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与临终 | 我和父母谈死亡 By:舒畅

文摘   健康   2023-05-18 16:29   四川  

点击 关注 把时间交给阅读

编者按:

在我们的文化中,死亡是一个禁忌话题,人们倾向于不谈、回避。只是,作为生命一部分的死亡本身就无可回避。于是,要不要谈、如何谈成为许多人的困扰。
自《学会告别》上架,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分享,也包括日常谈到这一话题的时候,许多中年人都会问到一个问题:尽管心里明白死亡与临终的探讨很重要,却不知要如何同父母聊死亡?怎样才能开得了这个口?
舒畅是学友,是“高效能父母学堂”2022年的学员,我们因养育结缘。
2023年4月,她自南京出差成都,在彭小华家,我们共同生活了几日,参加了几场线下活动,成为我们的工作伙伴。
聊天中,舒畅也谈到不知如何同父母探讨死亡议题这一困扰。
回到南京,舒畅把《学会告别》这本书连同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成都的体验等等化作家庭谈话的点、开启对话的契机。
结果很好,老人的达观超出预期。妈妈让女儿把书留下,她要看。那一刻,存于舒畅脑中的那根弦松弛下来,心中大石落地——这块石头是所有人的,父母、子女。
感谢舒畅愿意分享这个故事,这可以帮助更多人看到,与父母探讨死亡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一件事;与老人探讨死亡,可以有这样的一种角度与方法。

生有时,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圣经》

01

几天前从成都出差回来,我带回彭小华的新书《学会告别》。

我说准备把书给我爸妈看看,和他们谈谈“死亡”的话题。

老公马上反对“肯定不行!你妈不生气才怪!”

“就是,连我都觉得你太唐突了!”女儿补上一句。

的确,虽说死亡是所有人的终极归宿,但也是我们心中的恐惧和禁忌。从小孩子说到“死”字,爸爸会严肃告诫她要懂忌讳,不吉利的话别说!而我妈,那是多么有主意而敏感(固执不化)的一个人,她曾说:“清明节是看望死人的,不是活人。你们不要来家里看我。”

不过,我已经想了很久。

对死亡,如果是自己倒好像没那么怕,但是对于至亲,我觉得这个心理准备永远都做不好。十多年前妈妈病危又抢救回来,当时我对一切充满感激,也一直深深后怕,如果是另一种结果,我不敢深想,不想面对,完全无法接受,说到底其实自己也是习惯性回避的。

孩子爷爷去年走了。他住院期间,我父母每次问起都会悄悄地叹息,“不要让他这么痛苦啊!我以后绝对不插管!”

妈妈说:“来日并不方长,我们已经是风烛残年了。”

我总回:“好好的不要瞎想,心情愉快,锻炼好身体,疫情过去就再去坐邮轮,我还要带你们回乐山看看。”

这种时候我是难过烦躁又矛盾的。感谢坚韧的孩子爷爷给我们机会好好告别,但我不敢想象医院里老人怎么度过那一个个漫漫长夜。儿女不忍而又两难,那种艰难和揪心再也不想经历。

死亡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因任何理由逃避得了,但其实可以选择有尊严有质量地度过生命尽头,对所有人都好。所以要未雨绸缪,而且,我觉得爸妈的认知有一定基础,就是得找合适的契机去谈。


02


于是我还是带上书去看他们。

聊起成都之行,小时候在四川乐山长大的妈妈兴致勃勃。我说工作结束多待了两天,没想到有意外的收获。

我拿出书,作者彭小华老师是心仪已久亦师亦友偶像般的存在,她从美回国,去了杭州回到成都,原定的北京行也正好推迟,最刻意的安排都没那么巧,这几天我们就在成都有了交集,我不但见到她以及仰慕的青苔老师,还住到她家里,参与了读书分享活动。她邀请我加入她的工作团队,真是冥冥中注定的珍贵缘分。

我说收获不是经济上的,“是精神上的!”老妈接话。我说:“老妈真懂我!收获的是认知和体验,是见识上的突破。从来没有意识到,可以用这样不同的角度去面对死亡思考生命,就像打开了一扇门。”

我说起安宁疗护,成都安宁疗护公益先行者唐宁老师打了个比方:

一个人要去北京,准备行李可能花个小半天;如果是移民国外,准备的就多了,可能陆续得半年一年;但是死亡呢?一生中最重要的离开,反而我们通常不愿面对不做准备。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死亡是禁忌,沉重而恐怖,避讳去触碰!

科技的进步让更多的人经历了医疗型死亡,生命尽头,医疗延长了临终,但照拂得了身心吗?肉体形式存在而身心备受煎熬,对本人和亲人都是巨大的痛苦和撕扯。

现在我们还有书中提到的另一种选择:“安宁疗护——良好而合理地控制令人痛苦的身体症状,并关照患者的情绪症状。”和临终关怀不是一回事,是在临终关怀之前的舒适护理,可以有或者没有治疗意图,保留了传统中的人性需求,也发挥了当代医学的强大功能,帮助患者和家属缓和、平静、理智,真实地去面对这个必然。

爸爸点头说:“死,是自然规律!”

妈妈说不要插管,大限来临,她赞同琼瑶的观念——

病得要晚,死得要快。急救措施,手术、气切、电击、叶克膜……这些,全部不要!帮助我没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的活著,意义重大!

