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钟亮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从文化视野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样态和文化基因,进而阐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贡献,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各民族以文化存在为单位,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和交往形成了具有高度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不断强化的文缘纽带。各民族独具个性的文化中所孕育的共性元素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层面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养丰富资源。与此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现实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蕴含着谋求和平与发展的文化理念,蕴蓄着超越意识形态之争、关切全人类共同命运、共建美好大同世界的中国智慧,彰显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文化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是当前中华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以共同体理念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以加强团结意识和凝聚奋斗力量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为民族复兴汇聚磅礴伟力。“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各民族在交流互鉴的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文化、所共同孕育的光辉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独特瑰宝和历史积淀。其中,作为关键线索的文化共同性使各民族文化一方面在求同存异的文化共识上相通,另一方面在和平发展的文化属性上相融,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延续发展。以文化为机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有利于厘清各民族在文化共同体中自我身份确认的历史脉络,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在精神家园中的价值互认与文明共享,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有效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文化样态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
依托文化底板对中华民族进行持续文化塑造与浸润,进而在文化层面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量,是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属性的重要价值所在。纵观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思想文化积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土壤。文化基因是对各民族及其历史文化的存在意义、存在目的与存在价值的确认,引领着群体的身份认同,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相对独立性的文化特性。在人类文化发展历程中,每个民族都形成着和拥有着某些特定的文化基因,构成其文化发展的稳定性社会心理因素和共同性社会意识要义。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基因不仅构成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和信心来源,同时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强大精神支撑。习近平指出:“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所传承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世界观和人生观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和审美观中最本质的部分,熔铸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各思想流派在多元融合中的精华,汇聚了各民族在多元性激荡中的精粹,凝练着中华民族从传统到近代再到现代各阶段在多元性碰撞中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备深厚旨趣的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精神世界中具有深沉意义的特殊元素。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共同体以文化认同作为彼此联结的血脉和纽带,也将共同的文化作为在历史变迁中凝聚而成的精神密码。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民族大交流、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变迁是一个自然的、长期的发展过程,这种历史交融的文化也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气质。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千年却依然充满生机活力的原因之一正是在于中华文化秉承兼容并包、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对这种文化理念的认同感在历史的交替中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之中,成为联结各民族的重要文化纽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念。“天下”是中国古代先哲对客观世界的地理空间与主观世界的文化心理有机结合的概念,我国古代历来有“民为贵”的政治理念和“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治国理念,体现了“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和“民为邦本”的治国原则。“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重在强调让那些德才兼备、品德高尚的人管理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人与人彼此秉持对待亲人一样的态度,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集体的照顾与供养。由此,每个人都避免谋求自己的私利,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睦。追求和平友好与实现共同发展,是“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重要理念。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秉承的共通和谐理念,主张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与实际发展状况,通过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团结力量,以实现共同构建美好世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指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当前,中国所积极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正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文化气质、文化底蕴、文明智慧的反映和体现。
中华民族共同体于世代生产生活之中所形成的文化基因的传承和深化历程,伴随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史。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强化对中华文化共同性的认同,推动了深化各民族之间在文化根本上同生、并存、共荣的价值关系,进而在各民族多向互动的过程中达成具有一致性的价值共识并实现进步性的价值引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延续发展。各民族经济之间相互依存、彼此相依,各民族之间的情感不断亲近、相互认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容纳力得到了升华和提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民族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历史大势不断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这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必然趋势。持续挖掘与弘扬中华民族深厚独特的文化基因有利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从而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强调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要使各民族对中华文化形成最广泛的认同,在情感、理想、行为等层面凝聚起民族力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能够促进内部成员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荣誉感,能够不断加深中华民族奋斗、团结、和谐等宝贵精神对内部成员的熏陶与塑造,能够凝聚起中华民族对家国天下和社会制度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合力。在深层次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能够推动中华民族整体性地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和实现文化自强,能够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为民族复兴进一步凝聚共同携手前进的民心和汇合共同创造事业的伟力。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厚重底蕴、持久生命力和强大亲和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世界范围内、时局变化之中感染民情、凝聚民意、吸引民心的重要保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于世界范围内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性文化激荡之中保持平衡特质和进步趋势的重要保证。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底蕴
(为方便阅读,参考文献及注释从略,图片来源于网络或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