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逃了。
文化
2024-06-20 20:38
中国香港
我有时候隔着窗户眺望远方,就会想一个问题:一个人的生活里若是只有工作或者学习,难道就没有其他可能了吗? 这么一问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似乎缺了点什么。 然而我又继续问:如果放下工作或学习,那么这时你又会去做什么呢?这个问题把我难住了,因为我发现,我竟然是哪里也不想去(我可能还是想学习或工作)。 如果是大学时期,这种想法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只可惜,这些年也玩过一些地方,人逐渐的就对旅游这件事失去了兴趣。 也不想,就这些娱乐,若是不小心遇到能令人沉迷的,你可能还会“控制不住自己”,可若你并不处在被某款游戏或者某部小说吸引着的那个当下,你也不会有特别强烈的想法。 而且,人到了一定阶段,很多该体验的东西都体验过了,很多没有体验过的东西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放下期待,完全看开了。 所以,最后我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就不能端正态度面对眼前的生活,而总是觉得它就应该缺点什么呢? 它不缺,它或许真的不缺,只是我一厢情愿的认为它「应该」缺而已。所以,在你学习之后,不必觉得非得去做一些与学习不相关的事情;
在工作之后,你也不必非要脱离工作去做一些完全与工作不相关的事情。学习之后,依然可以继续学习,工作之后,依然可以工作——如果你想的话(当然大家不必拿自己的标准对标我,毕竟大家的情况不同,你工作之后不想继续工作,是因为你在为别人工作,我工作之后还想工作,是因为我喜欢工作,我也在为自己工作)。 在学习之后,你去做其他的事情,并不一定就此补全了生活。
在工作之后,你继续做与工作相关的事情,这未必不是一种生活。 ——当然,这么说的一个大前提就是,你的工作或者学习,本身就是你所喜欢的。
说出来可能欠揍,但我现在确实羡慕那些能玩东玩西的人、没法专心的人。 为什么ta们没法专心?说明ta们身边有很多东西依然能够吸引ta们。 我的一个朋友比我更早进入这个状态,那时候我还很喜欢打游戏,他就说:小白,真羡慕你啊,还能玩游戏。 我说:这有什么好羡慕的,我恨不得早点戒掉了好,打游戏太浪费时间。 他说:我说的是真的,是由衷羡慕你还能找到一样东西沉迷进去,我的生活恐怕已经没有这种东西了。 当时我那个朋友看起来比较成熟,做事情是比较坚毅的那种,无论是什么正经事,只要是他做,他几乎都能做好,不会让人失望,他就是我们朋友圈里的“尖子生”、“别人家的孩子”。 现在我似乎也来到了他那种心理阶段,我完全地理解了他。 这或许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我发现我也能沉下心去把一件事做好,有时候我也会有一种忍不住想要去雕琢的欲望——这是能把一件事做好的关键。 这个阶段的人,会和自己去较真,并把和自己较真这件事当成是一件乐趣——沉浸于自我,并从自我沉浸中感受到乐趣,这是真正的“自娱自乐”。 因为,除了和自己玩、除了玩自己…….ta似乎已经很难从生活中找到什么沉迷的玩物。 沉迷某个消遣活动的时候,那确实有不少快乐,然而那些我曾经沉迷的事物都已经不再能吸引我,那些快乐变成了“曾经的快乐”,变成了被“怀念的快乐”。 所以我现在很专注啊,专注于自己——也只能专注于自己了。而我现在也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年纪大了,就不爱到处去玩,而会更多的把重心放到工作当中。 可能的原因是,其一,ta们对世界的好奇心确实削弱,乃至于ta们不再有探索世界的动力。 其二,就是ta们可能发现,这个世界很多该玩的东西都玩过了,已经没有那么“好玩”了。 当然,肯定是有其他更现实层面的因素,比如家庭压力、社会责任等等使得ta们的自由度受到影响,不过这里想主要谈第二点。 在我看来,人在30岁以前是怎样的呢?就是你想要体验的各种新鲜和有趣,主要来源是各种形式的输入。 比如作为一个大类,我大学期间就曾着迷于电影和电视剧,但这两样随着我毕业,我就真爱不起来了,看腻了。 一大圈下来,能让我沉迷的都把我“祸害”了个遍,沉迷虽然被人诟病,但当你沉迷一项事物的时候,心理体验确实棒极了。 而在这之后,我就陷入了“迷茫”,即,我还能去“沉迷”什么呢? 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网络小说等等这些,当我沉迷过,而我又从沉迷中真正的走出,我发现它们再也不是往日那种能令我日思夜寐的东西;当我能用平常心去对待它们的时候,说明它们再也没法让我“中毒”,我于它们的“缘分”或许就是这样终结了吧。 人就是这样从一件件能令我们沉迷的事物中“毕业”的,从“一见钟情”到最后的“等闲视之”,在每一段的旅程之中,我们不断感受着这些事物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震撼,然后到了某一个阶段,你发现自己平常的生活之中,已经鲜少有东西能让你变成那个“只知道沉迷于某物”的坏小孩。 