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我的最大收获

文化   2025-01-23 16:19   新加坡  
这篇是关于过去几个“90天计划”的一个小总结,新年了,也给大家打打气。
其实也没啥可谦虚的,虽说这是“90天计划”,但每次完成之后我都无缝衔接下一个,到如今,正好是90+90+60=240天,自打第一天开启这个计划,尽管在第一阶段有些阻碍感,但总体的结果就是,我一天都没有间断过,每天“纯8”。
完成第一阶段之后,我有过一些分享,比如这两篇(请自动忽略标题):
我从抑郁中走了出来
怎么坚持自律学习100天?
当时我说我还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就能完成第一阶段的自我挑战,现在我都已经来到第三个阶段,一些当时想不明白的问题,我这里有了更多的答案,所以趁着年终总结热,我这里就再次做个小分享。
另外,文章标题并没有夸大,你想想,如果你知道自己但凡想干点什么事情,你都可以让自己扎扎实实去干整整三个月,有这种耐性----并且这种耐性能被你一再确认到“它是可以再次发生的”,这种底气和笃定力,难道不是一种最大的收获吗?凭运气赚的几毛钱很容易被花光,但这种由自己建立起来的自信,我可以吃一辈子,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它是我的过去一年最大的收获。
我在想,我过去这段时间之所以能维持如此的自律,并且不觉得违心,很可能就是因为过去那一阵子近乎抑郁般的心路历程,它使得我内在变得澄清,它让我从混沌之中逐渐走出,渐渐明晰了自己想要什么,用霍妮的话说,真实自我是内在力量的核心,而我接触到了这个核心,读罗杰斯的时候,他也说,人们具有自己的内在资源,我越是接近这个真实自我,我就越是能调用到这种内在资源。
或许一个人承受迷茫、空虚、无聊,并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因为当你对一切产生失望的时候,你会从一切规训层面强加给你的东西上面脱落下来,这是一种分离。
个过程让我想到弗洛姆所描述的,人作为一种动物性的存在,ta原本是和原初的自然是一种合一状态,ta需要先从这种状态中分离出来,而由于ta有具理性,ta在分离后意识到了孤立,于是ta又会投入到与其他生命之物的结合中去。
这种分离具有一个特殊的意义,就是使得个体和原先强行绑定的一切发生解构,然后ta终于有机会辨识到自身的主体性,而当ta决定重新融入世界的时候,ta是带着这种主体性出发的,ta所秉持的价值观将不再是以往那种全然被环境写入式的,ta有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笃定和坚持。
当然,解除了人格面具之后,ta所获的还有一种难得的真实性。
我曾经跟朋友讲过,我说我现在仿佛有一种回到高中学习的感觉,不过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我发现这两种自律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以前的那种学生式的自律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大部分坐在教室里的学生都可以做到,这就是规训式背景下的自律特点,它需要有人监督,需要给任务,不仅给萝卜,还要带鞭子。
老实讲,我认为只要照搬高中的教学配制,绝大部分上了大学的人依然还可以再像高中一样继续高强度的学习四年,这有什么难的呢?很多人高中毕业进了富士康,还不是照样可以继续高强度的工作。这种规训式的自律,最怕的就是撤走外在的压力设施。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这句话用来描述这种高中式的自律再合适不过。
其实一个人若想保持这种自律也是不难的,进入大公司,996可以接棒。
大多数人并不适合去做自由职业,即便ta具备做自由职业的客观条件。
自由职业区别上班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它是自我驱动式的,它需要具备自发能量才能持续干好这个事情。
之前遇到一个朋友,她能力很强,干了一阵子自媒体,都已经能赚到钱了,结果有一天她说她决定还是回去上班,问她为什么,她说她感觉到对自媒体的新鲜期过去之后,就一点干劲也没有了,她确实自认为能力不错,但需要有人逼着她干活才行。
真正能做好自由职业,或者说能把自由职业做成长久事业的人,或许可能都会经历一个困顿期,心理意义上的。
这个困顿期之所以出现,就是当外在因素的驱动能量使用完了的时候,内在的自发却还没有接上。
而相比于上班族,做自媒体的人更容易陷入这种困顿,主要是因为ta们经常有时间去面对自己的内心,或者说,由于职业的关系,ta们经常需要去面对自己的内心。
