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产品发布了:CEO数字分身,让CEO分身有术,有意者联系。
关注公众号回复1,获取高清管理路线图
在今年受邀咨询的10多加企业里面,我整理了一些特点:
100人以内团队一般都较有活力,希望获得管理相关培训,他们寻求咨询的目的很清晰:提升团队管理认知、项目管理能力,把事做好; 150人以上团队便各种问题频发了,常见的是因部门墙而导致的沟通问题,他们的诉求反而会围绕机制、文化建设展开;
我很明显的感受就是100这个数字,因为有几家CEO以及高管都在交流过程中不停强调:我们曾经如何如何高效、互相如何如何亲密,也不知为什么突然就效率低了,而效率低的界限多在100-150人之间有明显感受。
而这一数字完美的切中了邓巴数字。
邓巴数字
罗宾·邓巴是英国著名的进化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他发现新皮层的大小与群体规模有密切关系。
通过研究不同灵长类物种的脑容量和社交群体规模,他提出了一个假设:人类的认知能力限制了我们所能维持的稳定社会关系的数量。
通过对人类历史、狩猎采集社会、军事组织、公司结构等多个领域的研究,邓巴最终得出了一个理论上限值:人类大脑通常可以维持约150人的稳定关系,这一数值被称为邓巴数字,他将社交关系分了几个圈层:
核心圈5,最亲密的家人和伙伴,以天为频率互动; 亲密圈15,能够提供情感、行为支持的亲密朋友,以周为频率互动; 好友圈50,熟悉的朋友与同事,以月为频率互动,这是适合借钱的最外层了; 关系圈150,能保持稳定关系的熟人,每年能聊几次; 熟人圈500,认识但不深交,偶尔联系; 熟面孔1500,甚至叫不上名字,面熟而已;
所以,对于公司管理者来说,随着社交网络规模的扩大,管理这些关系需要的认知资源(如记忆力、情感共鸣、信任建立)也会增加。
当群体规模超过150时,关系质量下降,他开始难以保持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没有了解便缺少判断,缺少判断自然无法信任。
而由于高管团队除了公司以外还有自己额外的家庭、交际圈,所以实际公司规模超过100人就会令管理者觉得失控。
但邓巴数字是通过对不同职业观察得来的结果,所以他只是一种理论假设,他更像是通过观察大量现象(群体规模和人际关系的限制),然后提出的解释性框架。
这种经验法则,他并不总是对的,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进行说明:
我每次放火烧死蚂蚁后,都喜欢用水去浇灭火焰; 于是对于蚂蚁来说,火与水就是我所有的招式; 当蚂蚁研究出抵抗火与水的招式后,结果我上前来了一脚;
所以,我们还需要从其他维度为邓巴数字找到其他证据。
沟通复杂度
前面的文章我们探讨过:目标难度与组织规模是公司场景下所有问题的根源。
因为目标难度提高,所以需要精英人物加入去解决专业瓶颈问题,而精英的特点是一定是独立思考能力较强,意思是这批人天生不好管。
最终的结果依旧是组织规模增大、人才种类变多,于是企业的最终问题就出现了:
因精英人群理念不合导致的实现路径之争; 人员合作竞争过程导致的问题,如派系斗争、资源争夺、员工冲突等; 人员规模上来导致的信息传递问题,如沟通误解、信息失真、信息过载等;
综上,两个因素制约了团队发展:专业壁垒导致的瓶颈;规模大了导致的失控。
而非要抓出最根源的问题,我认为是信息失真:
因为派系斗争主动导致的失真; 更多的是因客观沟通误解、信息过载导致的失真;
我们从这个角度再去回看邓巴数字。
沟通路径问题
在一个群体中,沟通路径的数量等于𝑛(𝑛−1)/2n(n−1)/2(n为群体人数)。
沟通复杂度随人数的增加呈非线性增长,导致信息“杂音”显著增多,如表格所示:
可以看出,从50人到100人沟通链路增加了4倍之多,而做好50人与200人的信息管理,其难度差距极大:
信息失真
人数较少时,单向信息更容易传递清晰;但人数增多后,由于多重路径叠加,产生以下问题:
信息失真:中间传递环节多,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扭曲。 信息过载:核心成员收到的信息量超过其处理能力。 噪声干扰:过多的冗余信息使得核心内容被掩盖。
所有的结果,都导致群体沟通效率下降,变相影响决策难度,决策跟不上,效率自然跟不上:
这里原来的信息是肩颈痛去按摩,变形后的信息是从事违法活动...
