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了一篇关于银行的文章。
主要内容是说,某宇宙行因为赚钱太多,被投资者问询。询问有没有打算将更多的利润回馈社会。
而该银行的回复也很“官方”。
列举了近些年回馈社会的举措以及给投资者分工的具体措施等等。(为了避免产生纠纷,就不放图了,大家自行搜索)
相信不少银行员工看到这样的新闻时内心都十分复杂。
一方面感觉这些投资者说得很对,一方面又替自己很委屈。
作为银行,的确是每年都能赚到远超其他行业的利润。
特别是这两年,其他行业步履维艰,但银行的利润却在持续增长。
可是对员工而言,这样的增长似乎并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这并没有给员工带来什么好处,更没有什么福利。恰恰相反,反而是有害。
相信每个银行员工都对“降本增效”这个词不陌生吧。
“降本”顾名思义就是要降低成本。
这里面除了一些日常运营以及营销的费用之外,还包括员工的工资和福利。
在以前,各项费用很充足,推动业务是以激励为主,多奖少罚。有钱能使鬼推磨。
可现在,为了节约成本,各家银行都开始了“精细化”管理,想要花更少的钱带来更多的效益。
于是便出现了大家所看到的各种奇葩政策。
完成任务没奖励,完不成就扣钱。各项费用统统砍掉,只靠所谓的督导来推进工作。
结果员工一年忙到头,发现收入竟然比去年还低。
而各项福利也随着“降本”政策的实行而一去不复返了。
至于“增效”,就不必多说了。
市场这么卷,费用又在下降,怎么可能增得了“效“?
这样一算,应该就明白利润的增长是怎么来的了吧。
“效”虽增不上去,但“本”降了下来。所以整体算下来,还是多赚了不少。
这也是为什么说银行员工会为自己感到委屈的重要原因。
因为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为了利润的增长,到底承担了多少。
而让员工感到委屈的,其实还有社会对他们的看法。
在一些人眼里,银行挣钱就等于银行员工挣钱,所以员工的收入一定很高。
他们的逻辑也很简单:大河涨水小河满。
银行都这么挣钱了,作为员工,怎么可能会穷呢?单位稍微漏一点,不就够员工吃的了么?
而这样的推理也在银行的年报中得到了“印证”。动辄几十万的年薪真的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
再反观银行员工所做的工作,好像就是敲敲键盘,办办业务,没什么特别,看起来也十分轻松。
落差便由此产生。
都是服务人员,凭什么你月薪好几万,而我只有几千块。
殊不知一切都是假象。
这就像是一个柜员,表面上看忙得不可开交,辛辛苦苦数了一天钱。
但除了沾了一手灰之外,收入并不会因此而有多大的变化。
因为数的钱再多,那也是别人的,和自己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都是一样的道理。
银行员工真正拿到手的,也就那几两碎银而已。
点赞和在看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Hey,我是卡卡,一个正在破圈的银行人。欢迎你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