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国茶叶成为奇货可居的商品。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找不到茶树,于是渴望来中国进行茶叶贸易。但最早把茶叶带到西方的是荷兰人。荷兰对于福州茶港开埠起着重要影响。
1588 年,荷兰联省共和国从西班牙独立出来,新成立了国家,在 17 世纪时国力达到鼎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被誉为“海上马车夫”。当时荷兰控制了印度利润丰厚的胡椒、丁香、肉豆蔻等香料贸易,且由于造船业非常发达,快速发展起海上贸易和远洋海军,使其贸易范围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远东和美洲。
1595 年 4 月,荷兰商船从阿姆斯特丹出发,历经 15 个月,穿过好望角抵达爪哇岛西部万丹王国,带回了胡椒等货物。这是荷兰商船第一次到达远东贸易的胜利象征。他们于 1597 年 8 月回到荷兰,1599 年再次前往东印度。船队带回的胡椒利润率高达 400%。当时荷兰有 14 家贸易公司在竞争收购印度的胡椒等香料。
1601 年,荷兰商船抵达濠镜澳,但正式向中国进贡是在 1655 年。在荷兰心甘情愿向中国称臣纳贡前,荷兰与中国是如何交往的呢?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商人团体在外国成立自己公司的国家。而且,这家公司日渐发展成为国家境外领土的代理人,并从此拉开了欧洲国家在海外发展殖民地的序幕。
1602 年,荷兰成立了联合东印度公司(简称V.O.C),对股东实行有限责任制。荷兰东印度公司不仅在马六甲、印度贸易,还渴望到中国来贸易,但明朝政府一直不愿开放台海两岸之间的自由通商。1601 年,荷兰遣军以贸易为名,驾舰携炮直抵广州珠海的香山澳不成,转而盯上了台湾。1602 年 8 月 7 日,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从马来半岛抵达台湾的澎湖,随后在闽南海商的帮助下,请求通商。
林瑶佳/摄
17 世纪,中国的桑蚕丝是亚洲、欧洲市场都狂热追求的重要商品。天启二年(1622),为了和中国做生意,巴达维亚城的荷兰总督库恩任命雷理生为舰队司令官,率领 8 艘船共 1024 人,企图攻击澳门的葡萄牙人。由于战事不顺,雷理生转向台湾,并请求福建当局通商,被拒绝。1622年10月17日,雷理生开始派船舰不断攻击厦门,胁迫明政府同意通商。明政府终于被迫同意,福建当局邀请雷理生使团来商谈。
1623 年 2 月 6 日,雷理生从厦门来福州,于11 日晚和福建巡抚商周祚洽谈通商事宜,回国后将此谈判过程写成日志发表。
雷理生使团走的几乎都是陆路,且是官道即铺驿,说明是按照官方指定的路线来,沿途走路、坐轿、骑马或搭船。从他们绘制的福建铺驿地图可见,当时福州的铺驿有两个,即城内的三山驿和城外石岊村(今淮安半岛)的芋原驿。
雷理生使团从福州南门进入,可见也和琉球贡使一样,坐船到了石岊渡后下船,在芋原驿休息后,由官兵护送入城。他们到达的日子正是初七,是福州人的行香日。雷理生使团从南门入城,看见城南人家潮流般涌入城中去寺庙行香,街头更是人山人海在迎接玉皇大帝的神像,整个城市像沸腾了一般热闹。没几天,福州又庆祝元宵节。由于痛恨荷兰人攻击厦门的强盗行径,福建官员给予代表荷兰的雷理生使团的待遇不如几十年前的西班牙使团,不准其入城住宿,有时把他们安排到市郊的寺庙或某富豪私人别墅中过夜。雷理生因此看到了城内、城外的迥异风景与民间风俗。
雷理生与福建巡抚商周祚商谈的结果是承诺从澎湖撤退,却未得到与福建通商的机会。
1609 年、1616 年,日本的德川家康两次派遣船队侵犯台湾。1624 年起,荷兰东印度公司侵占台湾南部长达 38 年,因此与日本发生了激烈的贸易冲突。