这又会导致额外的解释成本,而工作中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
客户:希望本月购买满10万元的订单,可以享受8折优惠; 销售:客户希望有个满10万的折扣活动,具体折扣是8折; 产品:客户需要满10万就打8折的功能; 技术:系统上线了满10万自动8折的规则,没有设置时间限制,也没有与其他活动冲突规则; 客户:这不是我要的,不给钱;
总结
从信息沟通复杂度的角度,可以清晰地论证邓巴数字的合理性:
维护圈层关系可以投入的资源有限,而这些资源在人数增加后迅速稀释。 团队人数增加导致沟通路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信息失真和噪声问题加剧。
另一方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从精力分配来说也确实只能维护100来人:
一个人去除睡眠一年还剩243天,除去独处的43天,我们无脑拍个200天是必须与人接触的,他的分配可能是这样的:
所以,邓巴数字其实是有一定理论依据的。但对于我们来说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对于企业来说,该如何解决信息失真的问题呢?
如果你去盘点问题会发现,有80%的管理问题最终都会与信息有关。
很多公司走下坡路,并不是管理层决策能力不行,而是信息失真严重导致连续决策失误,最终引发极大的浪费。
特别是很多一号位,他们其实是清晰的知道团队是有问题的,但具体这个问题有多么的糟糕,他们往往又是不清楚的。
于是类似情况时有发生:CEO总是最后才知道,情况到底有多么糟糕的人,当他们想切入处理时,已经无可奈何了。
信息不对称
在传播学中,集体性信息上行、下行的失效现象叫做信息不对称。
为什么会出现问题问题呢?先从个人角度来说,人是存在认知屏障的。
认知屏障
优秀的人会有一套适应于自身的认知体系,他有个特点是:强化已有认知,而不是自我颠覆。
如果没有足够的复盘与反思能力,不能坚守兼听则明,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
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因为信息茧房的存在,每个在传播信息时都可能导致信息改变,一进一出之间,信息就失真了,如图所示:
在我之前的咨询案里面,会有一个传声筒游戏,他会直观的展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如何面目全非的。
然后,从全局来看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扩散”与“压缩”两个问题。
扩散
就个人经历:信息是有价值的,特别是从“金主”嘴里说出、并且需要你去传递的时候,其价值巨大!举个例子:
之前CEO发布了一个指令,指令本身是比较简单的。
但作为传递者的产品负责人,开始在这道“圣旨”上开始加料,将自己一直想做而没有资源的产品模块加了进去;
技术负责人接到圣旨后,进一步将一些“技术改造”加了进去;
于是,原本一个简单的指令,因为一次次“有意”的加工,而与最初的指令有了较大的差异。
所以,战略信息在至上而下传播的过程中会因为利益问题而导致变形,目标变形肯定会导致执行变形,其结果最可能是意想之外的浪费。
另一方面,抛开主观意识,信息也会存在客观的耗损,因为老板的战略描述很粗,需要进一步的细节描述,举个例子:老板张口就是道生一,一生二的战略,方向倒是清晰,但你要如何去三生万物呢?