是啊,面对无可挽回的病痛,有多少人是毫无准备身不由己,不知情没选择不能自主。而有一种叫“生前预嘱”的东西就可以帮我们具体量化愿望。我念着书后附录一生前预嘱:

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
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什么生命支持治疗?
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
我想让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
……

爸妈听得专注,一边说“就是嘛!”妈妈摩挲着书封评到:“这个书名也取得好,学会告别——为临终做最好的安排。”她说了两遍把书留下给她看。

头脑里有一根弦嗡的一声忽然松弛下来,我似乎听见心里大石头落地的声音,爸妈的,我的。

那一刻,有喜悦,甚至感动。


03

向死而生,以终为始,思考死亡可以让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如果我只有一年、一个月甚至一周的生命,我会怎么过?

我要把可能遗憾后悔的事现在就解决掉,庆幸现在还有机会。

对长辈好现在就是时候,有什么心愿马上就开始行动,哪怕很小的事。

一直想帮爸妈清理装修房间,多少年难说服他们所以迟迟未动,这天和老公带着买好的整理柜从爸房间开始动手,扔出去三大箱东西,房间和心里都清爽多了,他们也从抗拒变成高兴,后续的说服也不会容易,但起码开了个头。临走,悄悄鼓了半天勇气的我拥抱二老,生平第一次说出口“我爱你们”。原本印象中身材伟岸的爸爸已满头银发也不再显高,感觉几乎可以平视。妈妈拍着我的背说“我的乖囡!”曾经是我坚强依靠的爸妈已经老了,而我们成了他们的依靠,生命在轮回传承。泪水悄悄盈在眼底,连接和慰藉生在心里。


04

对自己呢?

活得好,这辈子值,才有底气死得好吧?了无遗憾才没那么多恐惧。死亡的面孔可以不再冰冷阴森,善终甚至可以是温暖的。

一生已过大半,人生意义生命价值在哪?面对终极命题,我心有惶恐,如何是活好?

首先要处理好我和自己的关系,让自己内心更一致,对亲人朋友才能给出爱,更多的温暖更多的欣赏。只有一次的人生,有什么理由不活出自己最好生命状态?

多做有益、有价值的事。视野扩展一些,跳开我,看到更多的人和远一点的地方。

想起小华劳模式密集工作而乐此不疲,见缝插针不忘运动,身心状态很好,不掩白发常爱素颜依旧可以优雅美丽;“拼命三娘”青苔忙得脚不点地,深夜打着哈欠敲电脑还愉快地哼歌。桌上有花、杯中有酒、心里有爱,她们都很爱自己,也会爱别人,爱生活和工作。

出版社、基金会、大学......一天几拨会面沟通,小华几乎每天都有公益分享,和学者专家对谈,陪伴癌症患者家属......,对小学校小医院的邀请也同样认真。书只是传播的助力,而不是目的。

我听到她对NGO说,不用考虑钱,你们就考虑如何“使用我”。小华说自己的愿景是改善中国社会临终、死亡质量,以提升社会的幸福总量。我相信她视此为使命,才会如此享受工作。


05

小华说,如果大家都能成为传播者,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未来面临死亡,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无论作为子女、伴侣、朋友或自己,当生命进入临终阶段,可以选择安宁疗护方式,能够走得更缓和,更少折磨。国外一项研究发现约75%至80%的医疗费用花在了患者临终。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深,这个问题会更普遍。     

我想参与传播,这不正是有社会价值的事吗?哪怕只是影响到我身边有限的人。

至少,死亡在我家是可以谈论,而不再是不能触碰的沉重。老公会和我讨论日本社会的“终活”。朋友会给我转相关的文章。女儿小时候看过《不老泉》,觉得因为会失去,生命更有意义。现在会去翻一翻《学会告别》说:“没想到!亲人快死了,痛苦得要跳楼的事,还能平静地晚上回去睡觉第二天再来,还能这样告别!”书里的场景,死亡告别居然真的可以用美好来形容,甚至是可以给人赋能的。生命这堂课早点学,不留遗憾。

想起已逝的公公,我们会微笑着,心里更多的是温暖是怀念。他的坚强和善良依旧能给我们力量。

新的理念和传统观念会有剧烈碰撞。但无论哪种决定,尊重、平等、包容,让生命带着尊严谢幕,对大家都好的事,就值得去了解去行动。

另外,回望自己,为什么不可以放宽一些?别老盯着孩子过度操心,虽然于我放手比不放更加艰难,甚至是煎熬。但往昔的小溪小河中我没有放手让她学游泳,现在来到了江边,今后还会去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我有可能一直护佑她吗?她有自己的选择和需要负责的人生课题,我们都正在经历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

人生如白驹过隙,我没有理由不停止没用的焦虑和内耗,不逃避不纠结,多些勇气直面不确定,中年危机之后的人生为什么不可以更开阔?

无论年龄,人生无常,生命之钟滴答在耳畔,“与其到临终挣扎着和上帝掰手腕”,不如现在就活好,To do it anyway!

20234

动笔于清明,谨以此怀念2022年去世的公公



学会告别


普通人更应该“视死如归”-徐迅雷
西子湖畔谈生死,我们该为临终做哪些安排?
谈生论死,转身去爱:何仁富
陪伴最后一程,为人生划上圆满句号:西湖边的对话
我的死亡观念形成史,并《学会告别——为临终做最好的安排》序

 • end •
文:舒畅丨编:青苔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把时间交给阅读

彭小华爱闻思修
在爱的前提下,围绕各种关系、教育、事业、人生、生老病死,分享个人体验、阅读、思考;欢迎讨论;提供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