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道:企业信息失真的原因与解法

职场   2024-10-09 08:26   四川  

我的产品发布了:CEO数字分身,让CEO分身有术,有意者联系。

此篇文章介绍了公司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情况,建议收藏

引言

CEO数字分身,是一套综合解决方案,会有很多培训,也会有很多小游戏,其中一个游戏规则很简单:

  1. 设立一个话题,双方辩论,交替出场;
  2. 30人分为:正方、反方,中立方;
  3. 中立方可以随时选择支持哪方,并说出原因;
  4. 最终获得支持多者胜;

这个游戏思路来源于我在B站时期的Leader,当时他挑选的话题是:

你认为一对一沟通效率高,还是一对多沟通效率高

我当时的观点是:一对多效率高,并认为信息透明会达到信息传递的最优解,随后我举出了科幻电影里面的AI为例进行阐述:什么是局部最优,什么是全局最优

最终结果,我当然是输了


许多年以后,我开始做自己的产品,有个问题一直萦绕不去。

咨询公司都想帮企业提效,对应会有很多项目,包括:

  1. 流程优化;
  2. 文化建设;
  3. 领导力培训;
  4. 团队建设;
  5. 技术工具整合升级;
  6. 战略设计;
  7. 品牌策略;
  8. ...

深入分类后,你会发现他们在做两件事情:

  1. 专业知识传授;
  2. 信息传输过程中效率和质量的优化

特别是其中一些软实力提升的项目如领导力培训、文化建设等,其本质都是在做信息侧的建设

这里再回到上述的游戏,我们很多管理的行为如上下级沟通,无论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都是为了信息传递效率更高罢了。

所以,信息为何如此重要呢?

战略的载体

战略的力量源于信息的流动。信息是战略的载体,唯有将其有效传递,才能使愿景变为现实。

有经验的管理者应该会有感受:

  1. 10人内团队可能是战斗力最强的配置单元,因为他不容易有信息耗损;
  2. 然后在团队发展到80人左右,失控感就变得尤为强烈,因为信息传递变得分散;
  3. 在团队超过200人时,信息杂乱失真,管理者做好了被所有人骗的准备。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因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扩散”与“压缩”两个问题。

扩散

就个人经历:信息是有价值的,特别是从“金主”嘴里说出、并且需要你去传递的时候,其价值巨大!举个例子:

之前CEO发布了一个指令,指令本身是比较简单的。

但作为传递者的产品负责人,开始在这道“圣旨”上开始加料,将自己一直想做而没有资源的产品模块加了进去;

技术负责人接到圣旨后,进一步将一些“技术改造”加了进去;

于是,原本一个简单的指令,因为一次次“有意”的加工,而与最初的指令有了较大的差异。如图所示:

所以,战略信息在至上而下传播的过程中会因为利益问题而导致变形,目标变形肯定会导致执行变形,其结果最可能是意想之外的浪费

另一方面,抛开主观意识,信息也会存在客观的耗损,因为老板的战略描述很粗,需要进一步的细节描述,举个例子:老板张口就是道生一,一生二的战略,方向倒是清晰,但你要如何去三生万物呢?

所以,各个Leader需要对战略进行进一步描述,任务的细化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只有做出来才知道合不合适

综上,向下沟通是一种“扩散模型”,也是信息有效性逐步降低的原因

压缩

公司到达一定规模,信息会呈现爆炸状态,管理层根本没办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堆里面挑选出有效的信息

之前有个CEO说了一句话:作为CEO,你要准备公司所有的人都在骗你!如果不具备辨别的能力,就得给钱买教训。

从信息流转角度,CEO是发布指令的人,他需要的是对指令信息的反馈,理想情况下他只想看到两个有效信息:进度与风险

但真实场景是:很多人不愿意暴露风险,因为暴露风险意味着批评,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将问题捂着,直到捂不住为止。

但他们并不会隐瞒不报,而是会有更高明的手段,比如一次汇报很多信息,将重要风险以“不起眼”的文字埋进去

而老板们一般又很忙,需要处理大量回执,所以很容易错过“关键信息”

于是项目负责人就暂时蒙混过关了,直到问题最终爆发,难以挽回时,只好互相甩锅扯皮了...

