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产品发布了:CEO数字分身,让CEO分身有术,有意者联系。
此篇文章介绍了一线Leader应该关注的点,建议收藏
扩展阅读:
最近准备直播材料时候对之前经理文章做了一些优化,整理后发出,信息密度较大,建议收藏。
针对对象
管理3-5人的小组长:负责小团队的日常协调、任务完成和成员协作。 管理10人以内的一线Leader:监督团队,制定简单计划,分配任务,解决问题,确保工作顺畅。 临时提拔的小型项目负责人(10人左右):管理特定项目的执行与推进,协调资源,确保目标实现。 核心员工,未来小领导:具备领导潜力,学习管理技能,为晋升做准备。
除此之外,也欢迎总监级以上与HR相关职位同学阅读,可以作为培训一线Leader的材料。
目录
该管理小册会分为五个部分:
管理全景图:为一线管理者提供整体概述,帮助他们建立对管理工作的宏观认知,让新晋管理从全局上理解管理的重要性和基本框架。 一线Leader的能力模型:深入介绍一线管理者能力上、工作上以及心态上需要关注的重点; 一线Leader的常见错误:针对新晋管理者的特定需求,帮助他们理清员工和管理者的角色差异。解决新晋管理者常见的认知混淆问题,使他们更快适应管理角色。 一些常用的方法论,介绍一些方法论,以帮助新晋管理者更好的提高下限; 项目管理:专注于任务和项目管理,为管理者提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提升管理者的计划和执行能力,确保工作任务有序高效地完成;
好了,正文就此开始。
管理全景图
公司存在的逻辑就是聚集一批人去完成一个产品(项目),去解决一个社会问题。
管理的意义是让这件事以效率最高的方式的发生。书面语言的描述是:
公司存在的本质是通过集聚资源创造价值,解决社会和市场需求; 而管理的原始意义在于高效配置资源和协调行动,实现公司目标;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一个正确的人去完成一个任务,逻辑上效率是最高的。
而由于任务变复杂了,必须更多的人参与,人多效率就变低,因为效率低了所以各层级的管理体系就出来了。
综上,管理的本质是如何让效率更高,简单一句话:
如何用3个人的成本,让2个人干4个人的活,就是管理的精髓所在。
任务分发模式
公司的运作是一个任务分发的模式:
上层定战略目标; 中层协助分解战略目标形成可执行的项目,如果项目过大还会分解为一个个子项目; 而一线管理者所负责的就是这一个个子项目(小项目)的执行;
一线Leader的优劣直接影响人效,一线管理者会是组织能力建设的核心。
公司所有的不合理,包括项目优先级混乱、资源配置浪费、流程不合理等问题全部会在一线Leader做项目过程中集中爆发。
因为,项目执行的主体多是以一线Leader领导员工进行开展,所以执行力的核心会落到一线管理者身上。
至于,为什么一线Leader这里会成为问题集中暴露点,其他Leader又在干什么,这就要从公司层级设计说起了。
公司层级
如前所述,公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主要在两点:目标复杂度和团队规模。
这里聚焦在因公司规模而导致的人员问题,我们发现根源问题有二:
人员合作竞争过程导致的问题,如派系斗争、资源争夺、员工冲突等; 人员规模上来导致的信息传递问题,如沟通误解、信息失真、信息过载等;
公司从整体层面就要切实的考虑多方诉求,既要“无情”的“剥削”员工,又要“无私”的“成就”员工,让员工在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之间,尽量的达成一致性。
公司层面很多建设过于复杂不做展开。对于一线Leader需要关注以下三点:
梯队建设,确保项目执行过程中,不会因人员的缺失而失败; 冗余识别,确保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会有人摸鱼或者有人捣蛋; 效率捕捉,发现员工工作过程中机制流程部合理的地方并上报;
组织能力
以上三个动作直接影响组织执行力:
组织执行力 = 组织能力 = 员工意愿 + 员工能力 + 员工治理;
组织能力会进一步拆解成一线Leader最为熟悉的动作:
解决意愿问题
选人,从面试开始把关,在日常项目中持续筛选,找出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事; 劝人,沟通是什么导致了该同学在项目中的积极性低,是团队问题还是个人问题,是环境问题还是待遇问题,能不能解决; 开人,如果问题确实不能解决,那便淘汰; 目标对齐,有时候员工不愿意,是因为理解错误,所以目标需要对齐;
解决能力问题
信息梳理,员工不会多半是由信息量不全导致,一线管理需要协助信息补齐; 辅导,如果确实能力有欠缺,那相关的培训、辅导也是必不可少; 招人,确实当前团队能力不足或者不全,还需要招人;
解决环境问题
制度改革,是否团队制度,对于战斗力是负效果的,比如:提倡加班,但早上9点必须到; 公平性,团队的激励策略是否科学公平,是否会出现干得多,错得多,惩罚越多情况; 工具化,是否员工想要一些工具,但因为价格而得不到;
将信息整理一下:
虽然上述对于一线Leader来说其实也超纲了,但大家一定要对此有所了解,这些都是进一步晋升的通路信息。
最后总结一下各层级的关注点:
总结
在企业这个复杂系统中,管理是协调资源、实现目标的核心力量。
一线Leader,不仅是任务的执行者,更是战略落地的桥梁,决定了公司愿景能否变为现实。
从宏观层面,公司通过有效资源配置创造价值,一线Leader的作用是在日常执行中体现这一目标。你们的管理效率直接影响公司整体的运行质量。
从中观层面,一线Leader要将公司战略分解为实际行动,协调团队资源,高效解决执行中的问题,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你们的决策和反应速度,决定了整个团队的成功。
从微观层面,一线Leader面对的每一项任务、每一名员工,都是组织执行力的缩影。通过管理细节、激发团队潜力,你们能最大化资源产出,驱动整个组织向前。
因此,作为一线Leader,你们要具备宏观思维与微观执行的双重能力。未来努力方向包括:
提升全局意识,确保团队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 强化项目管理,以系统化方式实现高效执行; 优化团队管理,激发员工潜力,实现团队最大价值;
管理的本质是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而一线Leader是其成功的关键。
一线经理的能力模型
前面系统性的为大家介绍了一线Leader在公司中的定位,以及公司层面对于各个层级的要求,了解各个层级主要是为大家清晰后续的晋升路线。
其实从公司运转的角度来说,管事应该是核心重点,通过管事去管人,管事的技巧无非三方面,也就是我们的15字真言:
事情对不对,员工会不会,效率高不高:
所以,公司也会据此来对一线Leader形成要求,我们也可以据此形成能力模型。
能力模型
这里先看看我们之前整理的总监能力模型:
一线Leader能力模型是总监能力模型的一个子集,其会更为关注项目执行与团队细节管理,其模型如下:
责任感
具备对团队和任务的高度责任感,是公司对一线经理的核心要求。 及时发现员工的摸鱼现象或项目中的风险,并进行上报。
向心力
核心是利用资源(加薪、奖金等)分饼和画饼的能力。 分饼:合理分配公司资源(如奖金、培训机会)以确保团队的公平感。 画饼:当资源有限时,为员工制定短期和中期的职业规划,提升团队士气,甚至通过画大饼来激励员工。
