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是抑郁休学孩子的“解药”吗?副作用在哪里?

文摘   2024-05-24 15:08   四川  

点击 关注 把时间交给阅读

编者按:

这是“青少年生命复元”发表在5月21号的公号文章。

是复元对彭小华的一次采访,关于出国留学对遭遇抑郁、休学困境的孩子是否合适?

出国留学对于父母孩子的挑战等等问题,彭小华有着多年丰富的相关咨询经验,自身也是留学生家长,她从养育、教育、跨文化交流和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认知与处理的角度,分享了她的研究与思考。





序言


面对无法适应应试教育、休学在家的孩子,很多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都在考虑另一条道路:把孩子送去国际学校,甚至送出国。在这些家长眼里,国外的课业压力、竞争压力相对更小一些,可以让孩子有更从容的成长环境。

出国留学对休学孩子有用吗?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送出国?

出国后会遇到哪些挑战?

这是生命问答栏目“出路”系列第四篇文章,我们采访了旅美独立学人、关注养育与家庭关系的心理咨询师彭小华,她在从业经历中接触了很多青少年留学生,而且她的女儿也是在高中期间独自前往美国留学,她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答家长们的疑惑。





正文



01

留学有用,但非万能

在考虑能否把孩子送出国读书时,家长需要首先弄清的,是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厌学的情绪?

如果原因是传统学校学习压力太大,没办法适应竞争压力,和同学、老师的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等,那么换个赛道是有可能解决孩子的困境的。

相对的,如果孩子厌学、休学的症结不是在学校里,而是家庭问题或其他原因,那么出国留学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导致问题变得严重。

尤其是对于抑郁症状严重的孩子,比如有严重的躯体症状或是出现自伤、伤害他人的行为,那么当务之急是接受专业的治疗,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等到孩子恢复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动力,再去考虑后续的求学之路该怎么走?

出国留学对于不适应应试教育的孩子,究竟有什么帮助?彭小华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女生是初中时去的美国。这个孩子在国内属于典型的“学渣”,尤其是数学学得非常吃力,但是语文处于中上的水平。她在国内学校很普通、没什么存在感,但是到了国外,没过多久就拿到了全A的成绩。不仅因为国外竞争压力、课业难度都小一些,而且师生比相对更高,更容易得到老师的帮助。
这位女生在国外学习的感觉好了很多,非常有成就感。如果她能一直保持这个学习状态,可以申请到美国非常好的大学,但是在国内的水平,可能很难考上一本。
第二个女生情况不太一样,她在国内读的是重点高中,本来成绩非常好,然而却在高一那年开始“收拾”家长:早上起不来,不想上学,作业没办法完成,成绩也开始下滑,出现了强烈的厌学和抑郁的症状;只要一提到学习和上学,就会跟家长对立起来。
彭小华跟女生沟通完之后,发现她最大的痛苦,是没办法从学校的学习中获得意义感,一切都很无聊,而且她根本不想走高考这条路。不仅如此,因为学习上消极懈怠,老师经常点名批评她,同学们也不想跟她交往,觉得她是个负能量的人。她已经没办法在学校呆下去了。
事实上,这个女孩根本不是父母眼中“躺平摆烂”的人,她只是不想去学校学习,并不代表不关心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也不表示她不想上大学。女孩主动跟彭小华提出了解决方案,想去英国留学。
在经过了几轮沟通之后,最终整个家庭达成了一致,父母同意了女儿出国留学的想法。孩子立刻像换了一个人一样,非常积极努力地备考雅思,准备出国留学需要的所有材料。她有了自己的目标,行动起来之后一切都好了,抑郁的症状也消失了。
时至今日,网上依然有很多这样的评价:认为抑郁休学的孩子是懒、笨、淘气、叛逆,认为他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学好的。
这两个女生的例子充分反驳了这样的观点,孩子厌学、休学,有可能是没找到合适的方法、合适的环境。如果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改变学习条件,不仅能改善厌学情绪,甚至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动力。

