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产品发布了:CEO数字分身,让CEO分身有术,有意者联系。
关注公众号回复1,获取高清管理路线图
前些日子,为某100人规模团队做某产品深度咨询过程中,老板一再强调职能线的Leader必须了解业务、了解产品,只有熟悉业务,才能真实的做好团队赋能。
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观点,于是老板开始带着HR、财务负责人,持续参加产品研讨会,但真实的场景却变得十分别扭:
我可以真切的感受到HR和财务负责人在“很努力”的想要去了解产品的脉络,并且慌乱的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似乎生怕错过哪怕一丝信息。
但在聊到一些“专有名词”时,虽然他们眼睛睁得像铜铃一样,但还是不可避免偷偷的打了一个哈欠,毫无办法,眼泪仍然“不争气”的流了出来。
与之相反的是,老板和产品们在一个莫名其妙的公式还是数字上争论不已,甚至愈发亢奋!
虽然,HR和财务也会跟着“开心”起来,但很快他们似乎就逐渐陷入了沉思,好似为错过了什么关键的信息而感到“惋惜”...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他们真的很努力!
但后续的发展又让我觉得疑惑,因为看上去很努力的HR与财务,会后默默的回到了办公室,好似刚刚什么都没有发生。
他们没有去进一步向产品同学了解相关的业务专业名词,也没有缠着小伙伴问东问西,直到下一次产品研讨会,他们再次拿出来一个新的笔记本,慌乱的记录着什么...
这个时候,我恍然大悟:哦?难道他们在假装努力?
假装努力
用一句话形容假装努力应该是:积极主动,一问三不知。
详细说来可以这样解释:一种故意表现出积极投入,但实际上并未带来实际进展或成效的行为。
表面上看,这些人似乎非常投入,但往往缺乏真实的产出和进步。
假装努力的最终目的不是达成目标,而是为了制造一种“我很努力”的印象,从而避免批评、逃避责任
嫁妆努力有以下特点:
表面行为多,实际产出少: 他们看似很忙碌,参加会议、做笔记、加班等都表现得很积极,但最后的工作成果却很有限。 避重就轻: 这些人通常选择简单、无挑战性的任务,或是不断忙于琐碎工作,而不是解决真正重要的问题。他们会把时间浪费在边缘任务上,却回避核心问题。 重复且无效的行为: 假装努力者往往重复同样的工作,比如一再修改无关紧要的细节,或者反复参加无实质意义的会议,而不追求有效改进。 目标不明确: 他们并不清楚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清单或表面要求,没有深入思考工作的实际目的和效果。 缺乏主动性: 假装努力的人通常被动等待指示,自己不会主动探讨或发现问题,只是简单地应付任务。 缺乏持续性: 他们的努力只是短暂、断续的,通常是在外部有压力时表现出积极状态,但一旦压力消失,他们的“努力”也随之消失。
这些同学实际工作上又有以下行为:
做笔记但不跟进: 在会议中疯狂做笔记,生怕遗漏任何内容,但会后并不回顾笔记,也不主动寻求更深入的理解或行动。 忙碌于“任务外”行为: 比如加班时间很长,邮件和消息回复迅速,但这些忙碌的行为并没有带来实际进展。只是为了制造“我很忙”的假象。 主动表现却缺乏实际行动: 例如积极参加活动、项目,却不真正投入,通常只是走走过场,不参与真正的讨论或决策。 拖延执行: 假装努力者往往喜欢开很多“讨论会”或“方案会”,不断强调事情的重要性,实际行动却无限拖延。 模仿他人的努力方式: 假装努力的人会观察那些努力工作的人,并模仿他们的行为方式,例如跟着加班、展示笔记,但自己并没有实质性的理解和推进。 过度依赖外部认同: 他们更在意自己“努力”的形象是否得到认可,因此会在关键时刻显得格外“忙碌”,比如领导在场时做出非常投入的姿态。 缺乏结果导向的行动: 假装努力的人通常不关注最终结果如何,他们只关心过程中的“存在感”,并不在意是否达成真正的工作目标。
所以,假装努力其实是一种消耗精力、浪费生命的行为,那么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在假装努力呢?
