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郁廷,轩宣|论网络舆论反转及其引导

文摘   2024-09-03 10:55   云南  

作者介绍

骆郁廷,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珞珈杰出学者。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委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国家和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及其他省部级课题十余项,独著、主编专著教材等二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研究》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5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80余篇。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教学优秀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3项。

轩宣,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

互联网为传统舆论场带来近乎颠覆式的改变,网络舆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网络舆论反转已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网络舆论反转实质上是网络舆论受众在对网络舆论事件真假甄别基础上价值判断和情绪表达的转变,不同的价值判断和情绪表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推动网络舆论出现不同类型的反转。个人情感先于事实、众声喧哗消解事实、利益至上解构事实、片面认知曲解事实、复杂流程延误事实均导致事实真相不能及时登场、完整亮相,网络舆论必定再三跌宕变更。网络舆论反转乱象严重损害网络舆论场稳定、网络生态和谐和网络舆论影响力,亟须对其进行及时正确有效的引导,这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网络舆论反转;反转类型;反转成因;舆论引导

网络舆论反转是指在互联网传播场域中,公众围绕某一焦点事件的意见、看法和言论随焦点事件的发展变化而出现一次或多次转向的现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当下,人人皆媒体、处处可围观、时时可发声的网络环境使得网络舆论变动不居、反转现象屡有发生,严重损害网络舆论场稳定、网络生态和谐和网络舆论影响力。习近平指出:“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有效破解网络舆论反转现象并加以正确引导,尤为重要而紧迫。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网络舆论反转的类型与成因,提出网络舆论反转乱象的引导策略,以期增强网络舆论引导正能量,强化网络舆论引导正效应,营造出清朗、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空间,有效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一、网络舆论反转的基本类型

网络舆论反转实质上是网络舆论受众在对网络舆论事件真假甄别基础上价值判断和情绪表达的转变,不同的价值判断和情绪表达交织将导致网络舆论出现不同类型的反转。

(一)正反转

  网络舆论的正反转是指原本消极、负面的网络舆论经过澄清和引导逐渐转向积极、正面,是对网络舆论本身的正向塑造和对网络舆论导向的正确坚守。

  网络舆论的正反转一般是党和国家有目的、有意识和有步骤的引导性反转。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把握好时度效,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正反转与我国社会弘扬的主旋律以及被我国社会绝大多数成员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高度一致。党和国家以事实为依据,以主流价值为准绳,打造出新华社、CCTV、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学习强国等一系列新型主流网络媒体,为广大网民提供更加全面、客观、权威的舆论视听与互动服务,在批驳错误观点、澄清模糊认识和回应舆论关切的同时,引导网络舆论受众对网络舆论做出更加正向和一致的回应与行动,避免网络舆论风向跑偏。官方媒体和主流媒体也及早抢占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小红书、B站等网络舆论阵地来大力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壮大主流舆论影响力,最大限度地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有效推动着网络舆论事件的正向演化和网络舆论的积极传播。

  网络舆论的正反转也可能是网民个体或群体积极介入网络舆论事件下的澄清性反转。正反转与人们的积极情绪、优秀品格、道德美德等美好的精神活动密不可分。部分网民可能因为自身需求、价值取向和社会感召而关注到某一网络舆论事件,同时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知如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正义感也推动着其以理性的、积极的行为参与其中。部分网民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梳理舆论事件发生始末缘由,通过互联网各种渠道提供具有准确性、完整性、易懂性的辟谣信息,帮助广大网络舆论受众对网络舆论事件本身形成更加客观、全面且深入的理解,以自身负责任、充满正义感的言论和观点影响着其他网络舆论受众的态度和行为,以网络新生意见领袖的身份有效引导着网络舆论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