另一方面,有些项目负责人为了抢占资源,会将同一个问题以不同的视角展示出来,给人一种十分紧迫的感觉,比如:

几个团队都在反馈问题,这带给管理者的压力就很大了,如果不花功夫,你很难知道他们原来是一回事

从不同视角重组真相,相当于在玩拼图游戏。这是一种内耗!

信息不仅是战略的载体,也是执行的载体,其流动直接影响战略的有效性、战略实现的成本。

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当组织超越了一定的规模,信息在上下级之间必然会发生扭曲和耗损。

向上沟通时,信息逐级浓缩,往往带有美化和隐瞒;而向下沟通时,信息则不断扩散,加上各自的利益与理解,变得面目全非。

最终信息失真,进而影响决策和执行。

因此,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至关重要,只有高效的信息传递,才能实现战略目标,避免误解和资源浪费。

信息对个人的重要性

对于团队,信息通畅直接决定团队效率;对于个人,信息也会直接影响决策成功率。举个例子:

某公司外部空降一Leader。在入职两个月后,管理层对他不甚满意,决定换回原来的Leader。

有一个老员工,长期未被重用,心生不满,为了改变现状,他决定投靠空降Leader。但他不知道管理层已经有了新的决定。

空降Leader隐瞒了管理层对他的真实态度,利用老员工的不满开始了最后的抗争:指使老员工向管理层发了一封批评原Leader的邮件。

最终,空降Leader与老员工双双离职...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信息差不仅影响公司决策,也会对个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保持信息的透明和高效至关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持信息通畅呢?

构建信息通道

一些大公司有了以下论述:

多提供context,减少control,决策指令不是单纯的上传下达,而是让同事之间通过提供上下文,通过内部信息透明来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提高效率。

而且,公司规模到一定阶段后,很多角色及会议都会因为信息传递而产生,如:

  1. PMO,很多公司会有个PMO跟进项目信息;
  2. 各种烦人的会议,周会、月会、汇报会、项目例会、OKR会......

尤其是公司级项目、跨越多个部门、参与人数上1000人,光是信息同步就会耗费大量成本,这个时候简单的事情也会变得不简单。

所以信息通畅也是文化的塑造的核心:信息闭塞,信息渠道单一,偏听偏信等,都是团队需要注意的问题。

而关于什么行为会产生什么信息、以及需要什么组织去关注,可以参考此图:

信息传递

从沟通方式来说分为两类:

  1. 口头沟通。1V1的员工聊天、八卦、电话;1VN 的会议通知、培训、宣讲;
  2. 书面沟通。文档如wiki,代码,入职说明单;电子邮件;IM工具如微信,钉钉;项目管理工具如tapd,trello;

业务信息口口相传在某个阶段一定是常态,引发单点问题后会被管理手段介入,处理方式多为备份加文档沉淀。

口头沟通效率高、成本低,但是极易流失;文档沉淀维护成本较高,整理不当也可能导致寻找不易,各有优劣,最好两者都有...

从沟通目的和结果或者说信息目的和结果又可以分为:

  1. 保障项目执行;获取项目信息,项目会议;
  2. 保障OKR执行;获取OKR信息,OKR会议;
  3. 管理层保障团队健康运转;获取所有项目信息,解决跨部门协作问题,团队周会;
  4. 管理层保障团队发展方向正确;获取团队总体信息,收集抽象类团队问题,团队月会;
  5. 管理层保障团队错误规避;获取团队执行类错误信息,收集组织问题,项目复盘会;
  6. 管理层保障Leader认知对齐;团队文化输出,制度理念对齐,干训班会议;
  7. 为决策具体事项而召开的专题讨论会,如底层框架确定,关键岗位任命,评优等;
  8. 管理层保障团队健康运转;让全员了解团队发展状况,未来发展方向,制度宣发;半年汇报会;
  9. 管理层为保障基层员工工作状态,让一线心声(吐槽)有反馈渠道,防止Leader不合格封锁信息,CEO吐槽直通车机制;
  10. 为更了解团队信息;八卦拉近距离;个人八卦行为(不予理睬即可)。

