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隔壁银行一个新员工和我吐槽说:卡卡,你说咱们天天早出晚归,求爷爷告奶奶,为了做指标而做指标,费钱费时费力,到底是图的啥?
01
其实不只是他们,大部分银行都是这样。
上面下达一个完全不可能达成的目标。然后基层员工绞尽脑汁,采取各种非常规手段进行营销。
有些银行还会制定一些“变态”的考核方式。
客户来办卡时,要考核同步率;客户取钱时,要考核商机成交率;下班之后,要打电话营销。每天忙得团团转,最后任务没完成,还要被扣工资。
很多基层员工都很疑惑:这样做指标到底有什么意义?
那些高高在上的领导们,难道真的不知道这些数字中有多少水分,这些业绩是怎么来的吗?
为什么不能real一点,挤一挤水分,让员工少做一些无用功,也能轻松一些呢?
作为一个经历过某些事的人,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毫无疑问,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业绩。
换位思考,假如你在那个位置,负责某项业务。
别人负责的业务形势都是一片大好,到了你这,你为了real一点,指标蹭蹭往下掉,你会愿意吗?你能承担这些压力吗?
大概率不会,也不能。
所以,即便是只考虑业绩的因素,这些任务也不会降。
02
退一步说,在领导看来,指标降了,基层就能老老实实去营销吗?
大概率也不会,里面仍然会有凑数的,该有水分的还是会有水分。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要降呢?高一些不好吗?
一方面可以“激发”基层的营销潜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嘛。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队伍,人尽其用。
所以,尽管知道员工会去搞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来凑数,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目标的达成。
因为这些业绩里面肯定会有一些是真实的,这就够了。他们并不奢望每一次的撒网都能捞到很多鱼。
从另外的角度来说,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既然你里面有虚数,那我就提高任务量呗。假如我下100个任务,你做的只有30个是有效的。
那我就把任务下成400个,按照比例计算,实际有效的怎么也会有100个。这样目标不就达成了吗?
而员工用来凑数的任务,对他们来说并非也没有意义。
因为这些看似无效的工作,至少让客户知道了这些产品,以及这些产品的功能。
万一客户以后需要了,也能想到XX银行有相应的产品。
是不是听着很耳熟?没错,和做广告是一模一样。
做广告的人并不知道哪些人会去买,所以只能采取无差别的方式去投放。
只要最终的销售业绩因为广告的投放而得到增长,目的就达到了。
银行的各类产品销售也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广告是一对多,而银行员工做的是一对一而已。
因此,对领导来说,只要员工别瞎折腾,突破了底线,其他的手段都可以接受,有益而无害。至于多花的那些费用,就当是做广告了。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基层的任务越来越多了吧。
03
至于很多员工吐槽说:领导只知道拍脑袋,定指标,全然不顾员工有多累多辛苦。
这话说得一点也没有错。有些领导确实是不在乎。
为什么?
因为对领导,特别是高层领导来说,所有的基层员工,都只是纸面上那个冰冷数字的组成部分。
只要这个数字没有明显的变化,对他们来说,就没有什么区别。
他们不会去管,这些数字中的某些是不是被另一些取代,或者哪些数字遇到了什么困难。
这和带兵打仗是一个道理。
将军不会关心哪些士兵殉了职,或者哪些士兵受了伤,又或者被另一些所替代。
他只会关心,我还有多少兵可以用以及我攻城略地的目标达成没有。因此才有了“一将功成万骨枯”那句古话。
说到这,很多人心里估计都开始默默骂了起来。
可骂归骂,换作你在那个位置,你会怎么做?会有更好的办法吗?
大概率没有。不要小看了那些领导,能走到那些岗位上的人,很多都不简单。
所有我们能想到的方法肯定都被他们尝试过了。
现在的方式可能就是所有方式中最优的选择。
所以,别幻想某一天有人会大发慈悲,把指标和任务都调低。不是没可能,只是几率太小。
这里强调一下,我说的只是一些人的想法,并非什么阴谋论。
事实上,大部分领导还是关心体贴下属的,请大家不要误解。
至于怎么应对,可以看看前几天写的这篇《这可能是银行基层员工唯一的出路》。
总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Hey,我是卡卡,一个正在破圈的银行人。欢迎你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