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 | 在好奇学习社区在家长写作营

文摘   育儿   2023-12-21 19:07   四川  

点击 关注 把时间交给阅读

序:

本文是在好奇学习社区“21天家长写作营”的一次分享,分享内容关于亲子关系与养育模式、养育理念、养育方法。

感谢好奇学习社区对文字做整理。



好奇学习社区

序言

彭小华老师是一位优秀的写作者、译者。她的作品:《最好的告别》和《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是好奇学习社区学生和家长的必读书。

小华老师深耕养育、教育多年,还是一位优秀的咨询师。本文是小华老师在家长写作营第一季关于家庭教育的分享。




正文


很开心跟各位家长朋友一起探讨这个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如何做好父母?
书写是一种很好的沟通途径,我在养育过程中也常采用这种方式。
关于和孩子的相处,我想分两个部分阐述:
第一是作为母亲,我对自己和女儿之间关系的思考。
第二是我在咨询过程中遇到的家长的养育困惑与苦恼。特别家长与孩子矛盾与冲突频发,孩子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我会就这一现象表达我的体悟和观点。



孩子是独立赛车手

父母是副驾引导者

30年前,孩子降生、我初为人母,甚至在她出生前,我就在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

我的回答是:我想把我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长大。当她成年,已经能够离开我,迎接生活的挑战,自主决定自己的人生。换言之,我可以将她的生活和命运的掌控权完全交给她。这样一来,我也能重新回归到相对自由的状态,追求自己的生活。

我一直在思考,母女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在孩子脱离母体的那一刻,我就意识到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另一个生命。她的人生属于她自己,我们之间是平等且独立的关系。

那时,我还未读到后来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纪伯伦的《致孩子》。我觉得,这首诗完整阐述了我心中母女关系的本质: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我是这么认为的: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
她是谁?
她是他自己,她是另外一个生命,她独立于我,我们是平等的主体。在人格和权利的意义层面,她是另外一个生命个体。
纪伯伦的那首诗讲得很好:
父母可以庇护孩子的身体,但不能庇护他们的灵魂;
我们可以照顾和保护孩子,但不能把我们的思想灌输给他们,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跟我们不一样;
他们的灵魂想要到达的地方,可能是我们到达不了的——这是我特别认同的。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一直秉持这样的原则。
如果说孩子是她生命的主体,那么,父母又是何种角色呢?
我认为,父母是帮助者、教练和支持者,不是老板、领导。
孩子需要驾驭自己人生这辆车,父母只能呆在副驾位,偶尔提供帮助,在孩子面临问题时,给予指导。然而,指导并非命令和控制,绝不能用愤怒和羞辱来表达!应当用充满爱的、耐心且坚定的方式提出;绝不是告诉孩子她该怎么做,而是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避免用一种傲慢的态度说:“你是怎么开的?太笨了,还是让我来开吧。”这样做就是越俎代庖,没法帮助孩子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实践、犯错,只有通过从自身错误中学习,才能真正成长。

学会自主决定

学会承担后果

在我女儿的成长的过程,我思考了自己在其中的定位以及如何履行角色。我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达成把她培养成独立自主的人这个目标?
我采用了平等、民主、倾听、协商的方式。
当我提出需要做或讨论的某事时,尽可能用协商的口吻,尊重她的意见,确保是基于她理解之后的同意。除非确实需要,我一般不会干预。批评、纠正,甚至赞美我都尽量少用。我努力创造一个安全的规则范围,只要孩子在规则内,不涉及生命安全等重要问题,我都鼓励她自己去探索。
因为想要把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的个体,所以我不强调孩子听话。
还记得孩子大概两岁时,她第一次跟我说“不”的时候,我非常感动,眼泪都要出来了:她都会说不了!她有自己的想法了!这可太好了!
我和女儿的合作一直比较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自主意识也逐渐加强。
还记得,小学一年级、大约七八岁,她开始换牙。有一颗新牙已经长出来,但旧牙还没脱落。我认为需要拔掉旧牙,好为新牙腾出空间。如果不拔,我担心新牙可能长不整齐,比如一前一后。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女儿,但她坚决拒绝。她怕痛。我意识到需要处理她对疼痛的恐惧,告诉她,那颗牙已经松了,轻轻一拔就能掉下来。怕痛可以打一点麻药。
女儿坚持说不,哪怕牙齿长得不整齐,哪怕同学同伴嘲笑,也不肯拔牙。
这种情况要如何处理?一种做法可能是用家长的权威,强行带她去医院。然而,我不愿意采用这种方法。
另一种做法是诱导:承诺奖励,满足她的某些愿望换取合作。在我看来,这仍然是对孩子自由意志的扭曲。
回想养育初衷:我想把她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
考虑到这个问题并非生死攸关,后果是可以纠正的,我尊重了女儿的选择。最终,牙齿果真不整齐。我当初的预告成真,她有些不知所措。
这时候,我没有责备她:“我早就告诉过你,你却不听,现在还要我陪你解决问题,真是给我添麻烦。” 为了帮助她成为独立自主的人,我选择鼓励:“没关系,你刚刚开始学做决定,犯错是正常的;随着决策的次数增多,你会越来越擅长。牙齿不整齐没关系,去医院矫正就好了!”
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自己做决定,释放掌控权;真的面临问题,陪她一同解决。这样,亲子之间自然不容易发生冲突,而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做决定和表达观点。


