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像我这样读书了!

文化   2024-06-17 16:16   四川  

干一点的文章我能写,就比如上期(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自我接纳?),五六千字,直接把很多人干哑火了,后台显示大家的完读率很低----当然,这是我的原因,一般来说,现在读者的阅读耐心只能维持在两千五百字左右,我写超那么多,确实是我单方面不道德了,我的错。‍‍‍‍‍‍‍‍‍‍‍‍‍‍‍‍‍‍‍‍‍‍‍‍‍‍‍‍‍‍‍‍‍‍‍‍‍‍‍‍‍‍‍‍‍‍‍

那么这一期,我们就轻松一点,聊聊阅读,也分享一些比较有用的东西----读完你肯定会发现的。‍‍‍‍‍‍‍‍‍‍‍‍‍‍‍‍‍‍‍‍‍

1,‍‍‍‍‍‍‍‍‍‍‍‍‍‍‍‍‍‍

先允许大家嘲笑我哈。‍

就是我这个人阅读的时候比较爱划线,无论什么书都划。

我知道我爱划线,只是我没发现我竟然那么爱划----纸质书没法统计,单以微信阅读上的记录看,过去两三年的时间里,我竟然在255本书中留下了6696个划线句。

我怀着好奇去读我划过的句子,然后发现,除了近期读过的内容,三个月以前划过的那些句子,我看过去的时候,居然什么印象也没有??‍‍‍‍‍‍‍‍‍

我当时就懵了,我很想问自己:读这些东西的时候,我究竟干了点啥?‍‍‍‍‍‍‍‍‍‍‍‍‍

看着那些我再也没有什么印象的句子,我知道,我终究是辜负了。‍‍

辜负了什么呢?辜负了我每一次划线时那种期望着以后会回来复习的愿望。‍‍‍‍‍‍‍‍‍‍‍‍‍

真的很sorry,那些被我划下来的句子,这三年来,我一句也没有回过头去重新品读。‍‍‍‍

更别提什么“深度内化”,以及什么“实践”了。‍‍

在划线的时候,我们总会觉得,等以后有机会,这些“有用的句子”一定用得上,但实际是,我们的脚步似乎永远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我就像一头牛一样,只是一个方向的朝前、朝前、朝前,看完一本书之后接着一本,每一本书都在划线,一本接着一本的划.......‍

停不下,一直划、划、划...真挺滑稽的。

我们在做划线、在做摘句的时候,我们实际是在做什么呢?在做筛选,把好东西挑拣出来,把精华挑拣出来。

真是勤劳的小蜜蜂啊。

按理说,这些被挑拣出来的东西,该牢记的就得去记,该背下来的就要去背,该二次消化的就应该把它们咀嚼得干干净净,这样才不至于枉费我们之前大费周章做的那些筛选工作。

好东西挑选出来,难道不是为了让自己好好去好好享用吗?‍‍‍‍‍‍‍

可惜我们没有这样去做,我们就跟小白痴一样,光是记着把好东西挑拣出来了,最后总是忘记了最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我们真正应该把精力聚焦在处理和消化这些精华内容上。

我们平时会说收藏癖不好,可这种光是挑拣好东西、但从来不去深度消化好东西的行为,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收藏癖吗?

平时在网络上收藏网络文章,我们会批评自己只会收藏,但从那些几万、几十万的一堆书中,我们花费着更大的时间代价「收藏句子」的行为,不是更值得被批评吗?‍‍‍‍‍‍‍‍‍‍‍‍‍

想到这里,我就想笑----如果你自己身上也有这样如出一辙的行为,难道你不觉得好笑吗?‍‍

如果你想要一个更为形象的例子,我正好有一个:今天下午,我泡了半斤红豆,有些红豆变得鼓胀饱满,有些依旧干瘪皱巴,后者这种就是劣质红豆,煮出来的口感并不好,需要把它们挑出来扔掉。‍‍‍‍‍‍‍‍‍‍‍‍‍‍‍‍‍‍‍‍‍‍‍‍‍‍‍‍‍‍‍‍‍‍‍‍‍‍‍‍‍‍‍‍‍‍‍‍‍‍‍‍‍‍‍‍

那么我们的“下划线”是什么?“下划线”就是在挑那些饱满的红豆,一粒粒饱满的红豆挑出来。‍‍‍‍‍‍

一直“下划线”但不去消化处理我们划出来的内容,其实就是我们一直在挑红豆,但行为等级一直停滞在挑红豆这个步骤上。‍‍‍‍‍‍

红豆一直挑,挑完一斤再去买一斤来挑,可挑出来的红豆都堆积如山了,这个挑红豆的人却一直没有想到ta应该去把红豆煮了、吃了。‍‍‍‍‍‍‍‍‍‍‍‍‍‍‍‍‍

你说现实不会有人这样傻逼的一直挑着红豆却不煮,可现实是----我们就是一直在下划线,但从来不去做二次内容消化啊。‍‍‍‍‍‍‍‍

荒谬吧?

