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保持身体的高能量?
文化
2024-11-21 16:16
中国香港
分享一些体会,内容有点长,消化起来可能要吃一点力,要做好心理准备。
1、有自我怀疑、想要投身奶头乐的时候,进行两层自检。第一检:检查自己的能量槽。我为什么又自我怀疑了,为什么想要投身奶头乐?是不是身体能量要亏空了?我发现,每次我有这些杂七杂八想法的时候,几乎百分之百都是在能量低迷时产生的,看过的爽文片段会不断在我脑中闪回,不断的撩拨着我,不断动摇我的意志。可如果我在能量高涨的状态,你让我看爽文?滚吧,那些有辱智商的降智玩意扔远点。能量高涨的情况下,你看这些爽文的时候是能“带着脑子”的,就算你劝自己先把脑子“寄存”到某处,其实也很难做到,它总是不自觉的在阅读中过程中频繁出场,乃至于绝大部分的书看不了三节就容易毒发身亡。而心理能量低的时候为啥能看的进这些小说?就是因为能量低之时,你的“脑子”其实已经处于一种关停状态,你没有了主动意愿,更没有什么脑力用来搞什么“批判性吸收”,这时候人几乎是被情绪饥渴操纵着,所以小说中的很多毒点都会被有意无意屏蔽掉,脑子没有了,怎么还能分辨的出什么是毒点呢?这种情况下,人就容易“入坑”。而一旦“入坑”,那人就差不多完了,可能之后的几天几夜都要活在这部小说之中了,准备过昼夜颠倒的生活吧。你要认识到,一个人入坑之后,心理状态、认知状态就完全不一样了,那时候你想的和现在想的完全不一样,甚至你现在想的这些,在你入坑之后都不会再当做一回事,没入坑之前你认为自己不会沉迷,而哪怕沉迷了也可以抽身,但入坑之后你就不会这么想了,那时候你很可能并不想让自己出来,你的心境完全变了,改天换地,你彻彻底底切换成了另外一个人!戒个屁!很多人以为自己戒掉了小说,十有八九的原因就是ta把那本小说看完了,或者看腻到再也看不下去了,仅此而已,也就是说,那本小说若是依然好看,你以为ta能戒?戒个毛!信不信那本小说看完了,ta还会有一阵子走不出来,ta在干嘛?ta在疯狂寻找代餐,因为ta其实很在毒瘾之中。那本小说看完之时,于是ta不得不被迫进入被动戒断状态,成瘾的人没毒可吸了,你说ta急不急?ta急得要命,火烧火燎!要是能找到代餐,那么ta的行为还是不会中断,ta有了“下一季”的续命,ta会继续沉溺在这种极乐梦之中,爽极了。深度沉迷过小说的人,肯定能体会什么叫做“爽极了”,爽文或许就是普通人能合法接触的最接近毒品的东西,游戏?那算什么啊!ta能走出来的唯一希望,就是再也找不到代餐之时,换句话说,是“书荒”让ta终于能暂时清醒,因为没有代餐,ta会焦急、会暴躁,网络上流传着一张霍普金斯能量等级表,能量在125的时候,对应的是人的“欲望”状态,这时候人容易陷入成瘾和贪婪的状态,就是沉迷爽文的状态,而150的能量对应的是“愤怒”,这时候人容易产生憎恨心。是的,当ta终于因为“书荒”而不得不进入被动戒断的时候,ta容易愤怒,容易愤恨,容易暴躁,可也正是这些“更高能”的负面情绪使得ta出离沉迷状态。也别以为不能继续看爽文,ta就能鲤鱼打挺般有了重新料理生活的志气,不,ta没有,还没有。ta会进入一个或长或短的郁闷期,不想做事,也不知道要去做什么,是一个比较接近抑郁的生态位,就像一个失恋的人,ta总要失魂落魄一阵子,从瘾中戒断都是这个状态。但你也不用着急,ta这时候其实是在疗伤,或许在沉郁一阵子之后,ta才能重新找到生活的抓点,一点点的重新恢复活力。这里有一个关节就是,在“书荒”之后,千万别换类型,玄幻看完在看科幻,科幻看完看奇幻?从一个题材中“毕业”都需要那么多的时间,要换着题材不断去“毕业”?就只能祝ta好运吧。第二检:检查最近的学习和工作的满足度。如果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经常产生,它们可能传递的一个信息就是,我做的事情不能给我带来足够的满足感了。就我个人而言,极多时候是因为旧有的方法让我产生了失望,而这种失望的积累会削弱希望感。是背后这种希望感的削弱或者说是绝望感的默默滋生让我有意无意的开始去哀叹,从而一步步的瓦解自己的信心。