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卢勇,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剑桥大学等高校访问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委会委员。兼任农业农村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常务副馆长、CSSCI来源期刊《中国农史》主编等。出版专著六部,参编教材四部,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多次接受央视、《人民日报》等媒体专访;
陈加晋,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内容提要
作为现代性的产物,农业文化遗产并非是不证自明的价值实体。从话语分析视角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学术进路实质上就是话语实践之路。近代时期,国人遗产意识的觉醒来源于抵御西方异质文明的文化自觉;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文化遗产在农业历史学的语境中被建构,表述上指向“历史”意义。21世纪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话语迅速成为国内权威,它在掀起我国农遗保护热潮的同时,也削弱了本土的遗产叙事能力、阐释权力乃至文化立场。农业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以本土化为面向的反思和倡导虽切中肯綮,但尚处于探索阶段,故要加快构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本土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要注重统筹好遗产历史与遗产现实、地方表述与国家表达、创造主体与阐释群体以及本土话语与全球经验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学术进路;话语实践;本土化
一、农业历史学视域下的农业文化遗产话语实践
二、联合国粮农组织框架内的农业文化遗产话语实践
三、以农业文化遗产话语“本土化”为面向的反思性探索
四、构建农业文化遗产本土话语体系——从关系的范畴切入
结语
(为方便阅读,参考文献及注释从略,图片来源于网络或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