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自我接纳?
文化
2024-06-13 16:17
广东
我们谈接纳自己,目的是什么?说白了,确实就是为了让自己感到好受,某种程度上看,你把它理解成自我安慰也不为过。你看那些擅长自我安慰的人,在坏事情发生之后,是不是能够很快能让自己的心态变的好起来?这就是自我安慰的效果。讲真,如果你看了许多文章,却依然还是个会对接纳自己这个词感到困惑的小傻瓜,那以后还不如就把它当成自我安慰来理解好了,因为自我安慰这个词一说我们就懂.....当然,接纳自己的含义远不止于此,我们继续。让自己感到好受,其实就是减少我们对自己的攻击和指责,换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减少内耗。然而,通过自我安慰来让自己减少内耗,让自己的心态能够更快的恢复平和,这只是自我接纳的阶段性目的,它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答曰,还是为了能够改变自己、改变现实,这才是重头戏。如果我们接纳自己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自我接纳?很多人在谈自我接纳的时候,说服不了自己的一点,那就是ta们认为,接纳自己就是听之任之,就是放弃对自己的要求,不思进取,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这种理解的错误在于,ta们把理解的重心放在了接受之上,而没有放在改变之上。接纳自己的完整含义应该是说:好了,我得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安慰,这样才能及时的收拾心情,免得我又要陷入自我攻击的陷阱之中,我千万不能把能量浪费在这些地方,我应该把心理资源尽可能的节省收束起来,与此同时要做到不加修饰的直视现实,然后把节省起来的这些能量都灌注到对现实环境的改造之中,或者用于改变自己。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就是这句话,所以我很大方的帮大家把它着重加粗了,不用谢。关于这句话,可以提炼16个字,就是----接纳自己,免得内耗,节约能量,用于改变。这么去理解接纳这件事的话,你是否就可以放心接受接纳自己这件事了?我这里对自我接纳的理解与别人是不同的,最大的一个觉知,就是领悟到自我接纳的重心其实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节省心理能量,以便用于对现实或者自我的改变之上,如果不是在这样的理解之下,你会发现你很难说服自己去戒掉自责、自恨等等自我攻击的行为。我这里可以展开讲一讲,为什么我们以往很难戒掉自我攻击。某种程度上讲,当我们说不能接纳自己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说我们讨厌自己,排斥自己、对自己不满意,这些都是自我攻击的形式。而事实上,讨厌自己的感觉是很难受的,是会令我们感到痛苦的,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们要允许这件会令我们总是感到痛苦的事情一直存在着,这不是违反了人类“趋乐避苦”的天性吗?答案是,这其实是我们选择的,我们宁可承受痛苦也要坚持让讨厌自己这个“臭毛病”坚挺的存在着,只是因为我们能从讨厌自己的这个“臭毛病”背后获取到更大的利益,也叫“症状获益”。不然怎么解释?我们人可不会为了纯粹让自己难受而不断折磨自己,行为背后肯定有其目的,只是有时候我们不能理解罢了。为什么会讨厌自己,因为我们的意识之中总是存在着一个有关于自我的理想化形象,我们总是用这个理想化的形象来要求自己,当我们无法达成心中的这个理想预期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失望......不会,我们不会轻易甘心,我们执着于理想化形象的完成,这对于理想化形象的成全几乎成为我们的执念,所以我们疯了,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来完成这种理想化形象的实现,这时候我们需要什么?需要动力,或者说需要力量。一般而言,我们的动力来源于两种方式,一种是"因为有渴望所以有动力"。当我们被某些物品或者人吸引的时候,我们会产生渴望,我们会想要接近、想要拥有,我们会喜欢这些东西,我们会热爱这些东西,当然,这些渴望、喜欢、热爱和被吸引,其背后都是因为我们人有需求;这里的压力不仅是指外部压力,当我们处在某种外部压力之中,我们就有可能会被这种外部环境所压榨,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经常性低估的一种压力环境,来自于我们对于自己施压造成的压力情境。为了把自己的动力激发出来,我们会经常在内心恐吓自己、故意把失败的结果想象成很可怕的样子、不断贬低表现不好的自己,就是现在我们经常说的“自我PUA”。你可以想一想自己的经历,不知道在你成长的路上,是否发生过那种为了让自己更努力而自虐的行为?我在自己的学校都见过,比如扇自己巴掌,用小刀割手......