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预嘱有什么用? 听彭小华老师讲《学会告别,善终与生前预嘱》学习笔记 By:熊燕

文摘   2024-06-29 12:31   新加坡  

点击 关注 把时间交给阅读

序言:

6月21日下午,成都市蜀都公证处开展了一场关于生命与死亡的公益沙龙。
沙龙自医疗、人文、法律等多角度探讨了死亡模式的变迁,并当今社会,生前预嘱、安宁疗护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普通人,如何才能按照自己的期待实现有尊严的活、平静安宁地走过生命的最后一程。

何谓善终?

中国传统的“寿终正寝”是在没有现代医疗的环境下产生的,指人能活到老年,在家中、在自己的床上,最好是在睡梦中无疾而终,没有经过病痛的折磨。

当今中国人对善终没有统一的认识,《2021年全球死亡质量专家评估的跨国比较》显示,中国大陆在生命末期照护(EOL)的质量方面从2015年的第71位提升至第53位(数据来源:kimi),当今中国的死亡质量排名不高。

衡量善终的指标有哪些?

E.J.伊曼纽尔1998年发表在《柳叶刀》的 “善终的承诺”中指出,衡量善终包括身体症状、心理和认知症状、经济和护理需求、社会关系和支持、精神信念、希望和期盼六个要素。
临终者、亲属和医护人员共同认定最重要的三大善终主题为:
一、对死亡过程的偏好。包括死亡情景(如何死?有谁在?在哪里死?什么时候死?)、在睡眠中死亡、为死亡做准备(生前预嘱、葬礼安排);
二、无痛。疼痛可以占据人所有的注意力,令人觉得生不如死,是歹终的第一个标志;
三、情感幸福。包括情感支持、心理舒适、谈论人生意义的机会。
何谓生前预嘱?
生前预嘱,也叫“预先医疗指示”,指自然人在健康或者意识清楚时签署,指示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由谁来决定自己的医疗方案,示明自己要或者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性文件。
目前对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有无衡量标准?
笔者以“中国目前对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有无衡量标准”为题在kimi进行搜索,结果为:在中国,对于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的衡量标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标准。
不过,从搜索结果中可以看到,有关尊严死和生前预嘱的讨论,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规的出台,提供了一些参考。
临终是一个过程,善终与寿命长短无关,与死亡过程中的生存质量有关。
在中国文化背景及医疗环境下,我们每个人在健康、清醒的时候,可以跟家人朋友一起,讨论生死,表达假如自己患了不可治愈的疾病,在生命末期希望谁来帮自己做医疗决定?自己需要哪些治疗不需要哪些治疗?去世后是否希望举办葬礼?希望哪些人参加?希望放什么音乐?……
生前预嘱有什么用?
告诉你爱的人,在生命末期,你想以怎样的方式存在;
告诉医生,谁有权在你的医疗决定书上签字;
避免在医生办公室,当医生让家属在医疗决定书上签字时,有决定权的人不知道应该怎样决定;
避免在手术室门口、在ICU门口,有决定权的人意见不一;
避免做了决定的人遭受其他人的质疑;
避免做了决定的人一生背负自责!
未知死,焉知生

 

第一本结合中国现实的“死亡教育”启蒙书

点击即可购买




终点故事


坏消息告知、医疗决策……一位医生与晚期癌症亲人之间的生死交谈

危重症患者心理干预: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实践与感悟

为临终患者“造梦”,让她在睡梦中安然离去:一位麻醉医生的安宁实践

在中国和美国的家中,我如何为最亲的人善终——三联访谈彭小华

死亡思考带给我积极心理与幸福:《学会告别》后记


 • end •
文:熊燕丨编:青苔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把时间交给阅读

彭小华爱闻思修
在爱的前提下,围绕各种关系、教育、事业、人生、生老病死,分享个人体验、阅读、思考;欢迎讨论;提供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