任务管理
核心是最大化利用员工资源,确保任务高效完成。 任务分配:合理分配任务给团队成员。 任务监督:监督任务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任务评价: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提供反馈和改进建议,同时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员工辅导:根据任务执行情况辅导和培训员工,以提升执行效果。
应变能力
核心是面对突发问题时的处理能力。 冲突处理:快速处理员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风险管控:识别项目中的潜在风险,采取预防措施,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效率问题识别:发现工作流程或项目执行中的效率问题,并及时采取行动。
沟通能力
内外部沟通协调:保持与团队成员、其他部门之间的高效沟通,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与需求的清晰表达。 汇报与反馈:定期向上级汇报团队的工作进展、问题和解决方案,确保上级能及时了解情况。
重点工作
任务分配
任务分配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确保合适的人员处理合适的任务,不仅能提升团队效率,还能充分利用每个成员的能力。
保持高效工作节奏:通过合理分配任务和管理工作节奏,保持团队的高效工作状态。
监督评价
合并监督和反馈是合理的,因为一线Leader需要持续跟进任务进展,并在需要时提供实时反馈,帮助团队纠正偏差,确保任务按计划进行。
任务监督与反馈:定期监督员工的工作进展,及时提供反馈与指导,确保任务按时、按质完成。
绩效评价:对员工的任务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价,提供改进建议,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解决冲突
团队内部冲突和突发问题是无法避免的。一线Leader需要具备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以防止其影响团队协作和项目进度。
处理团队冲突:冷静迅速地处理团队内部冲突,确保团队合作不受影响。
风险控制:在项目执行中及时识别和处理风险,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沟通协调
沟通协调对于一线Leader至关重要。Leader需要在团队成员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和上级之间保持畅通的沟通,以确保目标一致,任务执行顺利。
内外部沟通协调:确保与团队成员和其他部门的沟通畅通,保证项目进度和协作顺利。
信息反馈与汇报:定期向上级反馈团队情况,确保项目的关键问题能够及时上报并处理。
激励团队
激励对于保持团队动力和推动高效工作至关重要,特别是通过合理的奖励制度和职业规划,能帮助团队成员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从而提升工作积极性。
分配奖励:根据团队表现合理分配资源,如奖金和培训机会,激励团队成员保持高效工作。
职业规划与画饼:为员工制定切实的短期和中期职业规划;在资源有限时,通过适当画饼保持团队士气。
人才观
为了更好的朝总监过渡,从一线Leader开始,就要慢慢树立一套自己的人才观了:
对于管理者来说,人才有很多类型,与其说关注人,其实我们真正关注的是珍贵的特质,比如:正直、诚实、正能量...
但正直的人可能谨慎;诚实的人可能木讷,大局观的人可能不关注细节,执行力强的人可能很计较...
我们不能总是要求一个人十全十美。
作为管理者,应该有的人才观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里的点是:你要接受人才是不完美的,不能因为一件事就过度神话一个人,也不能因为某件事全盘否定一个人。
具体什么时候用一个人,什么时候弃用一个人,端看他创造的价值和伤害是什么,比如《大明王朝1566》嘉靖的长江黄河之论:
所谓江山,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
古人云,“圣人出,黄河清”,但黄河自古就未清过。长江水灌溉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岂非母亲河?
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亦不可因水浊而弃用,自古皆是如此。这个海瑞不懂此理,想要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
黄河泛滥便要治理,这就是为什么朕罢黜严嵩,杀严世蕃;但如果长江泛滥,也需要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杀杨继盛、沈炼、罢黜杨廷和夏言。
商务的工作是整合资源,他们思维敏捷,口齿伶俐,可以为公司带来资源,但中间商赚差价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法务的工作是给公司做兜底,他们一丝不苟,喜欢扣细节,可以帮助公司规避大量风险,但因为怕担责,容易一审二审,最后影响效率;
技术的工作是做需求实现,他们专业力足,创造力强,可以帮公司保质保量产品上线,但因为缺少交流,容易沉默寡言,做一些错误实现。
每个角色都会有他的问题,Leader的人才观就是要将大家集合到一起,形成合力: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很多个人的伟大成功其实都是团队成功的结果,这个成功是建立在团队不断前进的厚重历史之上。
追求个人增速最大化必定会与团队起冲突,很多同学都会产生合作不如自己干的感觉,但若能利用好团队的合力又能突破个人的局限,所以作为管理者要让团队里的每个人感受到团队力量高于个人力量,这里的重点不是分工,而是让团队合作。
所以,管理的终极目标,其实是让团队合作,产生更大的价值。
二八原则
虽说合作是团队主旋律,好的管理者也确实希望可以照顾到足够多的人,但现实往往很残酷:资源总是紧缺的,所以管理倾向于提拔/奖励已经冒头的同学。
换个说法:在一次成功的项目工作中,大家都很努力、大家都得到了成长,但奖励资源依旧会向一些人倾斜,因为总会有更勤奋、更优秀、更...的同学。
一线员工,在做项目过程中总有美好的品质被团队所捕捉,他可以是靠谱、勤奋、聪明、专业等,这些好的品质就是脱颖而出的本钱。
这20%的同学会因为好的特质成为新的一线管理者。
这里就有个非常尴尬的问题,需要解答:管理者需要对剩下的80%负责吗?
答案是很难负责。
这里有个一线Leader重要心法需要谨记:不要去讨好员工,不要想要赢得所有人的喜爱,那很傻!
首先,大家就是普通的工作关系,人家真没必要喜爱你; 其次,工作关系再好也存在软性竞争的部分,资源是有限的,自然只能满足少数人; 最后,要接受有些人就是会无缘无故的讨厌你!
我之前空降到一个团队,初期还在熟悉情况,连到底负责哪个板块都不清楚,但团队里面有个一线骨干员工就是十分讨厌我,一个月后就申请转岗了,直接给大Leader说是因为我来了,最后搞得我莫名其妙的...