说到这里,不得不批评一下那几个“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还有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他妈的这几个故事,都是在教我们怎么以恨立志,通过这些我们学会了啥?!别人我不知道,但我想坦白,前面说到的“小刀割手”就是我,或者说其中就有我一个,我小时候看“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就总觉得能把自己往死里逼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用铅笔戳自己,我用小刀反复划拉自己的手腕,现在我的左右手都还有明显刀痕,不去做医美,恐怕这辈子这些疤痕都不可能消失。那时候总是被教育读书要努力,但当时根本不知道除了逼自己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有效的让自己努力起来。自责、自恨、讨厌自己,也包括自我恐吓、自虐等等,其实都算是自我攻击。为了力量,我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曾走过这种自我压榨之旅,尽管这种方式是痛苦的。所以明白了吧?我们之所以对自己的精神进行自我攻击,就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因而想要通过攻击自己、否定自己的方式来压榨自己的潜能,以便使得自己能成为更接近那个理想化形象的版本,换句话说,我们自恨、自责等等行为的背后,其潜在目的其实还是为了改变自己。这样我们也就能释然了,为什么以前理解的那种自我接纳会让我们感到别扭,就是因为那些传统理解中的自我接纳并没有强调我们应该节省心理能量以便用于改变这一重点,而更多的是,每当我们看到那些关于自我接纳的说法的时候,模棱两可之中,似乎总有一种被劝说要我们去放弃努力、说服自己接受差劲现状的即视感。这是一个很清晰的对比结构:既然我们原本那个被视之为坏习惯的自我攻击,它以对我们自身进行精神施加暴力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倒逼我们去努力,也就是说这么做是为了从内心营造压力的迫切感从而把自己的动力催逼出来,也就是为了力量。那么对应的,如果对于接纳自己这个词,我们仅是理解到了关于“接受自己的一切”的部分,却没能理解到它关于“致力于改变”的重要部分,我们是不是就会觉得这个概念少了点什么?接纳自己是一种方式,自我攻击也是一种方式,如果说自我攻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自我力量,那么想要让我们放弃自我攻击而采用接纳自己这种新技术,那么自我接纳的这种新做法也必然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也就是----自我接纳是怎么为我们提供力量的。只有在我们看到,当我们进行自我接纳而不是自我攻击的时候,我们同样也能获取用于改变自我的力量和动力,这时候我们就不介意放弃自我攻击这种行为-----毕竟,如果有更好的方式能让自己充满动力,谁又会乐意去自虐自己,谁又喜欢用小刀去划拉自己的手腕?!所以当我们谈自我接纳的时候,一定要谈它是怎么为我们提供力量的,一定要强调它其实也是致力于进行自我改变的这一重要属性。那么相比于自我攻击,自我接纳这个技术是怎么为我们提供力量的,它有怎样的特点?我们都知道,通过自我攻击的方式去倒逼自己的力量,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就是这种方式会让我们很直观的感受到痛苦,这种痛苦是根本不可能避免的,因为逻辑就是,我们是希望让自己体验到这种痛苦程度,或者如果你采用的是心理攻势,那么你就需要通过自己的内心感受到一种惊吓程度,你才能在心理上变成一个想要想要迫切自救、并把“努力”当成是“救命稻草”的人,从这个意义上看,当我们采用自我攻击这种方式的时候,就一定不可能避免痛苦,因为你只有让自己感受到足够的痛苦,这种策略才能见效。其二,内耗,这种消耗太大了,而这种消耗原本可以用在更有建设的地方,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我们有过太多的亲身体会。那么,自我接纳出现的意义是什么?自我接纳出现的意义,就是终结以上两个缺点:其二,更为重要的是,自我接纳主要就是对应内耗而产生的一种解决方案,它不会导致内耗,而是能够把你原本用于内耗的那些能量给节省下来,然后用于建设性目的,也就是基于接受真实自我之后的自我改变,能量被用在了改变之上。你不觉得,当你把那些用于自我攻击的能量都节省下来,然后,这些心理能量能以一种不被无端浪费的方式投入到对现实或者自己的改变之中,这是多么的帅气的事情吗?当然,有一点需要用到我们的理性和智慧去接受,那就是这种基于自我接纳的改变,看起来确实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也没有那么此起彼伏的“故事性”。我知晓,那些“头悬梁、锥刺股”是很有故事性的,有时候甚至是很热血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很像一个英雄的,总是咬牙切齿想要反抗着什么。