(二)假反转

  网络舆论事件的呈现有真相和假象之分,加之网络空间的多屏端互动共享、多层级传播演变使得舆论事件随时可能化实为虚,网络舆论的假反转已成为一种反转常态。

  一种是非主观故意性的虚假信息传播产生的假反转。当前,网络空间呈几何量级增加的信息使得信源变得扑朔迷离,“两微一端一抖”(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和抖音短视频)到处充斥着虚假新闻、匿名信息和错误消息,许多人不经意间都可能成为伪消息、伪事件的传播者和扩散者。2015年,成都发生的一起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直接成为网络舆论爆点,男司机暴力打人视频在网络社交媒体上被疯狂传播,数百万网友对“受害人”女司机高度同情并强烈谴责男司机的暴力行径,这种“一边倒”的强大舆论声势却掩盖了事情的真相,即男司机对女司机多次嚣张变道别车的不道德交通行为忍无可忍才出手。正是“伪装成真相的伪真相很容易蒙混过关”,虚假的网络舆论信息经由网友随意转载、媒体不实报道、有关单位回应、知名人士评论等非官方渠道大范围散播,加剧了网络舆论受众对网络舆论事件的误读、误判与误解,将网络舆论舆情引向更加错误的方向,导致虚假的网络舆论反转。而一旦信息更加全面,真相得以澄清,舆论假反转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另一种是主观故意性的虚假舆论再造产生的假反转。由于网络舆论事件缺少完整的证据链,一些利益相关者为了达到歪曲事实、赚取流量的目的,煞费苦心杜撰所谓的“证据”来借机迎合舆论受众的某种情绪和利益诉求,以此左右网络舆论受众判断,扰乱网络舆论走向。大学生孟瑞鹏救儿童溺亡一事起初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人们纷纷为大学生孟瑞鹏见义勇为的举动点赞,为年轻生命的溺亡惋惜,但被救女童母亲却因拒担责任矢口否认孟瑞鹏是救人身亡,而是不慎落水身亡,于是乎关于大学生孟瑞鹏是见义勇为落水还是自己失足落水的网络舆论愈演愈烈。这种人为操纵和恶意炮制的舆论信息具有更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极易引发质疑、恐慌的网络舆论氛围并引发次生网络舆情,使得网络舆论事件的真实呈现变得更加的缓慢且艰难,网络舆论的假反转在所难免。但我们也不应否认,在大学生孟瑞鹏舍身抢救儿童不幸溺亡确为事实的背景下,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也为更多人参与到真相还原中提供了发声渠道,还舍己救人英雄孟瑞鹏以公道。可见,真相虽迟必到。

(三)再反转

  网络舆论反转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或真相的反复探求和认识之上,这种探求和认识往往不是一次性可以完成的,有时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接近事实的真相。因此,网络舆论也往往存在着反转基础上的再反转现象。

  再反转是一种反转状态的重复和反转行为的延续。“再”表示一个动作的重复或继续,网络舆论的再反转就是网络舆论受众表达行为的重复或连续发生。现实社会具有的话题性的事件一经由网络平台曝光,就会迅速引发网络议论狂潮。网民直接面对特定舆论事件发布信息、发表意见、表达诉求,主动参与到全国性的热点舆论事件讨论中,形成庞大的网络舆论受众,与网络舆论当事人、网络媒体工作者、政府机构人员等相互影响、相互制衡,推动着网络舆论事件的不断更新与反向发展。随着网络舆论事件的能量急剧提升并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特别是网络舆论焦点事件的信息和真相不断地披露,网络舆论受众又会根据自己的立场、情绪、尺度来判定是非对错,引发网络舆论的另一波讨论,推动网络舆论发生再一次转变。可见,网络舆论的每一次反转都是网络舆论受众舆论信息接收行为和信息反应行为的重复发生,也客观呈现了网络舆论受众持续关注网络舆论事件和不间断参与网络舆论表达的行为状态。

  再反转是一种舆论态度的转变和舆论观点的调转。“再”可以同时表示“重复”“延续”和“程度变化”,因此,再反转不只是网络舆论受众“动作”和“状态”层面的重复和延续,更是指网络舆论受众基于事实和信息的变化,在“态度”和“观点”层面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网络空间信息生成和信息流动的加快极大地提升了网络舆论受众对舆论信息的接收、理解、认知和反应速度,使其能够根据最初报道的网络舆论事件以及网络媒介设置的中心议题形成支持或反对、赞成或批判等态度倾向,并在思想认识中形成对这一网络舆论事件暂时的看法或观点。网络舆论事件关注度以及网络舆论表达声势不断增强,倒逼网络舆论管理者修正和改进工作手段,网络舆论事件得到越来越多信息的发布和细节的披露,如若与社会公众最初预期截然不同时,其态度和观点又会发生180度大反转。正是网络舆论事件在“事实”层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推动着网络舆论受众在“态度”和“观点”层面发生相应转变,网络舆论出现“再反转”现象。再反转也恰恰证明了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二、网络舆论反转的原因分析

  网络舆论反转的过程也是有限真实的网络舆论事件逐渐接近完整事实真相的过程,当事实真相未能及时登场或完整登场,网络舆论必定再三更迭。网络舆论反转源于真相的迟到,而真相的迟到又是各种主客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从而导致网络舆论反转的成因复杂化。