如果是最初几年,我可能又会反思自己哪里没做好了,但当时就只给了一个反馈:可能他不喜欢我的性格吧。
要谨记:工作关系不需要建立在喜爱之上,而是应当基于专业性和相互尊重。
管理上有个难题,不患优秀患差不多,从基本规则上(如排行榜、优秀员工),就会引导我们拉开差距,并且后续的资源投入,会进一步的拉开差距。
总而言之,80%的同学在实际工作中会各有问题,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他们差不多,对于这批差不多的同学,其实能做好本职工作已经很值得认可了。
但做好本质工作,也就拿本质工作的钱,在某个层面上说,也算是合理。
需要注意,在做奖励规则设置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苦劳的部分,额外的加班、额外的努力,是需要买单的。
总之,在处理奖励问题的时候,一线管理者要有一套自己的规则,要学会拉开差距,要学会安抚员工,只要是统一透明的规则下的资源倾斜,多数人虽然不会理解,但他们会接受的。
以下是我常用的一套激励模型,可参考:
P.I.V.O.T.人才激励法:精英驱动
P.I.V.O.T. 通过对员工的绩效和潜力进行严格分类,集中资源在高绩效、高潜力员工上,优化整体团队效能,增强员工忠诚度。
绩效评估
基于绩效和潜力对员工进行分类。
设定明确的KPI。 使用九宫格模型对员工进行分类(如前20%为高绩效)。 成果: 确保资源分配依据清晰的绩效标准。
激励匹配
向第一梯队(明星员工)和第二梯队(骨干员工)倾斜奖励资源。
第一梯队:40%-50%的资源,提供奖金、股票期权、晋升机会等。 第二梯队:30%-35%的资源,提供加薪、重要项目机会等。 成果:核心人才得到强力激励,推动公司整体发展。
忠诚度提升
通过长期激励和情感连接增强员工忠诚度。
提供长期奖励,如股票期权、晋升路径。 定期与核心员工一对一沟通,公开表扬他们的贡献。 成果:核心员工忠诚度提高,降低高价值人才流失的风险。
资源优化
优先分配资源给高绩效、高潜力的员工。
动态调整资源分配,确保80%以上的资源用于顶尖人才。 成果:资源最大化利用,激励效果显著。
精准化激励
根据员工类型和业务场景匹配合适的激励方式。
分析业务场景,灵活选择奖金、培训、股票等激励手段。 成果:在不同业务情境下实现最优激励效果。
总结
一线Leader的能力模型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责任感、向心力、任务管理、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直接决定你每天的管理效果。
每一项能力都对应着实际工作中的任务分配、进度监督、问题解决和团队激励。通过这些能力的提升,你不仅能高效完成项目,还为晋升奠定了基础。
这里有个点需要特别注意:作为一线Leader,不要试图讨好每个员工,管理的本质是提高团队整体效能。
工作关系基于专业和相互尊重,不是建立在个人喜好上。
常见错误
一线管理者特别是新晋管理者,特别容易模糊管理与一线员工的界限,他们会犯很多常见的错误。
角色模糊
新晋管理者首先需要适应从一线员工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这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也是其他问题的根源。
案例:角色混淆
小王刚被提拔为项目经理,但他仍然习惯于像以前一样参与编码工作。在项目会议上,他经常直接修改代码,而不是指导团队成员如何改进。
结果,团队成员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工作积极性下降,同时小王也无法抽出时间进行项目规划和管理。
小李从销售员升职为销售主管,但他依然每天和团队成员一起跑客户,亲自处理每一个销售任务。
这样一来,他没有时间制定整体的销售策略和目标,导致团队整体业绩没有明显提升。
案例:模糊权责
小张刚被任命为部门经理,但他没有明确分配每个团队成员的职责。
在项目启动后,大家对自己的工作任务不清楚,很多任务被重复处理,而一些重要任务被忽略,导致项目进度严重滞后。
小陈担任团队领导后,团队内部没有清晰的职责划分,成员之间相互推诿责任。
某次项目出现问题时,大家都认为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导致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影响了项目的整体进度。
与一线抢活干
小刘作为新晋产品经理,遇到开发进度滞后时,亲自上手编写代码,而不是分配给开发团队。
这不仅让开发团队觉得自己的工作不被信任,还让小刘无法专注于产品需求的把控和用户反馈的分析,导致产品最终不符合用户预期。
小赵被提升为客服主管,但他仍然每天自己处理客户投诉,而不是培训和指导客服团队。
结果,客服团队的技能水平没有提升,客户投诉处理的效率和质量也没有显著改善。
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可以看出新晋管理者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容易陷入角色混淆、模糊权责和与一线抢活干的误区。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管理效率,也阻碍了团队的整体发展。
这里最大问题不是自己下场干活,而是上级下放的任务没有得到监督,资源不被监督一定会导致浪费,长此以往,下属摸鱼、负能量滋生,团队效率下降,最终上下级之间怨声载道,好好一个团队面临崩盘风险,岂不痛哉...
缺乏信任
在清晰角色转变后,管理者又会面临第二个问题:看不上一线员工的工作,可能吹毛求疵,也可能完全推翻。
团队之间缺乏信任,这会是新晋管理遇到的第二个问题。
案例:缺乏信任
小林刚成为项目主管,但他对团队成员的工作能力缺乏信任。
每次团队成员完成任务后,他都要亲自检查每个细节,并做出修改。
结果,团队成员感到自己的工作不被信任,工作积极性降低,也使小林无法专注于更高层次的管理工作。
小赵成为销售主管后,总是怀疑团队成员的数据报告的真实性,因此亲自核对所有数据。
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小赵的工作负担,还让团队成员感到不被信任,士气大大受挫。
案例:过度监控
小刘担任客服主管后,安装了监控软件实时查看每个客服人员的工作状态。
团队成员感觉时刻被监视,工作压力剧增,反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现了更多的错误。
小陈成为研发经理后,每天频繁查看团队成员的工作进度,要求他们每小时汇报一次。
结果,团队成员花在报告上的时间比实际工作还多,进度反而变慢,影响了整体项目的推进。
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虽然新晋管理角色转变了,但却变成了曾经自己最讨厌的Leader。
水至清则无鱼,作为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并且理解:一线员工在不影响项目交付的情况下,偶尔摸鱼,是可以被接受的。
千万不要拿着一线管理的工资,却扮演着丑恶资本家的嘴脸。
在这里我见过很多Bad Case,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员工花了3天时间辛辛苦苦做了一个方案,管理者直接全盘否定,并且扬言:如果我有半个小时,早就自己做出来了!
