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刚学到的心理学技巧

文化   情感   2023-07-27 16:16   广东  

我的现实体验反复印证了这样一个经验:

人一旦能够“进入状态”,ta就能够让这个状态持久保持下去。


比如,一旦我打开知识星球,开始用文字回答球友提问,

处在一种思考输出的玄妙状态,

在不被外力强行干扰的情况下,比如冷不丁来个九九雷劫,或者手机突然膨胀爆炸...

我都能很容易做到在回答完问题之后,让行为顺滑衔接到其他内容的写作,

并且可以轻松做到连续几个小时都在为此事而努力。


其实,有时候想要让自己努力起来,是如此简单的一件事:

你只需要在最初的阶段,给自己一个机会,把自己推进到做事状态之中。


“进入状态”,这是一个很大的关键。


用半小时,

先从简单的开始学起,

从那些能够抓住你注意力的学习内容开始学起,

从那些你所擅长的学科开始学起,

你就可以轻易让自己进入学习状态之中----激活或者脉动,或许能够为这个过程提供助力,如果它们的广告语不骗人的话。


事实上,很多人进入学习状态并不需要半个小时那么久,

也许只需十分钟?

或许就只需让自己能够做到学习桌之前,保持四五分钟镇定之后就能入定,

想一想你大汗淋漓的上完体育课再回到教室学习文化课的样子,有过这种体会吧?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拉自己从躁动来回到学习状态,其实也并不需要半小时。


我想说的是:

想要让自己进入学习状态,这并不是一件那么难的事情,只要你能够给自己十分钟,二十分钟就够了


尽管“进入状态”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要记得:

一定得推动自己一次,并且最好能一鼓作气把自己推入到状态之中。

这样状态才能推着你继续走下去。


好比说,

有些人喜欢跑步,

但你要知道,再怎么喜欢跑步的人,

其实他们真正喜欢的是进入跑步状态,能够享受到跑步愉悦下的那个自己。


换句话说,即便是喜欢跑步的人,

他们也会讨厌进入跑步状态之前所需要做的一切,

包括,可能要穿上前一天没有来得及洗的运动鞋,很多人穿鞋之前还会强迫性去闻一闻,

这是该死的难以改掉的坏习惯,额,闻到酸臭…

包括,你或许需要不情愿的把自己带到跑场,

我一个朋友为了能到附近的集体公园跑步,每天下班换上运动装之后还得坐两站地铁。


所以,在你进入跑步状态之前,在你能够享受到跑步乐趣之前,你所需要做的一切,其实都是“障碍”。


这些障碍可能还包括意愿上的缺乏,比说,“今天我不想跑。”


意愿缺乏,是最糟糕的事情,因为你连穿上跑鞋的动力都没有,更别说是出门。


没有意愿就不去了吗?真的要对自己听之任之吗?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给出的一个答案鼓舞了很多人,包括我,他说:“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


日本是一个盛产魔法咒语的国家,大概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咒语比较管用吧,

所以村上春树的这句话,听就对了。


哪怕是真的不想跑,倘你能把身体带到跑场上先跑上几公里,你也极大概率渐入佳境。


因为人的想法、意愿,它并不是固定的,它是可以流动的,

当你先不管想法,让行动流动起来,你的身体体验自然也会随着改变,进而你的体验会返过来影响到你的想法和意愿。


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不能一直相信自己的想法。

在那些怠懒的时刻,该相信的是行动。

如果想要让自己拥有持续的自主生产力、行动力,我们就一定不要忘记总是去推动自己。


如果你今天就想要有一种“很努力去做了什么”的样子,你至少该狠力推动自己一次吧?


-

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叫做努力,但实际上,

真正意义上的“努力”,严格来讲,其实指的就是把自己推进状态所需要的做功。


如果我打开数学书之后,我看进入了,并且一学就是八个小时,我说我努力了八个小时

——我确实可以这么说,但你千万不可这么去信。


“努力了八个小时”,这种描述给人一种沉重、窒息、负担的感觉,

你看到这个描述,头脑里想象的是某人痛苦的自我折磨了八个小时,炼狱啊我的天尊。


所以,当你这么去信、同时这么去想的时候,

就会把努力这件事妖魔化,这会让你从心底里对努力这种事情产生畏惧和抵触,毕竟这个词的含义显得太严肃和沉重。


那么,我不是“努力了八小时”,我真正努力的时间是多少?


