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机制决定了不需要员工有那么多的想法,需要的是按部就班地执行。”
银行里,有两类员工。
一类是没想法的,一类是有想法的。
没想法的就是那种“螺丝钉”型的员工,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执行。
每天根据领导的安排去做工作,不管结果怎么样,做完就行了。
而有想法的就是那种看起来十分“聪明”、“灵活”的员工。
他们对业务有自己的理解,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想探索出一些新的业务发展路径。
但在现实中,反而是那些没想法的员工过得更舒服。
原因很简单。想得少,烦恼就少。
领导让去干啥就去干啥,不讲条件,不看效果。
哪怕安排的再不合理,也完全不符合逻辑,他们也不会说什么,只会按部就班地去做。
比如领导说:“你去北极抓几只企鹅过来。”
他们会查一下路线,订机票,准备工具去北极。虽然心中也会有“北极是否有企鹅”的疑问,但并不会阻碍他们行动。
在转了一圈之后,他们会回来告诉领导:“我去了,也寻找了,没找到。”
02
如果是有想法的员工,则会考虑很多。
他们会思考,为什么要去抓企鹅?抓北极熊行不行?为什么要去北极?去南极行不行?要用什么方法抓?抓住了怎么运回来?怎么做才会成本最低......
一番思索之后,他们还会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然后试图说服那些管理者,咱们可以去旁边菜市场买条鱼,一样能解决问题,根本用不着去北极抓企鹅。
很显然,这类员工会过得很辛苦。
原因很简单,虽然有很多好想法,但作为普通员工,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条件来实现。
久而久之,就会陷入深深的内耗之中。
他们不理解明明有更好的办法,为什么不去尝试。明明没有效果的事,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去做。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还要从银行的运行机制说起。
大部分银行的内部机制,和那些生产制造类企业是非常相似的。
上层设计好产品和模具,配置一定的资源,然后交给在流水线上的工人进行生产组装。
而基层员工,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只要按部就班把产品组装起来,把螺丝拧紧就行。
不需要考虑这个产品有哪些缺点,是不是受市场欢迎,有没有更加省时省力的组装方法。
在这样的运行模式之下,基层员工基本上没有多少发挥的空间。
正因为如此,银行里那些有想法的员工,想要做出一些改进或者改变,才会这么困难。
并不是市场不需要,也不是这样做没效果,而是规章制度不支持。
03
除此之外,银行现有的管理制度对那些有想法的员工也不够友好。
比如你想通过一些便捷的方法来做业务,结果发现除了规章制度不支持,连领导也不支持。
这并不是说这么做没有效果,也不是说这样做会有多大的成本,而是说没有人原因替你承担相应的风险。
因为无论你的想法是啥,只要不是按照现有的模式运行,都必然会涉及到一些风险。
而这些风险对于那些管理者来说,显然不可接受。
在他们看来,现在的方式虽然很传统,但很好用,很稳当,最起码不会出问题。
而一旦去走那些别人没走过的路,就可能会踩坑。
走成功了,可能会得到夸奖,可一旦走错了,就不仅仅是批评那么简单了。
一番权衡下来,员工大部分的“创意”或者“创新”都会被管理者否定。
而缺少了这些基础的支持,那些想法终究只能是想法了。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员工明明很优秀,也很有想法,却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灰心丧气的重要原因。
因为无论如何努力,他们都很难走出第一步。
兜兜转转了半天才发现,原来自己才是那个小丑。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Hey,我是卡卡,一个正在破圈的前银行人。欢迎你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