这时候我可以去做的事情往往就是考虑自己感到不足的地方,也就是进行一个复盘,接着思考有没有什么更有效力的办法。我屡次有这样的体验,就是每当我找到了一个什么比较可行办法之后,我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就焕然一新,是真的焕然一新,“有了新的出路!”,原本那种隐隐的悲观和消极被一扫而光,换之以一种蠢蠢欲动的欲念,有了好办法,什么伴随中都想起来整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什么办法是一劳永逸的,你处在不同的阶段,可能就需要调试不同的方法。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印象笔记上建立一个方法档案,我数了一下,过去半年中,我更新了六十一次做事方法,这六十多次更迭代表的是我背后有三次大的失望(然后被我矫正了回来),七八次的中等失望(然后被我矫正了回来),以及几十次小小的内心灰败时刻(然后被我矫正了回来),不数不知道,原来我过去曾经大大小小打败过那么多次心魔。关键就在于能灵活,尤其是在你感到绝望的时候,心情低落的时候,你还能保持着一种心智化,也即能想到问题出在哪里,方法上有什么可以调整的地方。这种心态比方法本身重要多了,我六十一次的方法更迭中,那些连着打了许多个感叹号的地方表示“那是一个能让我拍案叫好的妙计”,它们都在过去半年之中先被一次次的肯定,又被一次次的否定,然后被更好的方式替代,那眼前的这一个版本就是最好的吗?是的,目前最好的,但它也一定会下一套方案所颠覆。我想有些人之所以难以长期坚持,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旧的方法不能继续使用的之后,ta就不知道怎么办了,或者放任计划中断,这是很可惜的事情,你就想,连我这么爱研究方法论的人在过去半年都要调整六十一次,人怎么可能拿着一个办法用到死呢?一定要灵活,也许你在网上看到某个方法,用了一阵子之后陷入了瓶颈,那么你就一定要学会见招拆招,这才是你真正需要掌握的能力,就任何的事情来说,它所需要的方法肯定是方方面面的,一沙一菩提,一叶一世界,你做的事情再小,那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你看了某个方法,那个方法其实只是把你引进门而已,任何一个方法都只能把你送出一段路,而后面要怎么走,那就要看你自个的“修行”了,也许你可以自己研究,也可以在网上去找寻思路,但不管怎么说,你都不能抱着一种方法用到死的心态,而当你学会自己找路,那么你自己也就“活”过来了,人想要把一件事继续长期做下去,就只能不断找到续命的办法,连我都大大小小的续了六十一次呢!“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不是什么内驱力差的表现,相反,内驱力还是很强的,因为ta总能在踌躇满志之后反复启动。问题在于,ta在踌躇满志的时候,干的太欢,往往凭着一股劲把自己干到透支。而透支导致的虚弱,就是ta无力持之以恒的原因,不是ta不想继续干下去,而是再也没有足够心力应付。每当选择要透支的时候,都要想着:若今天透支了,今晚休息可以恢复的过来吗?明天还能支棱起来吗?透支的后果,不仅是不能及时恢复的问题,还有一个“容易被带跑”的问题。透支之后,人的自我掌控力就会变得很弱了,这时候你能抵挡得住那些诱惑?可以不胜,但更为重要的是不能让自己败了,不能让自己输下台面。生活中,有什么东西很容易让一个人输下台面?就是奶头乐。我的一个看法就是,你每天可以自由使用的能量并不是百分之百,而是你需要留下一定的“保险金”以防万一,比如当身体能量低于20%的时候,你很可能就容易被奶头乐捕获,那么用掉80%能量就是截止线,不能更低了。得留下一点自控的余力,这很重要。要预防失控,不仅仅要警惕破防,还要考虑到狂喜、亢奋这种情况,其实后者也是一种失控。所谓“宠辱不惊”,“惊”的部分其实就是超出掌控了,“不惊”的时候,我们才是属于自己的。一个人情绪自由的程度,就取决于上下限之间,那个“不惊”的区间。