所以,各个Leader需要对战略进行进一步描述,任务的细化,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只有做出来才知道合不合适。
综上,向下沟通是一种“扩散模型”,也是信息有效性逐步降低的原因。
压缩
公司到达一定规模,信息会呈现爆炸状态,根据之前的邓巴数字,管理层根本没办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堆里面挑选出有效的信息。
作为CEO,接收的是最终的压缩信息,你要准备公司所有的人都在骗你!如果不具备辨别的能力,就得给钱买教训。
从信息流转角度,CEO是发布指令的人,他需要的是对指令信息的反馈,理想情况下他只想看到两个有效信息:进度与风险。
但真实场景是:很多人不愿意暴露风险,因为暴露风险意味着批评,所以大家都喜欢将问题捂着,直到捂不住为止。
但他们并不会隐瞒不报,而是会有更高明的手段,比如一次汇报很多信息,将重要风险以“不起眼”的文字埋进去。
而老板们一般又很忙,需要处理大量回执,所以很容易错过“关键信息”。
于是项目负责人就暂时蒙混过关了,直到问题最终爆发,难以挽回时,只好互相甩锅扯皮了...
信息不仅是战略的载体,也是执行的载体,其流动直接影响战略的有效性、战略实现的成本。
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当组织超越了一定的规模,信息在上下级之间必然会发生扭曲和耗损。
向上沟通时,信息逐级浓缩,往往带有美化和隐瞒;而向下沟通时,信息则不断扩散,加上各自的利益与理解,变得面目全非。
最终信息失真,进而影响决策和执行。
因此,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至关重要,只有高效的信息传递,才能实现战略目标,避免误解和资源浪费。
所以,这里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企业信息失真问题,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
信息通道构建
前面介绍了信息的重要性,所以一些大公司有了以下论述:
多提供context,减少control,决策指令不是单纯的上传下达,而是让同事之间通过提供上下文,通过内部信息透明来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提高效率。
而且,公司规模到一定阶段后,很多角色及会议都会因为信息传递问题而产生,如:
PMO,很多公司会有个PMO跟进项目信息; 各种烦人的会议,周会、月会、汇报会、项目例会、OKR会......
尤其是公司级项目、跨越多个部门、参与人数上1000人,光是信息同步与澄清就会耗费大量成本,这个时候简单的事情也会变得不简单。
所以信息通畅也是文化的塑造的核心:信息闭塞,信息渠道单一,偏听偏信等,都是团队需要注意的问题。
而关于什么行为会产生什么信息、以及需要什么组织去关注,可以参考此图:
信息传递
从沟通方式来说分为两类:
口头沟通。1V1的员工聊天、八卦、电话;1VN 的会议通知、培训、宣讲; 书面沟通。文档如wiki,代码,入职说明单;电子邮件;IM工具如微信,钉钉;项目管理工具如tapd,trello;
业务信息口口相传在某个阶段一定是常态,引发单点问题后会被管理手段介入,处理方式多为备份加文档沉淀。
口头沟通效率高、成本低,但是极易流失;文档沉淀维护成本较高,整理不当也可能导致寻找不易,各有优劣,最好两者都有...
从沟通目的和结果或者说信息目的和结果又可以分为:
保障项目执行;获取项目信息,项目会议; 保障OKR执行;获取OKR信息,OKR会议; 管理层保障团队健康运转;获取所有项目信息,解决跨部门协作问题,团队周会; 管理层保障团队发展方向正确;获取团队总体信息,收集抽象类团队问题,团队月会; 管理层保障团队错误规避;获取团队执行类错误信息,收集组织问题,项目复盘会; 管理层保障Leader认知对齐;团队文化输出,制度理念对齐,干训班会议; 为决策具体事项而召开的专题讨论会,如底层框架确定,关键岗位任命,评优等; 管理层保障团队健康运转;让全员了解团队发展状况,未来发展方向,制度宣发;半年汇报会; 管理层为保障基层员工工作状态,让一线心声(吐槽)有反馈渠道,防止Leader不合格封锁信息,CEO吐槽直通车机制; 为更了解团队信息;八卦拉近距离;个人八卦行为(不予理睬即可)。
PS:暂时只能想到这些,需要大家补充...