这是非常伤人且没意义的批评,一线管理者一定要谨记:尊重员工的工作,如果有所不足,提出中肯的建议,让他去修改,而不是全盘否定。
尤其不要以绝对恶意去揣测所有人的工作行为,那只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压力怪,不会有员工愿意为你服务。
信息闭塞
建立信任的同时,管理者需要有意识的传递重要信息,并且提高沟通技巧,确保信息传递顺畅、有效。
团队信息闭塞,是很多新晋管理者会遇到的问题,他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案例:沟通不畅
小张担任新项目经理后,经常没有及时与团队成员沟通项目进展。
某次任务需要紧急调整方案,但由于信息传递不及时,团队成员依然按照旧方案执行,导致项目进度严重滞后。
小李作为客服主管,在公司政策变化后没有及时通知团队成员。
结果,客户咨询时,团队成员仍然按照旧政策回答,导致客户不满,投诉增加。
案例:态度生硬
小刘成为生产主管后,对员工的建议和意见总是用批评的语气回应。
在一次生产线调整中,员工提出改进建议,但小刘态度生硬地否定了这些建议,最终导致生产效率降低,员工士气受挫。
小陈刚担任销售团队的领导,每当团队成员提出问题或请求帮助时,他总是用冷漠和不耐烦的态度回应。
结果,团队成员不再愿意主动沟通,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和误解。
案例:忽视倾听
小王作为市场主管,总是在会议中主导讨论,不愿听取团队成员的意见。
尽管团队成员多次提出市场反馈和建议,小王却只关注自己的观点,导致市场策略执行效果不佳,市场份额没有明显提升。
小赵成为研发主管后,经常在项目评审会上打断团队成员的发言,不愿倾听他们的意见。
结果,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被忽视,项目进展缓慢,质量也没有提升。
新晋管理者很可能由于意识不足而缺少沟通;也可能由于技巧不足而做无效沟通,还可能因为傲慢而做错误沟通。
管理者需要认识到,有效沟通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理解和共鸣的过程。学会倾听,保持同理心,并及时、清晰地传递信息,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团队管理。
信息通畅是一个高效率团队的重要特质,也是管理机制乃至团队文化的塑造,信息闭塞,信息渠道单一,偏听偏信,是团队气氛压抑的根因,不可不慎。
因为信息通畅的重要性,这里再做一些讨论:
三维决策模型
关于信息处理给个简单建议,可以寻找三个角色:
朋友,这种角色需要完整的分享信息量和观点,与对方碰撞讨论; 镜子,这种角色与你实力相当,做事却风格完全不一样,更多的观察对比,看看他的做法是不是更优,这样更容易打破自己的认知; 导师,这种角色每个周期,准备好问题和完整上下文去与他交流,多听少说,虚心受教,但考虑背景,明辨所需;
无论朋友还是导师,或者以后我们作为其他人的朋友乃至导师,都不能直接帮他们做决策,而应该:
提供足够的信息输入,千万不要为信息染上主观色彩; 协助建立决策模型,根据什么条件选什么方案;
因为每个人情况不一,直接给建议会出现何不食肉糜的问题。
滥用资源,杀熟
有效沟通后,管理者需要制定清晰的项目目标,并将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小的任务,这些任务的执行周期,最好在一周以内。
在分解任务这块,因为是一线管理者熟悉的领域,不会有问题,但在利用资源,分配任务时候,新晋管理者往往会出差错,他们习惯用自己熟悉的人。
案例:依赖老员工
小刘是新任研发主管,他习惯性地将重要任务交给以前经常合作的几位老员工,而忽视了团队中其他成员的能力。
结果,这些老员工的工作负荷过重,其他员工则感觉被忽视,导致团队内部不满情绪增加,整体工作效率下降。
案例:忽略刺头
小王团队中有一个员工小赵,性格倔强且好争论,经常在工作中提出与他人不同的看法,并且对管理层的决策持有很强的质疑态度。
由于小赵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他经常在团队会议上与其他成员发生争执,甚至当众挑战管理者的决策权威。
小王觉得小赵虽然有很强的技术能力,但难以管理,因此一直将他安排在次要的工作岗位上,不愿让他参与关键项目。
小赵觉得自己的能力被忽视,多次在团队例会上直接质疑小王的任务分配方式,认为这是对他能力的漠视和不公正对待。
小王尽管知道小赵的能力,但为了避免更多的管理麻烦,仍然没有改变任务分配。
小赵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最终在一次项目评审会上爆发,他公开指责小王的管理方式,导致团队成员间的争吵和工作停滞,项目进展严重受阻。
新晋管理是最喜欢“杀熟”的群体,好用的员工就使劲用,用到死,不好用的员工就躲着用,尽量不用,他们会极力避免与员工之间的冲突,特别是能力强的员工。
这虽然是一种自我保护,其实也是一种全局资源的浪费,一线管理者需要意识到:用得了就用,用不了就要淘汰,不能让团队中出现明显闲置的资源,也不能总是用熟悉的员工,这会导致团队有人忙死,有人闲死。
这是因为,作为一线管理者,保证项目按时按量的进行是其一,用较低的成本去完成这一切是其二,如果团队员工的实际利用率不足80%,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至于刺头员工,虽然性格上可能具有挑战性,但他们通常具备较强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管理得当,可以将其转化为团队的宝贵资源。以下是我实操的一些建议:
刺头员工处理模型
P – Profile(画像)
识别刺头员工的特质、问题与潜力。
能力画像:了解刺头员工的优势和潜在贡献。 行为画像:分析其行为特质,确定是否有反抗权威或拒绝合作等行为。 潜在价值评估:判断是否值得培养或应替换。 关键点: 刺头员工是否具1. 备不可替代的能力?行为是否影响团队合作与士气?
A – Align(对齐)
通过沟通对齐目标,确保刺头员工与团队方向一致。
深度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动机,消除误解。 明确共同目标:帮助刺头员工认识到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关联。 授权与责任:给予适当自主权,并设定明确的责任边界。 关键点: 刺头1. 员工是否愿意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对齐?
C – Control(控制)
设定行为规范与考核标准,控制其影响范围。
设定行为界限:明确团队规则,防止不当行为。 解决冲突:及时化解冲突,保护团队和谐。 反馈与调控:定期评估,及时调整不当行为。 关键点: 刺头员工是否理1. 解并接受行为规范?
