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01
欧文亚隆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存在主义心理疗法最主要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著作《直视骄阳》已经成为死亡哲学和死亡心理学的经典之作,启发了很多读者。与他不凡的学术成就交相辉映的,是他与妻子玛丽莲之间传为美谈的爱情故事。
亚隆和玛丽莲在青少年时期认识,20来岁结为夫妻,一起度过了长达65年的幸福生活。玛丽莲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情感、生活伴侣,也是一位优秀的精神、学术伙伴。她本身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著述颇丰。
在玛丽莲患了多发性骨髓癌,生命进入尾声的时候,夫妻两人决定一起写一本书。玛丽莲去世以后,这本书以A Matter of Death and Life为名出版——中文版书名是《生命的礼物》,呈现了两位高段位思考者围绕爱、存在、死亡、意义的心灵对话。
玛丽莲去世之后不久,亚隆开始了新的恋情,并重新缔结了婚姻。新夫人Sakino Stienberg是德裔心理咨询师,两人颇有共同语言,也是合作伙伴。
有位读者撰文说,发现这件事情以后,内心涌起一系列复杂的感受,有为玛丽莲感到的不平,有对亚隆的愤怒,以及理想化的破灭——她原本希望,凭着对玛丽莲的无比深情,亚隆不再需要新的浪漫关系。
这位读者对于亚隆再婚的反应,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我们文化对再婚的看法。
02
在我们的文化中,丧偶之后不嫁不娶是被推崇和赞美的。他们被认为忠贞、节烈,有情有义,受到亲朋好友和社会舆论的赞赏和尊重。
这种观念有着深远的传统社会文化根源。
历史上,我们有禁止丧偶女性再嫁的习俗。对于不嫁、“守节”的女性,官方会采取立贞洁牌坊等方式予以旌表。传统上,没有禁止男性丧偶者另娶的做法,舆论对丧偶男性再婚持宽容的态度。
当代社会以更加平等的态度看待男女两性,人们以大致相同的态度看待男女再婚。
总体而言,在我们的社会,传统观念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无论男女丧偶者,再婚都不是容易的事,都可能面临质疑和反对——包括来自自身的质疑和反对。有些人因为坚持再婚,导致与子女关系紧张甚至反目,大家都很痛苦。
不可否认,有些子女反对父母再婚,更多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担心父母的新伴侣分享财产、金钱,自己的利益就会受损。这种情况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本文从观念和情感的角度进行讨论。
03
从观念和情感角度反对再婚的人认为,再婚意味着对逝者和过往感情的背叛。连过往感情是否真诚,也颇可怀疑。
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相关态度和情绪与他们关于爱、忠诚、承诺的观念有关。
反对者可能把婚姻誓言解读为终身忠诚的承诺,并且不因一方的死亡而终止。因此,再婚就是对这一承诺的背离和对逝者的不忠,是出于对个体自身幸福的自私追求。
客观上,反对者不那么关心丧偶者的情感需求和福祉。
在我看来,他们的态度是其生死观的反应。无论是否意识到,在他们的观念中,逝者可能仍然以某种方式活着——以在天之灵的形式,仍然有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因为泉下有知。而且,逝者对人间发生的事有着与活着的时候同样的感受和体验——因此,爱人再婚会令他们的在天之灵受伤,在九泉之下难过。
另外一种可能是,他们在意的甚至不一定是逝者的感受,而是因为再婚不符合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比方说,前文所说的那位读者就说,后来她意识到自己的感受是一种投射和代入。好在,她也认识到,别人没有义务满足她的理想化期待。
04
不是所有文化都对丧偶者再婚持负面的态度,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反对再婚。
一般来说,西方人对再婚持比较积极的态度。这种态度背后的观念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对西方人价值观影响最大的基督教就不反对丧偶者再婚。在《新约》“罗马书”中,保罗就两次提到丧偶者再婚不违背律法——或者神的旨意。
支持再婚的人与反对者持有不一样的观念和逻辑。
支持者认为爱情和亲密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快乐、幸福至关重要,丧偶后寻找新的浪漫关系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和正当的需求,并且体现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予以鼓励和赞美。
针对对再婚的反对,支持者从个人主权的角度予以辩护。支持者认为这是个人主权范围之内的事情,他人无权干预。
支持再婚的态度反应了另一种生死观。可以推测,支持者认为死亡代表生命的结束,没有什么在天之灵、泉下有知,逝者不再有感受和情感需求,因此再婚不涉及背叛和伤害的问题,因为根本不存在承受主体。
05
再婚和反对者和支持者各有各的道理,无法以对错论——说到底,谁能证明人死之后有没有在天之灵,又是不是泉下有知,或者逝者会不会感觉到背叛和伤害?
只好是各自保留。用来支持自己的做法、指导自己的行动没有问题,但不宜用来论断和约束别人。
从当事人主权角度出发的论证无法推翻。毕竟,当代法律并不禁止丧偶者再婚。作为主体,丧偶者可以遵从自己的观念,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再婚——或者不再婚。
其他人怎么办?
最佳策略是理解和尊重。理解和尊重也是明智的做法。
现代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就自己的生活中做出决定,包括感情生活。尊重他人的决定是维护个体尊严和权利的体现。
另一方面,逝者的需求、感受,即便有,也不可确证、看不见。活着的人的需求、幸福、痛苦,是确切、看得见的。两相比较,确切、看得见的利益比不可确证、看不见的利益更重要,更有理由予以优先考量和照顾。
理解和尊重之所以是最好的态度,还因为,它带给活着的人爱、理解和彼此关系的和谐。相反的做法往往带来压抑、痛苦、焦虑和冲突。
06
如果说他人对于再婚者的反对和支持都是投射、代入,逝者的态度无法确证,那么,逝者生前对于伴侣再婚的看法则是真正重要的,影响到伴侣再婚的心理感受,也影响到包括子女在内他人的立场。
对于伴侣的再婚,逝者生前有不同的态度。
有的人在生前就怀有对伴侣再婚的担忧,或者明确表达不希望伴侣再婚的意思。这种情况下,再婚伴侣难免内疚和自责。如果对故人有过不再婚的承诺,再婚者的确有背叛约定的问题,会承受更大内心压力和家庭、社会压力。
在这些情况下,子女和亲友更有可能质疑和反对。丧偶者可能迫于压力放弃对自身情感和幸福的追求,或者偷偷行事,或者顶着压力再婚。
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负面影响家庭关系和当事人及子女的心理健康。
当然,这些问题都可以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个案咨询和家庭集体咨询都有助于解决困扰。
也有伴侣有完全相反的做法。他们对伴侣再婚持开放、豁达的态度,为了帮伴侣扫清再婚的障碍,以免面对质疑和反对,他们把支持伴侣再婚作为遗嘱的一部分。我有位朋友的母亲在去世之前就开始为丈夫物色女朋友。她去世之后,友人继续为父亲再婚而努力。
显然,支持伴侣再婚的人把伴侣的快乐、幸福放在自身利益之上,真正体现了爱和无私。令人感动,也令人心生敬意。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