暂时只能想到这些,需要大家补充。

从对象来说又可以分为:

  1. 平级之间,Leader与Leader,一线与一线;
  2. 上下级之间;
  3. 跨级;

每个切面都可以深入探讨,但所谓信息通道,说白了就是两个字:开会,开会又可以分为开大会开小会

一般的规律是:小会定大事,大会即通知

通用会议模型

效率高的会议大同小异,一般由几个要素组成:

  1. 明确的会议主题,要解决的问题;
  2. 能把握节奏的强力主持人,信息量较全(聪明点的)的会议纪要者;
  3. 明确的会议结论或者会议后续;
  4. 有时间、唯一负责人的todolist;
  5. 有对会议结论持续追踪的机制;
  6. 控制会议总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小时(1小时最佳);

这里以大家最熟悉的周会为例,做一个demo,这里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周会的主题是什么?

PS:注意,不同团队对会议的定义不一样,这里只是打样,不可完全套用。

一般来说,周会是每个团队一定会存在的一个会议,他是帮助团队了解团队情况的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会议,也是一些项目及跨团队问题暴露的重要场所,所以:

周会是同步团队信息,包括项目信息,暴露团队问题包括项目问题并求助的重要会议

如果对周会目标的定义是同步信息、暴露问题及风险,那么就不能在周会上大谈解决方案是其一;

其中产生的问题,无论是团队问题或是项目风险问题或是工程建设问题,都应该指定到相关领域的专家,写定todolist,每次周会跟进执行情况即可,我们现在周会模板大概是这样的:

月会

如前所述,月会跟周会的目标又不一样,周会更关注日常事务,一般不涉及人事问题。

周会一般是第一圈层+第二圈层,人数较多,公开评价某人如何如何很不好,一些业务上敏感的信息也不能完全透传,容易引发恐慌,毕竟真相可能不好看。

月会一般是团队第一圈层少数人参与,比例在5%左右,目标有:

  1. 暴露业务问题,跨团队问题,甚至公司问题,管理层的压力会部分下放到这个圈层,把业务风险赤裸裸的放出来;
  2. 暴露团队人员类风险,梯队问题,核心人员离职问题;
  3. 业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在月会中占有很重的比例,而且必须持续投入;
  4. 问题项目复盘,团队问题暴露,与周会大体相同,但是这里会更彻底一些,可能会将遮羞布扯下来,也会讨论应对方案,好的案例会作为干训班材料;

按照以上目标做材料整理,会更希望做数据化的呈现而不是空口无凭,数据化方面又希望多维度论述,总之月会规格会高很多。

特殊的会议

在实际工作中还会遇到一些特殊会议,这个时候更需要辨别信息

在权责利不清的时候,在上层打架的时候,会产生很多扯犊子的事情,比如:

  1. 项目进行到一半,负责人失踪的时候(不要笑,一定会发生);
  2. 部门之间由于资源问题(可能是内卷,也可能是不想吃亏)来回拉扯,到项目都岌岌可危的时候;

在参与这种会议或者这种时候,你如果是其中的关键角色,虽然这么说未必很好。

请一定做好会议纪要,并且跟多方确认发出邮件,留下证据,这类项目失败的风险极高,要留下一些材料免责...