E – Elevate(提升)
提升贡献或果断替换。
持续挑战:给出更多任务激发潜力。 适时劝退:管理无效时果断调离或劝退。 提升团队文化:通过管理刺头员工,提升团队文化氛围。 关键点: 刺头1. 员工是否在挑战中表现出进步?管理无效时是否果断调整?
P.A.C.E. 核心理念:
精准画像:深入分析能力和行为,客观评估影响。 目标对齐:确保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一致。 行为控制:设定清晰规则,控制负面影响。 果断提升或替换:及时决策,维护团队效率与和谐。
滥用激励资源
在合理的规划与组织基础上,管理者需要激励团队成员,并关注他们的职业发展。有效的激励和发展策略能够提升团队士气和工作效率,同时促进团队成员的个人成长和职业进步。以下是常见问题:
案例:画大饼
小刘是新任产品经理,为了激励团队,他经常在会议上描绘公司未来的远大前景和各种可能的奖励。
然而,由于这些承诺短期内难以兑现,团队成员逐渐对这些“空头支票”感到失望,开始质疑管理层的诚意和能力,士气受到严重打击。
案例:不画大饼
小陈是新任运营主管,他认为与其给团队描绘未来,不如专注于当前的工作。
由于缺乏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和激励,团队成员感觉工作没有长远目标,缺乏动力和激情,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运营效率下降。
案例:大锅饭
小张是销售团队的新任主管,他认为激励应该公平,对所有团队成员采取相同的奖励措施。
但这种一视同仁的激励方式忽视了团队成员的个体差异,表现优秀的成员感到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而表现一般的成员则享受同样的奖励,缺乏提升动力。结果,团队士气逐渐下降,整体工作效率降低。
画大饼,也就是提前承诺奖励,是非常有效的团队兴奋剂,用好了在短时间团队战斗力会溢出;但毕竟是兴奋剂,如果难以兑现,其造成的反噬也是不可小觑的。
对于管理者来说,不能不画大饼,也不能乱画大饼,这里面的核心考虑是切实可利用资源。
有个很尴尬的事实,对于一线管理者来说,能够拥有的“奖励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其实,就算对于更上一级管理者,“管理资源”也是十分有限的!
资源,总是稀缺的...
在这种情况下,吃大锅饭是十分可耻的管理行为。合理利用奖励资源的重要性,不下于信息通畅机制的建立。
具体可以参考:P.I.V.O.T.人才激励法。
冲突处理
激励是团队共同竞争的资源,他会是冲突发现的根源之一,而这些冲突最容易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爆发。
管理者需要有效处理团队内部的冲突,保持团队和谐。有效的冲突管理不仅能够化解矛盾,还能促进团队成员的理解与合作。以下是常见问题:
案例:案例:回避冲突
小李是新任项目经理,面对团队成员之间的意见分歧,他选择回避,认为这些问题会自行解决。
结果,冲突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最终影响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案例:偏袒
小王是新任技术主管,团队内部出现了关于技术方案的争议。
小王由于个人关系原因,在处理冲突时明显偏袒其中一方,导致另一方成员感到不公平,团队内部的信任感受到破坏,矛盾进一步加深。
案例:处理不当
小张是新任运营主管,在处理团队内部的冲突时情绪失控,与冲突双方都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由于小张缺乏冷静和理智的处理方式,冲突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矛盾,团队氛围变得紧张和敌对。
在团队运转过程中有三件事一定要注意:
一定会爆发冲突或矛盾; 冲突双方很难自我化解矛盾; 坐视矛盾持续,会导致信息通道截断,且团队出现站队情况;
很多新晋管理者,非常担心冲突发生,也不善于处理这一切,其实真实处理起来并不难,这里的建议是:建立机制,摊开了说,客观评价。
这里分享个冲突处理模型:
情绪控制
最后,管理者需要管理好自己,包括压力和时间管理,以及不断反思和改进,确保持续成长。管理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团队的绩效和氛围。以下是常见问题:
案例:压力管理不当
小李是新任项目经理,他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情绪经常失控,对团队成员发火。
结果,团队成员感到压力倍增,工作氛围变得紧张,整体士气和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案例:时间管理不当
小王是新晋技术主管,他每天被各种会议和琐事占据,无法专注于重要的项目和决策。
由于时间管理不当,小王经常需要加班完成工作,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团队成员也受到了影响。
案例:缺乏反思
小张是新任运营主管,他在处理冲突和分配任务时经常出现问题,但从不反思自己的行为。
结果,团队成员对小张的领导能力产生质疑,团队内部问题不断,整体绩效下降。
其实,情绪管理问题,很容易发生,也很容易解决,多自我注意就好。
总结
在这一部分,我们探讨了新晋管理者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常犯的七个错误。
这些错误包括角色模糊、缺乏信任、信息闭塞、滥用资源、滥用激励资源、冲突处理不当以及情绪管理不善。每一个错误都对团队的绩效和氛围有着深远的影响。
角色模糊:新晋管理者常常无法适应从一线员工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导致任务分配和执行效率低下。 缺乏信任:对团队成员的工作能力缺乏信任,会引起团队士气低落和工作效率下降。 信息闭塞: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不准确,会导致团队成员误解和工作脱节。 滥用资源:习惯性地依赖熟悉的员工而忽视其他成员的能力,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滥用激励资源:激励措施不当,如画大饼或大锅饭,都会导致团队成员的失望和不满。 冲突处理不当:回避冲突或处理不当,会导致团队内部矛盾升级,影响工作进展。 情绪管理不善:无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会直接影响团队的士气和工作氛围。
这些错误不仅影响了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和团队氛围,也阻碍了团队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作为一线管理者,认识并避免这些常见错误,学会正确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地带领团队,实现工作目标。
至于传话筒、抢下属功劳这类垃圾,我们就不讨论了。
常用的方法论
作为一线管理者,一定要熟悉常见方法论的使用,这会大大提高你管理水平的下限。
什么是方法论
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或达到一个目标的过程中,会使用很多方法、策略,这些方法、策略如果可以重用,那就是方法论。所以方法论的形成有一个过程:
找到问题、目标 -> 提出解法 -> 形成成功案例 -> 抽象实践方法论 -> 传播方法论 -> 得到更多的案例数据 -> 迭代方法论再传播 -> 形成理论
评价一个方法论是否好用有三大指标,能做好两个就很不容易:
是否足够简单,复杂的事物难以传播; 是否足够适用,他适用的场景是否足够广; 有效;
三个属性很难兼顾,而多数方法论喜欢追求简单、适用两个属性。
足够简单,又要足够适用,所以方法论会被抽象得足够精炼,隐藏很多特定环境下的细节,那么在有效性上会打折扣,我们在实际使用一个方法论多半会增加细节,降低适用性,以便他更有效。
方法论需要大家按流程做事即可,这种按流程办事的好处是不需要思考也能保证一定结果,可以保证下限;但坏处也很明显,如果什么都不思考的话,你做这个事情的上限可能很低。
总的来说,方法论使用得宜能明显对工作、生活产生莫大的助益。
但与阅读书籍一致,你感觉某个方法论对你帮助很大,往往是因为他是你本身体系的一部分,或者对你已经发生的行为提出了理论支撑,这让你更自信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也是如此,有些道理一定要自己经历过才会明白、才会相信。
所以,要善于使用方法论,但也不要迷信方法论。
好,下面就介绍一些大家可能会用得着的方法论。
5W2H
5W2H非常适用于将一个问题打开,核心艺术是单点打透、追根溯源,举个例子:
巴特是美国XXX高中(地名太长不想写)一位历史老师,他被一群调皮的学生搞得焦头烂额,这群学生经常迟到,他们坐教室最后,谈天说地并且哈哈大笑(是不是像极了我们初中时刻),搞得整个班级鸡犬不宁,巴特几次尝试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但是无论是在课堂上如何严酷无情或者请家长见校长,最终都没有什么效果,那么作为巴特你现在应该如何让你的“团队”变得更好呢?