而面对内心这种事,它有个特点,就是半吊子会被折磨的最惨,要么你永远只听着规训听着指挥去做事,尽管这样可能会有一种与自我的疏离感,甚至有时候难以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但整个人的运作是不受阻的,ta永远可以扮演好各种社会角色并且使得生活中的他人感到满意,ta的这种输出力是稳定的,工具性功能也是稳定的,要么,当你探查内在的时候,就最好就把那一系列的烦扰都考虑清楚,既是要问心,那就要问的彻底,并且在主要问题上都能明确自己的答案,比如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在乎的是什么,什么应该分配最高权重,等等,最惨的就是什么问题都戳一半,一边是内在找不到方向感,另一边是对外在的抗拒,于是源源不断的冲突就产生了。
人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变得迷茫,也因此容易变得抑郁----探究内在探究不清楚的人,都容易把自己搞抑郁。
就我自己的见闻来讲,几年前有好几个做了自媒体之后认识的朋友,近一两年来,ta们一个一个都不做了,是赚不到钱了吗?是数据下滑了吗?其实都不是,跟其中的几位聊过,尽管原因略有差异,但总结起来说,就是找不到动力了,当ta赚到了一些钱之后,ta才发觉自己可能并没有那么爱干这件事。
有一位说,ta也没真打算放弃自媒体,但需要歇一阵,需要为内心找到支点。
ta什么时候能找到支点,我不知道,这也是外人莫能助的,也许ta幸运,可以早点归来,也许ta的回归需要很久很久。
但早归来不见得就是好事,或许ta带着的是一个假答案,或许ta只是因为焦虑而着急归来;晚归来不一定是坏事,那只能说明一个人向内找寻真实自我的过程,真的并不容易,而且一个人覆履其身的东西越多,这个层层剥离的过程就会越是漫长。
但我相信,这是值得的。
在紧紧慢慢之中,我似乎也走了好几年----实际上,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陷入这种弥散式的迷惘之中的,也或许我曾经一度都活在一层薄膜之中,并未真正清醒过,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感觉到现在是真的不一样了,虽然不强烈,但我确实能悠悠的感觉自己内在所能发生的活力,它是轻微的,但我知道它是存在着的,也或者说,我现在确实活的更为自洽了,而这种自洽,就是走过迷雾之后的礼物。
希望我那几位朋友也能走到这一步。
虽然显得有点中二,但过去的2024年,确实被我标记为我个人的“重生元年”。
去年我曾说过“人生的第二春需要靠自己来焕发”,原文在这里:
王小波说他二十一时的时候有好多奢望,想要吃,想要爱,后来他才发现生活是缓慢被锤的过程,“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他用“生猛”来描绘如此美好的二十一岁,其实我们都有过这种“生猛”也赤勇的阶段,那时候我们真正忠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冲动,基于一种缺乏觉知的无畏,这颗年轻的心所做的事情都被灌注着热情,喜欢就敢表白,想吃就逛遍整个世界,只有锋锐没有圆滑,没有忌惮也不怕碰撞。
但这样的阶段不能永远持续下去,连王小波本人都没有预见到自己会被生活锤的一天,而当我们真正因为缺乏觉知的莽撞而受到伤害之后,就会转向一种收敛,开始走向保守和防御,不再敢于展示锋锐,不再热衷于向外探索,这是一个渐渐失去生之气和生之活力的阶段,或许一些人的暮气就是这样渐渐滋生的——注意,这不是成熟。
说这不是成熟,是因为进入这个阶段的人,本质上是一个因受伤而退缩的姿态,ta们不再敢对某些事情保持期望,也不敢再去点亮一些或许可以照见生命热情的东西,为了让自己更好受,ta们开始封闭自己的内心并遮蔽自己部分的本真自我——这些和成熟有什么关系呢?
人确实可以在这个阶段变得成熟,但真正需要做的是带着觉知的去整合自己的受伤经验,要去解开那些因为负面反馈而结成的心结,当自己曾经的那些遭遇可以在反复的切磋琢磨之后升华为一种新的自我理解,知道真正应该关注什么,接受什么,内化什么,知道做一件事的成本和达成目标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时候我们才能从这样的觉悟中获得一种不再是无知无能的力量,我们也才能拥有一种重新出发的勇气,但这种的再次出发和以前那种只是凭着懵懂和冲动而出发的性质不再一样。
我了解的一种心情是,很多人在失去了那种天然冲动的阶段之后就真的听之任之,开始去感叹和缅怀过往,大有一种生命活力真的就到止为止的既视,开始带着抑郁的心情去接受越来越寂寥的生命设定,从这一点上看,有的人尽管随着岁月而增长年岁,但却并没有从时间沉淀中获得真正的成熟。
生命里的第一春来自于青春的懵懂和躁动,而生命力之所以能存在的第二春、第三春则需要靠自己来焕发,这是我们需要对自己做交代的事情,我们需要存在这样的自我觉知。
知识星球从这里进入

白诗诗
点击名字可以看见历史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