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哪些行为属于「假勤奋」?
文化
2024-05-22 09:25
四川
在我看来,当你所做的事情无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这种时候,你就有可能陷入“假勤奋”陷阱之中。“假勤奋”的另一种称呼,可以叫做“无用功”----你怕不怕自己做的事情,最后被证明是“无用功”?反正我是怕的,我可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做的事情,最后发现,我所做的那些努力一点儿用也没有。在这篇文章里,让我们来一起「审查」,看看我们所做的那些行动中,有哪些属于“假勤奋”----这种辨别很重要,因为若你都不知道什么行为算是“假勤奋”,那么你又怎么避免“假勤奋”呢,对吧?“假勤奋”的类型应该是很多的,局限于个人的认知,我这里只能把我所能观察到的一些“假勤奋”列出来,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自己所认识到的各种“假勤奋”表现。这种“假勤奋”是最容易辨别的,因为很多时候,你在假装和表演的时候,你自己是知道的,你知道自己在装,但还是依然继续装,所谓「知装而装」。比如学习的时候,把笔记写的很漂亮,花花绿绿的,就跟绘本一样精致,当然,不否认当事人这么做,可能比较看重笔记本的欣赏价值以及情绪价值,比如每次看到自己做的精致笔记绘本,总能获得某种程度的自我感觉良好,有合理性......但也很难评。再比如,大学里很常见的现象,就是为了完成点名然后每堂课都去,但去了之后,在课堂里都不怎么认真听课的,很多人都是在假装听课或者偷偷玩手机,也许ta的整个大学的大部分上课时间,都是怀着这种“快点把这堂课熬过去”的心情,这是假的不能再假的“假勤奋”了吧?有没有可能一名大学生,ta的整个四年都是在这样的“打卡”中度过的呢?乍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认为它问的有点危言耸听,但仔细一品之后,我竟然觉得我可以相信,大学里完全有这种整个四年都在“假装”的人,并且我觉得不会是少数。再有,背着书包去图书馆一整天,看似在努力学习,但可能ta还是完了一整天手机,这也是“假勤奋”的典型样貌了。当然,职场方面也有比较多类似的例子,比如为了不让老板觉得自己在偷懒,所以去找一些很有没有必要的事情给自己去做,让自己看起来一副为了公司呕心沥血的模样。再比如陷入“不分主次”的瞎忙碌之中,关于这一点,我们文章接下来会展开。就上面提到的这些“假勤奋”,不知道你中了几样?陷入“执着于方式”,而不是“执着于目的”的陷阱之中。在做改变的时候,我们并不讨厌目的,但很多时候,我们会把方式当成是目的,于是,执着于目的就变成了执着于方式。比如,背诵单词这件事,背诵单词的目的是什么?是记忆,是记住单词。
记住单词的方式,难道就只有背诵单词这一种吗???
我这么一问,你肯定就能回答“不止一种”,因为我给你这个提问作为启发式,但平时没人这么来启发你呢?这才是问题。
在缺乏这种启发式的情况下,很多人往往就把「记住」单词当成了「背诵」单词,把「方式」等同于「目的」。把方式等同于目的的弊病是什么?是我们会把自己局限在方式上,对方式“着相”。很典型的一个现象是,很多人安排计划让自己背诵单词,一次不成功,然后下一次再整一个背诵单词的计划,就是使劲儿“怼”着一个方式去搞。
似乎ta不能成功「背诵」单词,就不能把那些单词「记住」似的。
为什么就不能换一换方式呢?为什么要紧紧盯着那个困难的方式?请千万记住记住一点:我们做一件事,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不是为了一定践行某种「方式」。那么,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类型的“假勤奋”之中?
