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安民巷

文化   2024-09-25 09:02   福建  


金鸡弄7号  岫云/摄


1






















金鸡弄,从南街安民巷口进100米,南侧58号与60号两座高立风火墙,夹细细不到1米宽小路,干净利落、笔直地朝前延伸,弄口的墙壁上钉着蓝色“金鸡弄”匾牌。据说古时此弄无人养鸡,却经常凌晨听见公鸡啼鸣,乡亲们认为这是“金鸡之祥”,于是叫“金鸡弄”。

我们一家:父亲苏孝祯、母亲李淑贞与我,侄儿苏正凯,外甥女秀秀、雅雅,20 世纪 90 年代到 21 世纪初,在安民巷金鸡弄一处房屋居住了 10 年之久。

房子在“金鸡弄”7 号。小门进去,是风火墙与木建筑房屋中间分隔的小通道,这是具有防火功能的“消防设施”,如果发生火灾,此通道会拦下大火,防止蔓延。转过通道,就是主院落,坐北朝南,六柱五开间,中为正厅,面阔四间,穿斗式木构架,开敞式的大厅堂。我们居住于大厅最左侧,挨着夹道的南北通透两间大房间,我在北房间的阁楼居住。

大厅下天井左侧是两小间的厢房。大厅到天井两层的石阶与天井都是长长花岗岩石板砌的,厅堂、天井融为一体。大厅最右侧房间出去是花厅,内有假山、鱼池,池内有泉和三椽小屋。

这座清代建筑风格的民居,父亲说是刘家“电光五”刘崇伦的故居。父母亲初中就读在离这不远的东街三牧坊省福中(今福州一中),后来,他们又在八一七北路(南街)65 号民革福州中山学校的职业中专、电大工作。我出生在安民巷对面文儒坊闽山巷的洗银营,父母亲自然很稔熟三坊七巷。

父亲告诉我,刘崇伦(字雅扶)5 个兄弟留洋回国,用爷爷刘齐衔做官留下的银两,父亲典当的股本、股息,加以老三刘崇杰的上海商务印书馆股票押借款,与著名才女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等人合股买下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的耀华电灯公司,创建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老二刘崇伟担任公司董事兼经理,老五刘崇伦为技师长(总工程师),利用上海交大、浙江大学中亲友、同学关系,挑选、招聘每届品学兼优的毕业生来电气公司工作,设艺术传习所培训徒工,或委托交大、浙大代培,甚至送国外进修培养。

夜晚,漆黑一片的福州城出现点点灯光,一盏盏明晃晃的电灯照亮街头巷尾。刘家接着又办福建电话公司、专制灯泡和灯罩的玻璃厂,“电光刘”的美誉不胫而走,刘崇伦被称为“电光五”。不过我疑惑,大企业家刘崇伦故居,进出的门竟如此窄小,且厅堂正对天井前的石框大门,长期紧锁着。门外边,立着一座高过围墙的民国风格的青砖三层洋楼和高大的白玉兰树。我好几次趴着门缝往外瞧,明晃晃的青砖墙外,什么都看不清。

父亲看到我在大门后探头探脑,对我说:咱们这里是宫巷刘家大院第二座的第三进,我们平常进出金鸡弄 7 号的门,是这座大房屋的边门。宫巷刘家大院是林则徐大女婿“刘半街”刘齐衔中进士后买下的,共三座:16、18、20 号(旧门牌 5—7 号),一字排开,各有大门。他指着天井前面大门外边的青砖洋楼说,那是原福建电话公司的办公楼,是这座房屋的二进,现在是邮电公寓,再前面还有一进与两大门,三进的三个大门都只在婚丧喜庆大事时敞开。我母亲 2001 年 11月 81 岁过世,果然开了三大正门,从宫巷出殡。

2001 年,我在茶亭街有了自己的房屋(午、晚饭还是在金鸡弄解决)。2006 年,古田路拆迁,父亲与外甥女才从金鸡弄搬过来。不过,我还是多次重返安民巷。2012 年后,我每个月带领诗歌快闪队到三坊七巷活动。结束后,走进安民巷,目睹两侧旧屋的渐次改造,路面整修和重铺。某次,再度回访金鸡弄7号,那座与弄巷不协调的4 层水泥砖楼消失了,传统宅院马鞍头风火墙微笑地欢迎我。