良好沟通的前提

信用积分的累积

我的另外一个准则:不希望孩子通过哭闹和发脾气的方式满足要求,达到目的。

如果她用哭来表达要求,我会说:“等等,停一下!” 她的注意力受到吸引,停止哭泣。我会说:“好,说说你想要怎么样?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你要好好说你的理由,只要是合理的,就可以满足。”

另外一个观点是:自己定下的的承诺就要执行。我告诉孩子,只要你遵守约定,你在我这里的信用度会增加,我对你有更多的信任,你的自由度会更大。这样,我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合作。

我再分享一个金钱使用的案例。

我告诉女儿,如果需要零花钱,告诉我预算:需要多少,用途是什么?回来要报账,详细讲述花费情况,剩下的钱交回来。

每次我都会给她双倍预算,如果要五块我会给十块。我告诉她,这十块钱,一半是你的预算,可以自由支配;另一半备用,用于特殊情况,比如打电话或帮助朋友。孩子总是把账报得很清楚,也会将剩下的钱交回来,从来不超支。

我妈经常说我女儿不爱钱。我心想,这正是我希望的结果。我们之间建立了信任,她建立起出色的信用,信任累积使我们的沟通更加容易,关系更加良好。



做终身学习的妈妈

女儿读小学五年级,有一天我接她放学。她突然问我:“妈妈,我们俩关系这么好,我对你简直就是言听计从!(言听计从不是我追求的目标,但这可能是我们关系的客观效果。)但是书上说,小朋友到了初中一二年级就要开始叛逆了。你说我到时候会不会叛逆你呢?如果我叛逆,你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把我问住了。我想了大概10-15秒,回答道:“那妈妈要好好学习。”我女儿吃惊地问为什么。

从管理者的角度来思考,我认为如果孩子叛逆了,那是我的问题,我需要调整我的管理艺术和方法。

我告诉她:

你说我们俩关系这么好,你对我言听计从,我想那是因为你觉得我理解你,给你的建议有用,你信任我的判断。
如果有一天你要叛逆我,那可能意味着我不再理解你,你觉得我不明白你的想法和感受,你觉得我给的建议没有帮助,所以不想听。所以,为了跟上你成长的步伐,我要努力学习,始终成为一个能理解你、关心你,给予有价值建议的妈妈。

我知道很多父母都为孩子的叛逆感到烦恼。实际上,孩子在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叛逆。叛逆可能是孩子觉得父母的要求不合理,沟通方式不舒服,导致逆反心理,产生反抗行为。

另外,我认为叛逆不是一个合适的用词。我们的措辞非常重要,用“叛逆”描述关系,是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置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视角。这样的视角使父母看起来是上位者,孩子是下属,在关系中的权利位置相对低。

然而,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并非如此。孩子只是觉得父母的要求不合理,表达方式让人不适,感受到被挤压的压力,他们的反抗实际上是在保护自己的自我,表明他们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需求。

我建议询问孩子:“为什么你不同意?”而不是感到生气,予以压制。

另外,孩子对我们的反抗可能因为我们讲话的语气不对,居高临下。当我们采用不友善、恶狠狠的粗暴态度做交流,孩子会感到心理上的不安全,从而抵制、反抗。

摒弃叛逆这个词,将孩子的观点看作不同看法,采取倾听和接纳的态度,允许孩子表达不同意见,就能建立起更好的沟通、理解和合作,也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

基于这些思考与做法,总体而言,我与女儿的合作关系相对顺利。在她即将前往英国留学时,我写了一封信给她,收录在我的书《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中,标题是 独立自主任我意,海阔天空任鸟飞(点击直达文章)

