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的4个层次:不懂技术也能做CTO?

职场   职场   2024-11-12 08:29   四川  

我的产品发布了:CEO数字分身,让CEO分身有术,有意者联系。

关注公众号回复1,获取高清管理路线图

之前为某100人规模团队做某产品深度咨询过程中,老板一再强调职能线的Leader必须了解业务、了解产品,只有熟悉业务,才能真实的做好团队赋能。

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观点,于是老板开始带着HR、财务负责人,持续参加产品研讨会,但实际的效果却不太好:

HR财务虽然表面上很用心,但私下是一点时间都不想投入,最终结果自然就不了了之了。

其实,这里老板带着HR、财务去了解业务,甚至直接参与到了产研的执行细节之中,是很值得玩味的。

如果认为仅仅认为老板真的想让HR或财务给大家送温暖,那就太年轻了!

因为从HR与财务部门的属性来说,他们在公司里面主要就是一个监督和兜底的作用。严格来说,他们都是CEO监管团队的能力延伸:

  1. HR需要确定项目组有无人在摸鱼,这属于人员方面的浪费;
  2. 财务部门需要对项目组的所有款项做确认,这属于费用方面的浪费;

所以,老板让他们了解业务、熟悉产品,其真实用意是更好的评价团队效能、降低费用浪费。

但想法总是好的,真实的世界往往不会按你想象的来,于是实际的情况确实也是HR与财务一直在假装努力

所以后续对于产研的产出,HR依旧没有基本的判断力,他只能依靠是否加班进行粗暴的判断;

财务对提交上来的采购单据,依旧只能以三方比价的土办法来规避风险;

因为他们对此毫无判断力,他们只能假装努力,假装在乎,以规避责任,因为他们确实没办法,他们是真的不懂,也不想花功夫去懂啊!

那么什么是懂呢?

什么是懂?

前几天我丢了一个客户关于项目经理的招聘信息在群里。

有眼尖的同学发现一个情况:JD对项目经理的要求不包含懂技术,于是就热闹起来了。

有同学马上吐槽:不懂技术的项目经理比较招研发烦,因为他听不懂技术在说什么;

其次他们分不清楚客户到底是需求还是许愿,总是一股脑的用客户要求作为鞭子,而产品沟通下来又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于是项目经理就显得非常业余。

于是话题开始衍生:不懂技术能做CTO吗?

对此,有些同学认为可以,有些同学认为不可以。但马上有2个同学打破了僵持:实际上已经有2个产品成为CTO的真实案例,并且他们还做得挺好的!

所以结论是:不懂代码也能做CTO,因为懂技术和懂代码完全是两回事,比如:

  1. 前端同学往往不会后端代码;
  2. 后端同学会对Native代码感到陌生;
  3. 就算有全栈高手,面对新出的AI技术,依旧需要再学习;

所以就算技术出身的CTO,也不见得对技术有全面的认识。

而全栈技术本来就很难,花大量时间成为专家,但管理能力不行,业务理解跟不上,这种人是很难成为CTO的。

综上,不能以懂代码作为懂技术的衡量标准,那么应该用什么作为懂的衡量标准呢?

我认为面对一件事情/任务的时候,有三点要思考:

  1. 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提出的动作,或者完成的工作,能不能提出问题。很多人对这个事情/任务毫无概念,连最基本的问题都提不出来;
  2. 提出正确的问题是为了引导负责人思考,这需要我们对事情/任务有好坏的标准的基本认知,也就是知道什么是好坏
  3. 最后,如果这个任务有问题,你是否具备指导的能力

比如,大家遇到一个问题,有几点可以看出我们对问题是不是清晰:

  1. 第一,我们能不能对问题提出清晰的观点,有观点才有认知;
  2. 第二,对于我们提出的观点,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论据,或者知道要找什么论据,进一步去哪里找;
  3. 第三,有其他同学提出了我们没想到的论据,我们能否判断这个论据的真假,以及与我们的论点是否有直接的关系;
  4. 最后,有些论据不完善,我们是否有能力进一步去完善他;

所以,什么是懂(一件事/一个任务)?

首先,你对这件事/任务会有一个清晰的衡量标准,你能明确定义他的好坏,并且这个好坏能被专业的人所认可;

其次,你的衡量标准是可衡量、可进一步拆分的,甚至可以形成一个判断模型

然后,对于一个已经存在的任务,你能根据衡量标准,清晰的指出他哪里有问题;对于一个需求去完成的任务,你能毒辣的指出,他哪些部分是多余的,不需要做的!

