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人物》少女抑郁自杀访谈:养育与抑郁症防、治的角度 By:彭小华

文摘   健康   2024-03-03 12:28   四川  

点击 关注 把时间交给阅读

序:

近来,《人物》采访抑郁自杀少女小酒母亲半夏的文章“孩子抑郁症离开后”引发很大反响。
孩子为什么会抑郁甚至自杀?
本文从理论与方法的角度分析此案,探讨抑郁症、自杀的导因和解决方法,希望帮到更多的家庭和孩子。


01

小酒与半夏

大半年前,16岁少女小酒抑郁自杀身亡。2月21日,《人物》期刊发表了该刊记者访谈小酒母亲半夏的文章“孩子抑郁症离开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不同角度的评说。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抑郁发病率和自杀比例呈现出上升态势。有关报道称,儿童青少年抑郁比例达30%,每年自杀人数超过10万。儿童青少年抑郁、自杀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现象和痛点。

孩子为什么会抑郁?怎么会自杀?如何避免?如何治疗?真的治不好吗?

人们惊愕、疑惑,觉得神秘、恐怖。众说纷纭,却难以了解抑郁、自杀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半夏超越了对女儿抑郁自杀的耻感和悲痛,主动选择面对媒体和公众,坦然检讨自己养育女儿过程中的失误,希望以此警醒和帮助更多的父母和孩子。这实在是一件慈悲、大爱之举——于半夏自己而言,也是一条积极的自我疗愈之路。

半夏助人的发心和行动让小酒之死超越了单纯的悲剧,具有了价值和意义。这正是半夏的目的,如她所说,“好像多帮一个孩子,小酒短暂的生命就有无限生长的价值。”

作为养育、亲子关系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研究者、咨询师,作者与半夏有同样的目的,希望从理论与方法的角度对小酒这个个案进行分析,探讨抑郁症、自杀的导因和解决方法,帮助到更多的家庭和孩子。


02

主观的美意未必有良好结果

每一个母亲主观上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一切,也都按照自己理解的最好的方式养育自己的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是一个母亲天然的权利。

只是,客观上,母亲也是有局限性的。她以为最好的养育方法未必正确,最佳的决策和选择未必达成理想的结果。

肯定养育者培养孩子的美善动机和权利,不等于赞同她的养育观念和方法;检视养育的观念和做法,不等于否认养育者本人。

我对半夏怀有温情和理解。我自己在养育中也有诸多错谬。

半夏是主要养育者,也是访谈文章的主诉,所以本文分析她的养育模式和做法与孩子抑郁自杀的关系。

如同她也认识到的,孩子的抑郁与她的养育观念、做法,以及在孩子遇到包括同伴霸凌和老师逼迫时的不作为、反作为密切相关。

小酒有一个漫长的抑郁历史——虽然初中二年级才得到诊断。她还在幼儿园、小学时期,已经很痛苦——也可以说有抑郁情绪了,只是养育者没有意识到。她没有这个视角。

在成功自杀之前,小酒有跳河、割肚皮等多次尝试自杀,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帮助。

最后,当母亲终于意识到孩子抑郁了、病了,她选择了文不对题的解决方法和治疗方法。

概而言之,孩子抑郁、自杀,与养育者一系列失误有关。

03

错误的养育方式

从发展心理学养育模式理论的角度讲,半夏的养育方式属于比较典型的直升机-专制粗暴型。在发展心理学界定的四种养育模式中,这种养育模式是不利于亲子关系和孩子成长的一种。

据我观察,在我国,这种养育方式相当主流——儿童、青少年高比例的抑郁和自杀,与这种养育模式的盛行有关。

这类父母积极有为,掌管着孩子的人生,在学习上高要求,在行动上高管控,在生活事务上大包大揽,在消费上竭尽全力。

为了让孩子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养育者基本上把他们当成赛马培养。当孩子的学业表现达不到要求,不顺从、不按指令行事的时候,养育者情绪失控,对孩子施以语言乃至身体暴力。

由于孩子的自我受到压抑,自由、权利高度压缩,感受、想法不被倾听、接纳,亲子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自我比较强大的孩子暴躁、反抗——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叛逆”。内在能量比较弱的孩子则陷入不同程度的抑郁。

小酒的抑郁有迹可循,与不良的养育模式密切相关。

避免孩子抑郁,需要改变养育模式。

半夏在访谈中说要加强自身的力量,要对教育内卷有认识和抵制。这些都是好的思考,但还缺少理论性和系统性。

根据养育研究结论,最有利于孩子成长和成功又幸福的养育模式,是权威-民主型养育。

在这种模式下,养育者和孩子之间是平等、“有距离的亲密”关系。家庭有规矩、标准的设立,有高的学业和行为要求;同时,养育者对孩子有倾听、响应、协商、沟通。孩子的自我和主动性有生长的空间。

从专制粗暴的养育模式到民主-权威的养育模式,可谓亲子关系的一场革命。孩子抑郁的时候,就是给父母敲响了警钟,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可以以此为进行变革的大好契机。改变对孩子和父母自身都是好的。

