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疗法|老人不想活了,如何理解和帮助?

文摘   2024-07-05 07:02   四川  

点击 关注 把时间交给阅读

序言:

在所有人群中,老人的自杀比例最高,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生命的最后阶段,身体与精神同时被痛苦折磨。

身体机能衰退,认知能力、行动力下降,独立生活能力日渐丧失,这对老人、家人都不容易。自主性强、自尊水平高的老人更难接受这种生存状况,甚至想到死亡。

当老人萌生自杀的想法,可以怎么办?

这是作者通过谈话帮助一位有自杀意念的老人的案例,分享给关心老年父母和专业、志愿帮助老人的照护者。


01

老年未必都是夕阳红。寿命的延长也意味着要经受更多衰老、疾病的折磨。据有关研究,中国老人去世之前平均有8年左右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

身体机能衰退,认知能力、行动力下降,逐渐失去独立生活能力,需要依赖他人照顾——独立性、自主性、自尊不可避免降低。

有些老人难以接受这种状态,从郁郁寡欢到痛苦不堪,甚至萌生活着不值得、不如一死的想法。

老人痛苦,家人也烦恼——也有不解、愤怒的,觉得老人“作”、找事。

其实,谁会无缘无故地想死、自杀呢?

老人不容易。在所有人群中,老人的自杀比例最高,那是有原因的。


02

老年人自杀比例高,原因复杂而多样,包括:

1)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

慢性疾病:老年人可能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癌症、关节炎等,这些疾病带来的持续疼痛和不适导致对生活失去希望

社会功能丧失:老人可能会面临行动不便、失明、失聪等功能性丧失,因此感觉自己是家庭或社会的负担——没有人希望自己是别人的负担,这个感觉往往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2)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

抑郁症:抑郁症在老年人群中非常普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自杀风险

孤独和社会隔离: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可能失去配偶、朋友和其他社会支持网络,感到孤独和被社会遗忘

3)家庭问题

家庭关系紧张:有些家庭内部关系不和谐,子女之间的矛盾,或者与子女的关系疏远,可能导致老年人感到孤立无助

失去亲人:配偶或子女的去世可能是老年人面临的巨大打击,感到生活失去了意义

4)文化和社会因素

老年人地位下降: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和尊严可能会下降,这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生活满意度

社会支持系统缺乏:在一些社会中针对老年人的支持系统和服务可能不足,使他们在需要帮助时无法获得有效的支持

5)经济困难

经济压力:有些老年人可能面临退休后的经济困难,可能没有足够的储蓄或养老金。经济上的不确定性和无力感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

医疗费用: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支出可能比较高,因此可能感到经济上的沉重负担,进一步加剧他们的焦虑和绝望感

6)其它

生活变迁:退休后的生活节奏和方式变化可能使老年人难以适应,感觉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
心理弹性下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可能下降,对压力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减弱

概而言之,从身体到精神、心理,从关系到经济、事务,老人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是多方面的,他们可能感到难以应对,陷入痛苦、迷茫、焦虑、抑郁,乃至悲观、厌世。

每个老人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可能以上情况都有,可能只有其中的几项,面临的困难越多,内心的压力和痛苦程度越深。

家人耐心的陪伴有助于改善老人的感受,增加生活的信心、乐趣。如果家人不能消除老人的情绪障碍和自杀念头,可以寻求心理援助。

以我自己的理念和咨询经验为例,一旦解除了困扰老人的想法,老人自然就不想自杀,甚至可以重新享受生活。

以下是我处理过的一个老人自杀意念干预案例,分享给关心老年父母和专业、志愿帮助老人的照护者。


03

J叔75岁左右,半年前发生了脑梗,半边身体有些瘫痪,失去了自理生活的能力。

独生女儿把父母接到家里一起生活,还请了一个保姆协助家务。

J叔的境遇足令很多老人羡慕,按说他该过得很开心才对。但是他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经常和女儿说不想活了。

女儿感到无措、焦虑。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介绍老人认识了我。老人主动提出要找我做心理咨询,女儿感到吃惊又欣喜。

到了约定交谈的时间,J叔要求女儿、太太回避,单独和我交谈。

他对我的背景已经有所了解,知道我研究生死,是临终心理文化研究者、咨询师,还读过我的著作《学会告别,为临终做最好的安排》。

一落座,老人单刀直入切入正题:“你研究生死问题,有没有办法帮助我安乐死?”

