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我的一些实用小习惯
文化
2024-12-05 16:16
中国香港
这次推送,分享一些一直伴随我的一些实用小习惯,希望有些有些点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人就应该是“及时享乐”的,只是我们要学会增广对于“乐”的理解。所以,不必“延迟满足”,你只需要学会在对的事物中“及时行乐”就可以了。怎么,期末考到100分才是乐趣,你当下学到一个知识点就不算乐趣?你以为看完一本书才是乐趣,而我在阅读过程种产生的那些星星点点的思考不算乐趣?很多事情,只要它不能一下子把你搞死,那么说到底,你无非就是换个赛道继续体验人生罢了。考不上不一定是坏事,它让你有机会好好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真有这么爱继续读书。若你不爱,那为什么还要逼考进一个学校,然后继续在里面在多混三年,在学校里,那不是也还要应承学习的苦差事吗?所以对于真不爱读书的人,考砸了反而是好事,它让你变得头脑清醒,让你清楚,哪怕是选一条赛道去逃避,那逃避之途也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的、它是有门槛的,不是拎包就可以直接去度假的。那你也得真要想一想了,为啥自己那么爱读书,却连个考研都考不过了?除非你是从昨天才开始“真爱”上读书这件事的,不然对于一个真爱读书的人来说,没有理由你考研之前的日子都没好好学习吧?可若你都在学习,按说你更高的概率是被保研了才对吧?所以“真爱读书”还考失败了这一条,谁随意去套,都会过于牵强,因为经不起推敲,除非真如前面讲的——你是昨天才真爱上读书这件事的。都说“均值回归”,决定一个人总体生命品质的就是这根“均值线”。其实一时或高或低的参数波动都没什么,关键就在于,你是不是在每一次波动之后能让自己的心智稍微成熟一丢丢,若是,那么你就是在抬升“均值线”的,哪怕一时的结果并不好,但也并不代表你就输了。成长型心态,是总能给“均值线”带来正收益的一种姿态。所以,人生过程中经历的每一件事,“亏不亏”终究是你说了算。4、我使用的是“主动迎接”的姿态来面对负面情绪的。少有人会让自己主动停留在负面情绪之中,但如果你尝试这么去干的话,你会发现,负面情绪这玩意太好品,它就像一杯很醇的酒,让人回味无穷,无论是紧张,亦或者是深重的呼吸,都能让你深切的感觉到自己正在活着。可能你会觉得夸张,但我真的感觉,负面情绪这种东西确实会让人感到陶醉。自从有这个发现之后,每当我遭遇到什么负面情绪,我会立刻找个地方好好躺着,等待这些负面情绪的降临,我躺成一条河,让负面情绪充充分分从我的整个身和心流过,不怕它们不来,就怕这些负面情绪来的太快,怕我还没有及时把它们全部抓取,它们就过早溜走了。电影院上映的大片再也吸引不了我,因为我发现,全身心的去品尝这些负面情绪,那体验感比在电影院看3D大片爽多了,明明是那么难受的感觉,随着你采取一种“我就要像品尝鲜露琼浆一样品味你”,你甚至能品出一种精神高潮,你简直会舒服到轻声低吟。在我的体验序列中,某些可遇不可求的美梦在我看来是世间第一等的享受,现在我发现,负面情绪所能带来的那种醇厚的感觉,就是我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经常去消受的“白日梦”。注意,这里关键的技术并不在于让自己被动的陷在负面情绪中,而在于,你得采取主动的姿态去品、去品、去品,当感觉到负面情绪产生的时候,我的心情近乎是兴奋的:快!快!快!找地方躺下,准备好观影,独属于我的大片就要上映了!说用热水泡脚,可能有人没体验过那种又烫又想接着泡的感觉,但重辣火锅总吃过吧?明明吃在嘴里那么辣,都大汗淋漓了,但你还是停不下来,那么我说的这个,就是一种“精神火锅”,堪比加了罂粟的“精神火锅”,吃过几次是会上瘾的!换句话说,这种人的目光并不是100%都放在“防止受伤”上面,而是放在“我可以受怎样程度的伤,受什么样的伤对我最有益”上。ta们真正聚焦的是自身可复原性,因为事实上----可以复原的伤,那本质上就不算是真实的受伤。想一下,当你把目光聚焦在可复原性上,人生是不是突然就开阔了许多?自然得提一句,我们只受必要的“伤”,而不是没伤硬伤----这是在自残!你们不觉得与“攻克难关”相比,“为一件事内耗”实际上更让人难以忍受吗?然而事实是什么呢?是很多人宁愿让自己处在内耗之中,都难受得要死,然后还要到处去问怎么才能不内耗,都到这种境地了,也不愿意直接去处理问题----实际上,这就是你触手可及的可以降低内耗的直接方案。相信我,真正的面对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尤其它并不值得你为之产生那么多内耗。7、我喜欢为事物赋予积极意义,但也不会仅仅停留于“赋予”这个动作本身。而是基于这样一个“功利性”的权衡,即:这件事已经发生了,是没办法改变的事实,你就说,你是想让它变成一件对你有好处的事,还是让它持续成为一件对你来说的坏事吧?是好事还是继续是坏事,其性质是否能发生转变,取决于你为其赋予怎样的意义。