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自主学习,主要指的是我们日常的自学或者自我教育,所以这次内容并不侧重应试性的学习策略,当然,关于接下来我会分享的一些学习痛点和些许感悟,若你细品,也或许有可参考之处。
1、最忌“思想”上变来变去,但没有“性能”上的沉淀。
看看网络上的文章,甚至只看XHS里的金句,现在很多人已经把这些行为都当做是学习了,我真遇到过这样的人......
然而,这些行为真的算是学习了吗?
学生时代,在课余时间,我们也会做这些事情,那时候我们可从没把这些行为当做学习。
甚至我们经常说到的阅读,就算学习了吗?也不一定啊,还是把这件事放到学生时代的情景中去看,那时候我们把这种行为叫做“看课外书”。
有些人所谓的学习,其本质上,那也不过是“天天在看课外书”而已。
我不是反对“看课外书”,而是说,哪怕是我们的阅读行为,其中很多时候也是缺乏学习严肃性的----这不能让我们真正学会什么。
普遍的现象是,很多人大学毕业之后就不再学习了,这是事实。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人毕业之后,ta们自以为在学习,但实际上ta们在进行的是“假学习”。
在学生时代,我们想学会点什么,都需要那么的刻苦----学习成果就得是从这些严肃中才有实效产出的,没有理由,你想学会什么东西仅仅因为你变成毕业的身份就变成了简单模式吧?
这种“假学习”,其本质的重点早已经不是真正学会什么,而是“我是否可以从这个内容中获得启发感”----轻学会、重启发感,这就是很多成年人自以为的“学习”的特点。
真正的“学会”,最后你能得到的是什么?是你的能力有所进阶,是“进”,是进阶。
启发,本质是什么?是“变”,今天接受一个观点,你产生了一个启发,明天接触一个新的观点,你又有了一个启发。
今天受到一个启发,我想做一个事,明天受到新的启发,我又想做另一个事,这就是“变”,所以我们做的事情,就经常变来变去,因为我们的思想经常变来变去,我们都会七十二变,太善变。
然而,变来变去,就会有精进吗?不,变来变去,那也只是在同水平上的变来变去。
这就是「学会」和「重启发」带来的不同特点。
如果你毕业之后,似乎也是在挺努力地不停吸收各种信息、经常性的阅读,但最后生活还是没什么改善,其实你可以问问自己:
·我自以为的学习,是不是一直仅仅局限于吸收各种观点?
·这些行为中,严肃性的学习时刻,其占比能有多少?
2、不要永远只是游走于那种“只配在脑子中过一遍”的内容。
除了那些极为鲜明的信息,否则绝大多数我们初次接触的知识,其实都只是进入了我们大脑的“缓存区”,并没有真正进入我们的大脑,在不经重复的情况下,它们是随刻可以被清理掉的。
阅读也罢,通过各种媒体输入也罢,我们每天往头脑里塞入那么多的信息,请问有多少比例的内容被我们重复记忆了呢?
或者问,在最近半年、一年内,你有刻意去记忆过什么知识吗?
对于很多人来说,“专门去记忆某种知识”大概已经成为一件很遥远的事情。
什么信息都只阅读一遍,那么其中绝大多数的内容都会被我们忘掉,这对的吧?
而我们过的是“只阅读一遍”的生活,那么这样一年下来,头脑里没法留下什么有用的内容,这不就是很可以理解的事情吗?
对于知识学习而言,我们游走于各种“短期记忆”之中,“长期记忆”没有任何的增长。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今天通过各种渠道接触的各种信息中,有没有哪一条是值得我牢牢记住的?
3、学习至少要着眼于“长期记忆”。
我想问的一个问题是,你有多久没有刻意让自己去记忆一些东西了呢?
其实我想问的是“长期记忆”。
不能说,当我们不进行刻意记忆的时候,我们就没法形成长期记忆,但一般而言,我们所视过的种种,其中99%的内容,只要我们不是刻意去记忆的,那么它们终究都会被我们忘记。
开玩笑吗?不开玩笑,因为即便是我们去刻意记忆的内容,尚且都不能保证记住的啊。
别忘了有个东西叫做“遗忘曲线”,今天你用力背诵的单词,可能过了几天就要忘掉大部分。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叫我们人类不是超人。
可即便我们是如此的擅长于遗忘,但我们依然需要对长期记忆保持执着,为什么?