(一)个人情感先于事实

  西方舆论界极力推崇或渲染的“后真相”时代,“情感先行”遮盖了事实本身的复杂性和人们对于真相理解的渐进性,使得客观事实式微、个人情感高涨,网络舆论变动的方向也日趋错综复杂。首先,诉诸情感导致非理性网络舆论表达。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所涉类型一般与官员腐败、医患矛盾、政府管理、性与婚姻、食品安全、地域歧视、贫富分化、学术腐败等现实社会问题密切相关,这些敏感性话题极易攫住大众视线、挑动大众神经、煽动大众情绪。网民群体借助于较低成本的网络虚拟空间,将此类舆论作为自身心理能量的宣泄口,无所顾忌地释放其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情感,真相在狂热的、非理性的表达欲望面前变得不再重要。正如《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里所说:“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其次,情感连带产生消极网络舆论共振。网络空间全通道、强交互、高同步的媒介系统促进人与人之间持续的信息交换与社交互动,提高了人们之间共有情感的表达。部分网络舆论受众为了获取一种避免孤立和落单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倾向于与大部分网络舆论受众保持态度、行为与信念的一致,在这种情况下,针对网络舆论事件的非理性情绪、虚假言论、不道德行为都极易抬头和蔓延,事件真相在消极的网络舆论共振下变得扑朔迷离。最后,情绪膨胀促使网络舆论持续发酵。网络交往虽以临境感或者身体不在场的状态进行,但却完成着个体之间、群落之间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精神沟通和情感互动。在移情、共情和去抑制效应的作用下,一个微小的网络舆论事件可以瞬间点燃公众情绪,在极短的时间内成百倍放大并快速传播,这种强有力的网络舆论声势容易将突发网络舆论事件推向更加极端的方向,从而影响到广大网络舆论受众对事实真相判别的公允性,网络舆论随即发生一次又一次的转向。

(二)众声喧哗消解事实

  网络舆论在网民意见表达中得以集中体现,也在众声喧哗中走向片面化和无序化,当事实真相被纷杂声音所掩盖和消解时,网络舆论倾向必然飘摇不定。其一,多元受众生成网络舆论对抗性力量。现实舆论事件的介入必须要舆论主体身体力行的驻足、目击和体验,而网络空间的任意一次浏览、点击、评论、转发等都可以影响网络舆论事件的发展进程。当无数个个体聚集于同一网络公共性舆论,形成了多元化的网络舆论受众,同时也包含了无数个参与网络舆论事件交流与社会治理的态度与立场,必然导致舆论态度的胶着和舆论议题的分裂,网络舆论事件的真相在各行其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中被边缘化。其二,自我表达加剧网络意见市场混乱。网络以其低成本、低延时和匿名属性,成为现实个体信息分享、情绪发泄、意见表达的崭新平台,为个体意见充分融入公共性的网络舆论议题提供有利契机。黑格尔指出:“公共舆论是人们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其中包括一切偶然的意见,它的无知和曲解,以及错误的认识和判断。”出于不同性别、个性、智力、经验、兴趣等塑造的认知结构对网络舆论事件进行的个性化解读和补充性的认知加工,加剧网络意见市场的混乱,使得网络舆论事件的真实性遭遇严重消解。其三,快速传播促进负面衍生舆论扩散。习近平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在网络空间,各种弱小分散的意见流经由信息沟通网络得到空前密集的传播,人们偶然一次的围观、驻足都可能被迫加入网络舆论混战中,同时也意味着任何负面的、偏激的和虚假的网络言论都可能被迅速点燃,推动网络舆论事件的多次转变和网络舆论的来回波动。