当年 7 号房屋是刘永业(刘崇伦侄儿)在管理。这次看见的是刘崇伦直系后代刘大力,一个中等微胖身材的 60 岁左右男子,他热情地带我游览修理重整后的房屋。这里格局如初,不过天井两侧厢房与后厅厨房拆了,视野开阔了,而天井前面厚厚的木板门仍然紧锁着,门外边青砖洋楼与白玉兰还在,但在金鸡弄旧小门旁,新辟了一扇大门。


照相弄  岫云/摄

2







除了金鸡弄,安民巷还有几条老里弄,它们全与金鸡弄相向,在安民巷北侧。

正对金鸡弄的喉科弄,隔安民巷道,在鼓楼区文化馆高楼南侧,我每天清晨起床,到黄巷口公厕解决内急须经过之处。

“是不是小弄狭窄如喉管,得喉科弄雅称?”我问父亲。“不是的。”父亲解释:这里弄 1 号,从清朝开始,就有朱氏世代业操中医喉科,秘方相当灵验,每天有上百人到此诊治。因其名气,人们就称这条不起眼小弄为喉科弄。其后代传人朱幼彬享誉最高,曾任中医师公会理事长等职。朱幼彬喉科,是福州过去五大著名中医之一。

文化馆高楼北侧大榕树下,通黄巷的一条羊肠小弄叫照相弄,我来来往往不下百来回,却从未见有照相馆,或许以前曾经有。母亲说没有,照相馆都在黄巷,最有名的是“镜中天”照相馆。她初中时与同学在此照过相,进门就是个大天井,面积不大,总共一进,天井西侧分别是营业厅、暗房和照片陈列室,天井东侧是摄影棚,内设鱼池、假山、石狮、石马、梅花树、黄皮果树和荔枝树等。那时期照相馆连电灯打光都没有,房子开玻璃大天窗,利用天井自然光线照明,靠天吃饭,只白天营业。遇下雨天,照片就显得阴暗;晴天光线强,照片上就阳光灿烂。

有次母亲的初中同学来我们家聚会,其中一人带来她们省福中初三女生合影。遗憾的是,母亲走后,加上搬家,这遗物也遗失了。民国末期,“镜中天”旁边云集“庐山轩”等大大小小30 家照相馆,于是“镜中天”对面的这条无名小弄就被冠名“照相弄”。

我发现在照相弄中间插进一条小弄,一头安民巷,一头黄巷,据说民国十年(1921)前后,日本浪人在该弄开鸦片馆,俗呼日本弄,后里人恶之,更名“立本弄”。

弄口的墙壁上钉着“立本弄”匾牌,多了个醒目介绍:3 号院中共福州地委旧址。我毫不犹豫地钻进了窄窄的门儿,只见四方小院,左侧墙壁上一处浮雕前,有 2016 年 4 月立的“中共福州市委旧址”的红字石碑。右侧是一栋两层小楼,一楼展厅有“中共福州地委组织系列表”“中共福州地委简介”等展板,陈列先烈们的照片与历史功绩。二楼有客厅与卧室,墙壁上挂着 1927 年任中共福州地委书记的徐琛和地委妇女主任余哲贞夫妇一家人的合影。小弄从此焕发红色的光芒。

立本弄、喉科弄、照相弄都通向黄巷,三弄将安民巷、黄巷两个巷子串联在一起。不过史载的“连江弄”,我找不到。据文化馆高楼北侧杂货铺的老板娘透露,这条小弄,早年是从她家店背面通向喉科弄的,多为连江人居住,建文化馆高楼时拆掉了。

我还看见安民巷一条非常短窄的断头弄,宽不到 1 米,长约 50 米,叫麒麟弄,传说古有麒麟降临弄内,3 号墙上曾绘有一头麒麟,用来“辟邪”,因得弄名。

安民巷名人辈出。郑瑞麒(约 1790—?),祖籍闽县(今福州)人,字仁圃,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进士,官内阁中书,直军机,旋出为江西九江知府,权广饶九南道兼九江阅监督,改庆远知府,多行德政,民誉“郑菩萨”。太平天国军队攻庆远,他坚守数月并乘间破敌,迁升道台;与林则徐交谊甚笃,又是梁章钜的挚友。子郑葆中,号月亭,配林则徐三女。郑葆中女适沈葆桢四子沈瑜庆;孙女郑元昭,适何振岱。三个弟弟:郑瑞麟,字绂廷,以优贡教授延平;郑瑞凤,字桐村,以举人就教职,著《小有池馆集》;郑瑞图,字球亭,举孝廉方正,不出。闾里有“麒麟风图”之目。

