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亲子间的手机、游戏冲突? | 心理叙事工作坊之让青春期不迷航 一

文摘   2024-08-03 22:47   四川  

点击 关注 把时间交给阅读

要点:

2024年6月2日,杭州纯真年代书吧,在叙事工作坊沙龙“让青春期不迷航——抓住亲子养育最后的关键期”,彭小华、轩鹤云、杜奕三位导师对话养育、教育,探讨了三个问题

☆手机和游戏

☆隐私与边界

☆同伴交往、校园霸凌

这是对话实录,转自微信公号“纯真年代书吧”。全文两万多字,按主题分三段推送,此为第一篇。


人的心灵是一扇窗户,幸运有这样一段生命中相伴同走的日子,我们相对坐着,鼓起勇气,伸出手撩动窗纱,对着窗外说说真心话,就有清风从远处的原野吹来。
自隆冬时节的一月,至骄阳炽热的六月,不知不觉间,纯真年代叙事工作坊,已和大家相伴度过春夏。
让细语润心,美好的交流中,一起成长进步。
6月2日,叙事工作坊新一期沙龙“让青春期不迷航——抓住亲子养育最后的关键期”举行,邀请文艺学博士、咨询师彭小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精神分析取向青少年和成人个体咨询师轩鹤云、杭州焦点解决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杜奕三位导师为嘉宾,由活动发起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杭州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志愿者赵承倩主持。


本期聚焦


ENTER TITLE

◆怎样做父母?当我们面对青春期孩子的一些情绪问题,包括抑郁、焦虑、厌学、休学、亲子关系问题,我们可以如何思考和应对?
你现在在养育青春期孩子当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是什么?
手机和游戏的问题
隐私与边界的问题(青春期孩子跟爸爸妈妈以及同伴之间交往的边界/孩子的隐私)
同伴交往的关系问题,包括校园霸凌问题
对于父母来说,怎样成为孩子人生旅途中的副驾驶?怎样可以支持孩子看见更远的风景呢?助力父母升级教养模式,做好孩子的“副驾驶”。
沙龙中,几位知名心理咨询师导师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强大共情力、包容力,和专业的心理咨询经验,针对以上问题,为家长支招,给出了各自富于启发性的见解,令听众受益匪浅。

主持人:赵承倩

01

嘉宾因何来到?

彭小华
很荣幸,今天来到这里跟杭州的家长朋友们探讨一下怎么做父母。面对青春期孩子的一些情绪问题,包括抑郁、焦虑以及厌学、休学还有就是亲子关系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怎么思考以及怎么应对。
我从事咨询工作时间较长了,家庭、孩子、父母是全世界范围的课题,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面对的主要问题还是很相似的。
在工作过程中大概总结出来的一些自己的认知,思考,解决的办法,很愿意借这个机会把自己还不那么成熟的想法做法分享给大家,跟杭州本地实战派心理学家、家长们探讨。
不是单方面输出,自己的想法也是要接受大家的检验,也希望听到大家的反馈,就相关问题集思广益。

轩鹤云
我是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工作对象一半青少年,一半成人。承倩邀请我,很乐意,了解青少年家庭孩子的困境,也很想和父母分享一下,大家带着期待和关切来,聚焦一下养育青春期孩子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也从青少年发展特点任务讨论一下,大家理解的青少年是什么?

杜奕
首先特别感谢承倩邀请,有机会和彭老师、轩姐和家长们交流。
我从2016年开始做危机干预,随着事业发展,危机干预领域从企业到学校,最近两三年跟很多学校建立合作。
我从一个咨询师角度来看待孩子现在的各种各样心理问题,实践经验里面也有这样的体悟,一个家庭咨询中,什么样的咨询效果特别好?当家长愿意和孩子一起发生改变的家庭。
毫无疑问,愿意陪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功劳最大。所以家长面对面更多交流的机会很宝贵,相信你们带来的思考、反思、困惑都是很宝贵的,希望碰撞一些火花。
赵承倩
交流,对话,学习,很多可能性正在这里发生。让我们情绪舒展,享受这样一个下午的时刻。今天接收到家长的信息,最想要听到的三个问题:

题:1


如果孩子在青春期因为手机游戏发生冲突,怎么开导这个孩子?