(三)利益至上牺牲事实

  利益是唤醒和激发人类行为动机的核心要素之一。然而,“利益就其本性说是盲目的、无止境的、片面的”,被利益捆绑、污染的网络舆论必定是虚假的、颠倒的舆论形态,为后续网络舆论反转埋下伏笔。利益至上牺牲事实,一方面,表现为为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弄虚作假”。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用最低成本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的便捷渠道,当网络舆论事件与流量、热度乃至经济利益挂钩时,带有利益偏向的人为干预就在所难免。看似打着平等旗号来呈现多数人意见的网络舆论往往会变成极少数个体或团体操纵的结果。由于网络舆论议题的冲突性和尖锐性更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和聚焦,一部分人把网络舆论当作满足个人私欲的产品和工具,把网民的注意力转为现实经济效益,通过渲染、夸张甚至捏造的方式来制造各种虚假网络舆论,左右、影响甚至控制本应自由表达的网络舆论和网络民意,这种虚假的利己性进一步增加了网络舆论走向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表现为最大程度实现所谓国家利益而“混淆视听”。汉斯·摩根索说:“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所构成的,那么国际政治中实际上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网络空间的形成为西方国家政治利益和政治需求的扩张提供了新的阵地,以政治利益为核心的网络舆论角力成为国与国竞争的主要方式之一。纵观我国重大网络舆论事件,西方炮制或推波助澜的不在少数。他们带着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偏见,凭借着在国际传播领域占据强势地位的媒体优势,在网络空间中维持对我国的舆论高压。尤其在贸易、涉台、涉港、涉疆、涉疫等舆论议题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网络空间中极力渲染负面舆论、散布不实言论,歪曲事实、混淆视听,试图将我国国内的个别问题普遍化、简单问题复杂化、日常问题政治化,以营造非主流舆论假象来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与国家利益,使得我国网络舆论环境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无序乱象。

(四)片面认知曲解事实

  人们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应对更多复杂多元的情境变量,会产生一定的认知误区和认知盲区,被片面认知支配的思想和行动必定成为影响网络舆论走向的巨大变量。首先,信息茧房固化认知偏好,网络舆论受众只能接收片面真相。网络舆论受众自身信息需求偏向导致产生同质化的内容定制、呈现和获取,信息的窄化和封闭又使其在信息选择上愈发局限,久而久之桎梏于信息茧房之中,片面接收着只携带部分真相的网络舆论信息。当网络舆论受众置身于错误的思想言论和扭曲的事实之中时,往往只会固化原有的认知,加深相同的错误看法。其次,不完全叙述造成认知错觉,网络舆论受众只能盲信部分真相。不完全叙述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叙述主体在信息传达、情感表述、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局限性,比如新闻媒体用偏离现实的叙述破坏与所述现实客体的一致性,蓄意混淆网络舆论受众对新闻舆论事件基本真实的认识,或用省略或赘述的方式将网络舆论受众带入一定的认知误区。在不完整叙述下,网络舆论受众把虚构的、不完整的网络舆论“剧情”当作完整的“事实”来认知,随着核心事实的渐进呈现,网络舆论的走向必定发生变动。最后,快餐文化导致认知分裂,网络舆论受众只能随意拼凑真相。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网络空间充斥着短时间内爆火的舆论议题,网络舆论受众通过搜索引擎的定位、网络超链接的牵引对大量网络舆论信息进行浅表式浏览,缩减了提问和求知的过程。在内容通俗化、形式图文化、载体碎片化的网络舆论信息中感知网络舆论事件表象,极其容易捕风捉影,让人难辨真假。

(五)流程复杂延误事实

  网络舆论所涉群体、信息源、传播途径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网络舆论的处置与应对将是一个充满多方博弈的复杂过程,成为诱发网络舆论反转的原因之一。其一,管理效率低下导致流程冗长。各管理主体需要围绕网络舆论的生成和演化开展一系列组织活动,涉及舆论议题研究、舆论事件调查、舆论动态监测、舆论走势研判等方面。若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运行模式,各管理主体将无法利用自身权利、资源和能力实现对网络舆论的组织、计划、发动、实施、控制等管理职能,网络舆论管理将出现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使得真相呈现产生延迟效应。其二,联动机制不完善造成流程闭合。网络舆论工作是一项需要党委领导、政府调控、媒体负责、公众参与等多向互动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联动机制不完善,各个主体自立不足、分工不当、权责不一,网络舆论工作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工作流程,造成内部信息传递不畅和任务执行迟缓,对于真伪对错也无法形成一致意见,从而大大影响了真相呈现的整体效率。其三,应对方式错误导致流程迟滞。网络舆论的规模、频度和效能都大大超过了以往,“我们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果”。网络舆论议题立足于客观的现实本身而又超越现实,其反转过程呈现出极其复杂的状态,舆论应对往往因形势误判、体制僵化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存在重控制轻治理、重常规轻变化、重当前轻长远等一系列错误应对方式,导致真相未被及时还原,从而使不公、无序、失真等负面看法以及负面情绪在社会上蔓延开来,将网络舆论方向带偏,引发又一轮舆论反转。

