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效能助手是一套企业提效解决方案,发现问题与复盘解决是其核心,但在推广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大家都不喜欢暴露问题,进一步都不喜欢说真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华为的案例是最好的说明:
一北大毕业的高材生,在实习2个月的时候,自认为已经非常熟悉公司,洋洋洒洒给任正非写了一封万字长信,信的内容全是说公司的不足且有案例。
他不仅提出问题,还很细心地在信的结尾处附上了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希望总裁看见了可以按照他说的去改。
这位同学怀揣希冀的等待回复,以为马上就会得到总裁的赏识,然后平步青云。
可没想到的是,任正非看了之后非但没有重用高材生,反而是说了这样一句话:此人若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有建议解雇!
这里面有几个点需要特别注意,首先是简单事实:
写信的是实习生; 其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是一个在公司2个月的实习生就可以写出来的;
其次是进一步事实:
这是一次连跨几级的跨级汇报; 这是一次领导毫无准备,或者说员工自发的汇报,并不是公司的机制;
其处理结果反应出公司价值观: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里呼应了之前的文章所述:什么是副业?;
个人的成长分为两个阶段:
野蛮生长的阶段,仅靠努力即可; 跨越式生长阶段,需要依靠不少资源; 资源自然是靠升职来的啊!你到了什么职位才能获得什么资源,不然公司凭撒给你几千万去做项目,凭你脸大?
所以,这位高材生在寻求一个与他职位极不对等的机会。
这很容易被打上不安分的标签,被认为他想要寻求终南捷径。
因为公司不是没有吐槽的平台,他完全可以在平台上发布内容,但他偏偏要直接给老板写信,其目的和性格不言而喻。但最终结果,公司也没惯着他:
原因很简单:发现问题很简单,解决问题也不难,系统性的解决问题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不会冒出那个问题非常难!
其实很多问题不是得不到解决,或者是时机未到、或者是资源受限,所以管理的精髓是方向的把握,方寸的拿捏,而不是一头热的乱带节奏。
而如何控制节奏,如何分配资源,不是这种没有积累多年经验,没有在屎里滚几圈的同学能搞明白的。
而该同学不但妄下结论,还想指点江山,但你真的给他资源,他又肯定搞不好,最终结果就是拿着公司资源打开了自己的视野,最终落得一地鸡毛,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另外,如果直接通过写信就能获取资源,那公司的上升通道也太过儿戏,那其他人还努力个什么呢?
什么是负责任的行为,我认为《大秦帝国裂变》中一段剧情就是:
首先,秦国是颁布了招贤令,其次商鞅决定在秦国实施变法前,又是花了数月时间,独下民间,走访秦国,体察秦人疾苦,而后大获感触,最后才三见孝公,以法家强国之说示之。三日长谈后,英主强臣,才最终走到一起。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没有招贤令,或者类似的机制,就很难正规的提方案; 商鞅没有独下民间,其方案就是空中楼阁;
而最终商鞅能获得青睐,还和他的志向、学识与经历有莫大的关系,其成功绝非偶然,他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
显然,那位实习生与商鞅的情况很不一样,他需要的不是机会,而是需要那个机会增添自己的学识,让他去试错...
问题的产生
如前所述,管理的精髓是方向的把握,方寸的拿捏。在提出问题这块,稍有不慎,容易引发雪崩。
因此,现在的人越来越不喜欢提出问题了,很多耳熟能详的段子一直在传播:
谁提出问题,谁解决问题; 如果问题解决不了,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不管谁提出问题,都让最终能解决问题的人去解决; 如果问题解决不了,那就搁置问题,或者提出更多新的问题; 谁制造的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提出了问题,而最重要的是谁能解决问题; 对制造问题的人可以包容,对提出问题的人比较计较,除非提出问题的人就是最终要解决问题的人; 问题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但就是不愿意主动提出来,而这似乎满足公司需求; ...;
这些金句读下来有两个特点:深刻且有趣。但如果大家笑一笑就走了,会错过很多细节,我们尝试来解析这些金句:
首先,金句涉及到三个角色:制造问题的人、提出问题的人和解决问题的人。
这里就有一个前提了,什么情况下会制造问题?