为什么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所有的假装努力,一定是外部环境压迫导致的被动响应。
比如,上述财务与HR,完全就是迫于老板的淫威才来参与产品研讨会,但他们:
一来确实对这个不感兴趣; 二来他们并不认为费劲学习这些知识,会对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帮助;
所以就只能为了工资配合演出,说白了假装努力的原因是:他们认为不值得,ROI太低了。
这里大家可以换位思考,站在HR和财务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他们会认为:
了解业务和产品对于赋能团队确实重要,但这并不一定要求所有职能都深入到细节。
例如,HR和财务更多的工作在于优化流程、资源配置、人才管理等。
让他们直接参与产品会议,讨论技术细节或模型,既不能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也可能因疏离感增加挫败感。
其次对于HR来说:真正的跨职能赋能在于建立沟通桥梁,而非让所有人都变成半吊子专家。
跨职能的学习更应该是互相提供关键信息,明确我需要知道什么,而不是我需要知道一切。
这里的点是什么呢?这里的点是:我为我不想学习找到了充足的借口!而且他无懈可击!
悟了
人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很强的动物,他们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与修正,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个人认知系统。
认知系统中有一部分属于防御体系,他用以保证你的个人认知不会那么容易被摧毁,如图所示:
所以无论什么水平的人,多多少少会有些固执,他们一定会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局部最优。
这种选择适合自己的局部最优,就是防御机制的心底暗示。但他也可能是一种温水煮青蛙!
很多聪明的人其实也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几年下来差距很可能来自于运气,和他的眼界能不能抓住机会。
什么是眼界,就是自我刷新,自我更新,或者说自省的能力,以上述案例来说:
无论收益多寡,HR和财务都会认为自己参与产研研讨会其实是在做毫无价值的付出,类似于“养猪”。
并且正在刻苦学习的知识点,是基于养猪的技能,如果养猪这件事是错的,那么所有的技能都要打水漂。
这就不是努不努力而是选择的问题了,比如说:你很难靠努力送外卖而真正发家致富。
他们如果认定参与产品研讨会属于养猪与送外卖,那就不可能真努力!
但更高层次的老板清晰的知道,在全局规则或者上升通道来说,熟悉业务、精通业务绝对会比养猪、送外卖高级。
但是HR财务以及在座各位,如何才能知道呢?
答案是靠悟,靠选择!
你首先要从内心深处去认可这件事情,将全局的时间拉长,再结合执业生涯发展,决定要不要去接受这件事情,一旦决定便是长期目标!
一旦我们接受了“产品研讨会”是难而正确并长期有利的事情,那么很多问题都会变得不太一样了,困扰的问题直接就消失了。
举个例子:之前认为这种会议是骚扰,十分烦想离职,这里因为思维变了,心态就会很不一样:
我现在的工作是为了一个更高的位置,更高位置将要面对更多的挑战,那么当前这区区难题,又如何拦得住我呢?
这种思维会带来根本行为的改变:
之前关注的纷纷扰扰、破人破事,全部淡然处之,只关注事件本身的阻碍和进度; 从根本正视自身的不足,更坦诚的承认错误,并开始谦卑学习,尽一切所能增加输入、增加阅读量; 放弃之前想要取巧的想法,直接硬刚最难的部分,并且有一刚到底的觉悟,除非已经证明了就是不行;
招式还是那个招式,换了个内功心法,就特别猛了;
问题还是那个问题,换了个思考角度,就根本不存在了;
结语
假装努力是许多职场人无意中踏入的陷阱,它以忙碌掩盖困惑,以表面付出掩饰内心的抗拒。
然而,真正的成长源于对自我和工作本质的深入理解。
当我们真正认清当前挑战的价值,将其融入长期职业发展中,才有可能跨越浅层的“表演”,进入持续进步的轨道。
这样的心态转变并不轻松,它意味着放下短期的安全感,选择面对自己的不足,选择不再回避那些深层次的困难。
或许,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会发现那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甚至令人疲惫的任务,恰恰是通往高阶目标的必经之路。
它们不仅是“心法”的磨砺,更是打开全新职业视野的钥匙。
终有一天,我们不再为忙碌找借口,而是为成就寻求方法。到那时,我们的努力将不再是浮于表面,而是贯穿内心的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