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闽清
凯丽向我简单介绍了蔼树棠牧师的生平。他 是 美 国 美 以 美 会(Methodist EpiscopalMission)差遣到福州的教育传教士,毕业于波士顿大学。1904 年 8 月,他与来自西拉丘兹的伊丽莎白·赖特(Elizabeth Wright)小姐成婚,随后于 1905 年启程来华,10 月 25 日到达上海。1906 年开始,他在福州的英华书院(今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授英语,同时也在协和道学院工作。不幸的是,他的新婚妻子赖特小姐只在福州生活了一年,就意外去世。
也许是怕触景生情,蔼树棠在1908年转赴闽清工作。在那里,他遇到了伊莎贝拉(Isabelle D. Longstreet):她十年前就来到闽清,负责女子学校的工作。他们很快坠入爱河,并在 1910 年结婚。1912 年 5 月,他们的女儿 Josephine 在福州出生。从此,这个家族在闽清扎下了根。
在蔼树棠夫妇的相册里,留下了许多福州和闽清的风景。既有闽江上的龙舟竞渡、渔民召唤鸬鹚捕鱼的场景,也有田间的人力水车、磨坊里舂米的百姓,更有闽清人熟悉的鼠船——那是当时在闽江上游占据统治地位的交通工具。蔼师母甚至还绘制了一批水彩画,在她笔下,那些百年前的生活,都变得生动了起来。
清光绪二十年(1894),闽清美以美会的蒋德良牧师在六都湖头创办“培元斋”(后改称“培元小学堂”),这是闽清第一所新式小学。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将小学划分为两等(初等、高等),学校因此改名为“培元两等小学”。民国后又更名为“闽清私立天儒高等小学堂”。所谓“天儒”,正象征着东西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1913 年,蔼树棠接任“天儒高小”校长。他“殚精擘划,惨淡经营,数年之间,筹募资金达十余万元”。他认为六都不是闽清的行政中心,“为谋长远发展计,决定把天儒高小迁址县城”。学校在县城西关外购地建设校园,共建成西式校舍三座,另配建校长屋、礼堂、宿舍等建筑,规模宏大,吸引了许多邻近县城的学生。时任闽清县县长的林镜书如此描写天儒:“西关之外,地势高平,梅溪经其左,群山峙其右,果树杂木环绕,光线风气好。”
天儒学校的主体建筑“天儒楼”于 1919 年竣工。这是一幢典型的“教会中国式”建筑:青砖砌筑的西式洋楼盖着中式的大屋顶,内部做工极为考究,木料大部分为美国进口之红松,石料采用闽江口的海石,圆筒瓦片则为福州瓦厂所特制。在蔼树棠夫妇的相册里,我们不止一次见到这幢闽清地标:近景、远景、观览梅溪……应有尽有。显然,他们颇以学校为豪。房子和学生都是他们倾注心血的对象。
1926 年,国民政府颁布私立学校立案规程,要求教会学校需用中国人担任校长。蔼树棠校长因而于翌年辞职返美,由校友陈文星接任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儒初中、文泉初中和毓真女中合并为闽清一中,仍以天儒校址为新校园。在 90 年的时光里,“天儒楼”既当过教学楼、图书馆、宿舍,也曾是化学实验室、生物标本室以及医务室,每年的毕业生合影更都以它为背景,师生们的来来往往,它是沉默而忠实的见证者。
遗憾的是,随着闽清一中迁址,天儒楼最终被夷为平地,仅余一些木料、青砖,沉睡在新校区体育场侧一座不起眼的雨棚之下。
寻根之旅
凯丽一家的寻根之旅从鼓岭开始。鼓岭的蔼树棠别墅位于梁厝,建于 1910 年前后,是一幢单层石木结构、有宽敞外廊的建筑。蔼树棠夫妇很喜欢这幢别墅的周边环境,在他们的相册里,特别注明了周边的植物:Cryptomeria trees(柳杉)。