对他的想法,我没有表现出吃惊,也没有试图安慰、劝说,或者转移话题。

用温和的眼神看着他,直接、实事求是地回答他的提问。

我说:

首先,国内没有安乐死的做法。按照我国的法律,帮助人安乐死是违法行为,等同于杀人,后果很严重,要被判重刑的。

其次,的确,世界上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安乐死是合法的。但是,在这些国家,实施安乐死有非常严格的条件限定,只针对不可治愈的终末期疾病,且距离死亡半年以下、处于临终阶段的病患。

我告诉他,以他现在的健康水平,就是在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也远远达不到实施安乐死的条件。

听了我的回答,老人表示明白,但神情有些黯然,好像希望破灭的样子。

然后,我问他为什么想结束生命。我说我相信他一定有自己的理由。

我的问话打开了老人的话匣子。


04

从老人的女儿那里,我已经了解到,他一生要强,从来是家里的一家之主,是大家庭的主心骨,在单位和社会上也广受尊敬,向来自尊、自信,骨子里相当清高。

得病之前,他保持着良好的生活方式,非常自律,常年坚持锻炼,身体一直健康、强健。他完全没想到自己“这么年轻”就中风了。对于偏瘫,他打心眼里不甘、不服。

越是能干、自尊的人,往往越难以接受和适应失去独立、自主,需要依赖别人照顾的生活。

果然,他告诉我,他感到自己现在成了宝贝女儿的负担。他寻思,如果自己死了,女儿就解脱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理解并尊重他的想法和感受,所以,我不准备讨论他的主观感受,而是通过提问,把观照的视角转到他担心被他牵累到的女儿身上:“女儿怎么看?她觉得照顾你是负担吗?”

他说不知道。

我问他女儿有没有表现出不耐烦、嫌弃?有没有什么言行体现出不堪负担的感觉?

他说没有。女儿对他非常好。

那么,我说,所以,“你是女儿的负担,这是你的感觉和担心,不反应女儿的态度,对吗?”

他说是的。

我说:“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她,你会觉得照顾自己的老父亲是负担吗?”

他说不会。

我说,对呀!古人讲养儿防老。孝敬父母、照顾父母的老年,是我们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呢。而且,女儿告诉我,老人家自己也是一个孝子。作为家中的大哥,他承担了母亲养老和临终医疗的主要经济责任,医疗决策和联系住院这些事情也都是他安排的。

实际上,他的孝心给女儿树立了榜样,她因此倍加尊敬父亲。

她也很感激父亲从小对她的爱,觉得自己有今天,与父亲的培养分不开。作为独生女儿,她从来把为父母养老送终作为人生计划的一部分。并且,她丈夫也完全支持她这样做。

我的话让老人感到安慰,可他还是担心女儿累着。

照顾老人肯定比不照顾老人累、增加了压力。这是事实。

但是,想想,父母当年养育孩子就不累吗?相比于不承担照顾父母责任的轻松,子女更愿意在照顾父母的辛劳中获得心理、道德的满足。如果不承担责任、不照顾父母,反而会内疚、惭愧呢。

何况家里有保姆,女儿并没有增加家务活。

与其忧心忡忡、让女儿焦虑,安心享受女儿的照顾,表达欣赏和感谢,是不是对女儿更好?女儿是不是会更开心呢?

老人觉得言之有理。


05

可是,女儿的孝敬让他感到愧疚。

他说当初自己对父母就不像女儿对他这么好。他还未成年,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独自把他和弟、妹养大,很不容易。可母亲生病的时候,他很少陪伴。这么多年,他一直暗暗自责、惭愧。如今,女儿的表现更加凸显了他对母亲的“不孝”,他觉得自己不配女儿对他这么好。

说到这里,老人哽咽起来,流下了眼泪。

我没有试图劝慰他。哭对他是好的。

我握着他的手,用温和的目光看着他。他啜泣了2、3分钟,用我递给他的纸巾擦干了眼泪和鼻涕。

老人的心情可以理解。

实际上,陪伴、照顾老人没有止境,很难没有遗憾。

说到底,人的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是有缺陷的。当时觉得够好的,回想起来、对比起来,又觉得不够好了,还可以或者应该做得更多、更好。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的条件、水平做事,事过境迁,用后来的条件、水平去评判当时的表现,并不合适,也没有意义——毕竟,时光无法倒回,对吗?

与其追悔,不如抱着同情、理解、谅解的态度去看待当时的表现,这样是不是更好?

如果不肯原谅自己、苛责自己,除了伤害现在的自己,没有别的好处,对已故的老人也没有好处。如果他们在天有灵,看到子女这么难过,也会于心不安的。

我问起他那个时候的工作和家庭情况。他说自己在单位是领导,经常要出差,孩子又小,母亲生病,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他还要想办法多挣钱。

于是我说,所以,你不是不想多陪她对吗?

他说是的。

我说,你觉得你尽心尽力了吗?

他说尽心尽力了。

我说如果时光可以倒回,你觉得你可以提供更多的陪伴吗?