为其赋予积极意义并不是为了哄自己放下那件事,这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很多人只做到这一步,也因此就会把赋予事物积极意义这件事理解成了“只是为了能让自己感觉好受”,这就有了点自欺欺人的意味,当然,你也不能否认,“让自己感觉好受”这本身就是赋予积极意义所能带来的一个直接好处,难道不是吗?只是,你的动作不应该停留在这里,在为其赋予积极意义之后,你就要着手去想一件事:这件事到底可以为我带来什么好处,有哪方面可以为我所用?任何事物都是积极的方面,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当你为其赋予积极意义之后,你的视角也就从负面转移到了正面,从而看到它积极而可以为你所用的“收益点”在哪里。好比一个错误,你可以从中获得反思,获得启发,甚至你就把它写成可供后人参考的反面教材,这是收益吧?你把它做成教程是一笔收益,你把它写成文章写成书卖掉又是一笔收益,这些都是收益吧?只有当这些收益能盖过这件事所带来的负面效益,那么我们才能说,你终于让它变成了对于自己来说的一件好事。所以,为一件事赋予积极意义,这并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哄自己,而实在是一种切实的行动,转变观念只是为了转变行动靶向,你真正需要践行的是,去对坏事做转化,让它确确实实的变成一件对你来说的好事,让它变成一个可以经得起核算的正结果。有人问,“为什么说做什么事都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别人?”而不能狭义的理解为,什么事情都只能靠自己,也不能理解为“别人都不能信任”。而你之所以感觉“别人靠不住”,是因为你习惯于把本属于自己的责任交给了别人,你自然是容易失望的,因为别人也有属于ta们自己的责任。比如你把填报志愿的事情交给父母,最后你发现自己进的是一所烂学校,于是你学到了一课,叫做“别人是靠不住的,做事只能靠自己”,然后从此什么选择都不敢再交给父母了,这就是你学到的东西。可惜,你连错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以这样不明事理的认知去总结教训,最后能学到的也果然是一些能让你错的更远的劣质教训。在你把决策权交给父母之前,对方有承接资格吗?核武器的按钮你要交给谁?是随便路边交给一个小娃,ta是能够胜任的吗?还是说,只是因为ta们是你的父母,你把这个决定世界是否毁灭的权力交给ta们你就是放心的?这叫任人唯亲。亲的人不代表ta们有能力作出一个合理的决策,决策位置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放上去的,越是重要的决策越是如此。其实“任人唯亲”也没有问题,那就是ta哪怕做出了屎一般的决策,你也要认,因为这是你自己选择的,是你选择信任ta们的选择,所以你没有任何抱怨的理由。你不仅不能抱怨,还得说声谢谢,你不满意这个决策结果是你的事,但你的不满意也决计无法抹杀ta们的尽力。就好比你把高考考卷交给一个三岁小娃,你说,笔给你,请帮我做好这份试卷。那小孩很努力帮你完成了这份试卷,可最后只拿了10分。你是不满意这个分数,这是因为小孩没有尽力吗?ta真的不值得感谢吗?倘若你是“靠的住”的,那么,哪怕你就选择让“别人”来决策,你也会选择一个有资格的决策代理人,所以,首先是你选择上的不靠谱,再其次,或许是更重要的,那就是当“别人”给你做了选择之后,无论是什么,你都认,你这就是一个“愿赌服输”的人,结果是什么?是你盲目的把自己的决策权交出去,最后你对结果不认,反过来还认为那个替你承担了决策压力的人“靠不住”,对方付出了苦力结果得不着好,还要挨着你的嫌弃,这着实是小人行径了。所以,并不是“什么事都要靠自己,不能指望别人”,而是“属于自己的责任都只能靠自己,一分都不能少,也不能指望别人,因为人都永远只能对自己负责任”,除非你还是未成年人。很多人之所以感觉学的虚浮,就是因为ta不敢,也舍不得慢下来扎扎实实的把一个东西学透再前进。就比如最简单的一个例子,你练字的时候,何至于一下子要赶任务似的练那么多字?那么多的时间,你停下来就把一个字琢磨透了,真正练好了,不行吗?实际上,当你能把一个字练好,它就足以让你产生一种胜任感、能力感,一个字练好也是一个事实,它告诉你,你是可以练好字的,信心有了吧?与此同时,它仅仅以练一个字的最小“测试”代价告诉你,你需要重复练习多少遍才能练成,这能让你对往后需要练的其他字建立起合理的预期,确定感来吧?知识学习也是一样的,每学一样,就力求能学到贯通,以如此夯实的基础前行,你走下的每一步都是稳健有力的。三个小时够你草草过一遍一本书,然后你说看过之后什么也不记得了,但三个小时也足够你成为一个微小问题上的“微专家”,只要问题足够小,这三个小时就足够你把它研究到透彻。实际上,能对抗虚浮感的并不是学的“多”,而是在你所学的那个点上,你可以嵌入的有多深,你的所学有多大程度上转化为你的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让自己成为一个装载知识的容器,这不是在学习知识,而是让渡了自身主体,彻底成为了知识的奴隶。就分享这些吧,写太多怕大家没耐心看,而你若能看到这里,基本就能超过了80%的人,有时候你把一件事完整做完,其实就已经赢过了很多人,所以这是最后一句话:永远别低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