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你能否给自己每天的行动起一个头,这件事甚至比你能不能在活动过程中充满行动力更为重要。
有时候出于各方面原因,我们可能会有抗拒心理,但更多的时候,如果你能让自己成功开启工作或者开始展开应有的活动,你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可以渐渐进入状态的。
这里的关键是,你得能够不带任何迟疑的先行开启你的行动,无论如何,先给自己开一个头。
那么,怎样让自己每天的行动有一个「确定性的开头」?
想起一件事----学生时代,尤其是大学之前的时期,你不想上课的时候,就可以不去吗?不能够,因为我们需要“守纪律”。
纪律就是该上课时,到点就得去,除非你生病或者遭遇其他意外,否则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对我们的行动来说,我们仍然是需要纪律的。
当然,这里的纪律肯定和学生时代不同,我们并不需要全天都用纪律来约束自己,我们仅仅只需要遵守“上第一堂课”的纪律就可以,我的意思是:我们采用纪律模式,仅仅让其能够推动我们去为每天的活动开一个头。
比如,你设定每天8点就开始做事,就像我们学生时代8点到8点45分上第一节课,我们不是经常说番茄钟嘛,那么每天到了8点钟,你准时坐在那个你平时固定展开学习或工作的地方,先让自己完成一个番茄钟再说。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说的太对了,对于每一天而言,给要做的正事开一个头,往往也是阻力最大的,但如果你能够把这个头开起来,后面的阻力也就小了,这个头开的好,有可能一整天做事的状态都很好。
而且,就自控力的角度讲,一天的开头,你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是最强的,若是这时候你不能给自己起一个头去做事,而是让自己把能量耗费在手机上,那么你接下来的一天的一天就更难以去做那些事了,起床之后选择玩手机的话,搞不好这一玩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经常就是这样的。
总而言之,开这个头很重要,充实的一天,就是从这个头才开始算的。
一定要把这个头开起来,这是每一天中最为重要的第一件事。
怎么开好这个头,这里有一个讲究就是,这时候最好不要对自己设置太严苛的产出要求。
所谓“渐入佳境”,要允许自己“渐入”,而不是让自己“突入”,一上来步子就迈的太大,破坏美感不说,也容易扯到蛋。
要知晓,我们这时候的最大任务是给一天开一个头,所以把这个头开出来就行了,就像中小学的早自读,可别小瞧它,早自读可是具有“为一天的正式学习进行预热”功能的。
你可以做少量和学习或者工作相关的事情,哪怕是机械的、很简单的事情都是可以的,这样能让我们从感情上渐渐去接受“我就要正式接手这一天了”的心理设定。
那些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们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在参加正式比赛之前,ta们要使得自己的身体处在良好的应战状态之中,所以ta们必须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在正式比赛之前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对自己进行热身,把身体打开。
我觉得「热身」这个概念的是很好的,我们每天需要做很多事情,需要应对不同的挑战,在接受这些挑战之前,我们又何尝不需要一场「热身」?
并且值得强调的是,对于我们日常工作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心理上的热身」,让我们的心理能“热”起来,这样就能在心理上“准备好去应对挑战”。
通过做一些不难的事情,这样的输入和激活就能渐渐地唤醒我们沉睡的内在力量,所以开头这个阶段只要完成“预热”效果就行,不必对自己太严肃,如果可以的话,尽量让自己做的舒心一点。
还是参考以前的早自读课,不就是照着文字傻乎乎的张嘴念吗?很机械的一件事,但它同样是有效果的。
以前上早自读课的时候,我是放开嗓子全程“吼叫”的(夸张描述),我只能说真的很爽,精神状态在吼半小时之后反而能被调剂到很好,因为身心已被完全“激活”,有时候读完早自读,我还会有微微兴奋的感觉,走路上厕所都感觉带着风......
