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唐伊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理论的途径,更是引导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为此,需要在认识各学段学生社会化需求特点基础上给予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的整体设计和积极引导。在纵向学段衔接向度上,从教育内容、实施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整合教育资源;在横向多元参与主体向度上,关注学校、家庭、社区、互联网空间等力量的整合,构建全方位育人网络。
关键词: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青少年;价值观
202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的守正创新,也是对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制度安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这一“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重视和深远规划。它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之举。
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出以来,学界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思想教育或教育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建议,包括“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概念、要求、原理与实施对策等。从青少年社会化不同教育阶段的需求特征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阶段性和递进性,也是阐释思政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的重要理论视角。这一角度的切入,有助于从以更广的视野理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对于个体与社会的双重意义,更好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一、青少年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也是其适应社会环境、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要基石。社会化理论源远流长,深植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经典研究之中。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关系总和这一角度,强调了社会化在个体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社会化使个体学习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形成社会关系,为参与社会实践和价值实现奠定基础。涂尔干(Émile Durkheim)笔下的社会化是社会规范传递给个体的机制,确保社会秩序和团结的维持。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将社会化定义为个体学习并内化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和角色的过程,其核心在于通过学校教育达至社会标准。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她指出,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个体通过与家庭成员、同伴以及更广泛的社会互动,学习并吸收特定社会的文化规范和行为模式。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和社会能力的变化,而社会化过程与个体的认知发展紧密相连,影响个体如何理解世界,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定位。
诸多定义指向了一个共同的论述基础——社会化与个体发展紧密相连。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看,个体的社会化程度深刻影响其在社会中的角色扮演和价值实现;也就是说,社会化兼具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而其实现与社会化对个体“形成共性”“发展个性”的作用密切相关。可以从以下不同面向进一步理解社会化与个人发展的关系:第一,价值观的内化是社会化的核心,个体通过社会化过程学习并接受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形成道德判断和社会责任感。第二,社会化教会个体如何根据社会结构和文化要求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通过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家庭成员、学生、工作者等,学习相应的行为和责任,这些角色的成功扮演是个体实现社会价值的关键。第三,社会化是一个持续性、互动性和动态性的过程,涉及个体与家庭、教育系统、同伴群体等多主体互动。社会互动是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个体学习社会规范,发展社会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第四,能够适应社会变迁和新环境,是个体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实现价值、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意味着,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培育主流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必然构成其重要内容和核心目标,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行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任务的核心。
“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对于社会,都是如此。”这个时段经由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综合表现。社会由一个个成员组成,在这个意义上,帮助青少年增强社会化能力,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种教育类型的价值所托,也是对受教育者的价值所在。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青少年提升个人价值、实现社会价值,乃至达成双重目标相互统一的关键桥梁。
首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理论的途径,更是引导其社会化的重要手段,是促进青少年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步骤。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授的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德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帮助青少年学会如何在社会中建立积极的角色,更好地理解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还承担着推动个体现代化的使命。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个体必须具备适应快速变化社会的能力和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为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全面发展和持续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注个体的知识学习,更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少年培育主流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形成健全的价值观体系。这有助于青少年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最终实现个体全面发展和个人价值。随着现代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上升,青少年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在不断演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和改造能力,这也更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个体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地位。
因此,对青少年社会化能力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之义,在社会层面发挥思政教育作用之外,更要在个人层面凸显其价值,最终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赋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和育人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在个人关系领域充分发挥它的功能,才不是把人作为‘工具’来培养,而是作为‘目的’来培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青少年不仅是社会规范的接受者,而是社会主体的角色,更是社会变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因而,作为青少年一种重要的社会化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将提升青少年社会化能力作为其应然目标、价值导向与内在追求。从社会化视角阐述这一理念,既突出了青少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也突出了学校教育对社会责任的勇敢承担。
