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江陈氏祠堂
在福厦国道青口路段,一条逶迤的村道向西北穿越,缓缓深入闽侯县青口濑江三十六湾之一的镜上湾。蓦然,野鸭惊起,一弯三面环江的水乡跃然展现眼底。“渡名童子早先扬,彭蠡涛声入耳详。欲下诡岩寻九女,还依新宇辨三房。星罗港汊多鱼米,林立楼台遍贾商。盛誉唏嘘成旧梦,一川衰草水茫茫。”这首古诗,正是这个镜上水乡的写照。江岸新房鳞次栉比,村外渡口涛声依旧,河汊滩涂衰草依稀。村外沿的镜上湾扇形向外敞开,又像只“水鸡”面江昂头张望。
镜上村古时属闽县“内七里”还珠里,因地处沪屿古镇六墩七境的“镜东境”而得村名。古时这是个四面临江的孤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水草丰美,野鸟翔集,显得幽静闲致,充满诗情画意。
记得有人说过: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镜上村是七里典型的水乡,濑水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河,既滋养了村庄,也把人们与外界隔绝。那时,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河浦没有接壤,也没有桥,渡仔(小渡船)摆渡成了他们出岛唯一的选择,渡口是与外面世界联系的交通枢纽。每天鸡鸣蛙叫时刻,开始了江边几艘小渡仔的来回穿梭,不知摆了多少渡,将村里出行者送到各处,渡口、渡仔与村民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孤洲早已不孤了,承载着一代人满满的回忆的河浦,在现代挖土机轰鸣声中成为平地,沉堙在历史长河之中,镜上村融入了福厦路陆地的怀抱。村中主要有陈林两姓聚居,近十几年来,民间悄然掀起寻根敬祖热潮,重修新盖四座祠堂,各具特色。当然,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陈氏宗祠,这不仅因为陈氏是闽中名门望族螺洲陈氏的一支衍脉,还在于这个家族一段段寻根敬祖的传奇故事。在祠堂理事会陈全诚老会长引导下,我把这个家族、这座祠堂的来龙去脉问了个遍。
镜江陈氏祠堂后堂祭祀大厅
这座位于青口镇镜上村东头的“镜江陈氏宗祠”,宽阔古朴而不失华丽,是镜上陈氏族人百年追梦的精神家园。
明清时代,镜上村属闽县内七里还珠里,是个四面环水的岛洲。洲上世居一支陈氏族人,其宗祖陈世美在明代从螺洲等地辗转镜上洲,今繁衍十几代,人丁近 2000 人;有的外迁省内,有的旅居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阿根廷、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虞舜受禅妫满立姓仲弓封侯润祖启闽福房定支系,凤岗开域玉溪树基德聪继业昌祥分序世美辟镜江。”祠联概述了这支氏族源流迁徙的过往。
而他们祖上是怎么来到镜上的?时光倒回明洪武年间,其先祖从长乐玉溪迁徙福州仓山螺江,明末因家族人口骤增,开始向外谋生,一支族人迁往宁德,一支族人由陈世美带领迁往闽县外七里还珠里镜上。
历史在发展,氏族在延续,族谱、宗祠作为农耕文化一个宗族的承载物,是一种历史见证,也是一个宗族的文化传承。清康熙年间,陈氏族人开始了近百年的“寻根”之路。他们寻遍福州各地陈氏家族,不断地查阅族谱相关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他们从位于乌龙江下游的螺江北畔螺洲店前村陈氏家族寻到了根,接上了祖。
“颍川延脉派帝师故里家声远,冠带连同分镜渚新乡世泽长。”这祠联道出镜江陈氏世家与帝师之乡螺洲陈氏之间的历史渊源,两地宗亲接上根脉后,来往不断,每年春秋两次祭祖,镜江陈氏都是去螺洲陈氏宗祠祭拜先祖。由于两地相隔较远,毕竟不方便,久而久之,建一座属于自己的祠堂,成为族人心中一个强烈的愿望。在族贤倡导组织下,这个愿望终于付诸实施了。他们从 2005 年起,开始筹建祠堂。全族上下听说要建梦寐以求的宗祠,纷纷慷慨解囊,外嫁亲属和社会贤达也不甘落后,献谋献策、同心协力助力建祠。2007 年,一座金碧辉煌的祠堂矗立在村中河岸畔,八方贺匾纷至沓来,祠内金光满堂。
宗祠坐北朝南,占地 4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达 3000 平方米,气势恢宏,美轮美奂。建成后又陆续建造食堂、文化大楼等,使之设施齐全,更加完美。
步入“镜江陈氏宗祠”,这座规模宏大的宗祠建筑,令人叹为观止。虽然它没有螺江陈氏宗祠那样历经沧桑,但古朴典雅,可算是宗祠现代建造的一个范本。宗祠严格按照旧规制式布局,从大门到正厅,从房梁到雕刻,无不精湛巧妙。