在信中,我表达了对她独立成长的欣慰和祝福,鼓励她以独立自主的态度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她成年后,我告诉她,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决定,除非她求助、询问,否则我不过问她的事务,也不评价她的选择。这意味着我们之间的关系进入到一个平等的状态,我感到轻松自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事业。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孩子成长,角色和互动方式也要不断调整。通过理解孩子的需求,采取倾听、接纳的态度,建立更好的沟通、合作关系,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



孩子心理问题的部分成因


在咨询工作中,我会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接触,遇到的问题包括孩子学业、情绪上遭遇的挑战,孩子不愿意甚至拒绝上学,陷入抑郁,与父母关系紧张,拒绝交流等等。

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孩子未成年时,这些问题基本上都与人际关系有关。


 1 

父母关系

我发现,孩子面临的各种问题中,与父母的关系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无论是不愿上学、抑郁、沉迷游戏、撒谎、偷盗等等状况,看似是孩子的困扰,一旦交谈,他们往往迅速表达出对父母的不满,涉及父亲、母亲,甚至是双亲对他们的苛责和逼迫,造成痛苦。痛苦可能表现为学业问题、拒绝上学或心理障碍等等。

必须认识到,孩子问题的背后往往有复杂的家庭动态,有效咨询需要综合考虑家庭因素。


2

师生关系

除了家庭因素,还有一种因素是“师源性心理伤害”。有些孩子因为与老师的关系问题不愿上学,感到害怕,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有些老师对学生会采取专制粗暴的态度,这种不平等和缺乏尊重的对待也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障碍。

一些情况下,老师会公开责备、霸凌甚至类似于PUA(心理操控)的态度,这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果父母没有提供足够的倾听和支持,孩子就容易害怕上学并陷入抑郁。


3

同伴关系

无论是幼儿园、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即孩子在群体中感到被排斥或其他人际关系困扰,比如群体中的某个或某几个人给孩子取绰号,或者孤立,不与他交往等。这也会让孩子对上学感到害怕、恐惧。

孩子面临学业问题,尤其长期学习困难导致抑郁,很多都与家庭支持不足、父母关系不佳有关。这包括孩子可能表现出偷盗、撒谎、不愿与父母交流,或沉迷游戏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关系出现了问题。因此,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家庭关系入手。

在处理这种情况时,我常会建议组织一次孩子和父母共同参与的会议,由我主持。通过家庭会议,父母很快会了解到孩子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孩子异常行为背后的导因。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孩子并非刻意选择这种状态,而是因为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然而,是否能够成功解决问题取决于父母采用的方法。有些方法可能会取得成功,而有些则可能失败。

接下来,我想与父母分享一些不同的养育方式,以及什么样的方式最有助于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好的养育方式会产生积极的结果,而不好的方式则可能导致孩子成长问题以及与父母关系的恶化。


四种养育模式

1967年,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三种养育模式。后来,其他心理学家又提出了第四种养育模式。这四种养育模式不受时代和国家文化的限制,被认为是界定性的养育模式。

发展心理学家以响应为横轴,以管控为纵轴,将养育模式分为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代表四种养育模式,也可以说代表四种类型的父母,或者说四种类型的亲子沟通方式。

有一种养育方式被称为高回应、低管控。指的是设定规则和要求,明确孩子应该达到的目标等。低管控表示对孩子没有太多具体要求,只要他们开心就好,学业、家务、行为规范等都不受重视。与此同时,高响应意味着父母很容易满足孩子提出的需求和愿望。

这种养育方式被称为放任/放纵型。这类父母倾向于赞美孩子,认为孩子无论如何都是好的。这样的父母和孩子关系较好。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容易满足孩子的需求,所以,彼此不容易发生冲突。

然而,这种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好。孩子可能缺乏追求和规矩,容易变得过于放纵。在家里得到的包容和接纳虽然让孩子感觉良好,但当他们进入社会时,会面临评价和要求,尤其在学校。这种养育模式下的孩子可能在学习和表现方面不佳,导致在社交和学业上的挫折,自信和成就感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出现情绪、心理问题。

另一种养育方式是低响应、低管控。低管控意味着对孩子没有太多要求,让他们自由发展。然而,低响应则表示父母不太倾听孩子的需求,缺乏陪伴。这种方式常见于社会底层劳工阶层的父母,由于生计所迫,无法花足够的时间关心孩子。


这种养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早早辍学、抽烟喝酒、过早谈恋爱甚至早早涉及性关系的孩子往往出自这样的家庭。

在中国,普遍而主流的养育方式是高管控、低响应。高管控意味着父母会设定严格的学业标准、行为标准。如果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可能会面临不友好的言语、霸凌和羞辱。有的孩子描述父母用阴阳怪气的方式呵斥他们,甚至受到体罚。