我想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头了。
是的,对眼前的这种方式上头了,比如当你背诵单词总是遭遇失败,这种“失败”的结果就会很吸引你的注意力,你太在意自己的这种失败。
这时候,你多少是带进了点“私人恩怨”的,因为无意之中,你会觉得这种“失败”就是对你个人的一种否定,所以你会跟自己去较真,似乎非要在背单词这件事上成为「赢家」才能向自己“证明”点什么。
这是什么呢?其实是一种自恋。因为你无法接受自己在背诵单词总是遭遇失败这件事,你认为这是你的一个“污点”,这种失败的事实会破坏你对于自己的理想化自我形象的幻想,它会让你体验到羞耻感,于是你就想要让它“消失”。所以,你为了维护这种理想化自我形象的不遭到破坏,你会一次又一次的跟自己较劲----即便这种方式被证明是不合适你的、对于你是超难度的。怎么办呢?底层去看,当然是要谈自我接纳,去接纳自己真正的现实。另一个比较实用的办法,就是前面有提到的“启发式”,在你的行动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经常问问自己:我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达成这种目的?做的事情不能直接服务于目标,而仅仅是服务于目标的“周边”。这是我们要谈的另一种比较“隐性”的“假勤奋”:当你的行为不是直接服务于你的直接目标,你就有可能在不经意中,陷入“假勤奋”的陷阱之中。举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比如,有人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会让自己阅读很多的书。是的,正因为阅读是一件事很“对”的事情,正因为阅读是对写作是“有帮助”的事情,所以我们经常难以在这类“对”且“正确”的事情中分辨出自己是否陷入了“假勤奋”之中。这个例子里,“假勤奋”的一种可能体现就是,你可能会让自己过多的花费时间沉溺在阅读之中,而忘记了写作这件事----这样的人我真遇到过不少。最后获得了什么?你仅仅是读了更多的书而已,并且你所阅读的绝大部分内容会在两周之后忘得一干二净,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可能就会产生疑问了,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写作能力还没有提高?为什么呢,因为你都在「阅读」啊,你并没有直接在「写作」,阅读有助于写作,但阅读可从来没有「等于」写作----提高写作水平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直接投入写作,并且多多写作。我这里也分享一个我自身的例子,比及上面这个例子中的沉溺阅读,我做的是更进一步的、更为“对”且“正确”的事情,那就是长期以来,我在沉溺于写卡片,这也很容易使得自己陷入“假勤奋”的陷阱之中。这个“写卡片”,就跟现在市面上说的“卡片写作法”差不多,感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搜索。这个方法我用了好几年,在公众号不更新的那些日子里,我有经常让自己在写卡片。我之所以坚持这种“写作”方式的一个最重要原因,也是我的核心出发点,就是我希望我写的这些卡片,有朝一日能够被我整编成可以用于公众号发布的文章,想法很好吧?然而实际上呢?实际上,我写卡片是写爽了,也一直在写,可公众号的文章呢?没几篇产出。为什么会这样?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自然是懒惰,主观上的自我“讨伐”还是需要的,第二个原因是,我发现我真的挺不喜欢去重新组织自己写过的那些东西,而且卡片太多,串联过程十分地令人感到烦躁----我发现从头到尾去写一篇新文章的体验,比去找许多卡片进行串联成篇要好。所以这是一个很讽刺的事情,就是我发现,当我真的想要发一篇公众号文章的时候,还是得抛开那些卡片,然后从头去写、从0到1的去写。就从这样的“成果”来看,这几年我花在写卡片上所做的那些努力,多少还是可以被看成“假勤奋”的,我所能获得的,也仅仅是每次写这些卡片的时候,我把自己写爽罢了。所以我想,若是我把这些写卡片的精力都直接用于写作文章,那么,我都可以写成很多篇了吧?而正如你所见,我现在已经尽力戒掉卡片写作这种方式,这篇文章就是我直接写作的成果----设定写作主题之后,直接去把文章写出来,写得好不好先不说,你得确保你的努力是作用在「直接目标」之上,而不是在服务一个个的间接目标。我主要就举上面两个例子,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就类似的现象去展开,毕竟上面这种类型的“假勤奋”还真的不少。就是我们要学会擅长「打直球」,并且我们总是要铭记自己真正的目标是什么。以前我们可能会问“做这件事有利于目标实现吗?”(当然,经常会这么问自己的人也很少),现在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去问,“这件事是否服务于「直接目标」的实现?”,我们总要让自己去做那件可以服务于直接目标的事情。