04

糟糕的同伴关系

小酒很小就遭遇了严重的同伴欺凌。她在小学六年级时第一次向母亲提出看心理医生,那是在被一位同伴辱骂之后,她意识到自己心理出问题了。

上了初中以后,她的人际处境不断恶化,同学公开排斥、编打油诗当面嘲笑、羞辱,模仿她的呕吐动作。她还被视为艾滋病患者,同学都躲避她……

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建构非常重要,是他们安全感、归属感、自尊、自信这些积极心理能量的重要来源。

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心理营养不良症,表现出心理、情绪障碍。小酒极度缺少这些需求,在心理营养意义上可以说处于赤贫状态。

母亲要么不知道孩子经历了同伴欺凌,要么大题小作、弱化问题,或者反而责怪孩子处不好关系,给自己添麻烦……

正如半夏所说,小酒在人际关系上比较笨拙。她是多么渴望被集体接纳,甚至记下了每个同学的生日。我猜想她试图通过讨好同学改善处境,但没有达到目的。

显然,小酒严重欠缺人际交往能力。社交能力的培养对孩子非常重要。在这方面,家庭没有给到小酒帮助。半夏的解决办法是送小酒上情商课,结果也没有达到目的。

社交能力、人际冲突解决能力的培养并不困难。半夏没有为孩子找到有能力的咨询师,她求助的人给了她错误的建议。

太遗憾了!


05

不良的师生关系

不良的师生关系也是儿童青少年抑郁重要的导因之一。小酒的老师,尤其是负有帮助学生协调同伴关系和关注学生心理、情绪健康的班主任,没有给到对小酒应有的帮助,挺失职的。

小酒长期受到同学的欺凌,痛苦不堪,以致于写下遗书,准备跳楼自杀。这些情况老师都不知道吗?有采取积极的援助措施吗?

实际上,从半夏的叙述看,小酒班主任要么没有意识到孩子抑郁了,要么不关心孩子的心理。班主任处理小酒违纪的方式让孩子更加绝望。可以理解,老师关心学生学业和纪律、规则,但是,她显然没有看见真实、具体、痛不欲生的学生本身。

像很多父母一样,半夏面对老师诚惶诚恐,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起舞。用她的话说,她充当了老师的“帮凶”,不仅没有支持女儿,而是一起给女儿施加压力。她也没有真正看见她的女儿。


06

错误的治疗方式

半夏对于小酒抑郁、自杀的导因有清楚的认识,即糟糕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它们共同构成恶劣的人际环境,难怪小酒觉得活不下去。

像很多抑郁症孩子的父母一样,由于对抑郁症不了解,或者怀有错误的认识,当小酒已经严重抑郁,出现严重的躯体症状,半夏先是淡化处理,最后选择了文不对题的治疗方式:送孩子吃药、住院,以及休学。

据半夏自诉,小酒经历了长达3年的精神医学治疗,各种药都吃过了,还做了多次电击治疗。治疗可谓惨烈。但没有效果。

我有多位来访有过类似小酒这样的治疗经历。在我看来,这是一条错误的治疗道路。每一个孩子都告诉我,治疗没有用。

在孩子抑郁之前,拼命鸡、卷,一旦诊断抑郁了,一些家庭又选择让孩子休学。休学看似让孩子脱离了不友好的环境,学习压力也没有了,孩子应该好起了吧?实际上,情况往往变得更糟。小酒就是如此。她变得无聊、焦躁。

无论从当下还是长远人生看,长期休学可能弊大于利。每个孩子都关心自己的前途、命运,以及成就。

孩子需要的不是不上学、脱离集体和人群,而是要克服造成上学和融入集体困难的关系障碍及不良应对方式——我的咨询以此为目标。

成长路上,困难、挑战在所难免。一旦学会好的应对方式,孩子的心智就成长了,锻炼出了心理肌肉、心理韧性,变得更加阳光、乐观、自信,表现可能变得更好。

解决问题要针对导因,这是常识。抑郁症的精神医学诊断和治疗并不针对导因,这完全是反常识的。半夏现在对此还是缺少认识。在我看来,她对于抑郁症的治疗缺少了解、理解,这是整个文章中最大的不足,我担心可能形成误导。


07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组情绪症状的总称。不同于人们熟悉的生理、身体疾病,它不是生理性、器质性病变,而是一种精神、心理困境。

名为抑郁症的精神、心理困境,诊断和治疗有两个体系,分别是精神医学和心理学。这两个体系在抑郁症症状认定上多有共识,包括情绪低落、悲伤、哭泣、低价值、低自尊、对平常感兴趣的事物丧失兴趣、睡眠改变(睡不醒或者睡不着)、饮食和体重改变(吃不下或者过量饮食,体重减轻或者增加)、不想见人、闭门不出、有自杀意念或者行为,经常伴有焦虑、焦躁情绪,等等。

以上症状如果持续时间超过两周,就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抑郁症有轻度、中度和重度之分。

在导因认识上,精神医学和心理学有根本的分歧。

精神医学把抑郁症视为生理性疾病,认为是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包括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失衡所致。