荷兰东印度公司和日本为了抢夺生丝和绸缎而明争暗斗。为了避免失去日本的茶叶市场,荷兰东印度公司不与日本争夺福建的丝绸贸易市场。当时管理福建市舶司的市舶府太监,为了暴利只派商人许心素独揽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贸易的特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因此只能与许心素贸易。为了在福建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荷兰东印度公司不断贿赂市舶司的太监,希望中国开放商人自由贸易的权限,尤其能允许福建商人前往台湾大员贸易。但是为了保证生丝的高价,明朝廷禁止出口绢丝和绢丝品。
林兰/摄
明朝海禁时期,福州是中国的唯一开放口岸,是琉球的进贡口岸。日本为了获得中国商品不得不依赖于琉球。琉球则从福州的柔远驿十间排(官方特许经营商户)购买中国商品。日本、琉球、荷兰都垂涎三尺的生丝主要来自福州,因为福州自宋代开始就是丝城,丝织水平位于全国前列。浙江产的优质蚕丝需运到福州加工成生丝,或织成绢丝品,浙江商人再来福州回购绢丝品。除此以外,福州、漳州等地都大量养蚕产丝。因此,福州本地有大量的生丝可销售。
荷兰东印度公司一筹莫展之际,郑芝龙海盗船队开始攻击福建沿海,沉重打击了独揽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外贸业务的许心素。福建官方答应,只要荷兰东印度公司协助剿灭郑芝龙,就同意中荷之间的自由贸易。谁知,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被郑芝龙的船队打败。此后,荷兰东印度公司以贸易之名,诱骗并扣留了郑芝龙,要求郑芝龙每年向荷兰提供 1400 担生丝、4000 锭白色绉绸、1000 锭红色绉绸、5000 担白糖。但是,郑芝龙与同伙李魁奇在福建沿海发生冲突,导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勒索计划化为泡影。
荷兰重视的商品是印度的胡椒等香料,还想不到茶叶能带来更大的利润。
看到荷兰因胡椒发家致富,英国为了抢夺胡椒市场,与荷兰之间发生了三次著名的英荷战争,三次英荷战争为英国带来了一次海上的“军事革命”,以及英国作为海权帝国的崛起与荷兰帝国的衰落。
第三次英荷战争中,由于英法联合对抗,荷兰东印度公司败北,但这并不影响荷兰的香料市场。英国能做的就是继续进口胡椒等香料,即使经济受损也要使劲阻止荷兰的垄断经营,并启动了对荷兰的全面挑战。英国不断进口胡椒,并用便宜的生姜代替胡椒,成功打压了荷兰的胡椒市场。随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寻找新的商品市场,逐渐转型到印度棉织物、咖啡和中国的丝织品、茶等商品,开发了自己的贸易市场,并自1660 年后迅速崛起成为最大的国际商业帝国。此后,一直到 18、19 世纪,市场基本被茶叶这一难以替代的新商品占领了。
1556 年,葡萄牙神父加斯博克鲁兹到达中国时发现中国人喜欢喝茶,因此写书时专门介绍了这种饮料。但这没有引起葡萄牙商人的重视。最早把茶叶卖到欧洲的国家还是荷兰。1607 年,荷兰商人从澳门运送茶叶到爪哇,又于 1610 年从日本平户运茶到爪哇再到欧洲。1619 年,荷兰在万丹王国的港口城市雅加达设立据点。这是西方国家第一次从中国出口茶叶,也从此把中国茶叶推向了世界。
那时,荷兰人从澳门运到欧洲的茶叶是绿茶。苏格兰医学家、作家托马斯·舒特在其著作中写道:“欧洲人最初所订购的茶叶是绿茶,后来则改为订购武夷茶。”1611 年,荷兰人在日本平户岛设立贸易商社做茶叶贸易被禁止,转而与中国开始贸易。
1637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从中日运送大量茶叶回荷兰。17 世纪 30 年代,饮茶风气在欧洲大陆扩散开来。当时,他们把茶称作“tsia”。
林瑶佳/摄
为了卖茶,荷兰政府组织专家研究茶叶,说明喝茶的好处,比如荷兰的邦迪尔斯医生是欧洲宣传推广茶叶的第一人,劝告人们每天至少要饮茶 8—10 杯。荷兰化学家、生理学家荷尔蒙说:“茶有促进血液循环和清理肠胃的作用。”