02

留学的大挑战:文化冲击

青少年出国留学,有三大难关需要克服,而且一关更比一关难。
第一大难关是语言障碍,尤其前三个月,会是孩子们最困难的时间,这是一个最基础也是最好解决的问题。无论外语水平高低,只要敢于开口,乐于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有积极的心态,孩子是能够逐渐融入新的环境的,语言隔阂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大难关,是学会“及时断奶”——很多青少年,在国内过的是父母一手包办的生活,而出了国之后,从生活到学业,全部需要自己面对。
“断奶”的准备,要从决定出国的那一刻就开始做,从去哪读书、寻找中介、准备材料到基本的生活技能的掌控(规划生活预算、做饭、常见疾病与药品了解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孩子深度参与和决策,要让孩子掌握“独自面对问题”的能力,Ta才能在国外生存下去。
第三大难关是突破东西方教育形成的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这种壁垒相对来说更隐形。彭小华介绍了三个典型的案例,这些孩子都因为在国内养成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成为了美国公立学校里的“异类”。
首先是应试教育下培养起来的竞争思维,很难让孩子享受放松和愉悦的人际交往。
一个在美国读高中的孩子,在知道自己的妈妈把一条升学资讯分享给了朋友的时候,非常生气,质问她为什么要把这么重要的信息告诉别人?这让他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
在他的经验里,同学之间不是学伴、朋友的关系,而是互相比拼成绩的竞争对手,表面上说周末都在玩,结果私底下都在拼命学。这也是导致他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直到他在新的环境中学会了跟同学合作,而不是竞争,人际关系才得到了缓和,他也真正感受到了同伴和老师是可以友善相处的。
第二个孩子则是卡在了“请客送礼交朋友”这个点上。
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好,Ta在国内习惯了用花钱请客的方式去跟同龄人建立友谊,去了国外之后行不通了,根本交不到朋友。美国孩子更喜欢跟有趣的人交朋友,更在意Ta的个性和素质,而不是有没有钱,成绩好不好。
在这一点上白人也不例外,彭小华接触过一个富N代的白人孩子,被全家人宠大的,非常以自我为中心,Ta也是个不被老师和同学喜欢的人。
第三个孩子更特别,Ta的成绩和家庭条件都很好,在国内不仅朋友多,还是被仰慕的中心人物,带着这种优越感到了国外之后,他也想结交班上的“优秀同学”,比如家庭条件好、成绩好的白人孩子,反而看不起有色族裔和成绩一般的孩子。
在他心里人是分为三六九等的,妈妈也会跟他说“那些人都是垃圾”。出国之后,几乎是对他整个价值观进行了重塑,重新理解了什么是平等和尊重,不要基于身份地位、肤色、性别这些外在的特征,去评判一个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改造”过程之后,Ta的人际交往情况才得以改善。
上面的三个孩子,都是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出现了严重的学习和社交问题后,才在大人的带领下,来向彭小华求助。
相比前两道难关,文化冲击更难解决,对人的影响也更深远,若是孩子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的校园环境,很可能会面对比在国内更大的压力。
甚至很多家长没有能力给予孩子专业的疏导和支持,帮助孩子突破既有的思维定式,这种时候,一定要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03

留学生家长的挑战

在出国留学这件事上,家长并不是花了足够多的钱,找了足够靠谱的中介和寄宿家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对于人格和生活自理能力尚未健全的青少年来说,家长的陪伴是无可替代的。
尤其是送出国之后,家长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了,面对孩子在异国他乡遇到的种种难题,家长更需要提供足够的倾听、接纳和支持。
首先最基本的,是要保证每天跟孩子的通话,以及和孩子的监护人、学校老师保持积极的沟通,确保出现突发状况时,有人能及时出现在孩子身边提供帮助。
彭小华的女儿高中在美国留学时,就因为和寄宿家庭的相处遇到过麻烦。当时由于一些政治观点上的分歧,加上寄人篱下的感觉,女儿哭着给彭小华打电话,坚决要离开那个家庭。
彭小华首先全然接纳了女儿的情绪,没有去评判女儿做法是对是错,询问女儿需要妈妈帮她做些什么。接着帮她分析了如何更换寄宿家庭,以及去到新的家庭可能会面对什么问题。女儿感受到了妈妈的支持,情绪也渐渐平复下来了。
接着彭小华和女儿又进行了一番讨论,关于和寄宿家庭发生了什么冲突,有没有可能化解这些矛盾,情绪稳定的女儿显然能更理性地看待之前发生的事情和双方的分歧。
最后,在彭小华的建议下,女儿主动和寄宿家庭的爸爸妈妈进行了沟通,达成了相互的理解。并且有了这一次思考和沟通的基础,女儿再也没和寄宿家庭发生类似的冲突,甚至带着更开放的心态,去了解不同国家、宗教、家庭的文化差异。
与彭小华相对的反面典型,就是“甩手掌柜”式的父母,不会倾听孩子,给不到支持,这种孩子留在父母身边,会出现严重的家庭问题,若是送出国了,就会变成“孤儿”,遇到问题更难收场。

04

出国的决定权在孩子

究竟要不要出国留学,是需要跟孩子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沟通的。尤其是青少年,出国留学不仅仅是升学路径的改变,更是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决定了他要选择过怎样的人生。
很多适应了国外环境的孩子,也很难再回来,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反向文化冲击”。
因此家长在着手开始准备出国事项之前,应该跟孩子深入的讨论关于出国留学的利与弊、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未来人生的规划等。
不用担心孩子太小听不懂这些,当Ta感受到家长是平等且真诚的,Ta也能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担忧、期望,孩子的真实想法是最重要的。当孩子能充分参与到事关未来的家庭决策,Ta一定能与父母产生更深层的信任和情感交流,也能获得源自内心的自信和能量。
然后才是具体的准备:找到靠谱的中介和寄宿家庭,让孩子明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如何求助等等。
把未来的选择权交给孩子,才能让Ta过上想要的人生。


如何做父母?怎样才能帮助孩子良好成长?

推荐阅读《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




关系、抑郁





 • end •
文:彭小华丨编:青苔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把时间交给阅读

彭小华爱闻思修
在爱的前提下,围绕各种关系、教育、事业、人生、生老病死,分享个人体验、阅读、思考;欢迎讨论;提供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