答案很简单: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达成某一目标,一定会留下很多问题。
举个例子:公司业务井喷式发展,需要快速招聘以满足业务要求,最终结果是目标勉强达成,却留下不少问题,比如薪资结构混乱、人才质量良莠不齐等。
所以,很多问题的导致是一个时间换空间的故事,其本质是先污染再治理的思路
于是第二个问题产生了,什么人会制造问题?
答案也很简单:以老板为主的一批人会制造问题,原因是他们要达成目标...
这也变相解释了金句里面的几句话:为什么大家不去批评制造问题的人,而总揪着提出问题的人不放。
因为,人家在完成目标的时候,已经吃了足够的苦,受了足够的罪,也就是这批人创造的家业,才让各位能提出问题,并且有资源能解决问题。
只有不了解历史的人,会随意批评制造问题的人,或者他们根本不知道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问题的提出
问题其实一直存在,他会不会被提出来有几个因素,核心考虑要从经济效益出发:
问题是否伤害公司,但有利于个人。比如福利漏洞; 问题是否长期伤害个人,但短期有利于公司。比如加班; 问题是否伤害一个团队,但有利于另一个团队。比如销售乱承诺,产研来背锅; 问题的暴露是否会导致某个团队或者个人失势。比如某个团队导致了巨大事故,却想蒙混过关; 问题是否无差别伤害,但与利益不太沾边。比如会议时间过长、无效会议过多、会议室抢占; ...
所以,这里提出问题就值得玩味了,他往往涉及到利益纠葛。
比如谁提出问题,谁就解决。这里的问题更多的是无关痛痒类问题,比如:
你提出了会议效率太低,于是老板就让你去设置一套高效的会议流程。
在这种场景下,谁提出问题,谁就解决是绝对成立的,因为那是脏活累活啊...
其次,问题解决不了,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里的问题往往是指会导致某个人遭殃的问题。
老板们一定比你聪明,他们多少会意识到问题存在,但他如果解决不了,你非要捅娄子,那他就只能解决你了。
类似剧情在《康熙王朝》中非常经典的一幕:
李光地硬刚明珠、索额图,非说他们两个是奸臣,结果康熙只能给他干下去; 康熙在群臣面前要废太子的时候,容妃天神下凡,非要大吼老祖宗说要不得,这不是找死吗;
这些问题非常棘手,都是短时间难以解决,需要时间慢慢消耗,一个处理节奏不好,那就有崩盘的风险。
所以并不是老板想处理提出问题的人,其实是你提出的时机不对。
很多事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你以为你是忠心,其实你把别人的布局全部打乱了...
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如果问题解决不了,那就搁置问题,或者提出更多新的问题。
这个是你私下给老板提出尖锐问题可能产生的结果。他会用时间解决长期问题;再用小问题、临时问题解决当前矛盾,让每个人都有重心,不要总是盯着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会引起绝望。
问题的解决
综上,其实那些金句很多时候都是不考虑客观条件下的一时之快,口嗨而已。
公司从来不缺提出问题的人,也不缺少解决问题的思路。
公司缺的是有这份心力,有这个影响力,最后有这个专业力的人。
而这些都需要沉淀,否则很容易半途而废!
特别是有些“心思活络”的同学,他们走的是跑马圈地路线,到处提问题,到处聚拢资源,至于问题是不是要解决,是不是真的解决,他们真的不太在乎。
他们在乎的是老板的关注点,一旦老板的关注点发生变化,那么他们也会马上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于是原本很重要的事情就会被放下。
这类情况多了,各个公司在解决问题方面就更倾向于找心力强的人,最好是专人专用。
然后,在解决公司级问题方面,很多同学将问题想的太简单了,如上所述:很多问题的解决,是要面临着利益的纠葛的。
所以,一定是需要职位足够高的人才能去解决,他们首先要站在公司层面思考问题,其次要有那个威望去平息各个部门的不满。
否则很可能问题没解决不说,还打击了团队改革的士气。
过犹不及
综上,公司其实大概是知道团队有什么问题的,也有计划要去解决,只不过当前的重点不在这里罢了。
但公司对问题的回避、对提出问题的人的负反馈,却会导致另一个极端:大家开始不暴露问题了,或者只说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
这又是另一个层面的糟糕....