偏听偏信

Leader要切忌偏听偏信,这里的重点有两个:

  1. 第一是信息渠道要足够多,保证自己有一个足够的信息量;
  2. 第二是要有一个自己的判断模型,在足够的信息量下,有一套自己的判断标准,不要轻易的给一个人一件事打标签,要有更立体更宏观的看法。

接受一个人的好也能用他的好,而也有一些机制去规避他们的不好;

这里的核心是:Leader是一块蛋糕,所有人都会盯着,想要建立“特殊”联系的人很多,这个时候很看Leader给自己营造的人设。

如果你的人设是都可以聊,都可以打成一片,只不过你有自己的判断;

如果你的人设就是不轻易亲密,也没有什么问题;

两者都需要注意自己是不是被一个人完整的包围了,是不是跟一个人建立的联系特别牢固。而这个人由于一些目的又会到处炫耀,面临冲突的时候你又会不小心拉偏架

这种情况对整个团队不会太好,当然这种情况常见于Leader与女下属...

当然,谁都有几个得力下属,如何处理跟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这里不展开...

信息泄露

信息通畅是好事,但是关键战略泄露或者说私密信息泄露,也会非常致命。

特别是对于很多有协调者或者外交家属性的Leader,这里要分轻重,有些信息还是不能完全告诉对方,不同团队对于信息泄露的标准不一,反正注意就好。

另一方面,公司层面要做一些技术或者说基建防止公司信息(业务信息)泄露,甚至是代码泄露,一个是防堵一个是找补,真的当这类信息泄露了的应对措施是什么需要提前定义。

信息分级

如图所示:

虽然信息通道建设的核心是保证通畅性,但一定要注意做信息分级,有些信息一定要到一定层级才能触达。

这里为加深说明,以自身为例:

之前我下面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积极,也非常热爱公司,但我们在合作过一段周期后,我发现她变得经常性焦虑,并且对于问题现状又极度的绝望,这让我有些无法理解,比如在推广OKR时候她会有一个结论:

大家不关注公司,或者没有想过如何让它变得更好,所以在OKR这件事上一点都不积极。

这是一个很悲观并且偏颇的结论,也侧面反应了她的状态。没过多久她选择了离职,我请她吃了散伙饭,她眼圈一直是红的...

另一个同学是公司很老的员工,之前一直是一线Leader,被我带在身边有大概一年的时间,最后在他身上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他对公司从极度的热爱,变成了极度的排斥...

这种转变是缓慢的,但最终却令我感到惊讶!随之而来的是他的工作状态也大不如前,之前是不问缘由,闷头就干;后面是十万个为什么,充满了挑衅的反问!

我事后开始了深刻的反思,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好同学如此巨大的变化,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信息过载了:能力太弱,信息量太大。因为我总是在传递公司全量信息给他们,其中包括很多负面信息

所以,一个人没有靠自身努力到一定职位,告诉他过载的信息,可能会害了他!

信息通道失控

很多公司都有一个现象:员工越来越不喜欢提出问题了

对应着,很多耳熟能详的段子一直在传播:

  1. 谁提出问题,谁解决问题;
  2. 如果问题解决不了,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3. 对制造问题的人可以包容,对提出问题的人比较计较,除非提出问题的人就是最终要解决问题的人;

这说明该公司信息通道出了问题:负面信息没有合适的出口。问题的有效传播与处理是信息通道的核心功能。

以上述段子为例,很多人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其中问题至少就会分为以下类型:

  1. 问题是否伤害公司,但有利于个人。比如福利漏洞;
  2. 问题是否长期伤害个人,但短期有利于公司。比如加班;
  3. 问题是否伤害一个团队,但有利于另一个团队。比如销售乱承诺,产研来背锅;
  4. 问题的暴露是否会导致某个团队或者个人失势。比如某个团队导致了巨大事故,却想蒙混过关;
  5. 问题是否无差别伤害,但与利益不太沾边。比如会议时间过长、无效会议过多、会议室抢占;

所以,表面是是问题,其背后是利益纠葛,比如谁提出问题,谁就解决。这里的问题更多的是无关痛痒类问题,比如:

你提出了会议效率太低,于是老板就让你去设置一套高效的会议流程。

在这种场景下,谁提出问题,谁就解决是绝对成立的,因为那是脏活累活啊...