因为长期记忆是我们人生的底层,那是真正在影响我们的东西。
所以这是一个可能会让某些人破防的提问:在你毕业之后,你自身的长期记忆的内容储量有所增长了吗?
想要增长长期记忆的内容储量,自然离不开刻意的学习,以及刻意的记忆。
都在说“很多人毕业之后就不学习了”,这种现象我确实也有观察到。
不过,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人们不是不学习了,而是不再进行严肃学习了。
实际上,身处这个时代,很多人都会有知识焦虑,所以各种形式的学习还是屡见不鲜的,比如在网络上买课程、读专栏文章、参与社群等等。
不过呢,这些都是偏浅显的学习,本质上,这种学习更多的像是在为自己的情绪服务----为了缓解自己的知识焦虑感。
换句话说,这类学习无法形成击穿力,没办法在我们的长期记忆层面上贡献太多的东西。
比如,你经常看公众号文章,甚至于我还惊讶的发现有些人的精神真的很宝贵,就是ta们看个公众号都要做笔记----给你点赞。
但是过一段时间回顾一下,对于自己看过的那些东西,你真的能想起来一丁半点吗?
想不起来,那么很可能就只是当时看个激动嘛,你的短期记忆受到了一时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只是被“缓存”,它们并没有被真正内化到你的长期记忆之中。
所以,我们这个时代,更稀缺的是一种深度的学习,严肃的学习,以及,如果有可能,对于那些重要的知识或者信息,请用刻意记忆的方式去对待它们,这是在为我们的长期记忆建设添砖加瓦。
4、多读专业书,这是一条不会让你后悔的路。
知识星球里,有一位小伙伴问怎么利用好大学的资源,我说了下面一段话,里面有我一些“为时已晚”的感慨,是我希望自己也能早点知道的东西,我说:
“关于怎么利用学校资源,我当年看过李开复的一篇文章,他说图书馆里的一本书平均标价几十块(现在更贵),一年你读个几十本书,就差不多把学费给‘挣’回来了,大概这个意思。 我完全就是按照这个说法来的,读一本就算自己‘挣’了多少钱。 当然,也不是说没有其他有更高价值的榨取学校资源的办法,但人也不能太高估自己,读书是一个最笨的办法,也是最容易持之以恒的办法,你不需要与人协作,只要投入时间去读就行。 当然,如果我要给当年的自己添点建议的话,就加一个:多读专业书。 用我现在的眼光看,那些非专业书,也即通识内容的书,确实也重要,但我感觉,当年哪怕一本都不读也没关系,但如果当年能沉下心来多读一本专业书,哪怕一年只是精读三四本,我觉得这样的自己,值得往后的我每年去上香跪拜一次。”
都说开卷有益,但在我看来,有些书,在你看完之后,随着时间以年计的流逝,它在你人生中所能呈现的价值是不断打折的,时间过一年打一折,打个几年就没了,我说的就是那些观点类的、猎奇类的、开眼界的书。
这类书,只有最初看的一个时期内,有比较好的作用,或许是比较好的提供了“情绪价值”----通过看这些书,仿佛真的认识到了大千世界的感觉。
但要我说,你总不能一直这样开阔眼界下去,你看个两三年的可以理解,但一直这样开阔眼界,有用吗?
我这里就冒昧说句扎心话,其实这就是很多人在犯的“毛病”,就是一直在开阔眼界,没完没了的开阔眼界,大学四年,说到阅读,看的全都是通识书,毕业后,ta们所谓的学习,也仍然是市面上常见的那些畅销书,全都是“开阔眼界”的书。
这样看书,是真的没有用的,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专业书的比例少到可怜。
看看大学课程的架构吧,第一年学通识课,它第二年往后就开始让你去学习专业课,这样的设置是很合理的。
读书也该有这种结构比例思维,开阔眼界的书看个一两年就够了,再往后就要多去多读一些专业的书,尤其是能在那些核心专业书上多来回钻研几遍,真正的让自己具备某种专业性头脑。
专业书,才是那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会升值的书。
用十年的跨度去看,你会觉得,十年之前读的那些畅销书、通识书,其实少看几本真的没什么,哪怕大部分都没看过,问题可能也不大,看个几本真真足矣。
相对而言,如果你把更多的时间匀去读专业书,并且每本能多读几遍,那么,你会感激这样读过的每一本书。
这一条,是我希望有人能尽早告诉我的。
关于学习,想要了解更多,可以来知识星球,
传送门:怎么坚持自律学习100天?
往期选:知识星球从这里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