二、大中小学生社会化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
大中小学生社会化需求是矛盾而统一的。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影响社会化的主客观因素是复杂多样的,青少年社会化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由于人的自我发展、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各阶段社会化需求又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递进性。这些特点对教育的效果和方法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和实施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否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能否有效满足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社会化需求。
社会化过程可能持续人的一生。它通常被分为两种阶段:初级社会化指个体在儿童早期生活中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阶段,家庭是最主要的社会化机构;次级社会化发生在儿童后期到成年期,通常在个体进入学校、工作场所或其他社会环境时。具体到大中小三个学段,学生的社会化需求有以下特征与表现。
第一,小学生处于社会化过程的初期阶段。他们的主要社会化需求集中在建立基本的社会规则意识,形成初步的集体归属感。在这个阶段,小学生在家庭日常生活和学校活动中学习和实践如何与同龄人互动、遵守学校规则以及尊重师长,逐步了解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在小学四年级这一关键时期,儿童的生活技能发展出现显著差异。此外,小学生在这个阶段也开始发展道德情感,如诚实、友善和责任感。
第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是一个身心发展迅速且复杂的阶段。他们的社会化需求不仅包括对知识体系的深入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还包括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他们开始承担更复杂多元的社会角色,如学习者、朋友、家庭成员等,并学习如何在这些角色之间进行平衡。除家长、教师等关系外,学校的同辈群体是影响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微观社会关系,中学生开始更加关注同伴关系,寻求独立性和自我表达。在这个阶段,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形成批判性思维,以及培养他们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小学思政教育具有基础性、具体性的特征。由于儿童的感性认知能力占主导地位,其教育方式“采用感性的方式而避免概念的抽象”,小学阶段思政教育特点在于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主要教育手段有故事讲解、游戏互动以及日常行为规范,达到传授主流价值观,在实践中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的目的。这一阶段的教育旨在为学生筑牢道德基础,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进入中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特征逐渐加强,内容和方法更为系统和深入,着重于思想道德基础的巩固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除了继续强化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还引入了社会、哲学和经济等领域的基本概念,开始接触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基础和历史文化传统。中学思政课程发挥班级共同体作用,鼓励学生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反思,通过讨论、辩论和案例分析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是这一阶段的育人特征之一。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指:“在国家总体统筹规划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指导,为实现开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协调和融合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资源、关键要素,使其形成横向贯通、纵向连接的有机育人共同体,让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不仅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正是在这一总的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求将总体目标贯穿于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目标中,有顺序、分层次、有梯度地规划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在深化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理解基础上,可以看到,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征与相应成长阶段的学生社会化需求是内在契合、精准对接的。
一方面,体现在阶段对应性,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社会化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匹配。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社会化过程的起始阶段,此时他们需要建立基本的社会规则意识和集体归属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引导学生首次系统地接触社会规范和价值观。进入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更为复杂,他们开始探索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形成多元的社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在多样化的微观社会关系中找到合适的定位。到了大学阶段,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形成独立人格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升理论高度和实践水平,这与大学生准备步入社会的阶段需求高度一致。
另一方面,体现在过程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与学生社会化过程的连续性相匹配。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乃至持续整个生命过程的发展过程。与之相对应,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如果出现中断或脱节现象,则是社会化中断(disruption of socialization),比如家庭环境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动荡、个人经历的危机都可能会引发个体在社会适应上的困难,增加其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风险。在青少年的求学过程中,上述危机并非完全能够避免,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能够发挥其特殊作用,以其连续深入的教学育人效果,成为保护青少年远离社会化中断的内在力量。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虽有所差异,但育人目标具有共同性,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确保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完整的价值观体系,以促进其社会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并最终实现其全面发展。具体体现在:第一,思政教育一体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社会主义社会规范和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第二,思政教育一体化有助于加强青少年对国家、对中华民族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找到适合的社会位置与身份认同感;第三,思政教育一体化强调在不同学段对学生进行一致性的价值观教育,从小学的道德基础教育到中学的思想启蒙,再到大学的深入理论学习与实践,连贯如一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形成稳定而连续的价值观念,一以贯之地引领其身心发展,提升挫折应对能力;第四,思政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有助于青少年不断地模仿和践行主流行为方式,从而降低其参与越轨和犯罪行为的风险,平安度过人生早期的诸多过渡时期,为其顺利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不仅是对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遵循,更是对国家教育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的结合。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旨在通过系统化、连贯性、发展性的教育体系,塑造青少年全面、深入、持续的社会化过程,从而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稳定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社会化视角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以社会化视角对大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是推动思政教育发展和满足青少年成长需求的重要策略。许多学者基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包括:理论课内容的纵向衔接,育人途径的横向贯通;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和“纵向”结合起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入手,构建校地合力、校家合力、校际合力的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面向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开展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实践育人体系、师资队伍体系、教育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子系统建设等。