1651—1652 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分部首次拍卖茶叶。清顺治十二年(1655),荷兰作家 J·尼尔霍夫随荷兰东印度公司出使中国,担任荷兰驻中国代表。他发表于 17世纪中叶的作品中,介绍了广东政府招待外国使节的喝茶礼节和方法。他说当时广东人把茶叶煎煮到水剩下 2/3 时,加入 1/4 的热牛奶,再略加一点食盐后热饮。这种喝茶方法随之传到了欧洲。
166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被郑成功逐出台湾。但真正让荷兰东印度公司退出海上贸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其陈旧的经营体制、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西北欧相继诞生民主国家等。在这变革的时代,荷兰国内也发生了民主运动。1795年,法国革命家占领荷兰,建立了巴达维亚共和国,取代荷兰共和国。1799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被迫结束了近 200 年的活动。
《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载,荷兰人曾在 1612年时想登陆福建港口,并对沿海的渔民许诺,如果允许他们登陆,就和渔民做生意,保证渔民发财,还许诺当地官员帮助赶走占据台湾的日本人和葡萄牙人,还有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当时的菲律宾属于中国的附属国)。当这些条件无法诱惑渔民和官员时,荷兰商人就放了几炮威胁恐吓,结果无效,只好转道马六甲,继续他们的海盗抢劫行业,但抢劫的依旧是满载中国货物的船只。
清顺治十二年(1655),顺治帝敕书,同意荷兰商船每 8 年来一次进行朝贡贸易,但荷兰模仿琉球,没有按照规定的期限来,都是找借口隔一两年就来朝贡一次,并积极进贡金叶表文。康熙看到进贡的一座自鸣钟,激动之下,同意把八年一贡改为五年一贡,而且贡道从广东改为福建的厦门。这个修改贡道的意见是荷兰提出的,理由是“以船入广东路近而险,福建路远而稳”。从此,荷兰的贡道都在厦门,直至乾隆时期。
1663 年,荷兰人想攻占澳门、潮州为立足之地未遂。到了 70 年代,荷兰有 4 艘船只进入福州。英国东印度公司知道后非常生气,责备万丹总办事处没有报告这个重要情况,导致他们以为福州是难以开放的口岸。到了乾隆执政时,依然给予荷兰十分优厚的条件,尤其在春节庆典时赏赐了大量珍贵礼物给荷兰的国王、贡使、高级随员等。荷兰也借进贡的机会满载商品来广州交易,再购足中国的丝、茶叶、瓷器回国。乾隆知情后非但没有责备,还大笔一挥予以全船免税,包括船税也全免。
康熙二十五年(1686)荷兰进贡时,送上一把“蟠肠鸟枪”想震慑康熙。康熙吹牛说大清有的是,要送给荷兰贡使 10 把。《国朝省献类征初编·戴梓传》:“时荷兰来献蟠肠鸟枪。立命梓造十枪赐之。”大清的武器专家戴梓仿造出 10 把“蟠肠鸟枪”,令荷兰贡使佩服得五体投地,丧失了再次试探的勇气,也不敢再肆无忌惮地跑去福州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使者随后也向康熙进贡他们研发的先进火炮。康熙又把高仿武器的任务交给戴梓。戴梓只用 5 天时间仿造出一样的武器,贡使惊愕得不敢再轻视大清的军事实力。
荷兰商人真正到达福州大规模开展贸易还是在清中叶五口通商后。清同治二年(1863),荷兰在仓山麦园路 1 号(今仓山影剧院)设荷兰驻福州领事馆,属于副领事级。影剧院前广场原为英商太兴洋行住宅。太兴洋行老板、英国商人高士威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开始署理荷兰驻福州领事职务;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式授荷兰驻福州领事,直至民国十九年(1930)其撤离福州。此间,太兴洋行馆舍一直作为荷兰驻福州领事馆使用。1955 年,太兴洋行旧址建筑被拆除,仅余地基。
刊于《闽都文化》2024年第三期
微信编辑:林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