聪慧如你,你一定看懂了前文我们所说的一切,

所以你能够理解到:

我真正的努力,就只是我把自己推动到进入学习状态的那么多时间。

或许,就只有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而已。


从外在表现去看,有的人能够激情饱满的干一整天的工作,我们会说,这人很努力,很拼搏。‍‍


但现在我们知道,他真正的努力并没有那么多,至少不可能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子,

很可能的情况是,他在进入工作状态之后,他是极享受工作本身的,所以他狂干一天。


有一次,我在一天中连续十多个小时都在写作,写的手关节腱鞘炎发作了,我都不想停下来,我这是有多努力啊?

然而,我真正的努力,其实就只是在早晨的时候,

我让自己坐在电脑前,打开笔记本,写了一小会就进入了状态之中......我的努力其实就只是这么多。

后续我停都停不下来的那些做功行为,是我的努力吗?

不是的,那是我的沉迷,那是我的倔强。


那个时刻,沉迷于写作,乃至于腱鞘炎犯了都舍不得停下来,本质上和一个2B孩子沉迷网吧游戏天黑都不回家,是一样一样的,都2B。


我说这么说,无非就是想向你做个表白:

我们要懂得分辨某个连续行为之中,那真正属于努力的部分,而不是把这些行为都看成是努力,

否则我们会被“努力”这个词吓倒。


同时我想强调的是:

进入任何的状态,都是需要努力的,需要把自己推进某种状态的那么一哆嗦的努力,但也只需要这么多,也就够了。‍‍‍‍‍‍‍‍‍‍


-

前文的讲的“进入状态”,换个词,也可以叫做“入坑”。

借此展开,这里再来说一说:

什么时候我们该让自己“入坑”,什么时候又需要避免让自己“入坑”?


当你说,你想要丰富生活乐趣,或者要找到一些想做的事情,这时候我们会建议你多做“尝试”。 比如,

你想让自己养成阅读的习惯,但你发现书看不进去,

那么最好的应对策略,或许就是换一本书去看,

那些会在网络小说中花费大量时间的书虫们熟稔此道,

看完一本小说之后,他们可能会来回尝试性的读很多本书,直到他们有找到了下一本能让自己走不出来的,

这时候他们“入坑了下一本”。多尝试,总有一款你会喜欢,

多尝试,直到你找到一款“可以入坑的”。


尝试,就有可能会入坑,这种事实是可以预测的。


反过来讲,如果你对自己的时间有原本的规划和打算,你的一天有已经安排好的章程,比如接下来的一天,你打算用来工作或者学习,等等。

那么这种时候,

除了你所需要去做的那件“正事”之外,你都应该尽可能的主动缩减一切可能的“尝试”行为。


这是为了防止有可能带来的“入坑”把自己带跑。


举个例子,如果你没有做好刷两个小时短视频的心理准备,那这一天都就不要轻易打开小视频,别想着就刷一下马上回来,

这是很天真的想法,因为你一刷着,谁知道还能不能停下来。 有时候就是因为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自制力坏了事情,

以为自己能够抵挡得住诱惑,以为自己就算沾上了不该沾染的东西也能够抽身而退,以为自己不像那些想走却脱不了身的反面教材,

但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人眼中的那些“普通人”?


想要远离那些会带来瘾的物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从一开始就不要去碰,一点都不要去尝试。


宁可低估自己,也千万不要高估自己,

当你无比警戒的认为到“有些东西碰了,就走不出来了,所以从一开始就不要尝试,一次也不可以”,这种认知中的一种弱小自我的形象,反而可以为自己树立起最好的自我防御。


总而言之,根据我们的行为目的,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时候需要让自己通过多尝试来“入坑”,什么时候又需要坚决避免尝试“入坑”误事。


-

暑假里有关于学习的提问有不少,所以最后送上一个小小的相关观察:

如果你想让自己去学习,那最好从一开始就去学习,

而不是从一开始就让自己随意的刷手机,然后在中途才去说服自己去学习。


牢记这一条,对你的暑假有好处。


可能从一开始你不先选择学习,是因为那时候你并不想学习,

但相信我,这时候你让自己去学习,真正需要克服的就只是意愿上的一点惰性和慵懒。 可是如果你让自己去玩手机,玩到日上三竿感觉到有点耽误事,你这时候才说服自己去学习,你遇到的心理阻碍就不是这么简单的了,

你不仅要克服学习的不愿,还要忍受一种把自己从娱乐的轨道中割裂出来的痛苦......


游戏打的正爽,心中有个小人说,你不能继续了,你就肯定会对这个小人很不爽,

你电影看一半,正渐入佳境呢,结果说该停下来去学习了,你觉得你对“学习”这种事不会内心埋冤?

入了手机的“坑”,不仅抽离出来更加困难,这种抽离也会带来怨恨。


所以,如果你打算学习,那就从一开始就学习,代价最小,走的也是easy模式。

白诗诗
点击名字可以看见历史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