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当孩子抑郁、休学、拒绝帮助,父母如何积极应对

文摘   2024-10-22 06:00   瑞士  

点击 关注 把时间交给阅读

要点:

当孩子崩溃、抑郁、休学,父母往往焦虑、无措,不知如何交流,担心刺激,不敢表达真实感受、合理要求,不敢拒绝孩子过分的要求。

本文探讨父母如何通过调整自己、改变沟通与倾听方式,建立正常的沟通关系,开启让孩子处理自己课题的过程。


01

当今父母有一个最大的苦恼和恐惧——孩子抑郁、休学,躺平,甚至“摆烂”。

有些父母在孩子崩溃之前,意识不到养育方式的问题。他们往往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高要求、高管控,加上语言暴力或身体暴力。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自我被压抑,负面情绪比较严重,再叠加学业困难,师生、同伴关系问题,终于不堪重负,应付不了,以致内在系统崩溃。

面对孩子崩溃,父母往往陷入无措和焦虑之中。相当比例的父母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孩子面前小心翼翼,生怕“刺激”孩子,不敢表达真实感受,合理要求也不敢提,甚至不敢拒绝孩子过分的要求……养育和沟通方式陷入放任、放纵的泥沼——这种情况被一些父母理解为“抱持”,“重新养育一遍”。

这样做,虽然不会惹恼孩子,减少了冲突,却也没有给到孩子真实的反馈,与孩子之间没有真诚的沟通。有的孩子变得蛮不讲理,反过来吼叫、“欺凌”父母。

由于孩子心中对父母怀有怨恨,甚至根本上就认为自己的痛苦、“失败”是父母造成的,于是关闭了与父母沟通的通道,连父母的治疗建议也不肯采纳。

本文探讨父母如何通过调整自己、改变与孩子的沟通与倾听方式,建立与孩子正常的沟通关系,开启让孩子处理自己课题的过程。


02

孩子抑郁、休学、躺平,父母往往产生复杂而强烈的负面情绪。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的抑郁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是自己搞砸了,因此感到强烈的内疚。这种情绪容易促使父母采取过度保护的行为,反而加剧了孩子的依赖和不作为。

面对孩子的放弃学业、不愿社交、不愿生活自理时,父母感到极大的无助。他们想帮助孩子,却不知从何下手,进而陷入焦虑。

由于害怕孩子情绪崩溃,父母往往不敢对孩子提出任何要求,甚至代替他们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比如洗衣、做饭,结果可能加剧孩子的退行、依赖,丧失恢复独立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

因为内疚,也因为担心孩子崩溃、自杀,或者想要讨好孩子、让孩子感到被爱,很多父母不敢拒绝孩子的要求,哪怕这意味着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哪怕心里很不情愿。

不止一位父母坦承,他们心里很不舒服,有时候也对孩子有怨恨。


03

谁痛苦,谁求助。当孩子抑郁、休学,又拒绝求助,父母为此焦虑、痛苦,这时候,如何有效帮助抑郁、休学的孩子就成为父母的课题,父母就可以作为寻求心理咨询的主体。

意识到孩子的崩溃与父母过往专制、粗暴的养育方式及情感伤害有关,父母可以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处理过往关系中的创伤,消除怨恨和隔膜。

这是一项艰难但必要的任务,需要父母在心理、情感和行动上做出深刻的调整。

父母可以主动邀请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在过往关系中感受到的委屈、伤痛。

做好被“控诉”的准备。

一旦孩子开始“控诉”,那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不要打断,专心倾听。孩子的怨恨往往是长期压抑的情感反应,父母需要给孩子机会释放这些情绪,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倾听。

倾听过程中,眼睛看着孩子,可以轻轻表示“对不起”,以及通过复述或总结孩子的情绪来确认他们的感受,例如“你觉得我那样对你太过苛刻了,对吗?”、”我那样说话伤到你的自尊心了,对吗?”

这样的反应有助于孩子感到父母理解了他们的痛苦。

尊重情绪的存在,不要试图否认或压制孩子的情感。

保持情绪稳定,不要感觉被攻击。

不要辩解,或者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如“我也没有当过爸爸呀”、“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被对待的呀”,或者轻描淡写地解释,如“我也是为你好”。

单纯地承认责任,承认错误,真诚、清晰表达自己对过往行为的反思与悔恨:“我意识到我的方式是错的,给你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我真地非常抱歉、非常后悔!”、“我怎样做可以让你感觉好些?”,并主动询问孩子,“你希望我将来怎么做?”,告诉孩子“以后我做得不对,你感觉到被伤害的时候,直接告诉我好吗?我一定改!请相信我!请给我机会!”