就比如追一个女孩子,那么你就直接去追啊,在追的过程中遭遇到阻碍再办法解决,而不是自觉这个女孩可能喜欢什么样的,然后自己这边吭哧吭哧的做着各种的“自我提高”,等你健身什么的搞好,人家女孩子都跟别人跑了,这事我遇过。有时候我觉得,我们人做一件事的过程,经常就像我们阅读某部网络小说,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就沉陷进去,然后很难走出来,比如,你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去阅读,结果沉陷在阅读之中,你为了追一位女孩而去健身,结果沉陷在健身这件事上......当然,你会说沉迷阅读、健身也是好事啊,好事是好事,但你毕竟还是远离了原本的目标不是?而且,若是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在我们身上,说明什么?这说明一个人「达成特定目标的能力」很差,你总是没法让自己得到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另外有一点我提醒你,如果当初你不是“曲线救国”式的为写作而去阅读,而是你直接去写作,那么你同样有可能沉迷在写作这件事上----能沉迷在自己真正在意的目标上,这更好,不是吗?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时间记录----经常把你在直接目标上花了多少时间记录下来,这样你就能知道自己在那些“准备”工作上是不是花了过多的时间。时间记录是诚实的,它能有效的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去做那些本末倒置的事情。陷入盲目的忙碌之中,忙碌算是真努力,不过这种努力经常无效。我一直秉持的一个观点就是:凡是忙碌的,就必然有盲目的成分。也就是说,当你发现自己处在一种忙碌的状态之中,那么你所做的事情当中就必然囊括了不必要做之事,也许有可能还很多。因为你忙的团团转,这时候你已经被一件连着一件的事情支配了,在这样的“事件流”之中,你很难对每一件要做的事情做出理性判断,从而你可能就会让自己去做一些并不必要的事情,并因此消耗掉很多不必要的精力。当你在这种忙碌的节奏之中,去做了那么多本不必要的事情,去为那些本不必要做的事情耗费了那么多的精力,表现上看,这确实是很努力的,但这种努力不也有很多“假勤奋”的成分,不是吗?就是你需要给自己设置一定的「承载底线」,当你感觉到你所面临的任务已经超出你的底线承载,这时候就一定要下定决心给自己做「减法」。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局限性的,不仅仅是时间有限,而且精力尤其有限----年纪大一点的人(30岁之后)应该对这一点有深刻体会。所以,对于我们而言,我们一天能够做多少事情,都取决于我们当前的精力水平可以处理多少事情。举个例子,你可以对自己做一个长期的关于自身精力的使用记录,把你每天参加工作或者参与学习的「纯时间」统计下来,具体看看自己每天干多少小时的活就会感觉累或者头晕。还是用我自己做例子好了,我是做过类似统计记录的,最后我发现,我当前阶段的一个精力状态,往往只能够供应我做出平均每天纯6小时左右的输出,过了这个时间,我就有可能会产生一种“需要熬”的感觉,那么这种时候我就知道,再“坚持”下去,可能对我的身体、心理是有负担了,那么我就会停下来;当然,有时候干完纯6小时后,心情若是比较好,还能享受做事的状态,我会允许自己做下去,因为这种时候,我是完全乐在其中,是可以被我所进行的活动滋养的。那么,对于我来说,纯6小时就是我的一个「承载底线」,当我发现,我每天要做的事情需要超出纯6小时才能完成,这时候我一定会停下来好好考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时候,我会把要做的事情一件件地拎出来「进行审判」,很可能就会发现,我其实做了很多与核心目标无关的事情,我为了很多不必要的事情花费了精力----这些事情都应该被削减。这时候要敢于大刀阔斧的去做削减,因为你不敢减少那些无助于核心目标实现的烂事,那么你就会被这些烂事耗到寿命衰减。也只有敢于做减法,才能让自己恢复到一个能够理性处理事物的状态。有人可能会说,你是真垃圾啊,每天才坚持纯6小时,类似的质疑我遇到过几次了。我想说,大哥/大姐,你自己有表的吧?请把你每天认真做事的时间都统计下来,看看自己每天能积累到多少,对,我说的是「纯时间」,最好能像我这样苛刻的记录到每一分钟。就那几本讲刻意练习的书,不记得具体是哪一本里的实验了,说是一群十七八岁的精神小伙,他们每天能够积累的,真正意义上的刻意练习时间的长度,仅是3到4个小时。这就是说,若是你按照这种刻意练习的注意力聚焦状态去做事,你也积累不了多少时间的。那你会说,为啥有人能一天学习十几个小时?为什么,因为ta们根本不是刻意练习这种强度的啊,ta们完全有可能把别人几个小时注意力集中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分散到十几个小时去做了,另外,你提到的这种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的情况,这么长时间的奋斗时间里,肯定会有“假勤奋”的成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