这个时候你发现,这个世界的“可玩性”大大降低,你可能开始觉得无聊,感觉一切事物都变得越来越无趣,生活无趣,人生也无趣。 在这样无趣和无聊的忍耐之中,我们心中可能在默默祈祷着某种“惊喜”答案的悄然来临,很多人发现了,这个答案其实就是工作。 当然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一份能令人乐在其中的工作,只有这样的工作才能令我们沉迷其中,并从中重新发掘到人生的乐趣所在。 从乐趣的来源看,30岁之前,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体验人生」,这个阶段的体验感主要来自于我们对于外物的尝试和体验;30岁之后的人生也依然在体验人生,但我们还可以把它叫做「创造人生」,即,你的体验感主要来源于你自身的劳作、创作、创造,某种程度上看,这种体验来自于价值感和意义的反馈。 就是你做的事情,越有价值感和意义感,你越能从中获得生命滋养。 这时候你的乐趣不再是像看了一个好笑的笑话一样的嘻嘻哈哈,而更倾向是精神层面的完满和愉悦。我觉得,我们要总是能学着去从自己眼前所做的事情中找到乐趣点,这样你就永远不必每天都过着逃荒一样的生活。你想挣脱“这”件事,要去做“那”件事,可不就是为了追求乐趣吗?如果在“这”件事上就能找得到乐趣,你又何必再挣扎着去别处?你会说,不正是因为眼前的事情没有乐趣,所以才会想要逃到另外一件事中去吗?如果眼前的事情有乐趣,我自然也不会挣扎,我也能安在当下。但我还是觉得,其实我们眼前做的很多事情,还是有乐趣的----这个乐趣前期靠事件本身所能带来的刺激感,后期就只能靠自己来赋予和挖掘。还不是基于同样的目的吗?你是因为在此前的“那”件事中,感觉没有乐趣了,所以挣扎到了“这”件事上----原本你以为“这”件事能给你带来乐趣,所以你来了。“这”件事确实给你带来一阵子乐趣了,可它能给你带来的乐趣也越来越少,似乎变得越来越枯燥了,然后呢?然后,你想的是从“这”件事中脱离,进入下一件事中去...再说了,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事情会让你感觉到有吸引力吗?体验一轮下来,当你发现再也没有“下一件事”,你又怎么办?为什么我们就只能是去享受那种被动带来的乐趣、新鲜感到来的乐趣呢?除了“水平开采”的乐趣,其实还有“纵深开采”的乐趣。后者这种乐趣,需要你能停下来,不要再逃,需要你能在“这”件事上进行纵深----其中乐趣的产生,需要你的主动来挖掘。你可以对自己做一个实验,即----你可以去看看那件你已经做到感觉枯燥的事情,是真的找不到乐趣吗?不要等待被动消费的快乐,要懂得融入自己的创造力----这是乐趣的另一种来源,重要的来源。观察能发现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那些艺术家或者XX家的人,ta们中绝大多数最终都会选择在“一件事”中停下来,然后做一辈子...我觉得ta们是活明白了,ta们知道,只有在某一件事上进行纵深才是「归宿」。我觉得,那些XX家的人,ta们最后选择在一件事进行纵深,不一定是因为ta们原本有多么热爱那件事,而只是因为ta们到了某一刻,真的活明白了,ta们知道跑来跑去没有意义。那,好吧,在众多选项之中,我就尽量选择一个我喜欢的。接着,在选择了一件事之后,我就把所有的乐趣预期都寄托在这件事上----用我的努力和创造力去浇灌和发展这种乐趣。也就是说,是在选择的基础之上,ta们发展了所有的乐趣以及,ta们因此而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老实讲,一件事能做一辈子,最后的乐趣绝对都是因为“自己”的因素带来的。因为任何的事情都是死物,无论前期的时候因为它有多么的好玩、多么的刺激,因而你喜欢了它、热爱了它,但到了某一个阶段,你也是会感到厌烦的、你也会腻歪的----一定会如此。就像一对爱人,无论再怎么相爱,如果彼此不做主观的努力,而只是被动去享受那种爱恋的迷幻感,终有一天,这种迷幻感绝对是会破裂的----要不然,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七年止痒之类的东西?电影《泰坦尼克号》我们都看过,那是一段完美的爱恋,那么这两个人最后的爱情会走向怎样的一种状况,ta们可以获得终极的幸福吗?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男女主演绎的某种意义上的故事“后续”----电影《革命之路》,一部很有现实批判力的电影。夫妻生活要过得幸福,都要讲“经营”,我们做的事情,何尝不是如此?开始你感觉一件事新鲜有趣而爱上它,那就是在体验你和那件事爱恋的迷幻感----但终有一天,你也会遭遇到“三年之痛”、“七年止痒”之类的东西,那就是你的厌倦期。这时候就要讲“经营”----讲的是婚姻双方对于这段关系的主动投入,一段婚姻要保持长期的美好,那绝对是双方主动经营的结果----是的,绝对。你想要一件事能长期做下去吗?那些艺术家或者XX家的人绝对懂得,ta们其实也是和一件事“结婚”了的,是和那件要做的事情成为“夫妻”了的,所以ta们也是懂得“经营”的好手----就像经营一段要走一杯的现实婚姻一样。不要再像我这样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