三、网络舆论反转的有效引导

网络舆论反转裹挟着网民意见的对立、话语的抗争和利益的博弈,长此以往,势必破坏网络社会意识形态的良性发展,亟须得到规制与引导,以强化正反转的正效应,避免假反转的出现,降低再反转的频率,不断提高网络正能量。

(一)坚持人民为本,通达网情民意

  网络舆论交织呈现着人们网上网下的思想理念和利益诉求,是社会民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决定了坚持人民为本、通达网情民意是规制网络舆论反转现象的重要渠道。

  坚持人民为本,要做到“下情上传”。人民是网络的主体,网络是群众路线的重要渠道,网络空间为网民之间、公权力与网民之间搭建了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随着网络移动新媒体的不断扩张,网民对于信息的发布和传递更加主动和自觉,从传统媒介社会下“沉默的大多数”变成了智能媒介融合下“活跃的大多数”。“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物理空间的群体性事件具有同源性,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必须要关注、理解、吸纳网络民情民意,在网民的转发和评论声中了解网络群体特殊的偏好以及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客观状况,及时发现与网民利益密切相关而又亟待解决的重点、热点、难点、盲点问题,以作为下一步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依据。

  坚持人民为本,还要做到“上情下达”。知晓网络民情,是为了更好地回应民意。必须把网络舆论管理和引导工作目标的确立、措施的选择建立在符合大多数网民利益和愿望的基础之上,归根到底是建立在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之上,做到对网络热点第一时间发声回应,对网民关切第一时间释疑解惑,对网络偏见第一时间引导纠正,对网络怨气第一时间疏通化解,下大力平衡网络空间人民群众的多层次信息需求和舆论宣传需求,尽最大能力使网络空间反映的人民的呼声和期盼有着落、有回应,以此来减少网络空间的负面社会情绪,引导网民作出与舆论引导预期相一致的舆论反应。

(二)壮大主流舆论,抢占网络高地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能有效维护网络舆论场稳定、减少网络舆论波动。这是掌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主动权和整治网络舆论反转乱象的必然之举。

  一方面,应积极发挥党在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中的“龙头”作用。中国共产党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体唱响意识形态主旋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心,着力打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手机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媒体、网站等,推动构建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宣讲和正面宣传、正能量传播为主要内容的互联网官方舆论场,推动形成一个与官方舆论场同频共振、互融共进的互联网民间舆论场,以营造强势主流舆论,始终保证网络空间的正确舆论导向。

  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新闻舆论工作者巩固主流思想舆论的主力军作用。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时刻牢记工作使命,通过切实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来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积极拓展主流思想舆论网络宣传阵地,致力于构筑立体化舆论传播体系来扩大主流思想舆论在网络空间的传播覆盖面,使主流思想舆论“传得开”;新闻舆论工作者要以贴近实际、扎根群众为原则,拓宽报道领域,供给优质内容,以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主流价值观,深入践行舆论引导作用,使主流思想舆论“入人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主流思想脉搏,密切关注舆情发展趋势,瞄准数字技术最前沿,不断创新主流思想舆论的宣传形式、议题设置和内容生产,使主流思想舆论在网络平台上产生更大影响力,实现主流思想舆论“声悠扬”;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坚守新闻真实生命线,勇于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武器来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在互联网空间中以更具权威的媒体形象来传播主流思想舆论,身体力行地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使主流思想舆论“站得稳”。

(三)凸显价值引领,深化舆情引导

  坚持价值引领的方向性,聚焦于价值引领功能的实现,不断深化舆情引导工作,是有效破解网络舆论反转现象的关键。

  首先,以准确的网络舆情分析来聚焦社会矛盾。网络舆情分析包括对舆情多发来源的鉴别分析、舆情内容的动态分析、舆情影响的观察分析、公众行为动向的预测分析等。网络舆论工作者要借助网络舆情分析,找寻广大网民群体价值立场的分歧点,明晰网络舆论反转现象背后的深层次价值诉求,及时判别网络舆论反转苗头,适时将网民情绪向理性、客观、平和的方向引导,以便把社会矛盾控制在舆论爆发源头,防止因网络舆论再三反转引起更深层次的矛盾冲突。

  其次,以科学的网络议题设置来引导理性思考。习近平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要立足于国内国外、网上网下舆论大格局,结合有关国计民生的政策议题和网络舆论事件的调查处理,积极设置高质量、有深度的正面议题和反制性议题,凝练具有洞察力、启发性的热点议题和趣味议题,确定次序、拟定方向、选好节点来科学设置引导议题,有效影响网民对于网络舆论事件的感知判断、决策选择和情感表达,促进网络舆论场公共理性的形成,使之真正成为引导网民所思所想的关键所在。