所以,要做信息通道建设的第一件事是梳理所有的信息类型。
所有信息的提出都是有目的的,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一样的排列方式,而我们可以从人事物三个维度对信息进行依次进行拆解:
人相关信息:每个公司都有一个(影响力、能力)排序,排序的结果是这个人是不是靠谱,各种信息的传递都会导致排序的变化; 事相关信息:每个公司都有一个项目优先级,各种信息的传递都会导致其优先级受影响,比如项目出了风险,那么优先级会上升; 物相关信息:与其说物,不如说环境中与人事间接相关的工具、制度、策略等,他没有排序,但他会影响整体效率,比如审批流对效率的影响、文化相关宣导;
首先整理人才相关信息:
人才排序与信息
一个在公司的排序其实也就是其影响力的排序,他涉及三个维度的影响:
一、人格
最初我本来想用忠诚度以及人设。
但人设首先可以被刻意塑造,他并不能真实的反应一个人的底色;
而忠诚与否其实涉及最底层的人员动机,一个人是否忠诚其实取决于双方目标的重合性,如果公司与个人动机不匹配,那么很难一起走得很远。
很多人的动机在公司环境下可能被隐藏,只有在离职的时候会提现出来,但HR多数时候获得的都是假消息。
员工真实动机对于公司管理非常重要,只不过员工离职时候才知道的动机本身就价值不高,进一步如果获取的是虚假动机,那就更没有意义了,所以动机获取应该在平时。
一个人拥有很多动机,并且动机之间并不冲突,比如:我想成长、我想赚钱、我想做更高的职位、我想报答你的知遇之恩。
动机可以有很多,但管理者要清楚其中一些是长期而稳定的动机,比如成长与赚钱;
而另一些却不是,比如报答你的知遇之恩,在你不能再帮助我的时候,他是会消退的。
要注意的是,动机是非常主观的,所以他不稳定,只有长期存在且足够强烈的动机才会构成这个人真正的人格底色。
而一个人的人格到底是什么,需要足够多的信息串联起来才能得出,因为有时候人才本身都是迷迷糊糊的。
二、能力
能力就比较简单了,我们之前已经从一线Leader、中层Leader、高管能力模型做了清晰的定义:
这些能力会在过往他们处理的事情中得到清晰的体现,这是上升通道需要完成的工作。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Leader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我保护意识,这就导致了他们可能去抢下面员工的功劳。
如何真实知道一个项目中谁是最大贡献者,谁掌握了核心能力,这需要一些技巧,而这也是信息通道需要完成的工作:让有能力的人不被埋没。
三、实际影响力
某同学在公司的影响力,会直接影响他后续项目的顺利程度。
影响力最直接关联者是其直接领导对其的信任,但也会被更高级领导的信任,兄弟团队的信任所影响,网状越多影响力越大,这是历史功绩和感情所带来的;
所以,关于一个人影响力的消息又会如何在不同场合中传递,最终造成什么影响,这对于做项目的各位,需要特别关注。
综上,关于组织中人员相关信息处理就出来了:
四、人格与信息
首先是人格相关映射:我可以通过什么场合或方式获取什么信息。
显性动机:
职业发展动机:追求更高职位、核心项目、团队管理权。 技能成长动机:学习新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 经济收益动机:追求高薪、奖金、股权。 工作意义动机:希望工作有社会价值、实现自我价值。 关系动机:建立稳固的人际网络或获取领导支持。
获取场合与方式:
绩效面谈:通过目标设定和职业规划讨论。 项目选择:观察其主动争取的重要项目类型。 公开发言:观察员工在正式场合表达的个人追求。
隐性动机:
安全感动机:担心失去职位或收入,行为趋于保守。 报恩动机:对特定领导或团队的感激,愿意额外付出。 隐性野心:希望获得更大权力或取代现有领导。 外部机会驱动:对外部机会的兴趣高于内部发展。
获取场合与方式:
私密交流: 吃饭、喝酒后的谈话:员工更可能吐露真实想法。 一对一的私下交心:尤其在信任建立后。 八卦反馈: 茶水间聊天:同事对其行为的揣测和评论。 间接信息传递:通过信任的第三方获取的非正式意见。 离职动机讨论: 离职面谈:观察员工在即将离开时的真实陈述。 离职后的圈内反馈:同事、朋友对其选择的解读。
长期与短期动机:
长期动机:成长、赚钱、实现个人价值等恒定目标。 短期动机:因外界压力(如报恩、情绪波动)引发的暂时追求。
获取场合与方式:
长期动机: 绩效考核:员工是否稳定追求高绩效和技能提升。 关键项目:是否在长期目标上投入更多精力。 短期动机: 突发事件:危机或意外情况下的表现是否与平时一致。 高压场景:如调岗、降薪后的行为反应。
长期动机构成员工的人格底色,短期动机反映其情绪和压力管理能力。显性动机可通过目标和行为验证,隐性动机需要非正式渠道观察。
五、性格与信息
情绪稳定性:
高稳定性:冷静、理性,能够在压力下保持效率。 低稳定性:情绪化,容易冲动或消极。
获取场合与方式:
危机处理:观察其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 团队冲突:是否在矛盾中表现克制和理性。 非正式活动:如团建或私下聚会时的情绪流露。
六、忠诚度与信息
对公司的支持程度:
高忠诚度:愿意为公司利益做出妥协或额外贡献。 低忠诚度:以个人利益为优先,可能影响团队稳定。
获取场合与方式:
高层认可:领导对其忠诚度的评价。 关键时刻行为:是否在公司困难时主动支持。 八卦反馈:团队中是否存在关于其忠诚度的质疑。
潜在背叛行为:
隐性危害:如泄露公司信息、接触竞争对手。 明显背叛:如直接参与对公司不利的行为。
获取场合与方式:
外部活动:是否在行业内频繁接触竞争对手。 非正式渠道:八卦、聊天中涉及的敏感信息。 信息流分析:关键数据是否被异常访问或泄露。
七、能力与信息
八、影响力与信息
团队信任度,比如团队对其意见的接受度以及合作意愿: 团队讨论:观察其提议是否能迅速获得支持,是否在团队内形成一致意见。 冲突解决:当团队内部发生矛盾时,其是否被视为权威或中间人。 非正式交流:同事是否愿意在私下与其交流工作问题。 跨部门协作能力,其他部门对其合作态度: 项目协作:观察其与其他部门的沟通是否顺畅,目标是否一致。 资源协调:是否能在资源分配中迅速达成共识。 跨部门会议:其意见是否被其他部门认可或主动采纳。 高层认可,直接领导和高层对其综合表现的评价。 绩效汇报:观察高层对其汇报内容的关注度与认可度。 关键任务分配:是否被委派高层直接关注的任务。 高层会议:是否在决策过程中被高层点名询问或重视其观点。 个人影响力,其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中影响他人的能力。 公开演讲:观察其发言是否能引发讨论或获得关注。 文化活动:是否在公司文化或非正式场合中展现领导力。 八卦反馈:通过员工间的非正式讨论了解其影响力范围。 历史贡献,其过往项目成功率及团队对其贡献的认知。 项目复盘:明确其在成功项目中的实际贡献。 团队访谈:了解团队对其历史功绩的认可程度。 数据分析:从绩效数据中提取其核心成果和影响力。
项目风险与信息
一、项目信息传递