低响应则表现为缺乏对孩子平等尊重的态度。父母往往认为他们对孩子平等、尊重,但孩子的感觉并非如此。这种缺乏民主和倾听的情况会导致孩子感到被束缚、逼迫,因此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

在我看来,这种养育方式导致“叛逆”是很自然的。如果不发生,情况可能更加糟糕,即父母过于强大,孩子的自我被抑制,最终可能导致抑郁。

我们作为父母,有必要审视自己在与孩子交流时所使用的语气和态度。我们真的有在倾听孩子吗?当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见的时候,我们真的是悦纳的吗?是说乖乖,你是这么感觉的吗?为什么你会这样感觉,我们可以怎么来改变?如果你是这么的这样子说话,这样子响应的话,那可能你就是属于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养育方式——高要求、高响应。

“高管控、高响应”的父母被称为权威/民主型父母。这类父母在设定目标时会与孩子协商,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意见,并且在孩子有充分理由时愿意调整自己的看法或做法。这种方式下,高要求并不排斥民主协商,因为通过倾听和接纳,可以解决分歧,达成妥协,从而减少叛逆或反抗的发生。

研究表明,权威民主型父母养育出的孩子更有可能升入高水平学校,毕业后更容易找到管理型和高薪的工作,在职场中获得提拔、升迁的机会较多。

因此,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倾听和接纳孩子的意见,可以培养出更为独立、自信、成功的下一代。

做权威民主型父母

以上提到的养育方式分为四种,也可以称为四种父母或者四种亲子沟通方式。其中有三种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有两种对父母和孩子关系不利,而有一种则在关系方面有利但对孩子成长不利。

唯一一种既有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又有益于孩子的成长,是权威且民主的养育方式。这种方式促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合作,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谈判能力和合作能力。这种方法鼓励孩子做出独立的决定并承担责任,是最有益于孩子的养育方式。

如果我理解得没错的话,很多父母,至少百分之六七十,可能更多,倾向于专制式的养育方式,或者以另一种概念来说,就是专制独裁型和放任放纵型的父母,这两种方式都可能被归类为直升机父母。

什么是直升机父母?直升机父母犹如一架直升飞机,随时盘旋在孩子的头顶。他们可能会指导孩子向前冲,往左跑,要求孩子跟随他们的决定和命令。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行动空间较小。

直升机父母可能表现为专制独裁型,过于干涉孩子的生活,或者放任放纵型,对孩子的行为过于宽容。这两种极端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相反,权威民主型的父母则更加平衡,给予孩子独立思考、决策和行动的空间。

权威民主型父母不仅给予孩子指导,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做决定和独立行动。这种方式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并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你不是权威民主型父母,可以通过今天的讨论尝试变成这样的父母,为孩子的发展和亲子关系创造更好的环境。


答疑与互动


【怎么样写信可以打动孩子的心?】

我认为,最具有力量的表达方式是真诚而坦率的表达。
有些家长可能会写信给他们的孩子,但孩子可能并不愿意阅读。这种情况表明,我们并没有触动到孩子的内心。孩子可能会感觉到,这只是一种换了包装的说教,他们可能觉得父母只是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控制他们。
当我们阅读他人的文字时,最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就是真诚、如实、带着情感、爱心、关怀、同情和理解。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为了对方的利益,让对方感到我们的善意,而不是试图纠正或灌输一些东西。如果我们写信的目的是为了掌控对方,那就很难达到沟通的目的



【高响应低管控的妈妈该怎样调整?】

需要考虑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不是说所有的要求都必须满足。
过度的响应和满足可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我们需要审视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的理性水平和判断能力可能还没有那么发达,需要我们帮助他们把关。如果我们确切知道某事对孩子的健康和成长不利,就需要拒绝,并通过沟通让对方理解。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女儿小时候喜欢看电视。我们有一个约定,可以看电视但时间有限,例如半个小时。时间到了,如果节目还未结束,我们会进行协商,可能延长五分钟,再五分钟。但两次延长后,如果还没有结束,女儿也会同意关掉电视。这种方式有协商,有规矩,也有妥协,我认为对孩子的成长、对彼此的合作,都是有利的。





养育与关系





 • end •
分享:彭小华 | 整理:好奇学习社区丨编:青苔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把时间交给阅读



彭小华爱闻思修
在爱的前提下,围绕各种关系、教育、事业、人生、生老病死,分享个人体验、阅读、思考;欢迎讨论;提供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