这种荒谬且现实的事情同时发生在我们身上,你觉得不可笑吗?

ps.这里的“下划线”是一个泛指哈,当你看到“下划线”这三个字的时候,也可以代入其他类似的行为,比如摘抄句子、一味的做笔记、收藏,甚至也包括制作思维导图等等。

2,‍

为什么要那么热衷于阅读呢?

我倒不是说阅读是错的,而是想说,热衷阅读但不热衷于内化在今天多少已经有些不合适了。‍

其实想一想,也能回过神来----如今时代我们还缺少信息吗?还缺书看吗?

都已经不缺,知识已经不是什么稀缺品,只要你想要,你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到。

到了今天,面对着知识爆炸,压力其实真正给到的是知识处理一侧,也就是:知识已经不再稀缺,怎么处理和内化知识才是问题所在。

也即,我们今天真正应该提倡的,不应该只是局限于“热衷于阅读”,而更应该提倡的是----我们要热衷于内化。

这是侧重截然不同的两个观点。‍‍‍‍‍‍

假定我们能把二八原则践行到阅读过程中,那么如果是以重“阅读”的观点来看,(输入):(内化+输出)就应该是8:2。‍‍‍‍‍‍‍

这比较接近我们现在习惯中的阅读模式。‍‍‍

当然,这里也要强调,这是一个理想的比例,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ta们在阅读上的投入可能占据9,内化占1,或许还会更低。‍‍‍‍‍‍‍‍‍‍‍‍‍‍‍‍‍‍‍‍‍‍‍‍

不过,现在观点要转变了,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以重“内化”(和输出)的观点来看,这两者比重就要掉个----或许,就精力投入上,我们应该把(输入):(内化+输出)这个比例干到2:8。

就是用百分之二十的精力吸收新信息,但用更多的时间去做内化以及输出。

你可能不同意这个比例划分,那么你可以调节自己的比例,这里并没有必要扯皮,但不管怎么说,就是记住一点:无论如何,对于那些我们筛选出来的精华内容,我们都应该分给它们足够大的关注权重,而不是长期搁置在那里不管。

而如果你能同意本文“我们应该热衷于内化”的观点,那么这样的权重就应该是大头的,也就是说,相比于阅读,你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内化和输出。‍‍

是时候转变阅读策略了。

3,

我们这里提供的第一个转变策略是----读的慢一点,但要品的多一点。‍‍‍‍‍‍‍‍‍‍‍‍‍‍‍‍‍‍‍‍‍‍‍‍‍

读的慢一点,就能品的多,我们经常说“细品”,细品真的可以感受到更多的东西:可以更充分地被文字中的情感唤醒,更多地被作者的思考刺激。‍‍‍‍

现在很多人依然对读得快这件事上头,但你读那么快干嘛,要赶着投胎吗?

还是说,你读完了一本书,然后就从此得以解脱,再也不用读了?

可现实是,那些读得快的人,也不过是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可以接着再去读下一本...‍‍‍‍‍‍‍‍‍‍‍

还是在“三界之中”,还是在阅读这条道上...‍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这么赶呢?

在年度阅读量上比别人多出几本,就是胜利了?

我个人秉持的一个看法就是,既然我们可能一辈子都需要阅读,那么只要让自己走在阅读这条道上就够了,慢一点也无所谓,你总在读的。

另外,读得快,有一个巨大的坏处,就是会让自己过快陷入书荒。

虽然说这个世界的书太过丰富,理论上你一本一本地读,一辈子也不可能看得完,但你挡不住我们人这种生物,随着年岁增长,是会慢慢建立起阅读品味和志趣的----你越是读下去,你越会发现自己可能「只能」比较集中的读某几个自己喜欢的类型的书,并不是所有的书你都看得下去。

