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的声音去哪儿了?指令为何层层衰减!

职场   职场   2024-09-30 08:06   四川  

在推广AI效能助手过程用,我们会接触到很多公司与案例,渐渐的,我发现一个情况:负面案例多了,我也经常被带偏,我也会质疑很多事,举个例子:

最近与某CEO达成了意向合作,但对方表达想简单试用一下,于是叫了几个高管过来,他首先将自己的管理心得做了介绍,然后表示AI效能助手能很好的承载他的关联思路,于是让2个高管配合我做下导入。

两个高管都表达了积极的态度,而后趁热打铁,我马上拉群丢了需要完成的表格出去,表格大概是这样的:

为了降低接入的难度,我已经竭力的降低了填写难度,但几天过去了,表格依旧没有收上来,这令人陷入了沉思......

无独有偶,类似的事情其实很多:

最近有个粉丝反馈,他们公司部门墙很厚,跨部门项目执行的很困难,于是开始咨询我意见。

我提出了建立公司级PMO体系的建议,但对方马上给出了负面的反馈,因为他们之前做过类似的,并且不止一次,向什么项目管理、IPD都学习过并且试用过,就是没结果

至于原因,深入聊下来原来是公司老板对于山头的意见一直非常暧昧

老板口头上说要有奖惩,但真的要惩罚到山头身上时,他又会投鼠忌器,这直接导致了奖惩失灵,如果奖惩失灵,那什么机制、流程都是白搭。

其实这两个案例都反馈了一个问题:有好的办法,能帮助公司更进一步,那么你是否愿意尝试呢?

其回答多半是:

  1. 不愿意,我这样挺好的,不想改变
  2. 不怎么愿意,你凭什么任务自己的办法是对的呢,有成功案例就一定适用于我们吗,他们对解决方案很是质疑

而,作为解决方案推广者,就比较困惑了:那到底是方案不对还是动作不对呢?

其实都不是,主要原因还是动力不足,毕竟真正痛的只有老板......

好了伤疤忘了疼

有段时间,我沾染了脚气,偶尔会痒的难受,这个时候我就会去买点药来泡泡脚。

一般2、3次就会有明显好转,这个时候一般同学是继续泡药还是就此终止呢?

反正,我是立即终止......

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好了伤疤忘了疼的行为,为什么我不坚持来个了断呢:

  1. 症状不是很严重,能忍受;
  2. 同样症状不是很严重,很好处理;
  3. 不认为这件事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在工作中会有很多这种“疥癣之疾”,只有当他们确实痒得不行时,我们才会去重视、才会去处理,但一旦获得效果后,又会马上停止。

除非,我们以为的“疥癣之疾”引起了足够大的灾难,否则我们不会有那个心力去从根本上处理。

这种情况很普遍,也许是工作中的问题,也许是生活中的问题,也许是情感中的纠葛,但我们常常会犯一个毛病: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问题的最优解是什么,但就是不去那样做,原因也很简单:我们当前状态不是那么差,我们潜意识担心打破后更糟糕了...

消除阻碍

综上,虽然好的机制可以保证很多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但其实际落地却经常夭折。

大家会有一个感受:推行机制或者政策,是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常常让大家都难受。

这是为什么呢?正常情况来说有三点:

1. 不理解

第一个问题就是不理解,有可能是因为传播问题导致的不理解;也有可能是因为认知问题导致的不想理解

所以,如果你领导的是一只“反骨仔”较多的团队,解释成本会很高。

2. 理解不认可

第二个问题就比较难受了,一般会是团队的“刺头员工”,他们理解了,但不认可,他们对于机制推广会产生硬性或软性的抵抗。

正面的原因,可能是他自己认为这个机制可能带来负面的效应,未必是正确的,或者与他们正在实施的管理体系是冲突的。

这些员工往往有一定影响力,对于机制推行会造成巨大的阻碍。

3. 成本问题

机制是面向全体的规则,无论你做多少宣传,依旧有人充耳不闻

要做到足够的透传,可能不完全是“执行力问题”,而是一个成本问题。这涉及很多方面:

  1. 要不要设立专项宣传/监督团队;
  2. 专项团队需要是什么级别;
  3. 要不要设立红线惩罚策略;
  4. 红线惩罚策略要不要彻底执行;
  5. 谁来关注惩罚执行是不是彻底;
  6. 谁来全局关注惩罚引起的代价是什么;
  7. ...