这些藏锦纳秀、多姿多彩的短窄里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丰韵了安民巷。


新四军办事处石碑  岫云/摄

3

安民巷朝南后街的巷口,有巷名石牌坊,重修改造后,立着的梁柱较其他巷口的粗些、厚重些,柱上 2008 年龙飞凤舞地刻着“驿馆驻车枕戈同卫国,省垣揽辔张榜且安民”对联,源于载入史册的两个典故。

此巷27号(今 53 号),曾是林则徐次子林聪彝的房产,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福州唯一公开活动的场所,当时门口挂黄底黑字“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驻福州办事处”的木牌。1938 年 2 月,新四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张云逸、闽东特委范式人、统战部部长王助开始在这里领导和主持抗日活动。著名爱国人士李公朴,1938 年6 月应邀在办事处作《唤起民众,不作亡国奴》的讲演。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主任王助,出生于福州马尾象洋村的一个官宦书香世家,目光炯炯,生性慷慨,有一种诗人气质,其祖父王允皙是清末“同光体”闽派著名诗人 , 与何振岱、郑孝胥、沈瑜庆等齐名。

王助等同志利用合法身份,通过读书活动、群众性抗日歌咏活动、办报办刊等方式扩大宣传,鼓舞当地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泉州事件”,将已改编的闽中红军游击队包围缴械。王助立即与地方当局交涉,据理力争,使被扣人员三日内释放并要回武器,开赴皖南抗日前线。王助还恢复了福州地区党组织,秘密发展党员。其中有在长乐参加救亡活动的革命青年被王助慧眼所识,于 1938 年介绍入党,他就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办事处1939 年 5 月内迁南平。两年后,王助在一次闽北战役中牺牲,时年 28 岁。1961 年 9 月,新四军办事处被列为福州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门边立石碑,屋内陈列王助等人革命事迹,现为省文保单位。

据《竹间续话》卷二记载:“安民巷传黄巢乱时,安民于此。”《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闽都福州,为安抚百姓,防止谣言,便张榜“安民”。这条小巷承载了这段历史,时人纪念之,以“安民”为巷名,黄巢的名字也就与“安民”结下不解之缘。清《闽都别记》写道:闽王王延钧在位时,其侄、王审知长孙“王继图自称为大闽皇帝,袁广智为开国军师,梦余为开国夫人,弟侄皆为列侯战将,直攻至都”。女神临水夫人陈靖姑率兵打退王继图、袁广智贼兵。“时兵围已解,粮食得进,夫人先请王璘(王延钧)赈济安民”。文章此处,特注解:“合城内安民巷,即当时赈济安民之处所也。”南后街安民巷口墙上神龛原供奉陈靖姑,后改祀观音,由此看,至少在宋代就有“安民”巷名。

北宋初,巷内居住着礼部员外郎兼皇子宫教授、秘阁修撰的刘藻,是出名的孝子。皇上用粮食布匹给予奖励,因《诗经》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之句,便将安民巷改名“锡类坊”。宋代中叶罗源人余深做了宰相,住在巷内,宰相雅称元台,于是又把“锡类坊”改名“元台育德坊”。宋梁克家《三山志卷四》说:“元台育德坊,旧安民巷。刘中奉藻以孝闻,郡上其事,诏赐粟帛以旌之,因号其坊曰锡类。余太宰深登庸,以其旧居,改今名。”

元代,福建行省都事贾讷居住安民巷,其母贞节,便改元台育德坊为“贞节坊”。

明万历年间复名安民巷,传说因为明大将军汤和奉命自海路直取闽中,从南门攻入福州城时,特在安民巷张贴告示以安抚民心。民间有从“不留一人”到“不杀一人”的易字救城的说法。巷名“安民巷”千古不易,尽管曾有不少官员试图将它改名,但最终仍以“安民巷”传名人间。如今人流如织的安民巷,历经沧桑的一条条老里弄,依然带着浓郁而深沉的人文气息,让人追寻回味着久远的故事。

刊于《闽都文化》2024年第五期

微信编辑:林瑶佳




闽都文化研究会
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是以整合闽都文化研究资源,挖掘、传承和弘扬闽都文化为己任的社团组织。本会成立以来,积极从事闽都文化研究与交流活动,着力扩大闽都文化影响,打造闽都文化品牌,服务福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