随着你的口味变得越来越刁钻,那种能契合你的书会变得越来越少,最后你会发现,再也找不到想看的了。

而且越是契合你口味的书,就越值得细读,慢读,读太快会让你没法再找到代餐,书荒真的很难受。‍‍‍‍‍‍‍‍‍‍‍‍‍‍‍‍‍‍‍‍‍‍‍‍

如果你不曾有过书荒的感觉,只能说你还读不到一定程度。

读的快,你会过于在乎书能给你带来什么刺激,会过于在意书能不能契合你的口味。

读的慢,本质上这才是一种主动阅读,因为你会投入更多的心智,你的重心是希望自身的智识能和书中的内容交互,读的慢,有助于你细吞慢嚼地内化知识。

而当你更多地注重自身对书的内化,你会发现很多书都“经读得多”,因为你总能找得到角度去读它们----因为本质上,你是在多角度的读自己。

4,

我们这里提倡的第二条转变策略是----读的少一点,但要写的多一点。‍

在我看来,阅读是什么呢?扰动性输入,也即“文字刺激”。‍

我把阅读当成是一种扰动性输入,在一种比较慢的阅读节奏之下,我能从文字中感受到更多的东西,或许是情感性的,或许是思考性的。

而一旦那些文字刺激着我联想到了什么,我都会完全臣服地把这些联想到的内容给写下来。

叔本华说:阅读就是让自己的脑子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

我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你读进去的东西,读再多也不是你的,只有你自己写出来的才是你自己的。

想到什么,或者思考到了什么,把它们都写下来,一直写下去,直到你再也写不出来,阅读是输入,而这时候你是在输出,而且是现场输出,这种“阅读伴随式的写作”,就是骑脸内化,我很喜欢。

这里还可以再提一点,就是你读过的东西,过了两天会忘掉一半,对吧?按照遗忘曲线的说法,过了七天你会忘掉大部分,半年之后,你大概只能记得自己看过某本书,可如果你阅读的当时写下的那些东西呢?

它们永远的留了下来。

既然读过的东西大多数会忘掉,那么我们总要留下一些东西,不然就太亏了?‍‍

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多写一些东西。

而且,我想告诉你,如果你能写出一点东西,那么你自己写的东西,可比你的阅读行为本身有价值多了。‍‍‍‍‍‍‍‍‍‍‍‍‍‍‍‍‍‍

因为本质上讲,“输入”是一种价值消费行为,而“输出”才是一种价值输出行为,哪怕你写的差一点,那也是价值输出。‍‍‍‍‍‍‍‍‍‍‍‍

5,

我们这里提倡的第三个转变策略是----读的少一点没关系,但要记的多一点。

什么意思呢?就是要专门去记忆。

有一句话对我的这个思维转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就是:“如果你读过的大部分内容都绝对会被遗忘,那么你每周阅读一本书这种行为又有什么意义?”‍‍‍‍‍‍‍‍‍‍‍‍‍‍‍‍

真的,是这句话让我决定转变策略,少读多记。‍‍

怎么做呢?这里分享一下我个人的做法,就是把所有划线笔记整合起来,制作成一本“书”后,放到刷架中,再去反复读。

所有精华句子都可以整合到一个文档上,我敢保证,这其中的内容,绝大部分你肯定都没有什么印象了,所以这时候再去读,你会发现自己似乎是完全在看一本“新书”。

把过去几年的那些精华内容整合到一块的“书”,就应该是你最经常去阅读的书,这本“书”上的内容是如此的精要,简直就是自己整理出来的个人版本的“论语”,有十分高的反复品读价值。

另外,如果你平时也有“写的多”,也可以把自己写过的东西都整合到一个文档中去----还有什么书比你自己写的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

当然,在读这两本“书”的时候,依然可以采用前面的两个法子:品的多、写的多。‍

读私人“论语”的时候,要读的更慢,并且把重心放在“写的多”这件事上----写的多,同时把内化和输出都搞定了,一举两得,还犹豫什么?

读自己写的“书”的时候,除了要读的慢、同时也要写的多之外,还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做补充和修改,总是去改稿子。

两年前你写的东西,过去个一两年,你肯定是成长了,你看待事物的眼光会有变化,你的智识也有所增长,那么这时候再去看以前自己写的东西,想来你也能产生不少的修改意见,你可以让自己的作品变得更好。

我在知识星球分享过的一个观点就是,无论何种年岁写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五年后,你完全拿出五年前的东西修改一遍,那时的文字也就有了新的面貌,而不必总是从头去写,这样你会发现“文章”很好写。
知识星球从这里进入
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自我接纳?

白诗诗
点击名字可以看见历史文章
 最新文章