综上,政策、机制执行不好要从三方面思考:

  1. 成本问题,这个涉及了管理层的推动意志;
  2. 观望群体,这个涉及取得一些质疑员工的认同;
  3. 反抗群体,这个涉及打压一些利益受影响群体;

所以,机制推行重点是争夺一些中立群体的支持,将朋友搞得多多的,将敌人搞得少少的。

中立群体对机制的态度

如前所述,中体群体对机制可能就两点:

  1. 没态度,无所谓,只是动力不强,能不做就不做;
  2. 有意见,出发点是好的,甚至可以反向提供很多机制漏洞;

简单即正确

其中没态度的员工可能占据60%+的体量,他们本来主动性就低,独立思考意愿较弱,可以说就是,需要监督执行。

他们对机制/政策的唯一要求就是:不要太傻逼,不要给我找麻烦

如果机制本身流程过于复杂,徒增他们的工作量,那么他们必然会还以颜色。

复杂的一定是错的,特别是工具!如果你的工具对他们不是负担而是赋能,那他们就会乐此不疲。

实际有用

对于管理认知较高、且正能量的同事,要以沟通为主。

要将机制设计的根本原因和面临的问题拿出来探讨,各自提出见解、解法。

根据他的思考与解法,完善机制设计,再做迭代,这批同学独立思考能力较强,是有能力的中坚力量,如果你的机制是确实有用的,他们他会帮你大力推进。

只要机制流程简单,并且实际有效,那么中立团队不会是阻碍。

结语

变革,从来都是组织前行的动力源泉,也是企业家们无法回避的挑战。

但企业在推行新机制、新政策时却面临很多现实困境:员工的不理解、不认可,管理层的犹豫不决,以及动力的缺失。

这些问题的核心,正如《瞬变》所指出的,是理性、情感和环境三要素的不协调。

回想《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故事,小老鼠嗅嗅和匆匆在发现奶酪消失后,立即行动,去寻找新的奶酪;而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却困在原地,抱怨、恐惧,不愿面对变化。

最终,主动适应变化的小老鼠找到了更丰富的奶酪,而固守原地的矮人则陷入了困境。

这种对变化的不同态度,正是许多企业的真实写照。

曾经的商业巨头柯达,因为对数码摄影技术的忽视,最终被时代淘汰;诺基亚因固守传统,错失了智能手机的风口。这些案例无不警示我们:拒绝改变,等同于拒绝未来。

在推行新机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

  1. 高层坚定决心,率先垂范。 领导者的态度决定了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只有高层坚决支持,才能打消团队的疑虑,凝聚共识。
  2. 触动理性与情感,激发内在动力。 正如《瞬变》所强调的,改变不仅需要理性的规划,更需要情感的驱动。通过分享成功的故事,展示变革的收益,激发员工的参与热情。
  3. 营造支持变革的环境。 简化流程,提供便利,使员工感受到变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变革不是增加负担,而是创造价值。
  4. 严明奖惩,建立信任。 明确的激励机制和执行力,能够增强团队对变革的信心。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疯狂就是重复做同样的事情,却期待不同的结果。”
  5. 争取中立者,凝聚人心。 大多数员工并非抗拒变化,而是观望态度。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引导,可以将他们转化为变革的推动者。

变革的道路上,阻力不可避免,但最大的阻碍往往来自于内心的恐惧和犹豫。

勇气是点燃变革之火的火种,行动是实现卓越之路的阶梯。

变革不是等待风口,而是主动扬帆起航。企业如同航行的船只,只有不断调整方向,才能乘风破浪,抵达理想的彼岸。希望每一位领导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在变革中寻找机遇,在行动中创造未来。



叶小钗
原为鹅厂、ctrip、baidu、一线开发,B站技术专家,某独角兽技术负责人,AI产品项目负责人,CEO数字分身负责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