杜奕
这是我们在真实的咨询当中频繁遇到效果最差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效果最差?
因为这个问题看起来太过于政治正确——孩子的主业是学习,肯定不能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手机和游戏当中。
所以当我们用这样的态度跟孩子来沟通,希望去解决孩子的问题的时候,这样的出发点可能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我们在思考所有的心理问题的时候,我认为都要从八个字出发,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当我们在觉得孩子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手机跟游戏上的时候,我们先回归到人的自身。我们现在有的时候会把儿童和青少年的角色很单薄(片面单一)地视为学生,而忘了他们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们是我们的孩子。
那他的很多时间已经在学校里去扮演一个学生的角色了,那在我们这里,我们能不能让他去回归到“孩子”,一个“未成年人”,一个“人”的这样的身份和角色?
那我们来考虑一下我们大人自己,包括我在内,我也经常反思我一天中大概花了多少时间在手机上。并且有个比较好听的借口,就是因为工作关系。
我得知道我的来访者,尤其是未成年的来访者他们在玩什么游戏,比如说初中生、高中生玩的是《原神》、《王者荣耀》,小女生玩的更多的是《蛋仔派对》,我都会第一时间下载在我的手机上,我要玩一下,因为我要知道那个游戏有什么样的本领可以吸引到这些孩子?
在这些游戏里他们获得了怎么样的心理需要的满足?
作为心理咨询师在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为没有一个孩子会说这个东西完全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认为他们沉迷于此的,是成年人或者身为父母和教育者的视角,而不是这个作为一个“人”的视角。
当我们这样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可能很弱智的游戏,但对他们来说,在游戏里真的能够获得很多的情感需要的满足。对这些初中生、高中生来讲,不但满足了竞技的需要、个人英雄主义的需要,还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要、在一个团队里可以发号施令的领导力方面的需要。
甚至这些孩子会非常兴致盎然地跟我们分享,他们在游戏里是怎样从一个原来不善交际、木讷、不太会讲话的人,变得开始找回自己的自信等等。
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围绕着手机和游戏这个问题,成年人的叙事方式和未成年人即孩子的叙事方式可以有这么大的差异,这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部分,我们先做到这样的一个理解。
理解之后还是要回归现实,我们理解他们,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让他们来听我们的。
但是这个问题要解决,我们总不能看着孩子因为这些事情影响了自己在学业和个人职责方面的成长,这也是我们大人不愿意看到的。
这个时候怎么去弥合?
我们曾经有满贯疗法、暴露疗法,就是到暑假的时候,你把手机给他,让他玩三天,除了吃饭、睡觉,他都要去玩这个游戏,并且你要给他规定,第一天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要实现什么?你要是王者,你要上什么等级?当你用一个任务目标的方式让他去玩的时候,一般来说很多孩子玩3天就受不了,就说妈妈我再也不想玩了。
我用过这个方法,我们家孩子大概好了有一个星期之后他又开始玩了。那既然如此,我们怎么让效果保持下去?就是让他先知道,“噢,原来我什么都不用担心,我可以光明正大地玩,游戏也不过如此。”让他们先有这样一个体验,开始对游戏产生一种不过如此的淡淡的厌倦的情绪情感体验。然后我们可以用手机和游戏和孩子去订协议,帮助他自律。
想想看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控制自己玩手机和玩游戏的冲动?
如果我白天很忙很累,我晚上躺在床上,有的时候也会看短视频。我以前玩《旅行青蛙》的游戏能玩一个小时。
那什么时候我就不会再去想着手机和游戏了?
我的生活中有比游戏更重要的事情的时候,当我有我自己的工作的时候。
为什么孩子不能把学习当作他的重要的事情?因为孩子会觉得我的这个学习任务是为了大人而学的,他没有把这个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事情。
但是,你让他去经常去这样去玩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实质上在玩游戏的时候不踏实,心不安,并不能尽情地享受游戏的快乐,因为他知道他的作业没有完成,明天可能会面临着学业没有完成的某种惩罚。当我们看到孩子在玩游戏的问题上也有这么多的犹豫和内心的纠结的时候,我们其实可以跟孩子去订立协议。
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能做到这一步,但是可能有效果好与不好的区别,在于往往很多父母把订协议只当成了“你说过的话,你就要完成;你要说话算话,要讲信用”。
但是说话不算数是正常的,教育绝对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儿。我们大人都做不到。所以我们说的是,“假如说你不能完成第一次,你可能要失去玩一天时间游戏的这样一些权利。如果你连续两次都犯了同样的一个错误,你的手机要自觉交出来,让妈妈保管一段时间,可能这个时间是要保管到周末再给你。”
这个过程充满了斗智斗勇,我曾经按照协议要把我儿子的手机收过来的时候,他就把手机藏起来,并且因为他已经一米八了,他把手机举得很高,我压根就够不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通过各种转移注意力,我把这个手机夺走。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知道我在执行这个协议上是非常坚决的,但这个过程我会鼓励他跟我谈判,“虽然你违反了协议,我现在手机要没收到周末,但是你很不情愿,对吧?那么你就要通过做些什么事情让我能够松动,我可以周五晚上就给你,但是你需要(满足)……”,就跟他讲条件。
通过这样一轮又一轮的这样的谈判,最后慢慢的他清楚我的底线是什么,我在把手机给到他的时候,是不犹豫的。尽管手机给他了之后意味着下一轮的折磨,但是你还是得给他,你要和孩子之间不断地磨合。所以手机和游戏这个事情,与其说是来访者教会了我,更不如说是我儿子教会我怎么跟他们相处的。