项目优先级,基于外部环境、业务需求等变化重新评估优先级: 高层决策会议:高层对项目优先级的调整指示。 定期项目汇报:项目进度、风险暴露等对优先级的影响。 即时沟通:通过IM工具或会议获取高优先级项目的突发需求。 项目信息,获取项目目标、范围、资源计划等信息: 立项会议:明确项目目标与范围,关键负责人到位。 需求调研报告:收集并分析需求,形成文档。 风险预估:获取潜在风险清单及应对策略。 项目规划信息,获取任务分解、进度安排、资源分配等信息: 项目计划文档: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及负责人。 工具同步:通过项目管理工具(如Trello、Jira)确保信息透明。 高优任务会议:讨论关键路径及资源分配。 项目执行信息,获取实时进展、问题暴露、资源调整等信息: 每日/每周进度同步:通过Stand-up会议或IM工具获取执行信息。 异常问题上报:通过风险日志或即时会议快速响应。 跨部门协作沟通:确保信息不在跨部门中断或失真。 项目结项信息,获取成果确认、问题复盘、文档沉淀等信息: 项目验收报告:明确目标完成情况及未解决问题。 项目复盘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并形成知识库。 文档归档:保障项目资料的完整性和可查性。
其中因为项目风险尤为重要,直接单拧出来。
二、项目风险信息
显性风险:易于观察和量化的问题,如资源不足、进度延误、预算超支等。 进度报告:通过周报、月报明确项目进展。 风险日志:记录已知风险及其可能影响。 数据工具:通过燃尽图、项目管理工具(如Trello、Jira)追踪任务进度。 隐性风险:难以察觉且不易量化的问题,如团队内部沟通不畅、跨部门协作障碍。 非正式沟通:茶水间聊天、团建活动。 匿名反馈:通过问卷、匿名渠道收集。 行为观察:关注团队异常行为(如加班过多、工作情绪低落)。
信息渠道/类型映射表
最后人事物的中的物,需要涵盖公司的财务与资产信息,但多数情况与各位的管理无关,便不再衍生。
至于其中的环境所导致的效率问题,他们会频繁在项目、工作中爆发,这里直接引入CaseStudy与复盘机制即可。
所有员工都可以暴露问题,问题通过CaseStudy寻求系统性的建设方案,或者为中长期要做什么建设留下信息线索。
至此,公司内部的消息已经整理结束,至于外部如行业、市场等信息是个比较大的课题,后续会有专门文章处理。
综上,我们形成了一个信息类型与信息获取方式的映射关系表:
想要做好信息通道建设,就一定要维护好这张表。
八卦能力的重要性
说出来令人扎心:很多人信息闭塞,其核心原因是他们没有一颗八卦的心。
八卦的人,心思活络、言辞犀利,他们总会找到一些与众不同的点,这批人总是保持着对周围的敏锐观察,他们具备抽丝剥茧还原真相的能力与动力。
只不过很多人首先没有八卦的能力,然后对八卦有错误的认识,自然不能体现出其带来的巨大好处。
《人类简史》有言:人类的发展壮大,尤其是智人的胜出,关键是形成了十分紧密而复杂的协作,协作的关键是找准志同道合者,找准的关键之一就是靠八卦,因为八卦大多会反映出人与项目的真实状态。
但由于八卦一般是小道消息,那么其天生就具有“风言疯语”的特性。
Leader要非常注意甄别信息的有效性,切忌偏听偏信,这里的重点有两个:
第一是信息渠道要足够多,保证自己有一个足够的信息量; 第二是要有一个自己的判断模型,在足够的信息量下,有一套自己的判断标准,不要轻易的给一个人一件事打标签,要有更立体更宏观的看法。
接受一个人的好也能用他的好,而也有一些机制去规避他们的不好;
这里的核心是:Leader是一块蛋糕,所有人都会盯着,想要建立“特殊”联系的人很多,这个时候很看Leader给自己营造的人设。
如果你的人设是都可以聊,都可以打成一片,只不过你有自己的判断;
如果你的人设就是不轻易亲密,也没有什么问题;
两者都需要注意自己是不是被一个人完整的包围了,是不是跟一个人建立的联系特别牢固。而这个人由于一些目的又会到处炫耀,面临冲突的时候你又会不小心拉偏架。
这种情况对整个团队不会太好,当然这种情况常见于Leader与女下属...