通过鼓岭教堂的黄时敬牧师引路,我们很轻松就找到了蔼树棠夫妇在鼓岭的别墅旧址,遗憾的是,别墅已在早年改建为“宜静山庄”,别墅东南边的石头小径和山坡也因鼓山公路的修建而被截断,不复旧貌。不过,我们还是寻到了当年的蛛丝马迹:老照片上别墅西侧的两棵柳杉尚在原处!这两棵树当年不过一层楼高,如今已亭亭如盖。凯丽和弟弟非常高兴,于是我们手拉着手,一人倚着一棵柳杉,留下合影。
9 月 23 日,结束了鼓岭的行程,我们踏上前往闽清的寻根之旅。蔼树棠夫妇在闽清生活了 20年,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凯丽和 Andrea 告诉我,他们此行主要希望寻访两处:一是外祖父当年担任校长的天儒中学(即今闽清一中);二是一座乡间教堂,当年为了纪念外祖父而得名为Eyestone·Memorial Church。
天儒中学的旧址在闽清县城的解放大街,如今已改建为楼盘。2009 年,闽清一中整体搬迁到溪口大街的新校区,面积扩大了一倍有余。所谓“溪口”,即梅溪汇入闽江之处;曾经的天儒北望梅溪,今日一中则直面闽江。车到学校,校领导和老师们早已在等待,见到凯丽一家,显得颇为熟悉。聊了两句才知道,原来凯丽和女儿 Andrea曾经在 2014 年来过一中,并向学校捐赠了一批档案资料。
再访校史馆,凯丽仍然很兴奋。当看到校史墙上清楚写着的“蔼树棠校长”字样,她频频让弟弟按动快门、留下记录。参观完校史馆,老师们领着我们去看天儒楼的最后遗存。现场颇令人唏嘘,那幢“中西结合的宫殿式教学楼”、梅城曾经的地标,如今只剩几堵砖垛和些许木料,这还是学校从拆迁工地请人搜集所得。老师们告诉我们,这些材料堆放在此近十年,不少木料都已腐烂。凯丽一家有点失落,Andrea 拿着相机、走到近处端详,很久都不愿离开。
参观之后是座谈。老师们告诉凯丽,学校一直都视天儒楼为精神象征;天儒楼被拆除以来,校友们要求异地重建的呼声不绝于耳,学校专门成立了重建工作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县里也很支持重建工作,只是由于选址未定、资金亦尚未到位,项目迟迟不能落实。听说天儒楼有望重建,凯丽十分激动,不仅承诺将手上所有的资料都提供给学校,还希望也能像外祖父当年一样,为重建工作筹资捐款。
鼓岭蔼树棠别墅旧貌
结束了对天儒楼的寻访,在池园镇用过午餐, 我 们 继 续 寻 找“Eyestone Memorial Church”。没成想,这幢名不见经传的乡间教堂难倒了帮我们做向导的闽清县基督教协会会长林铿典,他翻来覆去看了半天老照片,也想不出这幢建筑在哪儿。我们只能按照地方志里的记载和凯丽家里整理的年谱,一点一点追寻蔼树棠当年的足迹。
开了几十公里路,我们先到了上莲乡的溪坪村。溪坪背山面水,是个很漂亮的小村。我们去时正值秋收,田里一片金黄,劳作的村民用着古老的脱谷机,就如百年前的人们一样。凯丽一家很感兴趣,拍摄了不少照片。根据《七十年来之闽清美以美会》的记载,蔼树棠曾在溪坪捐助400 元,与村民在此兴工起建一幢“崇真堂”,于1912 年冬天竣工落成。崇真堂至今尚在,曾作为学校的副楼也保存完整,只是经过对比,它与老照片里的“Eyestone Memorial Church”相差甚远,显然不是同一幢建筑。林会长和当地村民讨论一番,猜测老照片也许摄于塔庄镇的龙池村,于是我们只好继续上路,赶往龙池。
