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拥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这篇文章,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1、哪怕在你状态不好的时候,你其实也可以为自己做点什么。
关于学习,我们说,哪怕在你状态不好的时候,你其实也可以为自己做点什么。
比如难的学习项目没办法进行,那么你可以先去做一些简单的题目,看一些内容不那么需要用到脑力运作的书,没办法学习理科,你可以先学文科,哪怕做一些并不怎么费力的阅读或者是机械朗读课文内容,这些都是有用的。
我们也有“先学五分钟”或者“先学十五分钟再说”的说法,理由是,人的心态会随着情境发生变化,也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
人的心态不可能做到绝对意义上的毫无转变,你在不同的时刻,心态都是不同的,十五分钟之前和十五分钟之后,两个时刻的心态是会有差异的,所以先给自己一个十五分钟,先把自己推动到十五分钟之后,我们再去看看那个时候的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状态、怎样的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你去做一些和学习相关的事情,哪怕是简单的,其实都能够帮助你转变心态,因为我们人这种生物总是会因为我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了什么事情”而产生一种自我良好的感觉,有时候没有那么强烈,但即便不是强烈的,它依然是有作用的,因为它是恢复性质的,是痊愈性质的。
做好一些事,这能帮助我们增加掌控感,其实这就是心理效能增加的过程。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学着学着,状态就变好起来了,就是因为我们学着学着,心理效能感增加了,在心理效能增加之后,于是我们可以承接更为困难的学习任务,可以去学习更为困难的项目,可以去应对更为棘手的学习挑战,我们需要学会学习上的这种心理建设。
2、别带牺牲感去学习。
不知道你在学习的时候,内心里会不会隐隐藏着这样一种声音,比如:等我努力XX天之后,我就去做XX!
当你说“等我努力XX天之后,我就去做XX!”,其实就是在说我的心并不在此处而是在别处,这里并不是我想要存在的地方,我想要到那里去。
这种意识下的“努力”并非是一种平常心态的,它并没有内化在生活中,它的出现是一种条件式,似乎是说牺牲当下只是为了置换我能到达彼处,那才是我想去的地方,想待的状态,或者说你是以牺牲了其他“快乐时间”为代价,才能置换到当下在学习中苦熬的自己。
某些时刻,这种方式是能凑效的,比如你为了突击一个考试而熬夜学习,比如为了追求一个人而临时包装出自己所不具有的一些外在品质上的参数,比如你为了一个好看的体重指标而短时间内严格控制饮食或者极限运动。
不过就个人经验上讲,这种努力没法用在那些需要长期维系的项目上,因为人往往只能短暂的压抑自己,你总觉得为了奋斗目标而隐隐欠着自己点什么,这种牺牲式的思维没办法让你熬过长时间周期的乏味和琐碎,保不齐在你稍微松懈、放下主观克制,或者说在你找到了可乘之机之后,你可能就会进入彻底放纵的状态----对于一件需要长期去坚持的事情,显然我们遭遇到的诱惑时刻不会少。
所以我就说,长期死磕的事情要有,但也不能多,最好就只是一件事,你能把它执行到底,把它彻底内化到你的日常生活,而其他的事情,就尽量不要去挤占“坚持”的空间,你不能同一时间去死磕太多的事情。
别带牺牲感的去坚持某种事情,这种事情就算做成了,它也不能让你长期拥有,当你感觉到牺牲的时候,那背后其实就是你对于你所做之事发自内心的否定和排斥,它绝对是不能兼容你整个人生系统的,
或者换种说法,你需要让自己多去做那些不会带来牺牲感的事情,只有这样你才能穿越那些暂时看不到收益的周期。
3、把学习彻底融入到日常的方式。
在学生时代,你总会遇到那些学习“不专心”的同学,比如ta总是边吃零食边学习,学着学着又和同学搭话,看起来很漫不经心的样子吧?于是我们会批评这种做法,指出学习的时候就要有学习的样子,先认真的学,学完后再去痛快的玩。
我也是同意后者的,尤其在学生时代,我们确实不应该用这种散漫的方式去学,因为这样的学习确实不容易取得那种肉眼可见的成效,不容易在学习排位赛上拿到好的优势竞争地位。
但我想说的是,这种学习,其实反而特别适合非应试性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因为它是一种把学习化为日常的体现,是一种很高的学习境界,只是这种学习方式不能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体现出价值而已,因为它的功利性效用不强。
你再换一个场景看,若是一个有双休的上班族,ta能一整天就保持着这种“散漫”的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又或者一个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都能恒定的用这种“散漫”的方式去学习,你觉得这样的学习真的体现不出效果来?我是压根不信的。
这是一种能把学习彻底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学习方式,ta不会觉得自己因为有了学习,所以就得放弃其他,因此ta对学习不可能会产生潜意识中的排斥,ta虽然不是那种冲击式的努力,也没有鸡血,但ta的努力化为了恒常日久,是自然而然的去学,而非刻意式的。
ta不会有那种“间歇踌躇满志,持续混吃等死”式的来回摆荡,ta在学习上的心理姿态是放松的,而不是那种紧张兮兮,一旦受到了点干扰就学不下去的,这是一种僵化。
就长周期的观察来看,这一类学习者才是真正的可怕。
4、我们确实需要从情感上去接受学习这件事。
我曾买过一套习题册,有四百八十多页,就跟砖头一样,上面的字体还是小一号的,题目和题目之间也不留空白排版,看起来密密麻麻,你想要做题,就只能用自己的草稿纸,这套习题册曾经把我吓到,买回来之后,我就不敢翻开。
可后来我想啊,这套书里印了几十道题目还是几千道题目,对于我的每一个当下来说,我真正需要面对难道不都是一道题目吗?