当然,谁都有几个得力下属,如何处理跟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这里不展开...
信息泄露
信息通畅是好事,但是关键战略泄露或者说私密信息泄露,也会非常致命。
特别是对于很多有协调者或者外交家属性的Leader,这里要分轻重,有些信息还是不能完全告诉对方,不同团队对于信息泄露的标准不一,反正注意就好。
另一方面,公司层面要做一些技术或者说基建防止公司信息(业务信息)泄露,甚至是代码泄露,一个是防堵一个是找补,真的当这类信息泄露了的应对措施是什么需要提前定义。
信息分级
虽然信息通道建设的核心是保证通畅性,但一定要注意做信息分级,有些信息一定要到一定层级才能触达。
这里为加深说明,这里以自身为例:
之前我下面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积极,也非常热爱公司,但我们在合作过一段周期后,我发现她变得经常性焦虑,并且对于问题现状又极度的绝望,这让我有些无法理解,比如在推广OKR时候她会有一个结论:
大家不关注公司,或者没有想过如何让它变得更好,所以在OKR这件事上一点都不积极。
这是一个很悲观并且偏颇的结论,也侧面反应了她的状态。没过多久她选择了离职,我请她吃了散伙饭,她眼圈一直是红的...
另一个同学是公司很老的员工,之前一直是一线Leader,被我带在身边有大概一年的时间,最后在他身上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他对公司从极度的热爱,变成了极度的排斥...
这种转变是缓慢的,但最终却令我感到惊讶!随之而来的是他的工作状态也大不如前,之前是不问缘由,闷头就干;后面是十万个为什么,充满了挑衅的反问!
我事后开始了深刻的反思,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好同学如此巨大的变化,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信息过载了:能力太弱,信息量太大。因为我总是在传递公司全量信息给他们,其中包括很多负面信息。
所以,一个人没有自身努力到一定职位,告诉他过载的信息,可能会害了他!
结语
在信息通道失灵的公司,都有一个现象:员工越来越不喜欢提出问题了。
其本质就是,他们的信息或者诉求,没有一个很好的出口,没人处理,所以就只能化作负能量,胡乱蔓延。
所以,信息通道的建设有几点要注意:
需要对所有的信息做分类; 你要保证每个类别的信息一定有发泄渠道,并且一定能透传上来; 你要尊重每条信息,在这个事情上做到对事不对人,不要就私密信息针对人; 你需要在文化上宣导在合适的平台吐槽,鼓励暴露问题,但不鼓励随意跨级上报。鼓励暴露问题,不鼓励夸大问题;
负面信息不可怕,但他一定要受到监督和管控,不能让他们隐藏起来,所以公司需要为(负面)信息留出输出通道,否则他们只会羁押,最后滋生负能量。
信息管理贯穿企业发展的始终,无论是规模在100人以内的活力团队,还是超过150人后问题丛生的组织,信息通道的畅通与否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率与决策质量。
信息管理是企业效率与决策质量的核心。
随着规模增长,信息失真、沟通复杂度和决策滞后问题愈发突出,而邓巴数字为我们揭示了规模与认知极限的关系。
要应对这些挑战,企业需要聚焦以下关键点:
分类与分级: 梳理信息类型,明确分级流转,减少过载和遗漏。 通道建设: 建立透明的反馈机制,让问题及时暴露与解决。 文化引导: 鼓励问题暴露,平衡负面与正面信息,激发团队优化动力。 有效甄别: 多渠道获取信息,确保精准判断,避免偏听偏信。
信息是战略的载体和执行的驱动力。只有构建高效透明的通道,企业才能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晰与敏捷。
问问自己:你的公司,有完善的信息管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