轩鹤云:
各位先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孩子在玩手机,你最焦虑和最担心的是什么?
你把他玩手机定义成什么?
我们来看那个孩子为什么会躲到游戏里,用手机来排解他的时间?
每一家每个孩子情况不一样,有的是争夺控制权的问题。青春期有一个自主性、自我负责和自我控制的问题。其实是亲子之间在争夺控制权,有些情况是之前完全不给孩子手机,然后拿到手机以后就报复性地玩,这就会失控、混乱,引起父母的焦虑,父母就收手机,就开始控制。
还有一个信任的问题,你是否能够给孩子一段混乱的时间,让他去自我管理、自我负责,去平衡玩游戏和学习的时间?
另外,我们是怎么和孩子工作的?如果你完全把它视作负面的、侵蚀孩子、影响孩子的东西,又不去了解玩手机、玩游戏对孩子的意义的话,你就会成为(孩子的)一个对立,破坏亲子关系。家庭纷争中,摔了好多手机,但是你发现那样不解决问题。
我们先去了解那个游戏是什么,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当中,里面的什么人物影响他?他在看什么,是在看动漫还是在看一个游戏?对他的意义是什么?
有个孩子看日本动漫,我也不太懂,但是他会讲每个人物身上具有的品质,这个人给到他什么样的支持,甚至成了他的一个偶像,后来他就发展成那个动漫的cosplay,学习那样的人物的精神,最后他去做手工手办,这也成了他一个自我价值或者能力的体现
我们不是要求孩子不要玩了,而是去跟他谈论,发掘那里面他热爱的部分,甚至能够帮他找到未来的方向。有的父母把游戏当成一个洪水猛兽,说为什么要有游戏,这些游戏公司真的很可恶,但是现实就是这样了,即便你的孩子不玩,他的同辈也在玩,在交流。我们又怎么从中能够发展出对孩子有积极意义的一面?
你制定了规则,他未必能够遵守,但是不要太批判性地说“你说到没做到”,谁都会说话不算话,我们先去缓解自己的焦虑和担心,不要对立,而是正向地去引导,甚至有的时候和他共同去玩。
孩子其实是想玩的,他的自控力没有发展的时候,我们就作为一个辅助者、监督者、提醒者,时间到了可以收了,那如果他还再想玩,再给他一个时间,再玩5分钟结束。有的孩子正在玩的时候,是不能断的,一旦断了,是会影响他什么。但是你可能也要跟他商量、提醒,设立边界和规则的时候既要坚决执行,也要相对讲究一些弹性。

彭小华
我想从两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一个是从家长和孩子沟通的角度.
在实际工作中确实会遇到很多家长,很容易把孩子使用手机认为是沉溺的、过度的,如果是父母和孩子都在的时候,我就会问孩子,“你沉溺吗?你赞同爸爸妈妈对你使用手机/玩游戏的程度的界定吗?”孩子往往说不是这样的。
所以对于是不是“沉溺”、是什么程度,如果这两点在事实认定的部分,父母和孩子之间都没有共识的话,大家都有差异,父母就发起对孩子的批判,那么孩子就对父母的权威是有质疑的,他觉得你不客观、不公正,对他的行为的判断是不恰当的、过度的。
当我们觉得孩子使用手机是“过度”的时候,其实你可以不用这种界定性的词,也许你可以说“你今天已经玩了半个小时了”,这就很具体了.
“你觉得这个影不影响你的学习?”“有没有影响你完成你的作业?”“有没有耽误你睡觉的时间?”如果我们这么去跟孩子讨论的话,就比较客观了,而且把判断权也交给了孩子,相信孩子是有判断力的,他是愿意好的
孩子往往还是会实事求是地承认。“那你准备怎么办呢?”当他觉得确实是过度的时候,你把主动权和决定权交给他,他可能更加地倾向于改变,去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
另外一个是从孩子的角度,在跟我工作的过程中,有儿童、青少年,也有本科生、研究生。
他们可能也很苦恼,就是玩游戏玩得很多,甚至影响学习、生活、睡觉。这个时候,可能是孩子的情绪障碍的一个症状,可能他在生活当中非常的迷茫,没有什么朋友,可能这段时间学习碰到了困难,不知道怎么去应对学习、生活、关系当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他在游戏当中,能够逃避,可能也会获得一些乐趣。虽然事后可能是深深的后悔、自责,但是他们会告诉我:“我就是没有办法,我不知道怎么办。
那么我会跟他们去探讨他在现实生活当中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要如何去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当他们说“我也没有办法”的时候,我就说“谁在主导你”,“有人在拿着手枪指着你说你必须继续玩下去吗?”这个时候他们就会笑了,因为显然是没有的。
我说:“怎么样来制定好作息时间?”“能不能主动把手机交给父母?能不能主动请别人来帮你管理你的手机?能不能自己把手机拿到一个比方说柜子里头锁起来,以至于在心理上给它解离,放弃对它的依赖之类的?”这些都是方法了。
这样就是鼓励儿童青少年主动管理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从好像游戏/手机控制了我,到我要来主动地施加管理。

如何做父母?怎样才能帮助孩子良好成长?

推荐阅读《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




亲子关系






 • end •
文:纯真年代书吧丨编:青苔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把时间交给阅读

彭小华爱闻思修
在爱的前提下,围绕各种关系、教育、事业、人生、生老病死,分享个人体验、阅读、思考;欢迎讨论;提供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