祠堂分为三进,一进为宗祠前楼,二进是正厅大戏台,三进为祭祀大厅,各进屋顶墙面风格各具特色。一进前楼为平顶礼堂式,共三层,高11.5 米,宽 18.3 米,四根圆柱挺拔并列,正门上方题刻“镜江陈氏宗祠”六个大字。二进楼顶前后为国公帽风墙檐,里面是宽敞的大戏台,设计简约大方,绰绰有余,容量超过千人。正中墙上“舜裔堂”匾额,彰显天下陈氏源流出处,道出镜上陈氏根源所在。匾额上边两条生动传神的龙,双眼凝视着一颗夜明珠,显得和谐生动;匾额两边凤凰各衔着鲜艳的牡丹花,富贵吉祥。大戏台墙边沿都有各种图案,刻画得十分生动,惟妙惟肖。三进是后堂,这是陈氏族人祭祖尽孝的精神殿堂。后堂墙屋檐东西边呈徽派波浪形,中间有一个天井,可以供祠堂通风透气和采光,两侧有通向正厅的走廊,墙上有二十四孝图案和富有诗意的壁画。厅堂中四根方柱和三边堂柱题有祠联十多副,辉光相映,庄重而温馨,尽显文化底蕴;各种匾牌悬挂四壁,诸如“三部尚书”“帝师”“一代宗师”“两院双院士”等,既表明镜上陈氏与螺江陈氏一脉相承,又激励子孙后代要以“盛世传风修身齐家莫如孝悌,宗德元气光前裕后还是诗书”堂联为族训,努力进取,再创辉煌。中间摆着的大供桌,雕满各种图案,雕刻精致,祥云缭绕,寓意“枝繁叶茂”“开枝散叶”;供桌上安放着陈氏先祖的神主牌位,庄严肃穆。
中共福建省委城工部镜上支部纪念牌
“世重耕读勤俭为本崇尚礼乐教化有望代代添锦绣,德荫子孙诚信是基弘扬先祖家风方能辈倍增光辉。”这对藏头联与厅正中高悬的“世德堂”牌匾相辉映。以“世德”两字作为堂号,既是族人追求的道德境界,又是家族世代要传承的耕读家风。
镜上村民陈、林两姓居多,陈氏出自螺江陈,林氏出自淘江林,两姓均是名望家族。他们祖上来自中原,灿烂的中华文化在闽中散发光芒,古老的耕读传统方式在这块土地上得以秉承。无论是古还是今,“耕读”两字都是镜上村民的“传家宝”。
镜上村民历来祟学重读,文风斐然。村民秉承儒学古训,懂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事原则和做人道理。如陈氏家族延续“耕读传家”传统,几户殷实人家也办了私塾,设在大王宫,聘请老学究,以古时“束脩”传统方式,给私塾先生报酬,让子弟勤于劳作,乐于读书,成为国家社会有用之才。村小校小,出来的人才不“小”,考录闽一中、闽二中的镜上学子比比皆是,令人羡慕不已。
据村老回忆,镜上村 1952 年只办一至四年级的初小校,1970 年才办了完小。当年来了个叫吴炳谦的校长,出自福州新店书香门第,满腹经纶,是位饱学真才的古式先生。由于是富家子弟,在讲“成份”的年代,为躲避政治风波,远出家门,到边远的水乡传道授学。他重视儒家启蒙教育,让学子既学传统文化,又精通经济理财,特别是学算盘,这在农耕时代十分实用。吴校长也是一流的“算盘指”,教出来的学生,个个算盘打得“响当当”。当年能打好算盘的,比现今的“电脑手机通”还牛,有的人家讲亲相亲还把“算盘指”当作一个条件。因此,会“算盘指”勤传授的教师深受村民爱戴,何况还教了一大批后来成为“大人物”的学生。村老们讲起吴校长,至今还交口称赞。镜上村民崇儒重教的“耕读”家风世代相传。他们坚信“穷则思变”,除了勤劳致富外,还有就是勤读重教。
镜上陈氏良好的耕读家风,也铸就了镜上陈氏族人红色血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镜上村还是地下党活动的红色热土。村里贫苦农民受进步思想影响,纷纷走上革命道路。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镜上村又地处穷乡僻壤,地下党组织决定在镜上村设立党支部,族人陈文根为书记,陈文隆为组织委员,还发展了十几位热血青年入党,其中大多数是陈氏族人。他们在省委城工部的领导下,与仓山螺洲店前村地下党的宗亲遥相呼应,开展抗租减息,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解放福州做出了贡献,因此镜上村也成了革命基点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镜上陈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数十年间,陈氏族人传承良好的世德家风,努力进取,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他们有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的研究学术,硕果累累;有的实业有成,反哺乡梓。如今镜上陈氏家族兴旺发达,福气绵长,实受益于先祖之世德,山水之灵气,耕读之家风。
刊于《闽都文化》2024年第五期
微信编辑:林瑶佳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