4、复杂的心理、认知这些搞不懂的话,多多锻炼就对了,好好睡觉就对了。一个人心理资源充足的时候,就会倾向于表现出外向的部分,而当ta的心理资源不足的时候,ta会更倾向于表现出内向的部分。性格、心理方面改变所需要的“劳作”可能是旷日持久的。相比之下,有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因素,它们的效果却有可能是立竿见影的,比如好好休息、多锻炼。睡眠充足、体力好,这两条就能极为明显改善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所以复杂的心理、认知这些搞不懂的话,多多锻炼就对了,好好睡觉就对了。无论如何,一个人只要能维持着一种基础性的自律,ta长期的生存面貌就不会差。所谓基础自律,就是一条“我做到了什么程度就能对一天感到满意了”的红线,这是生活的骨架。而“无论如何都要达到”的前提是,只要一个人能对自己负责、不放弃主动意志就可以完成。设置的特别高,那是出于不自知,设置的特别低,那就是在走过场,都是不够尊重自己的表现。人终究要的,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要诚实面对自己,诚实面对自己的感受。这条红线是一条完全的自我接纳,所以一旦设置之后,就很难完不成,很多时候,它代表的也并不是什么“任务”,那只是为了“对得起自己”,是为了让自己安心。你要意识到,自己所做的这份契约,是在老天的见证下完成的。导致人的能量被大量耗散的一种重要因素就是负面情绪,尤其是超出应有反应水平的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是一种能量黑洞。这种超出部分的情绪反应往往关联的是一个人过往经历中的创伤,又或者是烙印过深的规训。而规训带来的是条件反射,就比如从小父母总是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打击你,那么每当你看到更优秀的人就会下意识想到自己不好的方面,从而陷入自卑的情绪之中,就比如我在星球里遇到的一个提问,ta明明已经确定自己的主线兴趣点为A,可是当ta参加B活动的时候,有人比ta强ta也会受不了,ta知道这样的比较毫无意义,但就是忍不住去比较,然后让自己陷入情绪难以耐受的境地。无论创伤亦或者是规训印记,大部分都很原生家庭有关,而这些东西是深深扎根在我们生命里的,成为了某种底色般的东西,你不能期待着它们自行脱落,因为它们已经嵌入过深。也因此,无论是去疗愈自我,亦或者是去拆除那些惰性过重的思想钢印,都只能靠我们自知自觉的努力,并且要意识到,这种自我改造不仅仅是出于对自己的责任,同时也是对后代子女的责任,如果我们不能在自己身上遏制住这些创伤带来的影响,如果我们不能清洗掉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钢印,那么将来我们的子女也同样因为被动适应的缘故而承袭这些东西。那么要怎么搞呢?很多人会反思,是因为遭遇到了痛苦,也就是说,只有当ta们陷入了负面情绪之中,ta们才会去想自己身上出了什么问题,去考虑是什么底层的模式操纵了自己,才会去判断自己是不是一条巴浦洛夫的狗,但这么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当你处在负面情绪的时候,其一,你的所谓思考有多少是自利归因?有多少是为了让自己舒适从而进行的自我合理化?这时候思考得到的结论本身是很可疑的;其二,就算你找到了正确的病因又如何,你这时候有足够的能量进行自我改造吗?很多人陷入负面情绪之后会发生退行,不仅心智下降,行动能力也深受影响,根本做不来什么具有建设性的自救措施,所以这时候谈什么改变呢?很难很难。所以我才会说,人要在高能量的时候去做这些事,这时候你脑力十足,理性尤在,你可以用最好的心智状态投入到反思之中,即便你回忆的是创伤事件,由于你能量充足,你也可以游刃有余的安排自己的撤退,而如果你在低能量状态下去做这件事,你有可能就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心理资粮而被创伤情绪吞没。