目标是什么:目标是解决调皮学生还是维护课堂纪律? 优先做什么:保证上课出勤率,上课迟到不允许进入教室 其次做什么:保证上课纪律性,上课捣乱赶出教室 不能做什么:不能直接开除学生 为什么是这个目标:迟到是每天捣乱的第一步,第一步得到解决后就更容易处理第二步 可不可以不做:貌似不能 有没有替代方案:有,但开除学生成本过高,并且难保以后不会有调皮学生 谁来做、谁合适做:都是我 利益相关者谁:老是、学生、学校管理方、父母 什么时候开始做:now 项目周期是:半年内 时间表是什么:...... 在哪做:学校 怎么做:制定明确的奖惩计划
奖惩是人性,运用得宜即可有效减少迟到人数,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就会变得简单,如果不能达到效果,就需要迭代规则。
但依靠上述规则想让问题儿童变成乖孩子,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也是5W2H的一个特点:
他适合处理简单问题,适合解决点到点的问题,问题原因越单一越好; 他不适合处理复杂问题,比如让问题儿童变乖孩子,显然就不是他的使用场景;
SMART原则
SMART原则与SWOT分析都与目标有关系,SMART原则用以判断一个目标是否科学,使用十分简单,他的五个要素是:
Specific 具体的,明确的
如“我要完成成都区域更多的订单”,这个目标范围明确在“成都”,目标清晰是“完成更多订单”,但是他这个是不可衡量的,也没有时间限制
Measurable 可衡量的
上例子稍作修改“我要完成成都区域1000个订单”,就是可衡量的了
Attainable 可实现的
如果我们发现目标不可实现,变可以改成“我要完成成都区域700个订单”
Relevant 相关的
但是上述的目标是单一的,如果加上与团队的关联性的话就更好了,“为扩大公司100%份额做贡献,我要完成成都区域1000个订单”
Time-bound 有时限性的
最终加上一个时限性就KO了,“2020年,为扩大公司100%份额做贡献,我要完成成都区域1000个订单”
人才九宫格
正规的团队在每个绩效考核周期,都会由部门负责人或者HR牵头做一次人才盘点,产出物可以是人才九宫格,结论是团队健康度,健康度主要由几部分组成:
梯队健康度,即当前团队规模下,不同级别人数配比应该是怎么样的; 关键人忠诚度,副班长以及几个山头离职意向如何,有无单点(没有副班长自己就是单点); 关键人适岗性,判断接下来的团队资源应该用以培养谁;
九宫格填写的方式,基本如图所示:
第一梯队超级明星一般占比例的5%; 第二梯队潜力、绩效之星占比为各10%共计20%; 第三梯队熟练员工、中坚力量、待展现者加起来40%; 第四梯队问题员工占比各15%共计30%; 淘汰员工占比5%;
框架出来了,问题就是如何将人填进去,这里各个团队会使用不同的方法,不再赘述。人员全部填入后便可以重新梳理团队资源、团队格局,为下一步工作做准备。
超级明星
超级明星需要做进一步培养,这里可以是给予更多的资源倾斜,让其承担更重要更困难的任务,吃最臭的屎,拿最多的钱!
潜力之星
潜力之星本身需要被指派更多的任务,比如工程做得好,是不是也可以业务做得好,业务做得好可不可以管理做得好?