  再次,以合理的网络传播策划来动员网络力量。网络舆论管理者要积极利用好传统主流媒体、各大新闻网站、网民舆论场、网络意见领袖、自媒体等所形成的传播渠道来析事明理、释疑解惑,为澄清错误认识、还原事情真相建构正确的价值坐标。同时巧妙地宣传党的优良传统、执政理念和典型事例以使广大网民乐于接触、自觉接受、主动传播,在真善美的网络舆论氛围中产生广泛的社会带动效应,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真正实现网络舆论场的同频共振。

(四)立足实事求是,还原事情真相

  坚持实事求是,把真实性贯穿于调查真相、呈现真相、接受真相全过程,才能有效减少网络舆论反转的出现,降低网络舆论反转的频率。

  政府层面应着力于获取事实真相。邓小平就曾指出:“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解除他们这个忧虑。”获取事实真相是破解网络舆论再三反转和不断发酵的根本路径。政府部门应围绕获取事实真相来确立网络舆论事件的调查范围和调查手段,启动网络舆论事件调查程序,在大量相关信息的收集之上作出条理清晰的科学分析和精准决策,得出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为把控和扭转突发性和裂变式的网络舆论反转局面提供强有力的事实支撑。

  媒体层面应尽早准确公布事实真相。“只有及时发布准确、权威、公开、透明的信息,早说事实,善说道理,才能使正确的信息先声夺人,有效地消除负面消息、小道消息的影响。”新闻媒体的发声必须立足于网络舆论反转事件的真相调查,以逻辑严密的新闻叙事完整呈现网络舆论反转的始末缘由,对网络舆论反转背后的痛点、堵点进行观点鲜明的解读,全面高效地完成对新闻真相的建构和社会现实的反映,以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方向,减少网络舆论波动。

  公民层面应注重辨别事实真相。网络舆论受众应克服刻板印象和从众思维,保持开明心智和慎思明辨,对网络舆论事件的信息源进行多方求证、真伪考证,在热点网络舆论事件真相未明前,坚决避免情绪化的表达行为和非理性的站队行为,同时还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五)把握反转特征,提高处置效能

  不断深入探索和把握网络舆论反转的特征,强化处置效能,才可能最大程度地引导网络舆论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其一,阶段性应急管理。要适时开展网络舆论反转出现之前、之时、之后不同阶段的舆论引导工作。时点到来之前应充分做好研究预判及制定相关预案,及时发现网络舆论反转苗头,以防患未然、防微杜渐;时点到来之时网络舆论事件持续发酵形成较大的舆论声势,上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迅速开展舆情处置和舆论引导工作,对网络舆论涉及的内容及时进行甄别、调查、梳理、报道,及时廓清事实、正面发声,做到先声夺人、先入为主;时点结束之后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舆情处置体制机制,及时巩固网上引导成果,防止网络舆论反弹,做到触类旁通、驾轻就熟。

  其二,精细化策略选择。要依据网络舆论发生类型采取不同处置方式,一般来说,网络空间长期性存在的舆论和现实社会中显现或潜在的矛盾紧密关联,反转周期更长、反转程度更深,宜采用协商、调解和激励等柔性疏导策略;周期性波动的网络舆论承载着长期受阻的利益诉求,反转周期虽长,但反转程度不深,需要重点监测、高敏度预警;突发性出现的网络舆论总是围绕热点性突发事件展开,总体呈现偏激、狂热和非理性特征,来去匆匆,必须当机立断、精准引导。

  其三,分众化思想引导。互联网的开放性扩大了网络舆论受众的构成来源,产生了具有典型舆论偏好特征的分众群体,如围观型舆论受众、偏执型舆论受众、热心型舆论受众等。马克思曾指出:“我们的阐述自然要取决于阐述的对象。”习近平也指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现实需要、风格特点和意见偏好,在引导的方式方法、内容途径和标准要求上有所区别,通过分众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大众化的引导工作,形成多样化统一,达到凝聚共识、统一思想的目的。
(为方便阅读,参考文献及注释从略,图片来源于网络和作者提供)

思想战线THINKING
《思想战线》是云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双月刊物。教育部首批“名刊工程”建设期刊;国家社科基金学术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