有位星球里的小伙伴想要通过写回忆的方式去疗愈自己,我给出的建议就是,要在心理能量高的时候去做这件事,并且不能一次探入过深,在察觉到情绪被卷入之前就要及时的撤离,等心理资源齐备之后再从之前标记过的地方再继续前探,这就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拓展心理空间的过程。而如果我们要去清洗思想钢印,那么也需要我们在这种清醒的情况下去回溯和归因,去找到那些真正的症结所在,也就是各种各样底层的负向信念。针对这些负向信念我们要怎么做?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对冲性的阅读相反的案例集。很多人一闲下来就抱怨不知道去干什么,其实你完全可以把上面提到的两件事,也就是疗愈自我和清洗思想钢印当成是恒常的事来做,这也是我在知识星球里给大家提的一个建议:平时没事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的去消解自己身上存在的障碍性观念,消解这些倒不一定是为了立刻行动,而是说,你把这些总会拉人后腿的玩意给砍掉了,等你真正需要行动的时候,它们不会再出来影响你,而不是每次得等到行动受障才想着去解决。那怎么去消解呢?得去把自己盘清楚,先把那些会影响自己的负面信念一个个纠出来,比如完美主义、害怕失败、评价恐惧等等,每一个人的“负面信念集”都是不一样的,找出来之后,就把它当成是日常功课,挨个的一点点去蚕食它们,这件事不能说没有意义吧?以前遇到一个问题,问的是平时没事的时候不知道去干什么,当时我们说可以去练功,练基本功,那么这里再补充一个答案,就是去消解负面信念,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功课,有够你忙活的。来自于近期的一个私人性体会,就是我发现,如果我不去做点什么事,仅仅只是无所事事的刷着手机,最多也就两三个小时,我能感觉到自己整个人的状态都会差很多,那会儿什么事也不想去做,仿佛变成另外一个人。进一步体会,就会发现这种感觉中复合着一丝怠懒,一丝迷茫,还有一丝无意义感的产生,这就是一种活力丧失的体现。这种体验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太突兀了。因为我已经连续一百多天没有过这些感受。如果是以前,我会认为它是正常的,并且在找不到原因的情况下,我会怀疑自己的人生出现了什么大问题,可如今我的生活节奏大有不同,这几个月中的每一天我感受到的都是充实和满足,在如此“正”的情感谱系中,现在突然来了一个“负”向的情感体验,这就能使我可以准确通过锁定“变量”来确定这种活力感丧去的原因----就TM的纯是因为刷手机时间太长导致的,这是我过去连续一百三十九天以来唯一一次刷手机的时间持续超过两个小时,而恰恰就只是这一次“行为失格”,它就让我再次复习了那种虚无,这是多么熟悉的感觉啊,这是很久以前的味道,还是老配方。以前我还总傻逼的认为,这是因为我人生空虚所以我才会刷手机,也因此,那时候我会纵容自己去刷手机,但今天我是彻底明白了,就算你生活过得很有意义,每天过得很充实,只要你一次性刷手机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那么你也会渐渐变得跟白痴一样。这一次的发现对我刺激还是挺大的,我确实是略微愤怒了的----原来仅仅只是无所事事刷着手机的行为本身,就能有如此的破坏力!我真TM的恨以前没有早点领会到这一点,真不知道那时候的抑郁有多少仅仅只是因为刷手机过多本身导致的。 这里也可以跟各位坦白,到了此一时刻,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活力感已经逐渐回来了,此时此刻我也确实有了去做其它事情的意愿和主动性,我想打扫卫生,我想去洗澡,我甚至想去做土豆焖饭,这是我最近新学会的,味道实在不赖,实在是有点饿了,可就在一个小时之前刚刚刷玩手机停下的那一刻,我即便饿着,但连点外卖的心情都没有,那时候只想瘫着,哪里能想得到一个小时之后我竟然有意愿亲自去做饭?!