在这种模式之中,我们往往很容易的自我感动,很容易觉得,我是为了什么什么而放弃了健康,我是为了什么什么而把自己逼到这种程度,我们处在自己构造的某种叙事之中,在我们进行自虐的时候,我们往往赋予自己以一种大义。是的,我承认这些东西,还真的挺吸引人的,当初我用小刀划拉自己的时候,我就是这种感觉,当自虐的行为展开的时候,我头脑同时也幻想着自己就是意志力坚强的英雄,我对抗自己,我要爆杀那个意志力薄弱的自己,同时我头脑中也在幻想着一个未来会有一个美好的结果,脑中剧场总是上演着这种故事。是的,当我们自我接纳的时候,是没有这些的,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有心理准备。那么自我接纳,讲的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它讲的是一个关于“稳当”的故事,用网络小说的写作流派作比,自我攻击讲的故事偏向于虐主流,主人公动不动就自虐,ta带着仇恨,对敌人的,也是对自己的,读者看这类小说,有时候会很憋屈,有时候又会嘎嘎的被小说人物感动。自我接纳讲的故事就偏向于苟道流,这类主人公对自己往往有清晰的认知以及明确的自我定位,ta们不浪,处处用智商行事,默默的稳步发展,这类故事相对来说缺少一些惊心动魄的情节,虽不热血,但这类主人公发展的往往会很好。这类文章最后终究要谈怎么办的,关于如何更好的自我接纳,我觉得如果你太复杂的事情做不了,或者仍然对自我接纳这件事感觉云里雾里,除了把我前面重点标粗的那段话再看几遍之外,再来把下面这两件事做到吧,真的已经很够用:关于这一点,我在知识星球遇到一个提问,恰好可以回答。在知识星球遇到过一个可爱姑娘的提问:
偶尔会自我厌弃,觉得自己特别的差,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比如:不会像别人一样社交广泛,脑瓜灵活,聊起天来滔滔不绝,和人面对面聊天,总不知道说点啥好。要做的事情又一直拖延,总是在逃避。说运动锻炼,也不了了之,更愿意躺着玩手机。要怎么样调节下才好呢?丧气满满……去见一次朋友,社交能力+1,和人见面的时候,让自己多讲一些话,社交能力+1..... 今天向诗诗提一个问题,脑瓜子动了一下,灵活度+1,认真看了一页书,脑子被扰动性内容冲击到,灵活度+1,思考了一个问题,灵活度+1...... 所以,知道怎么调节自己了么?
我们只需要把自己目光放在那些可以“+1”的部分就可以了,一种“聊起天来滔滔不绝”的状态,或许就是当你的“+1”、“+1”、“+1”......累计加到“100”而已,其他的事情也类似于此。在我看来,我们这篇文章所阐述的对于自我接纳的理解,其实是能够被“聚焦于+1的部分”这句话很好的概括的。因为当我们谈“+1”的时候,就要问在什么基础之上去“+”?这问的就是,我们遭遇到的现实情况是什么、“我”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我们需要接受真实的现实、真实的自己,包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承认自己的缺点,可能自己的可能性,同时也看得到自己的局限性,我们才能以这样的出发点为基础,去谈“+1”。以及,这个“1”也很有意思,是小步迭代的意思,它不需要你去达到一个完美的状态,它需要你去推进一点,然后再一点......主导这一切的是成长性思维。一件事做完之后,我们可能会对自己进行复盘,进行问题归因,或者自我分析,这里有一个要点要提醒一下:就是我们去归因的时候,最后的落点,不要只是停留在“我是什么什么样的人”这种程度,而是要继续深入挖掘,最后得让理性能够触达某种合理的行动点。 因为当你的落点局限于前者,你可能就会倾向于给自己定性、贴标签,容易会陷入自我批评的模式;而落点放在后者身上,它会让你对未来的行动产生更多的概念。 比如你通过分析,最后能够得到的启示就是,“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那么其实我还可以这样这样做。” 在复盘过程中,我们要让自身那仅有的智力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去为自己找到第二条、第三条行为的可能性路径,「我还可以怎么做?」,这是一定要致力于去回答的问题,这才是自我分析、问题分析、复盘分析的意义所在。 从心理层面去讲,当你致力于自我批评,那么这时候你只会无端的打击到自身的自尊,使得自体变得更加虚弱,进一步的,这也就会加剧人的防御倾向性-----而当你的能量总被用于自我防御,那么请问你还有什么能量用于去对外探索,向外发展? 同样是心理意义上的好处,当我们在复盘过程中总是致力于为自己的未来找到第二条、第三条可能性“出路”,这就能为你增加面对未来的底气,通过理性分析找到的出路可以给你带来安全感,因为你知道当你再遇到类似的难题你可以怎么办。 我们不都有安全感需求吗?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怎样的选择才是对成长有益的,我们需要坚定那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