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家银行应该都在忙着一季度的营销。
作为一年之中的焦点之战,一季度对银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季度干得好,后面会相对轻松一些。任务差距没有那么大,钱也挣到了手。
可如果干得不好,那接下来的日子必定不会好过。
因为不仅要补上一季度的窟窿,还要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完成任务。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说到旺季营销,自然就离不开任务。
现在,各个条线的指标应该都已经分下来了。
每次看到这些指标时,很多员工都会不由自主地骂骂咧咧。
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里面总有那么一些指标,高得十分离谱,而且还是考核的重点。
你完成得好,不见得能挣到钱;可如果你完成得不好,那影响可就大了。
不仅会导致绩效打折,还会影响评优评先。
关于银行分任务的事,基层员工的意见是比较大的。
其中最被大家诟病的,就是层层加码的问题。
总行根据业务发展情况下达一个目标。下级行觉得任务有些少,就一层一层往上加。
等任务分到基层,早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原本很轻松就能完成的任务,此时早已经翻了好几倍。
如果问为什么要这么做,每个加码的人都能说出一大堆理由。
有的说“我们要把这个做成亮点,所以基层的任务必须得多下一些”。
有的说“我们的业务基础比较薄弱,现在正是发展的好时候,得多做才能赶上别人”。
有的说“网点就是这毛病,任务下得再少,也总有完不成的,只有压力给到了,他们才会有动力。”
......
总之,这些任务并不是随便加的,背后都有着充足的考虑。
却从来不曾想过,这个任务量,是不是符合基层的实际情况。员工又该怎样去完成。
是四处求爷爷告奶奶,还是到处找亲朋好友,甚至是自掏腰包通过一些非正规的渠道找了一些人来帮忙。
他们也不在乎这些数据当中到底有多少真多少假,能带来多少收益。
一切都是以完成任务为最终目的。
就拿存款来说吧。
之前就有员工反映,说他们一个县城的小网点,个人日均存款只有3个多亿,但一季度的任务居然是新增一个亿。
而类似的情况在各家银行比比皆是。
所有的人都在想方设法地把目标抬高一个台阶,却从来不会考虑这么做会不会有什么不妥。
不过按照一些管理者的思路,多下任务好像的确是有益而无害。
上级行给1000的任务,经过层层加码到了基层,任务变成了2500。
任务完成了,是那些管理者的功劳。管理有方,业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完不成?那也没关系。只要超过了1000,就稳赚不赔。
而本来是最终目标的任务,此时也变成了最低的要求了。
你想想,给你下了2500的任务,你连1000都完不成,这像话吗?
再说了,不还有中间的过程督导以及各种约束手段嘛。多种方式叠加,完成1000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嘛。
正是在这种思路之下,基层的任务是越来越重。
这应该也是基层反感这些营销活动的重要原因。
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去干,而是无论怎么拼命,都很难达到目标。
每天累死累活,最终还落个“能力不行”、“干劲不足”的名声。
这样的事没人愿意干。
而那些层层加码的任务,终究会落得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