能完成更多的工作,能面对更多的人,能处理更多的场景,那么潜力之星便可以变成超级明星。
绩效之星
绩效之星本身是非常熟悉业务的一批人,大概率本身工作也认真负责,忠诚度也高,但总让人觉得缺点意思,这个时候多半是这个同学本身已经到天花板了,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已经被打上了标签。
这个情况可以给他升职、升阶,扩大他的边界,给他更高级别的Leader或者导师,帮他开阔视野,以此帮助他突破本身界限。
中坚力量
中坚力量俗称老黄牛,潜力方面可以先放一放,重点开发其对业务的理解,强化他的业务贡献度,帮助他过度到绩效之星。
待观察者
待观察者本身会被人认为天赋很好,但由于自身因素比如好逸恶劳,也可能环境因素比如直属Leader限制而导致“高智低能”。
这里的手段可以是给他换个Leader,或者给他点独立项目,看其自身适合到潜力之星还是中坚力量。
熟练员工
熟练员工多是潜力耗尽的员工,甚至是一些业务单点,守着一块难度较高的业务,几年如一日。
对于这种员工,可以主动询问是否愿意尝试更多机会,引导其往绩效之星或者中坚力量发展。如果其确实只关注其一亩三分地,只要不是太重要的单点,也可以暂时听之任之。
其他员工
其他员工多处于淘汰边缘,可以在结构层面给一些改变的机会,但平时可以少花精力关注,在离职时候聊聊,看看抛开负能量部分,团队中切实隐藏的一些问题,这会是一个不错的信息渠道。
四维人效评估法
其实九宫格的难点是如何对员工进行排序,这里推荐一个对比模型:
项目表现:核心指标是员工在关键项目中的贡献与责任,优先考虑项目成功率和问题解决能力。 能力与潜力:若项目表现难以区分,评估专业技能和成长潜力。 团队贡献:通过协作和团队影响力进一步对比。 忠诚与价值观:最后比较员工的忠诚度和与公司文化的契合度。
项目表现优先,其他维度用于细微差别的比较。
结语
工作中还有很多方法论:
时间管理; 二八原则; 权责利模型 系统性思考;(难) SWOT分析;(难)
这么多的方法论不用都要了解,因为如果方法论是一辆车的话,那其中的燃料才是关键,这里的燃料是管理者的自身资源和管理者被环境赋予的资源:
管理者本身的学识; 管理者掌握的升职名额; 管理者掌握的关键项目; 管理者掌握的加薪额度; 管理者掌握的信息量; 管理者能够从环境获取的资源
这里管理者本身的学识经历不可复制,但后面的所有都是环境赋予的,是可穷举的。
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说一定要意识到,提升自身能力以及尽量获取环境的资源,再辅以合适的方法论才能资源利用最大化,才能无往不利。
方法论只是工具,资源才是燃料。
项目管理
所谓管人管事,核心都是围绕项目做展开。
所以,项目管理是一线Leader最重要的工作,甚至是唯一重要的工作。
所谓项目,即为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
所谓项目管理,即通过运用管理的知识、工具、技能和技术于项目上,来解决项目的问题或达到项目的目标。
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正因为是实践而得来的,面对同样的场景,不同的人处理的方式会不尽相,但是其基础的思维框架是大同小异的,只有通过不停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项目管理的精髓,成为好的项目实践者。
作为一个项目负责人的话需要特别有节奏感。
这个节奏感,如王者荣耀打野一般,需要掌握大龙小龙刷新的时间点、需要在合适的时间点去推塔,也就是:
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暴露正确的信息,不要乱带节奏,导致项目失利;
这个就是所谓的节奏,再说直白一点就是:对一件事的时间点(事件点)的敏感,而后对信息的正确处理。
举个例子:在一个产研项目中,作为一个项目负责人,需要知道的几个发力点:
产品运营驱动 技术驱动 测试驱动 商务运营驱动
镜头再拉进到技术项目负责人,如果过早介入,需求产出受挫容易白费力;
晚一步介入,需求不清,会导致研发、测试走弯路而项目延期甚至流产;
在合适的时间点将推动项目运行的主导权交给对应的队友,才更容易成功。当然从头至尾的信息传递都是项目负责人需要做好的。
综上,项目做好其实不难,只需要:
掌握节奏,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风险暴露,信息传递; 协调资源,解决卡点;
从执行角度看,一个项目的完整周期是这样的:
根据以上内容便可以得出项目执行的两个核心:准备清单与清单解决。
一、项目启动模板
项目是十分复杂的事情,因为他会涉及非常多的人,一件事情涉及的人越多,那么会更难:
除了事情本身专业度所带来的困难,一般来说最大难度来源于两方面:
沟通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不同步; 做一件特定的事情(一类事情),总是会出错;
所以需要一套机制来保证多数信息的一致性,以便我们要追溯某一段信息的时候无从下手;
其次,需要一类清单,这种清单记录了我们之前做某一类事情犯过的错,清除所有的错误可能,那么我们就会更容易达到成功,所以这里给出了项目启动模板:
标红的部分是必须提供的,使用项目模板,会保证项目执行的下限。其中项目日历大概如此:
项目日历一出,整个项目的时间线就确定了。
二、确认风险
项目旁枝错节过多,项目负责人想要把握每一个细节无异于痴人说梦,这里便要求相信队友。
但是相信不是不作为,在我看来项目负责人80%的精力应该放到风险管理
确认风险点,规避风险点,设计风险已发生的解决方案,是一个项目的重中之重!!!
那么,如何规避风险呢?首先得找到风险点,于是需要定义什么是风险点。我们做一个项目,需要穷举(尽你之能)什么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情况,这个可以是:
项目延期XX天(会不会延期、信息不同步等等因素) APP崩溃 订单不能支付 某页面打不开 充值有漏洞 结算延迟超过底线 ......
不同项目会有不同的风险点,首先穷举这些风险点,然后再看看我们要处理哪些风险点,这里的规则是:
这个事情会不会发生,如果发生你能不能承担。
一旦确定要处理的风险点后,那么项目负责人的工作便确定下来了:解决掉所有的风险点,其他全部交给队友。
这里担心各位疑惑,再啰嗦几句:
① 项目初期,根据过往经验(有些项目是周而复始的、有些项目是同一类型的),判断可能会有什么问题(项目负责人越高阶,此能力越强)
② 需求评审阶段,让关键同学提出风险点,最终确认项目日历
③ 评审后整理所有风险点,并且了解细节,再拉风险评估会,与队友确认风险点,并要求队友提供对应方案
④ 如果风险点技术侧不能绕过,马上拉运营、产品商量规避方案
⑤ 如果不能完全规避,与对应同学设计如果已经出问题的项目补救方案,和触发机制
虽然我们期望能前置所有的风险点,但这往往是不可能的,风险可能在项目的任何阶段爆发,所以项目日会很重要!
三、项目日会
项目日会很重要,但多数项目组做的一塌糊涂!
所谓项目日会,也是执行日志(用以追溯整个项目)重要的内容来源,很多同学常见的问题是:
日会时候各自说下你做了什么,我做了什么,然后自以为是的拼出了一个虚假的项目完成度,这是大错特错的!
项目日会的真正意义是用来暴露风险的!或者说项目日会是用来帮助你梳理项目风险点的,这里真实的流程是:
① 开项目日会,对照项目日历(时间表)看看今天应该达到什么进度
② 哪些模块晚于这个进度,找出为什么
③ 清理出需要帮助队友的清单,并且当天协调资源帮助解决
④ 如果日会暴露出项目风险不能解决,必须马上升级求助
所以项目日会的本质是:
1)暴露风险点,形成清单;
2)同步风险解决进度;
正常情况日会10分钟就要结束,不要陷入细节。关键点是确定谁在什么时间点达到什么目标
反映当前真实的项目状态,知道症结点(风险点)在哪,协调资源解决风险点。
启动模板与项目日会,都是在做信息同步和风险暴露的工作,项目负责人大半时间都在处理这些风险。
启动模板和日会是为了拿到项目风险清单;
项目负责人多数时间是协调资源解决清单中的问题;
如果项目负责人发现,风险无法独立解决,便需要马上上报!