活力感回来之后,连饭都想亲自去吃。 我是靠什么把自己拉回来的?你也看到了,就是你眼前看到的这段文字,我写着写着就感觉到那种想做点什么事的动力渐渐回来了,电量已经回归到刷手机之前的60%,这个数据还有望提升。所以,还真TM的,人确实是需要去做点事的,这不是劳累,而是为了维持着活力体验,是为了不让自己死尸化,再不济,真要休息的话,睡觉都会比干刷着手机都强。一直刷着手机,最后一定会让你在不知不觉间丧失行动的意愿和动力,它会让你变成猪,并且让你只想做猪,它会让你根本不想从猪栏里出来。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如我这般的体验,如果你是这个世界的“另我”,那我这里就要郑重的强调这句话了:不要一次性刷手机超过两个小时,否认人会变成傻逼、懒逼,这是一条红线,超过这条红线,“堕落人格”就很有可能上线!切记!切记! 另外,值得提醒的是,对自己保持这种觉察和警惕心特别重要,每当你发现自己深感虚无的时候,你就想想吧,在这种虚无感产生之前,你到底干了什么事,是不是刷手机一次性刷了几个小时?如果是这样,那么就不要在那里浪费时间去考虑什么人生“大问题”了,你的虚无不是人生出现了什么问题,而可能仅仅只是因为刷手机导致的,赶紧洗把冷水脸清醒一下,然后看看自己手头有什么事可以干吧,哪怕是小点的事情都行,你得动手、动脑,亲自去做点事,这是重新挽回活力体验的关键。现在社会强调独立,但有不少人对于“独立”的理解是畸形的,总以为独立就是不再需要他人,不再与他人建立关系。这种“独立”的结果就是,在自己虚弱的时候,没有什么可靠的支持系统。举个例子,比如遭遇到负面情绪,若你有这样的支持系统(比如朋友、伴侣或家人),那么你就可以从关系中获得安抚(不局限于情感支持作用,还有工具性支持和信息性支持等等),并且这种情感联结是直达心灵的,它能给到你具有温度的安全感;那么“独立”的情况下呢?各种形式的奶头乐产品在这种时候会被充作调节情绪的工具,但实际上,它们都只是“关系”的代餐罢了,这些奶头乐产品所代替的是小时侯母亲抚慰婴儿的作用,区别在于,这些奶头乐带来一定情绪调节功能的同时,这种解决方案本身也常常带来不可低估的副作用,比如成瘾问题的产生。 真正的独立是什么呢?从依恋心理学的角度讲,它是一个人在安全感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的敢于向外探索、发展能力,以及自我实现,就像一个小孩,ta只要发现自己身边有一位值得信赖的亲人,那么ta就能独自去玩弄自己的游戏,ta并不需要这个大人时刻陪着,ta只是需要大人的这种在场性,有时候你甚至并不需要真实在场,因为ta只是需要一种心理层面的确认,这其实就是一种内化了的安全感,ta心中常驻着一个“大人”,这个人可能是父亲或者母亲,也可以是一个值得自己信任的其他重要客体。也就是说,和人建立关系并不必然发展成依赖,实际上,若这种信任关系是健康的,是基于一种安全的依恋,那么这种关系甚至是能有效促成一个人走向独立的,就像有些人,在没有对象的时候满脑子都是要找一个对象,但当ta真的找到一个对象之后,ta也并不是整天病态式的和这个对象粘在一起,在这份依恋需求得到满足之后,ta反而更想去干事业了,就像小孩子确认双亲就在身边,ta又会把注意力重新放到游戏玩乐上。 反之,当你发现自己其实渴望关系,但你却硬是逼着自己去“独立”,那么这样的“独立”,其实是要以心理健康作为代价的,甚至有些重要的情感会被你解离出去,很多人就是这样让自己一步步变得冷漠起来的,除此之外,也会有很多次生问题出现,比如前面提到的,在情绪调节这件事上总是过度依赖奶头乐产品,再比如ta陷入低谷的时候,恰恰就是缺少一个人拉ta一把。总儿言之,为了能形成更好的独立,为了形成健康的独立,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反而是去建立一份可靠的关系,尤其是基于依恋的----是依恋,不非得是爱恋。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