木、重教育、劝农桑、移风易俗、编修县志。他离开屏南后,士绅以“廉介自持,明于政治”称赞,后被供奉于城隍庙。



勤力政务,兴建县署

清乾隆元年(1736),江苏武进县举人、清流县知县沈钟,受命调至刚从古田分治而出的屏南县任知县。陆路、水路风雨兼程,在古田水口草草过了大年初一,初二在别人过年的鞭炮声里从水口出发,到古田县衙接过印台后,乘着小轿沿羊肠小道,一路颠簸来到双溪。虽说屏南于雍正十二年(1734)从古田分治,可首任县令由古田县令兼任,第二任县令不知道什么原因履职还不到半年。沈钟到县府驻地双溪,目之所及,只是一个小山村,县衙仅有一座空署茕茕孑立荒野中。清《屏南县志》这样记载:“是时,仅一空署,尚在野田荒草间,每夜猛虎聚于墙外,人烟寥寥,不过四五十灶,在西南一隅间。”虽说百废待兴,但是沈钟坦然面对,奋发图强,与随从租住民房,自理食宿。一边料理县务,一边抓好建设。当时条件十分艰辛,一个县令俸䘵有限,只得省吃俭用,再加上当地贫穷,无商店客栈,许多随从都想离开这里。沈钟宽严相济,一边宽慰他们,只要勤政,事态会渐好,一边严教他们“食皇粮,忠皇事”,要忠于职守。他以身作则,边料理衙门事务,边躬亲督率兴建县城的各大工程。为确保资金,发动县域乡绅捐助;为保质量,亲临工程监督,有时就住在工地。他在《治屏管见》中写道:“新县之民与旧县不同,当每事开诚布公,俾从有翕然从风之意,方可从容就理。”就这样,历时三年,城垣、衙置及馆、库、庙、阁 20 多项工程竣工。在建设中,城内坟墓全部搬迁。对一些无主坟,沈钟发动乡绅在北门和东门外各建义冢 1 处,这件事大得民心,后人称颂其“泽及枯骨,圣王之政”。

县城初成,沈钟用心图谋发展,向四处招来大量商贾和居民。双溪县城屋舍鳞次栉比,街衢纵横,有了县城气象。

沈钟在艰辛工作中,表现出负重前行的官德。他曾留诗:“新辟山城草昧初,民风朴拙吏迂疏。一经自课诸孙读,半亩亲教老仆锄。香案云生吞印把,讼堂台绿上阶除。盘餐漫道无兼味,笋蕨春来食有余。”百姓们感恩其功德,有意忽略前两任知县,称其为开县县令。沈钟自己对此并不在意,正如他在《名宦》的序中写道:“当前之毁誉,何足荣辱?身后之名,盖棺定论。”他宠辱皆忘,充满乐观,一心一意勤于政务。他在寄亲友书信中这样写道:“每月坐堂听事,自在白云青霭中。只此一段清景,可洗俗吏胸中万斛尘。”沈钟悄然离开屏南后,士绅盛赞其“廉介自持,明于政治”,后还把他请入城隍庙中,侍为城隍之一。


劝农勤耕,鼓励垦荒

沈钟到屏南上任后,深入调查,察地理,悉人情,发现这里地未尽其材,百姓不尽其勤。他在《治屏管见》中写道:“屏南山高水冷,稻只一获,终岁所入仅足供民食,若别出产,以充额赋,则益裕如。”“屏南习于懒惰,耕获之外,别无所事,每见冬成后,惟闭门向火,男女皆然,良可笑也。”

他倡议除种植水稻外,还可种植茶树、青靛、苎、麻,以增加收入。清《屏南县志》这样记载:“知县沈钟曰:倘后之宰斯邑者多方劝导,广种杂粮,并茶、竹、麻、靛之类,岁有万金之获,以供国课,庶几户有盖存,输将亦易,民不扰而官无累矣!”同时沈钟还发动改造冷水田,提高水温,增产稻谷,倡导改毛猪放养为圈养,囤积猪粪用于肥田,鼓励垦荒,免征三年赋税。沈钟为了倡导耕种,还在每年春耕伊始,前往县城东门二里许的桥边的田野扶犁耕作,以劝农耕,这座桥成为他重视农桑的见证,取名为“劝农桥”。