但公司系统性的问题,轮得到你吗,你有那个能力和影响力吗?

所以,信息通道的建设有几点要注意:

  1. 需要对所有的信息做分类;
  2. 你要保证每个类别的信息一定有发泄渠道,并且一定能透传上来;
  3. 你要尊重每条信息,在这个事情上做到对事不对人,不要就私密信息针对人;
  4. 你需要在文化上宣导在合适的平台吐槽,鼓励暴露问题,但不鼓励随意跨级上报。鼓励暴露问题,不鼓励夸大问题;

负面信息不可怕,但他一定要受到监督和管控,不能让他们隐藏起来,所以公司需要为(负面)信息留出输出通道,否则他们只会羁押,最后滋生负能量。

至于信息通道应该如何搭建,可以线下与我讨论,可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信息处理的建议

对于个人而言,关于信息处理给个简单建议,可以寻找三个角色:

  1. 朋友,这种角色需要完整的分享信息量和观点,与对方碰撞讨论;
  2. 镜子,这种角色与你实力相当,做事却风格完全不一样,更多的观察对比,看看他的做法是不是更优,这样更容易打破自己的认知;
  3. 导师,这种角色每个周期,准备好问题和完整上下文去与他交流,多听少说,虚心受教,但考虑背景,明辨所需;

无论朋友还是导师,或者以后我们作为其他人的朋友乃至导师,都不能直接帮他们做决策,而应该:

  1. 提供足够的信息输入,千万不要为信息染上主观色彩;
  2. 协助建立决策模型,根据什么条件选什么方案;

因为每个人情况不一,直接给建议会出现何不食肉糜的问题。

无论是朋友、镜子还是导师,都是为了给自己乃至团队提供足量的信息,要么抓住机会,要么规避缺陷。

最后,无论个人获取信息量还是团队信息传递通畅,都非常重要,希望你以后不要被信息差创造价值了

结语

今天,我们从一个看似简单的辩论游戏出发,阐释了信息传递在管理中的关键性。

通过分析信息扩散与压缩模型,我们明确了信息流动的准确性和效率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石。

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就是沟通,而有效的沟通则是企业成功的驱动力。

信息作为战略的载体,其流动直接影响战略的有效性与执行成本。

咨询公司的流程优化、领导力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无一不围绕着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与质量展开。

信息向下时会因个人利益而变形,导致原指令效果不如预期;信息向上时因立场与风险规避,削弱管理层的判断力。

数据显示,**企业中信息失真率可高达30%**,这直接影响决策效率和团队士气。

市面上推崇的OKR系统,被认为是很好的信息传递解决方案。通过定期OKR会议,战略目标从上到下明确传递,关键结果的及时反馈避免了信息失真。据说,谷歌因这一机制,团队生产力提升了20%。

另一个例子是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通过明确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生产效率提高了25%,显著降低了浪费。

最后,我们说下文化在信息通道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与信息通畅

文化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润滑剂和催化剂。企业文化不仅影响员工的行为和价值观,还决定了信息在组织中如何流动。

企业领导层,特别是CEO的态度,对信息传递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注重透明度的CEO会鼓励开放沟通,确保信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流畅无阻。

马斯克,以其直接、透明的沟通风格闻名。他经常通过公开信、邮件直接与全体员工沟通。这种领导风格确保了公司战略和重要事项能迅速传递到每一个员工,从而提升了公司的执行力。

曾经的手机巨头诺基亚在智能手机时代被迅速淘汰,一个关键原因就是高层之间及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高层管理人员的保守态度使得创新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导致公司错失战略转型良机。

企业文化不仅是组织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信息传递的关键变量。

通过创建开放、透明和信任的文化氛围,企业能够确保信息准确和高效地在不同层级和部门之间流动,从而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执行力。


叶小钗
原为鹅厂、ctrip、baidu、一线开发,B站技术专家,某独角兽技术负责人,AI产品项目负责人,CEO数字分身负责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