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领导者,结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他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深入理解社会,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以教育规律为指导,顺应青少年认知成长规律,由浅入深地促进不同学段青少年对社会的感知与认识,达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讲,大中小学生分别处于儿童中期、青春期和成年早期阶段,其主要发展议题不同,对社会的主要感知方式不同,因此需要依托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教育设置,各有侧重地促进其对真实社会的理解,更好地形成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具体而言,在小学阶段,6岁至12岁左右的儿童通常经历着稳定而缓慢的成长。粗大运动技能与精细运动技能得到充分发展;具体运算思维出现,能够越来越娴熟地处理信息;语言能力提升。儿童中期的个体不仅需要努力掌握学校传授的知识,还要找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位置,为日后建立操控感和能力感奠定重要基础。在小学生努力寻找“我是谁”的问题时,小学生对自我的理解往往依赖与他人比较进行自我评价而形成。同时,这一阶段形成勤奋的品质与成年后的成功之间的正向关联非常密切。因此,推进小学生对社会的感知尤其需要关注教师、家长等“重要他人”所提供的安全、支持性环境,帮助儿童在安定的环境中形成稳定的自我内核,对社会报以信任也是进一步形成社会责任的基础。
进入中学阶段,大多数13、14岁左右至18岁左右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身体快速发育并经历着性成熟的过程,同时大脑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青春期学生的冲动行为。此时形式运算思维的发展,促进中学生凭借抽象能力质疑各种规则和解释。“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达到自我热衷的程度,并努力在自我的诸多特征中建立自我同一性。推进中学生对社会的感知一方面需要提供更多接触真实社会的机会,帮助其跳出“自我中心主义”的窠臼以及以绩优为唯一评价体系的学业竞争体系,促进中学生在身心参与中找到自我与社会的关联。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案例研究、小组讨论和辩论等方式,发挥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引导青少年进一步思考社会结构与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在积极参与和情感共鸣中寻求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
纵向整合教育资源,核心在于严格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原则,构建大中小学的系统化、连贯性、发展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持续性地深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在评价指标方面,确保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指向明确、目标统一。作为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应该符合《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的相关规定,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具体落实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上,即在大中小学各学段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五个维度设立评价指标,形成层次分明、衔接顺畅的立体化、贯通式的评价格局。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当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系统化的评价指标正向激励和反馈指导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实施。
其次,在体系建设方面,完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学段教学要求、课程内容、实践培养上的有效衔接与逐步深化,在内在逻辑和核心思想上实现一以贯之、前后协同。在每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当前的发展需求,还要预见下一阶段的社会化需求特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从小学阶段的基础道德情感培养,到中学阶段的思想道德基础打牢,再到大学阶段的使命担当和理想信念教育,每个阶段的教育都以前一阶段的成果为基础,层层递进,相互衔接。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思政知识结构,还能够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贯彻始终的核心思想与政治素养。
横向整合社会资源,要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和广度,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社会实际和日常生活。如今,青少年的社会化机构更加多样化。“家庭、学校已不再是仅有的社会化机构了,应不失时机地加大社会化空间。”这要求学校与家庭、与全社会紧密合作,平衡显性的课程教育与隐性的环境浸润,兼顾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形成全方位的育人网络。
首先应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守住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基地。从家庭到学校的过程,是青少年走入新的社会化机构的过程,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桥梁,确保家庭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有利于共同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建议通过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定期家访等多种方式,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其次是社会实践的融入,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高地。社区是具有生活性、社会性、教育性的综合场域,是青少年社会化场所中不可忽视的空间,能够为培养学生的社会化能力提供更广泛的支持和多元的实践机会。社区的思政教育资源有社区服务、志愿活动、军政训练、走访调研、生产劳动等,学生能够在实际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和体验,建立起与附近的生活世界的具体联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将培养社会化能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这要求思政教育者在教育的每一个层面和环节中,都将培养学生的社会化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其成为思政教育过程的核心。
在宏观设计层面,社会化能力的培养应当贯穿于课程设置、教学实施、评价体系以及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形成一个系统性、连贯性的教育体系。不仅关注学生在知识层面上的理解,更强调通过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体验、参与并反思,从而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实现在知识、情感、意志品质、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哲学层面,将社会化能力的培养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整体范畴,体现了全人教育的理念,是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想的实践和深化。相应而言,思政教育者需要具备全局视野,将社会化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个人成长、社会需求、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构一个各级教育机构与各类社会化场所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教育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