他说很难。

我说,这种困境,古今的子女都一样。古人说“忠孝不能两全”,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作为对子女的一种开解,古人提出“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孝子”。意思是说,孝敬父母,重要的是心意,而不一定看做了多少。你已经对母亲尽心尽力了,她也一定知道你尽心尽力了——她对你是满意的,对吗?

他说是的。


06

老人还有另一桩隐秘的心事:他担心女婿不欢迎他、嫌弃他。

为什么有这个感受呢?

某天,女婿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家里有一股子下水道冒出的臭味。

老人阅读面很广。他想起曾经读到一篇文章,说人老后,身体会散发出腐臭味。他怀疑女婿说的下水道臭味其实是他身体散发出来的,只是不好直说而已。

还有,偏瘫以后,他几天才洗一次澡。这也是他担心自己体臭的原因。

为什么不勤洗澡呢?

原来,自从偏瘫以后,他没法自己洗澡。侄子和学生都很热情地主动提出帮他洗澡。可是,他总觉得不好意思,给别人添麻烦,压力很大。

不洗澡,怕身体的臭味遭人嫌弃;别人帮忙洗澡呢,又怕麻烦别人、心里不安……这个困境似乎无解。

我完全理解老人的心情。我对他说,换做是我,也会有他的这些感受的。

但是,如果真是自己身体发出的臭味,也不用羞愧、自责。毕竟,那不是自己的选择,不是有意为之。

如果老人的身体就是会发出臭味,那就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只能接受。如果是身体出了问题,就要治疗、需要帮助,没人会因此怪他的。

无论如何,不用为自己无法掌控和避免的事情自责、羞愧。

针对体臭的担心,一个解决办法是勤洗澡。健康人几天不洗澡也会有体臭呢。

客观上,洗澡可以消除,至少减轻不好的气息。

由于老人自己无法洗澡,洗澡只能由别人帮助。这样,就要克服内心怕麻烦别人的障碍。

事实是,老人已经丧失自己洗澡的能力了。这个事实只能接受。而且,大可以坦然大方地接受。

如果发自内心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就不会为之羞愧、自卑了。同时,一个行动不便的人接受别人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必为此羞愧、自卑。

我知道这对谁都不容易。老人家一辈子要强,习惯了帮助别人,不习惯接受别人的帮助。为今之计,他需要学习接受别人的帮助,不因求助别人、依靠别人帮助而不安、痛苦。

我对他说,老人家,你知道吗,西方有句谚语说,施与受是平等的。没有受就没有施。所以,接受别人的施、帮助,对别人也是一种帮助和成全呢!因为,只有你接受别人的帮助,别人才有机会表达善心啊!

表达善心,对于表达者也是好的,有积极的精神、心理效果,不是吗?

这个角度对老人来说是全新的。他觉得有道理,是这么回事。

我进一步说,我们的文化倡导给予的美德,但是,对接受的美德强调不够。你老人家一直具有助人的美德,一辈子都在帮助别人。现在,你需要具备一种新的美德——接受别人帮助的美德。

老人家若有所思,频频点头。


07

这次谈话进行了一个小时。至此,老人感到纠结的问题都解决了,“我好了。你快休息去吧!“

道别之前,我问老人家还有没有什么困扰。他说都还好,就是觉得女儿有点儿“强势”。

征得他的同意,我邀请他女儿加入了交谈。

原来,他觉得女儿对他有些关心过度,这不行那不许的,态度上有些居高临下。

女儿表示愿意调整姿态,以更加平等和尊重的方式与他交流,破除那种把他当病人、弱者的思想。

我也鼓励老人如果对女儿的态度不满意,直接表达,不要闷在心里。

这次交谈以后,老人家再不提不想活、想死的话,家里的气氛轻松、明快多了。

之后,他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他又恢复了锻炼,独立生活能力也改善了不少。

真是可喜可贺!

我也为自己有机会倾听、帮助老人感到荣幸!

 

第一本结合中国现实的“死亡教育”启蒙书

点击即可购买




老年与善终


坏消息告知、医疗决策……一位医生与晚期癌症亲人之间的生死交谈

失去自主,父亲感觉自己是家里的客人

在陪伴那些行将逝去的生命中,我获得了意义与成长

为临终患者“造梦”,让她在睡梦中安然离去:一位麻醉医生的安宁实践

在中国和美国的家中,我如何为最亲的人善终——三联访谈彭小华

死亡思考带给我积极心理与幸福:《学会告别》后记


 • end •
文:彭小华丨编:青苔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把时间交给阅读

彭小华爱闻思修
在爱的前提下,围绕各种关系、教育、事业、人生、生老病死,分享个人体验、阅读、思考;欢迎讨论;提供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