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我总会期待着上课,期待自己的课堂表现,因为感觉身体已经积蓄了亟待喷薄的力气,要找到一个地方去释放,所以上午的课程我一般都能保持活跃,不像一些同学那样似乎还没睡醒的样子,早自读课是我的最爱,我可不会错过它。
当然,我这里分享这个事例,并不是为了让你学着在早自读上也不要脸的大声朗读(除非你还是学生),我只是想说,在我们学习或者工作之前,做一些预热工作很有必要,同时也不要低估这些预热活动,它们完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我有一个建议就是,在你做一个计划的时候,最好能同时白纸黑字的回答两个问题,并把自己书写的内容保存下来,以待日后有机会能回顾,这两个问题在你做计划的时候,你一定是能够回答的,否则你不可能去做那样的一个计划,也不会下决心去做那件事,这两个问题是:
1、我为什么下决心做这件事? 2、为了做这件事,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计划? 在某些情境之下,其实这两个问题并不好回答,比如,在你对自己产生自我怀疑的时刻,当然,哪怕是平常,这两个问题回答起来也不容易----做个测试吧,就你现在手头的一个计划,你问问自己,当初为什么决定要做这件事?你能答出来吗?有人能说的出来,但也会有很多人说不清楚。 最大的原因是什么?忘记了。 但实际上,我们曾经深深记得过。在很多时候,我们要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并不容易,没有一个强大到足以说服自己的理由,我们是不可能去下决心的,换句话就是说,当我们决心做出一个决定的那时那刻,一定是因为我们深刻的明白了“为什么”,是这个“为什么”让我们在下决心的那一刻变得意志坚决。
我们经常说“不忘初心”,但说到底,“初心”也不过是在某一个时刻的强烈想法和感觉而已,所以如果你不把这种具体想法记录下来,你肯定是会淡忘的,晓得越王勾践吧?他尚且需要通过卧薪尝胆的方式才不至于让自己忘记亡国之恨,我们千万不要低估自己的忘性。 当我们记得“为什么要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能够坚定,而当我们忘掉“为什么”,我们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容易怀疑自己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 我们经常谈动力,但人在什么时候最有动力?就是在下定决心的那个时刻,那是内心最有动力的时刻,因为那时候ta深刻感知着“为什么”。 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常常让自己回复到当初下决心的那时那刻的心境,我们是否也就可以经常激发自己的内心动力了?这也是为什么越王勾践要卧薪尝胆,他需要保持斗志,这样才有机会在将来复国。 当然,“不忘初心”这种提醒是远远不够的,很少有人在听到“不忘初心”四个字之后会真的去回想自己的初心是什么,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做法,那就是经常性的去“复习”初心,刻意的复习,就像我们学生时代复习经典课文一般。 身处现代社会,我们实在是太容易忘掉初心,我们的头脑每天要塞进去很多东西,尤其是,我们每天会通过手机不断向大脑输入成千上万条资讯----前面说了,人的“初心”说到底也只不过是某一时刻的一个强烈想法而已,所以当你每天往头脑里灌入或好或坏的各种信息之后,“初心”被冲击,乃至被遗忘,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所以,刻意复习初心这件事是很有必要的,不说我们每天最好能够像早自读一样去回顾一遍,至少在那些缺乏动力的日子里,我们需要再次去好好地感受和复习有关于“初心”的文本。
-
最后,我觉得我们需要学会的一件事,就是学会击穿“不喜欢”。
我先问一个问题,在面对你一件不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你会怎么对待? 一般而言,主要是两个思路,一个是,你能换选项吗?既然不喜欢,那就换一个自己喜欢的;另一个,那就是发现自己没得选,这时候我们可以考虑的是,想办法让自己去喜欢这件事,把一件不喜欢的事情做到能令自己喜欢的程度,或者想办法,从而使得我们有条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 不过现实呢,我们通常会走第三条路,即,在发现没有其余选项,或者说没有条件去选择那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失望,然后被这些负面情绪“操控”,从而走入一条逃避的,同时也是自欺欺人的道路,比如宁愿花很多时间去娱乐和消遣,也不肯把这些能量聚焦起来用于改善自己面临的处境。 似乎在这些人眼中,我们能够投入去做的事情,就只能是我们所喜欢的,而如果恰好发现事情是自己不喜欢的呢,我们可能倾向于采用敷衍的方式来应对,抑或者直接就是自我摆烂,这完全是“要么全”&“要么无”的思维。
所以我想,有时候我们过于对自己强调“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似乎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因为当你过于强调“喜欢”的时候,那么你一定是会对“不喜欢”过于敏感的,容易反应过激的,也就是说,这会使得我们难以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和处理“不喜欢”的情况。
而在社会里,我们真的可以人人都有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吗?这是不现实的,过于强调喜欢只会让我们对现实产生过于理想化的期待,而现实总能满足这种理想化期待吗?很难,甚至可以说不可能,因为能满足理想化期待的就只有完美,然而毕竟没有完美的现实。 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过于对自己强调喜欢,那么即便是原本喜欢的事情,在我们心中拔高的那些理想化预期之下,这些事情也很容易变得“不可爱”,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世界不是完美的,任何事情都是不完美的,即便是你喜欢的事情,其中也必然包含着会令你感到抗拒的部分,而当你过于在意喜欢的时候,你就会对这些不喜欢的部分感到不适、感到无所适从。 那么,在面对“不喜欢的部分”的时候,我们反应过激的表现是怎么样的?就是行为瘫痪,当ta遭遇到不喜欢的部分之后,ta不知道怎么处理。 当被负面情绪俘获,ta可能就要把事情扔掉,然后跑去耍手机了,因为“需要抚慰自己的负面情绪”,需要“自我疗愈”,而谁也不知道ta要抚慰多久... 所以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能够真正做成点什么事情的人,往往都是因为ta们能够和擅长去处理各种“不喜欢”。
能够处理“不喜欢”才是真牛逼的事情。 我们用数据的视角去看,一件“不喜欢”的事情,可能意思是说:这件事让我喜欢的部分只有20%,不喜欢的部分有80%,那么相对应的,一件“喜欢”的事情,可能意思就是说:这件事让我喜欢的部分有80%,不喜欢的部分有20%。 对于一个脑袋里只有“喜欢”这种概念的人,对于根深蒂固的认为“只有喜欢的事情才能投入去做”的人,对于一个只擅长于处理“喜欢”的人,哪怕ta做的是一件“喜欢”的事,ta终有一天也会遇到一个坎,也就是那不喜欢的20%,当ta只能处理“喜欢”,当ta只愿投入去解决“喜欢”,那么80%的部分ta可以做的很好,但ta一定会因为那不喜欢的20%而陷入瘫痪。 而能够投入去处理“不喜欢”的人呢?ta能够击穿整件事,包括喜欢的部分,也包括不喜欢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