须知,抑郁症大脑化学物质失衡假说提出来有半个多世纪了,至今没有得到证实。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抑郁症既无法通过实验室检验的方式诊断,也无法通过影像方式诊断,而是采用量表的方式诊断。

半夏曾经认为抑郁症诊断很主观。的确。

在西方,精神病学的抑郁症诊断治疗模式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质疑。如美国进化精神病学奠基人之一的兰多夫·内塞(他著有《坏情绪的好理由》)指出,精神病学的抑郁症诊疗模式是“把症状当疾病”(VSAD)。

在他看来,抑郁症是症状(虽然看起来很吓人),不是疾病,就像发烧、咳嗽是症状,不是疾病一样。有经验的医生不会一来就给发烧、咳嗽患者吃退烧药、止咳药,而是会检查导致发烧、咳嗽的原因,针对原因解决问题——否则会掩盖病情,导致不可收拾的结果。

然而,精神病学的抑郁症治疗则针对症状本身,对于导致抑郁症症状的不良人际关系、挫折、羞辱、失败等负性生活事件不予关心,也不考虑患者的应对模式,或者情绪反应程度是否与触发因素、遭遇的困境相吻合。

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身体不会忘记》的作者巴塞尔·范德考克指出,精神病学的抑郁症诊断充满主观性,同一个患者经常获得5、6个不同的诊断,获得什么样的诊断,取决于医生关注什么。

如果诊断错误,吃了错误的药,自然不会有效果——而且有反效果。这也是常识。

精神医学认为抑郁症只能控制,不能治愈,必须终身服药。正如积极心理学奠基人马丁·塞利格曼所说,所有疾病的治疗都以治愈为目的,唯有精神医学例外。

范德考克说,精神疾病诊断标签会一辈子跟着一个人,其情景好比基督山伯爵永远被关在地牢里,再也不能见天日。而且,患者被剥夺了掌控人生的主动性,把命运交给了医生、药物,变得消极、被动。在我看来,这是白白浪费了成长的机会。

在西方,精神病学的抑郁症诊断、治疗有效性问题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并已形成共识:对于轻、中度抑郁症,抗抑郁、抗焦虑药没有效果;针对重度抑郁,抗抑郁、抗焦虑药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与安慰剂相比,没有有意义的差距。

除了广为人知的副作用(损害肝脏、肾脏、糖尿病等等)、依赖,服药可能导致和加剧自杀意念。

当然,包括内塞、范德考克在内,很多专家并不完全拒绝抗抑郁、抗焦虑药。这些药物可能有安慰剂效果,带给一些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也可能可以让情绪的烈度降低——缓解症状,从而降低痛苦程度。

需要认识到,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的功效和作用机制,与退烧药、止咳药类似。所以,即便用药,同时也要做心理咨询。

在我国,人们普遍把抑郁症视为身体病痛,抑郁了就去精神科求诊。当治疗无效的时候,竟然不予质疑。这是被灌输和训导的结果,相关观念和知识亟待更新和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避免重蹈覆辙。


08

抑郁了怎么办?

那么,当孩子已经抑郁了怎么办?

帮助孩子解决具体困难,无论是亲子关系、同伴关系还是师生关系、人际冲突、学习压力、挫折、失败……看见孩子,倾听孩子,给孩子减压,跟孩子一起学习和尝试心理疏导的方法。

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孩子,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者服药的同时,寻求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不是医生,大多不在医院工作。他们不给患者开药,而是采用心理治疗方法。

目前,世界上有数百种心理咨询方法,常用的就有50来种。其中,获得广泛推荐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CBT(认知行为疗法)、IPT(人际关系疗法)、问题中心疗法,其它像REBT(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积极心理疗法、家庭治疗也都是很常用的疗法。

很多咨询师也在咨询中加入了冥想、瑜伽等另类疗法。

除了上述方法,我个人在咨询中加入人生哲学、幸福学理论和教练技术、有氧运动、饮食和睡眠调节等方法。

整合多种疗法的咨询师辨症能力、解释能力更强,方法更多,治疗见效更快,效果更持久和巩固。


09

写在最后

半夏找到了自己女儿抑郁、自杀的根源。但是,客观上,她的分析缺少理论视角。她提出的预防和治疗抑郁的方法存在很大的不足,有可能导致误导。

一个人很难一下子从病人成为医生。半夏已经在为其他家长提供咨询。从她的叙述中,看不出来她在养育、亲子关系、青少年抑郁方面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如果说她现在还没有完全从丧女之痛中解脱出来,那是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去帮助他人,未必合适。助人的愿望需要以助人的能力为基础,愿助人的时候谨慎从事。

失去女儿,损失最大、最悲痛的人,无疑是母亲。在此,谨对半夏致以另一个母亲深切的同情和安慰!

小酒生前的人际环境很不好,受到很多的伤害,很遗憾她没有得到有效的帮助。心疼她,愿她安息!

如何做父母?怎样才能帮助孩子良好成长?推荐阅读《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



关系、抑郁





 • end •
文:彭小华丨编:青苔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把时间交给阅读

彭小华爱闻思修
在爱的前提下,围绕各种关系、教育、事业、人生、生老病死,分享个人体验、阅读、思考;欢迎讨论;提供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