无论我做什么习题册,我不都是做完一道,然后再去做下一道,难道不是这样吗?
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我终于有勇气打开那本像砖头一样沉重的习题册,然后一题一题的做下去.....
有一本书,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有点偏意识流,是有一些阅读门槛的,尤其考验阅读者的耐心。
当时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是有点心怯,最后用了上面同样的方法,我化整为零,直接把那本书拆成了几十份,每份是几页到十几页纸不等,看完一份我再换一份,一天能读好几份,用这个方法,我终于把这部书一字不漏的读完,很有成就感。
于是我就想,任何需要我们长期坚持的事,不都是这样吗?当你凝视任务整体,会感觉“亚历山大”,似乎要完成的难度就很大,可若是化整为零的去看,你完全是可能在任何一个“局部战场”做出妥善应对的,不是吗?
什么是长期坚持一件事?三个月算长期?半年、一年、三年算长期?
就我体会来看,一般一件事我们能够做到三个月、半年的程度,那就可以算长期了。
但这些重要吗?或许并不重要,因为无论你是半年还是一年,对于你来说,你都不是一下子坚持半年或者一下子坚持一年----你仅仅是坚持一天,坚持完一天之后,接着再想办法坚持第二天,难度只在于具体的每一天之中,仅此而已。
所以我们的任务很简单,在整体规划已经做到合理的前提之下,面对具体的每一天,我们面临的挑战仅仅是“怎么让今天坚持下去?”,这就是“日拱一卒”嘛,完成今日之事就可以了,明天再遇到坚持的难题,那时候自有明天的那个你来想办法解决,就像“今天的你”做的事情一样。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我们说的是“坚持一天”,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用到“坚持”,就好比做题目,你做完一道题目之后,你可能会比较愉快的继续去做下一道,并不是所有的时刻都需要用到“坚持”的。
这样去看,“坚持半年”、“坚持一年”这样的大词就比较吓唬人,好似你的半年、一年都需要时时刻刻咬牙切齿才能坚持下来一般----但半年、一年的时间里,真正需要用到“坚持”的天数,可能只是几十天?
有人说,只需要坚持几十天,这是可能的吗?
完全有可能啊,有些事情就是开始的时候经常需要用到“坚持”,这时候你可能是理性接受了这件事,但情感上还有些抗拒,可当你让自己每日继续做下去,当你情感上也能渐渐接受这件事,那么你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坚持”了。
这就跟电视剧中的某些情节相似,比如男女主人公因意外在一起,起初的一段时间,两看相厌,但相处一段时间时间之后,又渐渐的能够接受彼此。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理性认知往往前置性比较明显,通过理性分析我们能够比较快的接受一件事,但情感上的接受往往比较滞后。
所以,当我们按照理性规划坚持去做一件事,在前期“坚持”的阶段,这是在做什么呢?这是在“培养感情”,如果是人,那就是把和人的情感培养起来,如果是事,那就是把对一件事的情感培养起来,等感情上来了,一切都会变得自然而然。
总儿言之,我们确实需要给自己这么一段时间,让自己去培养“情感”,最后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对一件事在理性和情感层面的真正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