龙池旧时属于五都,与溪坪隔着大山,相距近 30 公里。方志记载,当地村民在寿宁镇听蔼树棠传道,回乡筹议,于 1920 年左右建成“宣道堂”。好不容易到了现场,宣道堂已经改建,尚余一半旧厝,乍看之下确实有几分相像;但仔细对比门窗和图纸,却又和照片大相径庭。这时候已是下午 4 点多,眼看天色渐晚,老照片的地点尚未可知,我一边和林会长讨论,一边将照片发到老建筑群,请群友们帮忙。正着急间,耳边却传来一阵乐声,回头一看,竟然是龙池的村民弹着钢琴,凯丽他们正一同唱和!心弦触动间,群上来了回复:有群友认出了照片上的地点,原来是位于白中镇的保惠堂。
从龙池到白中又是 20 多公里,我们的行程绕了个大圈。赶到保惠堂旧址时已近 6 点。保惠堂负责人匆匆赶来,一眼就认出了照片上的老房子。他打开书,其中一张 1937 年的大合影,正是在保惠堂前拍摄的。原来,这幢房子是利用汝瑞寨的夯土大宅改建,1922 年始建,由乡民募资,蔼树棠拨款补助,经过数年方才建成。建成不久,蔼树棠就离梅返美,乡民为表纪念,以他的名字为堂名。1987 年因教堂年久失修,白中乡政府征得县三自爱国委员会同意,由乡政府新建一幢钢筋混凝土堂屋供教会使用,旧堂址改建成白中乡政府办公楼。
我们在保惠堂原址前合影。我拿着这幢大寨的原始蓝图;凯丽拿着乡民带来的那张 1937 年的照片;Kent 举着他专门打印的“蔼树棠”汉字;保惠堂的负责人拿着凯丽赠给他的当年的照片;Andrea 则举着蔼树棠一家三口的照片。时光交错间,一天的奔波劳累烟消云散。
回望百年
2019 年 3 月,我收到福州市建筑设计院黄晓忠总建筑师的信息,告知闽清县委、县政府已将天儒楼的复建列入当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希望在天儒楼建成百年之际,实现这幢建筑在闽清一中新校区的重生。黄总建筑师也是闽清一中校友,在一中读书六年,由他来承担天儒楼的复建设计工作,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我给凯丽写信,告诉她这个好消息;同时也将凯丽留给我的资料和凯丽的联系方式给了黄总建筑师。凯丽很快回了信,她没想到真的能够见证这幢楼的重生。只可惜她并没有天儒楼的原始蓝图,而征迁时市规划院对天儒楼进行测绘的图纸又不翼而飞,黄总建筑师只能带着团队测照片、数砖块、推敲结构,一点点将天儒楼的形体复原出来。
2019 年 9 月 29 日,天儒楼的重建工程正式开工。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施工,这幢曾经的闽清地标又巍然屹立于闽江之畔。那些曾经流浪的旧砖和木料,被谨慎而细致地平均分布到新建筑的各个角落,延续了它们百年前的使命。我们将建成的照片和记录发给了凯丽,这一天,她居住的缅因州正在下大雪。
凯丽的回信如约而至,翻译成中文大致内容为:梦想成真了!我们的祖父那座漂亮的校舍得以重建,这对我们和我们的家庭来说,是莫大的荣幸。它将 1912 年天儒的创办者与今天这座杰出的现代化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校对遗产的尊重,让我们非常感动。
2022年7月,“鼓岭之友”在缅因州 重聚,我在云上参加了这次活动,又见到凯丽和Andrea。我们介绍了新开发的人脸识别系统——“家·谱”,展示了如何从历史照片中找到外侨们的先祖、并绘制出他们的社会网络。在天儒中学的社会关系图谱中,蔼树棠先生是一个特别大的节点,从他那里发散出密密麻麻的关系网,流向各处。
看着变幻的图谱,我不禁又想起林镜书先生为天儒撰写的那段歌词:“教育抱宗旨、培养实学练知识、尊重人格阐真理……各尽其能力,各尽其天职。愿我莘莘学子,继起大有人、后来可居上。俾组本校进步社会无穷、在世界占优势!”
刊于《闽都文化》2024年第五期
微信编辑:林瑶佳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