这样做会导致父母权威丧失吗?

恰恰相反。

它只会增加信任、尊重,同时也是教会孩子承认错误、道歉不丢脸,是真正有爱、勇敢和有担当的表现。


04

在修复关系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改变旧有的沟通方式,包括暴力沟通和迎合性沟通,通过建立尊重、平等和开放的沟通,重塑与孩子之间的信任。

具体而言,减少命令式语言,避免使用“你必须这样做”或“我说了算”这种强制性的语气。

改用“你觉得这样怎么样?”、“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好吗?”这样的开放性提问。

使用“我”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责孩子,如“我感到担心”而不是“你总是让我担心”;“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而不是“你这是不对的”。

避免控制,给予选择:孩子在家庭决策中有更多的参与权,给予他们合理的选择和自主权,从而逐步恢复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性。

孩子那些你看不惯的行为,诸如昼夜颠倒、迷恋手机、吃垃圾食品、喝高糖饮料等等,都是宣扬自主权的方式,甚至就是故意挑衅父母的行为。他们并非不知道这些做法不健康、对自己不好,也不是不知道你的看法、道理。

这些事是他们自己的事,随他们去吧。

当然,尊重孩子并不意味着不可以表达异议、担忧,只是需要注意表达的方式。

小明的父亲过去总是通过命令的方式控制小明的学习和生活,而现在他改变了这种做法。当涉及到小明的作息调整时,父亲会说:“你的作息不规律,我很担心。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下如何调整吗?”

这种沟通方式让小明感到自己有发言权,亲子关系也逐渐改善。

建立维护父母自己的主权和边界也很重要。如果觉得孩子的行为过分、要求不合理,不要害怕拒绝,只是不要用指责的方式。不要说:“你一点都不为家里着想”,可以说:“我理解你想要一台摩托车的想法。但是,我觉得太贵了,家里没这么多预算”;不要害怕说:“请把你的衣服收起来。”,“今天中午该你洗碗哦”。语气温和就好。


05

修复关系不仅仅是通过语言,而更要通过长期一致的行为来重建信任。孩子需要看到父母的实际行动,而非一时的口头承诺。

放下控制:逐步放手,不再干涉孩子的每一个决定,允许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并承担后果。

给予支持,而非干预: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提供帮助,但应以支持者的身份出现,而不是替代他们做决定或强行解决问题。

保持一致性:言行一致,不要时而控制,时而放任,确保孩子看到父母已经改变的态度。

小琪过去常常被父母过度干涉,她几乎没有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后来,父母开始改变,允许小琪自己选择她想要参加的活动,并尊重她的选择。当小琪遇到问题时,父母也不再强行干预,而是询问:“你准备怎么办呢?”,“需要什么帮助吗?需要的时候,请随时告诉我。”

这种支持而非干预的姿态,帮助小琪重拾自信,关系也逐步修复。

在修复关系的过程中,帮助孩子逐渐从过去的伤痛和怨恨中走出来,展望未来也十分重要。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如何重新找到生活的目标,帮助他们重建自我价值感。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重新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为他们提供探索这些兴趣的机会。鼓励孩子从小目标开始,逐步走出情感低谷,这会让他们感到成就感和掌控感。逐步恢复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在家庭和生活中承担适度的责任,帮助他们重建自我管理能力。


06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修复因专制、粗暴的养育方式带来的亲子关系裂痕,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持续努力的过程。

当亲子关系调整好以后,就为孩子积极处理自己的课题扫除了障碍,甚至孩子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是一个亲子双方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旦完成这个过程,创伤后应激障碍就转化为了创伤后成长。


学做好父母,助力成长


第一本结合中国现实的

“死亡教育”启蒙书

小华作品



亲子关系



 • end •
文:彭小华丨编:青苔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把时间交给阅读

彭小华爱闻思修
在爱的前提下,围绕各种关系、教育、事业、人生、生老病死,分享个人体验、阅读、思考;欢迎讨论;提供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