沈钟治理有方,倡导农桑的同时,还鼓励发展家畜圈养,发展纺织,使民裕足。他说:“凡天地间物产皆民生日用所需,然辨其土宜,勤其树畜,撙节爱养之道要不可不讲求也。”“地甚寒,虽不宜种棉,然麻葛颇裕,若勤于织,绩以夏布一疋,易棉布一疋,尚属有余。”在他的倡导下,有的家庭妇女学起纺织,织成夏布,让男人挑到邻县的古田、宁德等地去交换棉布。从此茶叶、靛青、麻等成了屏南农业的新兴产业。家庭畜牧业也不断地发展,有了“养猪过大年,养猪养鸭下蛋换油盐”的俚语。

沈钟还主持兴修县治近郊的两条灌溉水渠,修辟了县城双溪至龙溪、甘棠至梅花地的道路 40华里,打通了与古田交通的要道。还为了解决山区缺医少药的难题,炮制了“寸金丹”为民治病。他在《治屏管见》中写道:“屏地素无医药,民间遇有疾病,但枕无措,予每岁多制寸金丹以饵之,颇有效。”


兴贤育才,教化于民

乾隆元年(1736)正月初三,他在古田接印受事,随即便有古田绅士来拜见,争取两县设一个考场,以一经通考,说:“古屏原属一邑,即通考亦何害?”沈钟带着古邑绅士的要求来到屏南。

当时屏南初设科考场,正值考试,两县生童纷纷讦控,县城百姓哄然而起,各持锄耙等,数百人围绕县门,阻止考生移民。《屏南县志》中记载:“原额取进八名,初以县治新分,卷帙颇少,将古邑童生拨入考试,分作屏寄字号,各进四名。”沈钟觉得屏邑刚设治,一经通考确实不公平,同时古邑生童占屏邑名额确实不公。他一边安抚百姓与生童,一边迅即具文呈报府、省,终得批复,两县各设考场,才平息了这场因名额问题引发的纷争。沈钟曰:“当时是,势出万难,惟竭力挽回,为万全之计,稍一调剂不善,必至愤事,始信为吏之难也。今蒙督宪题定岁科两试,又迭蒙皇思广额。”从此杜绝考生移民现象,为屏南学子争得科考取第的机会。此后三年,屏南 26 名童生进取生员。后人评说,屏南文运之兴,自此开始。

沈钟以振兴文教为首念,他说:“凡牖民成俗,兴贤育才,莫重乎学校,所关甚巨……故下车后,即鼎新义学,延师督课,俾诸生诵习其间,行见敦诗说礼,与邹鲁同风,科名鹊起而已哉!”他这样说便是这样行,先建学宫,即圣人庙,又捐俸银 500 两创办义学,命名“双溪讲堂”,还为讲堂题诗联:“化雨遍疆,户习弦歌,会见人文蔚起;地灵当景,星联奎璧,应知山水增光。”义学建立,便延师执教,并制定讲堂宗旨,“崇实学、敦士品、端志趣、弘经济、正文体”,每月参与命题考课,谆谆不倦,还购置“经、史、子、集”57 部,大兴尊师重教新风。讲堂开设 10 年,进举人、贡生 6 人,秀才 10 人。

义学建成,沈钟又兴建三台阁,以昭学风。后人勒碑铭记:“邑候沈公既力主分考,以为屏士上进之阶,又鼎建义学以为诸生肄业之地,复于后山构阁三楹,杰出云表,祀文帝于其上……公之所以造就我屏士与期望我屏士者,可谓无弗至矣!”他自己登台览胜,也留下了“富庶关心惟教者,春风弦诵夜如年”的诗句。

沈钟在屏南三年,兴贤育才,尊师重教,虽两袖清风,经济拮据,衣食多由地方绅民资助,却因城垣工程一事被诬陷,被撤职。好在百姓心中自有公论,屏南百姓为其立起功德碑记之,“敬竖碑铭以志不朽,亦使后之学者不忘所始云尔。”

刊于《闽都文化》2024年第三期

微信编辑:林瑶佳



闽都文化研究会
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是以整合闽都文化研究资源,挖掘、传承和弘扬闽都文化为己任的社团组织。本会成立以来,积极从事闽都文化研究与交流活动,着力扩大闽都文化影响,打造闽都文化品牌,服务福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