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浓缩了至少十本养育类好书的精华,同时收录了小华个人成长经历与养育经验。
通过本书,可以看到一个具有跨文化背景且知行合一的人文学者是如何炼成的,是如何成功地养育高成就孩子的。
01
在家庭教育领域,很少有人像彭小华博士那样,既具有真知灼见,又知行合一;也很少有人具有彭小华博士那样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深度的生命体验。
当然,很多人对彭博士的认知还停留在临终关怀领域,因为她之前翻译的那本后来成为现象级的书《最好的告别》中文版,以及后来一系列相关书籍。
其实,彭博士在家庭教育领域所做的研究和咨询更多,她所翻译和出版的图书包括:《积极养育》、《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直觉养育的力量》、《虎妈的女儿》以及《高成就孩子的教养法则》。
除了翻译和引荐欧美最新的养育类好书以外,彭小华博士还持续创作了一系列既有理论研究基础又能实践指导意义的养育类好文章。刚好,这些文章集结成一本新书《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
可以说,《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这本书浓缩了过去彭博士翻译的所有养育类图书的精华,同时更贴近中国新一代父母养育孩子的实践。
接下来,我把我通读这本书之后,总结出来的一部分精华内容分享给大家。从此,你可以把养育焦虑放一边,从容做父母了!
02
首先,很多父母过度焦虑,是因为站得不够高,看得不够远,缺乏战略思维和长远规划,容易把目光聚焦在短期的、具体的小事情上,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人生是一条漫长又起伏的道路,输在起跑线上也没关系,赢在起跑线也没啥重要。
一般情况下,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长达二十年。作为父母,完全可以做到从容陪伴,孩子自然成长,着什么急呀?超前教育,过度养育不可取;父母过于具体细微地介入甚至是操控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很多时候,适得其反。
作为父母,要为孩子的成长留出足够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空间,孩子才有可能成长得更好。留白的艺术,中国人应该都懂,完全可以应用到养育孩子和家庭教育的实践当中。
03
第二,很多父母过度焦虑,是因为担心孩子长大以后因为不成功而导致不幸福。问题在于,很多父母对于成功的理解非常狭隘,同时又把幸福简单等同于成功。
彭小华博士建议新一代父母开阔视野,去除执念,超越狭隘的功利标准,采用多元、开阔、尊重孩子主观感受的成功观,而不是把孩子当作实现父母设定的理想目标的工具。
关于什么是幸福,书中也引用了国际知名幸福研究专家的定义:幸福是人生过程中体验到的愉快和意义,两者越平衡,过程中体验到的越多,人生的幸福总量就越大。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未来的幸福不能弥补当下的幸福损失。好好体会吧。
另外,书中也提到哈佛大学历时75年,持续跟踪268名哈佛大学学生的人生,得出的幸福密码是:对于幸福人生,最重要的是爱和关系,而不是很多人以为的权力、地位和金钱。
04
第三,很多父母过度焦虑,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做父母,或者说也不知道自己做得究竟对不对。在彭小华博士的这本书里,引用了一套父母的参照体系,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对标检查一下自己。
简单来说,所有的父母可以分为四类,只有最后一类父母才有可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第一类,放纵型父母,孩子想干嘛都满足; 第二类,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毫不关心,感觉就像陌生人; 第三类,专制型父母,孩子什么都得听TA的; 第四类,权威民主型,既有规则,也懂得尊重孩子。
第四类父母正好对应我一直倡导的,养育孩子的两个关键词:爱和规则。
很显然,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或者更准确地说,在传统的社会里,专制型父母比较多,放纵型父母也不少,当然还有一部分忽视型父母。父亲缺席,爸爸去哪儿了,丧偶式育儿说的就是那部分忽视型父母,当然主要是父而不是母。男人们,上上心吧,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
05
简单总结一下上面的内容,以倒序的方式,那就是,作为父母,
首先对标检查一下自己,从错误的父母类型中跳脱出来,懂得用爱和规则来培养孩子和陪伴孩子成长; 其次拓展自己的成功观,更新自己的幸福观,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而不是满足父母的虚荣; 第三,以更长远的目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给孩子成长预留足够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空间。
彭小华博士的这本新书里面的精华内容还有很多,比如孩子成年又成人的标准是什么,比如什么样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高成就的子女,比如婚姻触碰暗礁为了孩子婚姻应该终止还是继续,比如全职妈妈究竟好还是不好,比如事业和养育孩子究竟能不能兼顾,比如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父母又该怎么办,如何和孩子讨论生死,如何预防孩子抑郁以及孩子抑郁了怎么办等等。
《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一本书浓缩了至少十本养育类好书的精华,绝对值得认真阅读。另外书中还收录了有关彭小华博士个人成长经历以及养育孩子经验的相关文章,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一个具有跨文化背景且知行合一的人文学者是如何炼成的,以及她又是如何成功地养育高成就孩子的。
彭小华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