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建国,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湖北省党建研究会会员。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委讲师团成员。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思想史、政党理论与执政党建设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出版《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等学术著作4部,在《人民日报》《科学社会主义》等报刊杂志发表专业学术论文60余篇。
唐辉,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
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人类解放提供了现代化基础,但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也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使人类陷入了现代化的困境之中。这也决定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类进步与解放的限度。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逻辑、发展目标、发展内容、发展方式上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方位超越,有效克服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以及人自身的异化,具有鲜明的人类解放意蕴。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解放意蕴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高度契合,是科学社会主义人类解放命题的中国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最新重大成果。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类解放;科学社会主义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这一论断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提供了基本遵循,即要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人类的解放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命题。因此只有站在人类解放的高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够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意义。
一、人类解放的现代化基础及其限度
要准确把握人类解放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理解人类解放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人类解放而言,是指人类摆脱束缚、实现自由的过程和状态。如果从这个层面上理解人类解放,那么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人类就开始了探寻自身解放的历史进程。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因此人类解放也自然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解放的方式和特征不同,对人类解放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对城邦至善生活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的本质,因而人的解放就是追求至善的城邦生活。黑格尔则认为人的本质是绝对精神,现实生活中的人只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因而人的解放就是实现人的自我意识的自由活动。由此可见,对人类解放命题的认识总是与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认识人的本质是理解人类解放命题的前提。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他第一次从人类实践活动出发考察人的本质,实现了人的本质的哲学革命。立足于实践,人的本质具有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其一,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马克思在论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时指出,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也就是说,人之所以称之为人而不同于“物”是因为人在自然界中把自然界看做自己的对象,并进行着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自然界成为人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可以说人通过外化自身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而在自然界中创立着自身的生命本质。也正是因为人的类本质与自然界之间的内在矛盾与冲突,使人处于不自由的束缚状态,人的解放由此成为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其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是类存在物,而且“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意味着,对人的本质的理解需要从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去理解。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质,人就不单单是作为一种从生物物种而形成的关系,还应该包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性别关系、阶级关系、法权关系等关系。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总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交织和运动中生成着人的本质。因而人的解放不仅要在自然界中获得解放,还需要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获得解放。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是马克思科学回答人类解放命题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马克思揭示了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现实的人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也指明了人类解放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逐步得到解决的过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及其人类解放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发展目标、发展内容、发展方式上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面超越。
其一,在发展逻辑上实现了人本逻辑对资本逻辑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视为现代化发展的目的和要求,超越了以资本增殖为目的而导致人被异化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以及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是关键节点。以这几个关键节点为分期,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奠基阶段(1949—1978年)、快速发展期(1978—2012年)以及成熟期(2012年至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是推动这一发展过程的根本动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群众要求尽快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又希望及时巩固新生政权,保持政权稳定。因此这个阶段,中国式现代化以“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为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是现代化水平还达不到国际的标准。人民群众在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下,开始追求“富裕生活”。因此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发展聚焦于生产力的发展,强调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也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等“硬需求”有了更高要求,同时对公平、正义、民主等“软需求”也有更高的要求,“幸福生活”成为人民群众的第一需要。因此这一阶段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高标准的现代化。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本质上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发展的结果。反观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发展过程,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圈地运动、黑奴贸易、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每一步发展都伴随着人被践踏和人的本质被贬低。
其二,在发展目标上实现了共同富裕对两极分化的超越。在面对人类现代化发展方向的选择时,习近平提出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的疑问。对于这些疑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给予了明确的回复。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强调了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在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作出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的决策,并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共同富裕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可以说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由于资本逻辑的主导,占有生产资料的一少部分人通过剥削不占有生产资料的绝大多数人的剩余价值,使整个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导致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可以说,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可避免的结果。
其三,在发展内容上一方面实现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对物质中心主义的超越,另一方面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超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之所以能够共同构成现代化发展的内容,是因为立足人类自身而言,人的世界可以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基于此,现代化的发展既是客观世界的现代化,也是主观世界的现代化,是两者的统一。具体而言就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统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统一。当然,这是对于现代化的一种应然理解。从经验来看,在人类现代化的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物质的东西能够直接满足人类的需求,因而对物质的追求、对客观自然界的改造成为现代化的发展的直接目标,这导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关系长期被遮蔽。尤其是在由资本和科学技术推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人口数量剧增。另一方面,以资本为核心,过度追求剩余价值,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人在这种社会中被物化,成为“单向度的人”,自然界成为“无偿的自然力,像一切生产力一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造成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对立,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断裂,并在其现代发展的实践路径上表现为先物质、后精神,先污染、后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深刻反思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弊端,一面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把物质文明视为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把精神文明视为现代化发展的精神动力,两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也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主张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走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一、人与自然统一的坚持,使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内容更加全面和更加完整。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内容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与自然本身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人臣服自然向人征服自然的转变。机器大工业推动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使人征服自然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这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同时也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达到了顶点。中国式现代化在重视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强调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主张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这种绿色发展的道路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统一。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本的发展逻辑直指人类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遵循。不可否认,资本首先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存在的,因而不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资本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要素和“活劳动”要素之间的关系被颠倒了,这表现在资本逻辑成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主导逻辑。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必然带来资本对人的奴役。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强调一切发展为了人民,这实质上恢复了资本要素和活劳动要素之间的正确关系,让资本成为为人民发展而服务的要素,人在资本要素面前成为具有自主性的真实存在,摆脱了“死劳动”对“活劳动”的支配。由此可见,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未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的根本原因。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本的发展逻辑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本逻辑的根本克服,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源所在。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解放意蕴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这一论断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与科学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解放意蕴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又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的具体内涵。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解放意蕴彰显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科学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实际上是更进一步明确了无产阶级解放的具体条件。但不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强调的无产阶级的解放,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生产力发展、阶级剥削消除、共同富裕的追求,实质上都是立足于不同历史条件下对人类解放问题的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被压迫的普遍现象,因而将人的解放的关键立足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中国共产党人则是立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将生产力发展、阶级剥削消灭和共同富裕视为人类解放的关键。概言之,从人类发展的全过程来看,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追求、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强调、对于共同富裕和和平发展的重视,蕴含着丰富的人类解放意蕴,是对人类解放命题的当代实践,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解放意蕴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先进是相较于落后而言的,而落后则是由于非科学所导致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性来源于其科学性。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刻把握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而形成的,因而是科学的。对资本主义社会运行规律的把握和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剖析使马克思看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不合理性所导致的人类发展困境,强调要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以此来实现人的解放。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生产资料社会性质能真正充分得以实现,人在此基础上能够获得真正自由,因而具有了先进性。在这一逻辑链条中,对资本主义社会运行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洞悉是前提和基础,决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进而决定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性。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本的发展逻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内容、和平进步的发展方式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形成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人类解放历史条件深刻分析之上的。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解放意蕴的生成逻辑和发展目标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且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解放意蕴对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的彰显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人类解放的终极状态和唯一模式,而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是当下人类解放最行之有效的现代化模式。因此必须以一种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解放意蕴,亦即既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解放提供了一条新道路,也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批判的基础之上的,而非一种人类解放的终极状态。这是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