项目复盘
在项目执行中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复盘:
他可以是项目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故,我们针对这个事故做Case Study; 他也可以是在项目执行结束后,统一的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做得好与不好的点做复盘、探讨;
CaseStudy:针对平时工作中爆发的各种问题,需要责任人写CS(CaseStudy)文档,每周固定时间,相关人一起做复盘的机制,旨在杜绝类似问题产生。
注意了,这里便与之前的系统性思考有些关系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爆发出来的都是具体事件,比如:员工吵架了、项目出问题没有管、同事之间互相甩锅,长时间争论不休...
发生事故不是重点,复盘其实关注的是这些case发生的根本原因,或者说根本结构:
规则如此,一旦有外部刺激就一定会出事件,正如红灯停、绿灯行,正如团队如果考核加班时长,员工就会倾向于在公司摸鱼,这里的点是:某个case的发生,或者频繁发生,一定是当前环境有什么规则存在,导致这个结果。
管理上如果要杜绝这类case再次发生,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改变引起这种事件的规则。
这里也提现出了复盘对于整个公司的重要性:他是团队自我进化的关键举措。
复盘的方式网上有很多介绍,这是我常用的一种:
做复盘的时候也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真实的面对自己。
有时候做CS的时候,一些同学会抖机灵,如果事件不是很严重,大家可能会会心一笑,也许还会觉得你聪明,但“聪明”不能解决问题,直面才能。
问题过载
在一些团队里面,由于历史债比较重,可能会频繁的做CaseStudy,甚至重复的问题重复做。
这类事件多了,也容易引起大家的疑惑:每次复盘都没有真实解决问题,这种复盘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线同学看到在一个复盘、CS中的一个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这是因为要改变一个事件的结构/规则的成本很高,或者一些其他原因:
当前的问题并没有很严重、很紧急,需要马上处理; 团队可能也没有资源能够马上投入修改; 就算团队进行了修改,规则的变化可能会有一定后置性;
但是CaseStudy以及复盘过程中形成的todo,会为团队宏观建设提供了信息输入,而这一切问题中,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偏自律、个人问题导致的,这也提醒了接下来一段时间,一线管理者需要关注的重点。
另一方面,当事人自身应尽的责任或义务或规范或标准,不能完全期待管理给出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项目案例。
团队内讧
项目逆风不重要,队友心态很重要,一旦队友心态崩了,那么马上就会引起吵架,整个团队散了,失败也就不远了:
小王第一次做项目负责人,十分想做好这个事情,但是他影响力不足,所以团队的小伙伴有些我行我素,弱小的小王尽力的推进着整体项目,但在执行过程中依旧出了很多问题,于是他跟组员在群里吵起来了,双方经理看不下去,也加入了争吵的队列,这里的两个点是:
① 小王认为对应同学对项目不上心;
② 一线同学觉得小王不懂瞎指挥;
双方经理各执一词,执行情况十分糟糕,最后项目也出了一些事故,大家都收到了惨痛的教训,回顾这个事情,出现了几个关键问题:
① 执行不当,没有提前找到项目风险点,或者说之前的兜底方案不足,也没人补位,项目进入逆风。
② 逆风时候,整个项目成员开始甩锅吵架。
③ 小王没有稳住团队心态争取最后的胜利,而是开始抱怨委屈加入战斗。
④ 双方队员教练(经理),没有去协助稳住局面,而是加入了甩锅、吵架环节。
有了以上表现后,项目多半是砸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① 项目负责人决不能参与吵架,更不能甩锅!
② 在团队逆风或者出现矛盾时,更多的去发现项目风险点,解决项目风险点
③ 当项目负责人感觉控制不了局面时要及时上抛问题求助
类似的案例有很多,大家可以去网上找找,而这些行为对于项目来说,都是资源浪费。
作为一线管理者,除了考虑项目成功执行,还要考虑项目用更少的成本执行,这又不得不提到冗余识别了。
识别冗余
项目负责人作为常见的一线管理者,需要具备成本意识,所以管事这里依旧需要做冗余识别,这里的点在于:识别项目中无意义的事项。
只要能识别团队中无意义的事,便能将用于这部分事的资源,投入到更有意义的地方,举个例子:
案例:不必要的审批流程
在一个金融项目中,所有的预算变更都需要经过多层审批,哪怕是很小的调整,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加快了预算变更的处理速度,使项目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变化,提高了整体效率。
如果一线Leader碰到很难的冗余问题,也不用硬着头皮去处理,及时上抛也是不错的策略。
结语
作为一线管理者,你不仅承担着推动战略落地的任务,更是在具体执行中肩负着重要的管理责任。通过这本管理小册,我们系统性地探讨了一线管理的关键领域,帮助你在实践中提升管理效能。
本文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管理全景图:通过公司的运作逻辑,展示了管理在资源整合与效率提升中的核心作用,帮助你从宏观层面理解管理的本质。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战略目标的分解,一线Leader都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 一线Leader的能力模型:这是管理实践中的核心。我们强调了一线Leader需要具备的五大核心能力:责任感、向心力、任务管理、应变能力和沟通协调。这些能力不仅决定了你的团队能否高效运转,更决定了你作为管理者的成长空间。 一线Leader的常见错误:新晋管理者常犯的七大错误,包括角色模糊、缺乏信任和滥用资源等问题,通过具体案例帮助你避开这些误区。管理者需要认识到角色的变化,并通过有效的员工管理和任务分配来确保团队的执行力。 常用方法论:介绍了5W2H、SMART原则和人才九宫格等管理工具,帮助你在日常工作中合理规划任务、提升执行效率。这些方法论能为你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工具,确保管理下限。 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每个一线Leader的核心工作。我们提供了项目启动模板、风险管理方法和复盘策略,帮助你在项目执行中掌握节奏,识别和解决潜在风险,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成。
通过这本管理小册,希望你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一线管理者的关键角色,并掌握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在未来的管理实践中,记住以下几点:
强化核心能力:责任感、向心力、任务管理、应变和沟通协调,是一线管理者的五大基石,持续锻炼这些能力,将帮助你在管理中游刃有余。 避免常见误区:管理者不仅要管事,还要管人,避免陷入角色混淆、滥用资源等误区,关注团队的健康发展。 运用方法论:合理使用5W2H、SMART等方法论,帮助你更好地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确保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方向和目标。 项目管理的节奏感:掌握项目管理的节奏,合理分配任务,注重信息传递和风险管理,确保团队始终保持高效运转。
管理是一门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艺术。通过有效的工具和深刻的反思,你能够逐渐成为一个更加成熟、高效的管理者,带领团队不断突破。
愿你在管理的道路上,持续精进,成就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