因为就算公司知道现在有什么问题,但这是一个定性的问题。知道问题存在,和问题到底已经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这是两回事。
之前有个CEO讲述了一次失控的案例:
在一个项目里面,由于项目负责人一直在隐瞒风险,当最后查看项目进度时,发现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该CEO痛定思痛,给出一个结论:CEO就是用来欺骗的啊,我们要有辨明真伪的能力,否则会造成巨大浪费。
这是一个关于风险上报过犹不及的案例,其重点不是说CEO需要去接收各个实习生的信息,而是该公司的信息通道失灵了,或者他根本没有信息通道。
每个公司都需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信息通道,他可能是这样的:
信息通道建设不太难,每个公司都不太一样,但有几点要注意:
需要对所有的信息做分类; 你要保证每个类别的信息一定有发泄渠道,并且一定能透传上来; 你要尊重每条信息,在这个事情上做到对事不对人,不要就这私密信息针对人; 你需要在文化上宣导在合适的平台吐槽,鼓励暴露问题,但不鼓励随意跨级上报。鼓励暴露问题,不鼓励夸大问题;
负面信息不可怕,但他一定要受到监督和管控,不能让他们隐藏起来,所以公司需要为(负面)信息留出输出通道,否则他们只会羁押,最后滋生负能量。
至于信息通道应该如何搭建,可以线下与我讨论,可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结语
在职场中,巧妙的提出问题,很容易得到关注,但随着烂摊子变多了,事情就开始变味了。
那些只会提出问题却不解决或者没有能力解决的人,他们的行为就是砖空子,在寻求终南捷径。
他们的存在不仅削弱了团队的凝聚力,更可能让问题持续恶化。这样的态度在组织中制造了不必要的障碍,妨碍了真正的进步。
在职场中,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具备“心力”、“影响力”和“专业力”的人。
这种人才不仅能洞察组织中的不足,更能激励团队、引导变革。心力是承担责任的意愿,它推动着个人在面对挑战时不退缩,而是勇敢寻求解决方案。
影响力则是将问题转化为机会的能力,使得一个人的声音能在团队中引发共鸣。
而专业力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无论是对行业的深刻理解,还是对公司业务的精细把握,专业力赋予了员工可信赖的权威,使其提出的建议更具可行性。
因此,企业需要关注的不仅是问题的表面,而是培养那些拥有上述三种能力的人才,营造一个既能畅所欲言,又能有效落实改进的环境。
唯有如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我们探讨了为什么员工不愿意暴露问题和说真话的根本原因。以下是一些重要观点:
终南捷径:一些“聪明”的同学喜欢将提出问题作为获取资源的工具,而这种行为汇报严厉打击。 问题与利益的纠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紧密联系着公司内部复杂的利益网络,问题的曝光可能导致某些团队或个人的失势,因此问题的提出需要有策略和时机。 面临负反馈的挑战:企业如果对提出问题的人给予负反馈,可能会导致员工不愿意再提出问题,进而导致信息通道失灵。 建立透明的信息通道:为了避免失控和潜在风险,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可靠的信息通道,使得所有负面信息得到监督和处理。
就建立透明的信息通道这块多说一句,有些企业为了收集来自一线的信息,他们会主动做一些机制,例如,谷歌的“TGIF(Thank God It's Friday)”会议。
在这类会议中,所有员工都有机会与公司高层直接交流,提出问题和建议,而高层领导也会认真听取并回应,这种机制保证了信息的畅通和问题的及时处理。
最后强调下:透明且受控的信息通道是解决企业问题的关键。
好了,需要方案的同学可以私我,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