最后,对于那些有问题的部分,你能提出进一步的优化建议

综上,你如果对一件事有标准、能揪出问题,有修改意见,对于这件事毫无疑问你是懂的!

结语

其实,“懂”也是分层次的,对于HR与财务来说,对业务只要有基本判断的标准,能找出明显的问题,其实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

只不过,对于他们来说这很难,因为这需要他们打破本身舒适区,真正的去“学会这件事”,但对他们的认知防御体系来说,“花精力学习不需要的知识”是个错误的决策。

跟进一步,“懂”是一种深入的认知,它不仅意味着掌握知识或技能,还包含一种整体把握、深度解析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懂的层次感

真正的“懂”包含三个层次:

  1. 洞悉本质:不仅要知道事情的表象,还要深入理解其内在逻辑和核心原则,能区分真伪、判断好坏,明确标准。
  2. 系统视角:在更广阔的框架中看待问题,将其置于整体中,理解上下游环节的关系,能看到任务对系统的影响及其长远价值。
  3. 智慧行动:基于深刻理解,灵活应对环境变化,精准调整策略,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可行性改进措施。

真正的“懂”是知识、判断与执行的融合,使你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进而知其能如何推动变革。

最后,我们用之前的经典案例做结:

某天,线上有个BUG,前端可以解决,于是后端认为是前端的问题;后端也可以解决,于是前端认为是后端的问题。

两个同学一步不让,10分钟代码的事,扯了一个小时,两人相持不下,开始上升问题。双方Leader介入,并开始为自己的组员据理力争,于是10分钟的事情4个人拉扯了一天...

一线员工视角:应对层次的“懂”

对于一线员工来说,“懂”在这个层面主要是对工作分工和个人责任的理解。

这种理解多局限在表面的职责划分上,关注如何完成自己的工作,避免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由于缺乏系统性思维,他们未能看到整个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反而陷入了情绪化的争执。

这种“懂”仍处在较浅的层次,是一种单点式的认知。

经理视角:协调层次的“懂”

作为经理,理解的层次升级了,他们需要“懂”得如何维护团队协作的流程顺畅和效率最大化

在这个层次上,“懂”不只是自己的职能范围,而是要具备跨部门协调的能力,避免矛盾影响团队士气。

两位经理虽然介入了问题,但未能有效解决,反而使问题进一步升级,说明他们缺乏对解决问题优先级的理解和灵活应对的“懂”。

好的经理应当具备及时发现并上抛问题的意识,理解在什么情况下让更高层介入,以保障团队的高效运作。

总监视角:机制层次的“懂”

总监的“懂”已经上升到系统化视角,能够看出背后跨部门协作机制的缺失。

在总监看来,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责任的推诿,而是深层的管理结构问题,反映了部门间协作不畅。

此时,总监的“懂”在于通过系统视角识别流程的缺陷,并提出机制改进措施,比如建立明确的分工协议或沟通机制。

这个层面的“懂”强调对系统性问题的把握,避免类似问题重复发生,从而提升团队整体的协作效率。

公司管理层视角:全局层次的“懂”

公司管理层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懂”,他们看到的是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对公司效能的影响

管理层的“懂”体现在如何构建全局性的制度和文化,让员工优先考虑高效解决问题,而不是陷入不必要的拉扯。

他们要“懂”得识别和暴露潜在的管理问题,通过建立规范、培训和文化建设,将结果导向和协作精神融入日常工作。

这种全局层次的“懂”不再关注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是以防范机制和文化塑造为目标,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

总结

从一线到公司管理层,每个层次的“懂”逐渐加深,体现了从执行、协调、机制到全局管理的不同理解深度:

  1. 一线员工:关注自身分工与责任的界定,浅层的“懂”。
  2. 经理:关注团队协作与流程顺畅,需要“懂”得平衡员工之间的矛盾并及时上报问题。
  3. 总监:看到跨部门机制的缺陷,系统性的“懂”,对机制改进有清晰认知。
  4. 公司管理层:全局的“懂”,关注整体文化和制度建设,追求持续改进和减少问题发生的概率。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你能通过这个案例,认识到懂的层次感


叶小钗
原为鹅厂、ctrip、baidu、一线开发,B站技术专家,某独角兽技术负责人,AI产品项目负责人,CEO数字分身负责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